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A.《史记》成书较早,记载真实 B.《战国策》成书晚,记载失实C.两则材料记载矛盾,不足为信 D.反映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以看出,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史书记载的准确性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指导思想、所掌握史料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能由于《史记》成书较早,就认为其记载真实,排除A项;不能由于《战国策》成书晚,就认为其记载失实,排除B项;史书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需要科学辩证分析,不能因为不同记载相互矛盾就认为其不足为信,排除C项。故选D项。2.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司马迁评价:“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据此可知()A.孟子仁政理念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B.孟子仁政思想违背社会发展潮流C.司马迁认为孟子仁政思想没有价值D.司马迁批判孟子仁政思想【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司马迁认为孟子通晓治国的道理,但是齐宣王和梁惠王都不重用他,主要是认为他过于迂阔,不切合实际,由此可知当时孟子的仁政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而不是缺乏现实的社会条件,排除A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有一定价值的,排除C项;司马迁批判的是孟子,而不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资治通鉴》记述:“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皆改之。’……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后人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从中可以看出()A.汉族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 B.改姓之人大多是官僚、贵族C.古人反对血缘宗法观念 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汉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认为北魏祖先出于黄帝,并且改汉姓,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说明汉族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改姓之人不仅仅是官僚、贵族,排除B项;古人反对血缘宗法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姓氏的变化,仅这一方面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4.隋元两个朝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开通了运河航运。()A.隋朝出于政治目的,元朝出于经济目的 B.都带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C.都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D.开通运河都带来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运输,促进了沿线人员和商贸往来,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隋朝时期的洛阳、江都,元朝的大都、临清等,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控制江南和便利粮食物资北运,同时有政治和经济原因,元朝开通大运河也不单纯出于经济原因,排除A项;隋朝时经济重心在北方,都城长安和洛阳也在北方,并未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5.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D.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苏洵描述了宋代中央能有效统领地方,表明宋制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进而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不敢对抗中央,未体现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节度使的统兵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欧阳修说“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对这一变化认识错误的是()A.宋代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 B.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C.宋代科举制度保证官员公正廉洁 D.宋代科举制度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人才,并不符合管理官员,不能保证官员公正廉洁,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材料“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根据材料“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强调公平竞争,面向全社会开放,给宋代政治增添了活力。AB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7.明朝陈邦瞻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宋明关系正确的是()A.明朝承袭了宋代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B.明代流通的货币与宋代一致C.明朝对外政策保持了宋代对外政策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陈邦瞻认为宋朝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代的国家制度、民间习俗、主流思想等方面都受到宋朝影响,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明朝时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D项正确;明朝没有承袭宋代的中央官制,排除A项;宋朝的货币以通宝钱为主,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明两代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8.明初,朱元璋认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在朱元璋死后第二年七月,燕王起兵,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该材料说明()A.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 B.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C.封藩制度有效的维护了大明王朝 D.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可知祖训里强调如果天子治理国家,没有正直贤能的大臣在旁边辅佐,而是一群奸臣,那下面的藩王就可以起兵勤王,来帮助皇帝清理朝政,这就使得燕王有起兵谋反的可能性,可见朱元璋认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分封地方藩王帮助守护江山,却又来了藩王的谋反,可见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燕王起兵谋反篡位,可见封藩制度下并未有效的维护大明王朝,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9.雍正初年,朝廷对“教坊乐籍”、“丐籍”、“蛋(蛋)户”,以及某些“文契无存”的“伴当”、“世仆”,陆续放免为良,“列为编户”。乾隆时规定“佃户雇佣耕种工作之人,并店铺小郎之类,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断”。该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A.社会阶层等级逐渐废除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废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宣布改贱为良,户口编入国家正式户籍,贱民阶层数量的减少,乾隆时期,农业雇工,包括店铺的营业员等社会地位的提高,以上信息反映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正确;社会阶层等级逐渐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废除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19世纪60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 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C.“满汉之争”斗争激烈 D.轻视科技传统观念依然盛行【答案】A【解析】由材料“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先进性,主张学习西方用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的东西,呈现出“用夷变夏”的风气,A项正确;“但遭到驳斥”说明已经萌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且“居于统治地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满汉之争”强调满族与汉族的争辩,材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技艺的斗争,排除C项;“盛行”不符合史实,19世纪60年代兴起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1.“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该材料()A.表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B.表明清政府业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说明辛亥革命发生的必要性D.说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停止【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非常腐朽,必须进行推翻,C项正确;材料并不体现中外联合镇压,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未停止,排除D项。故选C项。12.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A.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B.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答案】A【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学生、商人组成了“三罢”斗争,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且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革命准备了阶级基础,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性质,B错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是主力军,C说法错误;D说法与五四运动不符。13.材料“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据表中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年份193119321933193419351936进口14331049865661590604出口909493393344370453逆差524556471317220151A.中国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B.进出口贸易严重衰落是各国推行贸易统制政策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贸易逆差不断缩小说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和贸易逆差都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推行贸易统制政策,使贸易量萎缩,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济有所发展,“全面衰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排除C项;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不能说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14.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国际指示在中国推行“土地国有”的政策。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指出:“农民是小私有生产者”,“他们热烈起来参加土地革命”,“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上述调整()A.说明中国革命脱离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B.适应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C.说明放弃了民主革命目标 D.说明农民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国际指示在中国推行“土地国有”的政策,这一政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调整土地政策,将土地变为农民私有,这有利于提高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共并未脱离共产国际的领导,排除A项;土地政策调整的目的是获得广大农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更好地完成民主革命的目标,排除C项;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这表明当时()A.民主党派宣传西方民主思想B.民主党派坚持走第三条道路C.民主党派反对的政治主张D.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抗战胜利后,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马叙伦等人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提出了结束国民党一党专制、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等主张,这表明当时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张结束一党专制,保障自由民主,未提及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民主促进会只是呼吁民主自由,未具体说明民主的实现方式,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反对的政治主张,也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希望走“第三条道路”,也即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排除B项、C项。故选D项。16.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4名政府部长中有11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沈钧儒是民主人士。材料说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B.新中国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C.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制得以建立【答案】B【解析】材料“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沈钧儒是民主人士”说明新中国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不能说明新中国是各党派联合执政,故C不符合题意;我国并非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上述决策()A.为了开发西南、西北地区 B.延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C.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 D.推进中西部地区摆脱了落后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作出的三线建设决策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有利于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C项正确;依据材料“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可知,开发西南、西北地区不是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三线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而非延缓,排除B项;三线建设有利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摆脱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18.“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这说明()A.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B.加尔文宗教改革比路德宗教改革彻底C.加尔文教是宗教改革的国际中心D.加尔文教代表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可知,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成为共和党人的旗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意识形态的准备,说明在当时加尔文教得到各国的认可,其更加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加尔文宗教改革比路德宗教改革彻底,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B项;加尔文教是宗教改革的国际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这可以反映出,当时()A.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B.宣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C.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停滞引起西方的反思D.启蒙运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反封建的因素【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文化在欧洲流行,特别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文化更是受到欢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掀起了反封建的思潮,此时中国文化的流行是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意图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反封建的因素,D项正确;启蒙运动是为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是理性,而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排除B项;西方反思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停滞,排除C项。故选D项。20.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A.农奴制改革摧毁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农奴制改革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C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D.农奴制改革彻底肃清了封建残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可得出,列宁强调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使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C项正确;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封建残余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21.1870年,英国推行国民教育改革,规定实行非宗教的强制初等教育,5—12岁的儿童必须入学。1876年规定父兄有送子弟入学的义务,1880年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1891年实行初等教育免费制度,1893年规定11岁以前儿童必须受学校教育等。上述做法()A.是英国民众强烈要求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结果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必然结果C.导致英国生产中出现大量雇佣童工现象D.推动英国教育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快【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为英国鼓励和重视儿童教育,发展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B项正确;政府重视发展教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民众,排除A项;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会减少童工的雇佣,排除C项;上述做法会推动英国教育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比其他国家速度快,排除D项。故选B项。22.“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该观点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B.国际分工日益明显C.资本主义列强完成对世界的瓜分 D.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速了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人类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3.1954年5月,作家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小说塑造了一群备受创伤委屈的群像。由此在苏联所谓“解冻文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学上的“春暖解冻”时期。该现象()A.导致苏联开展对斯大林模式的直接批判B.反映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C.反映苏联文化受到西方国家的深刻渗透D.反映苏联人民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的反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冻文学”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是对过去僵化文学模式的反叛,并且大胆表现生活矛盾和黑暗面,理性对待历史和现实,D项正确;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展对斯大林模式的直接批判,排除A项;“解冻文学”并没有体现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排除B项;“解冻文学”反映苏联现实生活,并不是西方国家渗透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4.下表为“1913—1938和1951—1980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据表可知()年均增长率(%)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工业1913—19386.81.71.70.41.67.11951—19808.74.12.44.75.711.1农业1913—19381.01.10.9—0.01.11951—19803.22.02.42.32.02.0国民生产总值1913—19384.72.01.10.91.64.71951—19805.43.82.55.26.09.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13—19383.80.80.70.81.12.71951—19803.92.32.14.25.08.7A.二次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加快了B.美国、英国经济发展明显不如其它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好D.苏联经济发展在二战后明显不如二战前【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与1913—1938相比,1951—1980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二次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加快了,A项正确;根据表格可知,美国、英国经济发展明显不如其它国家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格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得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好”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表格可知,苏联经济发展在二战后好于二战前,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法、日、意六国递交了照会,其内容:(1)对于其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通商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中国现行的约定税则,对于运往前述“势力范围”一切口岸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税款应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建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为他国公民或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为本国人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该照会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摘编自刘德斌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的、支持美国的一票。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基本上在美国势力范围内的中国。——摘编自刘德斌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材料三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在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中说:“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1970年初,尼克松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摘编自(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中译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照会递交的背景是什么?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比较侧重于哪方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①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制定新的对华政策。②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比较侧重于经济方面,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①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压共政策,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②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奉行“一边倒”的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③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3)①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②a.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c.对世界: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中、美、苏三国形成互相牵制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时也平衡了世界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解析】(1)背景: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美国的发展状况等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材料一“(1)对于其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通商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制定新的对华政策。侧重: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建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为他国公民或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为本国人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该照会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可见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比较侧重于经济方面,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中美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可从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内战时期、抗美援朝后等几个阶段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压共政策,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奉行“一边倒”的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3)原因:可从中国和美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影响:可从对美国、对中国以及对世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使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中国来说,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对世界来说,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中、美、苏三国形成互相牵制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时也平衡了世界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学者弗兰克和吉尔斯在《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一书中提出:“当代世界体系有着至少一段5000年的历史。欧洲和西方在这一体系中升至主导地位只不过是不久前的一段也许是短暂的一事件。因此,我们对欧洲中心论提出质疑,主张人类中心论。”世界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西方的强大只不过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而这种强大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不断地向东方学习。文艺复兴前几百年中,世界的中心是阿拉伯文明,文艺复兴启始阶段就是意大利人学习阿拉伯文,从阿拉伯文中翻译回他们已失的经典。在佛罗伦萨的顶楼上发现了希腊文献的手稿以后,文艺复兴的重点才回到意大利本土。——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西方的“中国知识热”需要再来一次吗》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世界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阐述:人类文明的起源遍布世界各地区,很多民族都做出巨大贡献。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欧洲只是诸文明之一,且兴起时间晚。当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候.东方的中华文明辉煌灿烂,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阿拉伯文明随着帝国的扩张遍布亚、非、欧三洲。只是到近代史上,欧洲国家借助于其他文明的成果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并且是通过殖民掠夺积聚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后来者居上。欧洲五百年多年的发展史只是历史长河的一小段,绝不可能永续存在。世界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论题:依据材料“世界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可以得出论题是世界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阐述:首先举例说明世界各地区文明的分布和作出的贡献,如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文明。然后结合欧洲文明的兴起、发展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贡献分析说明欧洲只是诸文明之一,世界其他文明也作出巨大贡献。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欧洲五百年多年的发展史只是历史长河的一小段,绝不可能永续存在。世界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言之有理即可。(二)选考题(15分)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年,蒙古贵族对中原所进行的战争,着重于武力征服,兵锋所至,焚掠一空,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地破坏。落后的奴隶主的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在征服战争中常常“惟利剽杀,未拓土地”,甚至还有“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这种倾向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初仍很严重。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使汉法得以全面推行。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还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他又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凡被诸王贵族、权势之家非法占为奴的,一律按籍追出,编籍为民。还颁发诏令,严禁诸王贵族各投下擅自拘刷人口。——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推行汉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措施和意义。【答案】(1)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生产凋敝、财政困难,统治不稳。(2)措施: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汉民开荒;推行封建的租佃方式;禁止掠人为奴。意义: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使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稳定下来;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积极意义。【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蒙古贵族对中原所进行的战争,着重于武力征服,兵锋所至,焚掠一空,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地破坏”可知,蒙古贵族对中原的破坏,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经济严重破坏,生产凋敝;根据材料“惟利剽杀,未拓土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这种倾向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初仍很严重。”可知,忽必烈继位之初,对中原汉族土地的掠夺,导致政府财政困难,统治及其不稳。(2)措施:根据材料“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可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可知,允许汉民开荒,同时推行封建的租佃方式;根据材料“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可知,禁止掠人为奴;根据材料“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凡被诸王贵族、权势之家非法占为奴的,一律按籍追出,编籍为民”可知,整顿户籍,编籍为民;根据材料“颁发诏令,严禁诸王贵族私下擅自拘刷人口。”可知,严禁诸王贵族擅自拘刷人口。意义:根据材料“以农桑为急务不得以民田为牧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对户籍进行整顿严禁诸王贵族私下擅自拘刷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全面推行汉法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动了蒙古族的封建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使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也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积极意义。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截至l941年底,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为20亿零600万美元,是其在亚太投资的2倍以上,1941年1月美国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美国参战后,虽然社会上一致要求先打败日本,但美国政府权衡德、日两个敌人后,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德国,因为德国已占据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日本占领的地区则是落后地区,很难马上对美国造成致命的威胁,这样美国在1942年l月阿卡迪亚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确定“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原因。(2)根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影响。【答案】(1)原因:美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最大;美国的战时盟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集中在欧洲。(2)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击败德国;推动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但“先欧后亚”延长了中国抗战的时间。【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为20亿零600万美元,是其在亚太投资的2倍以上”“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德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即美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最大;美国的战时盟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集中在欧洲。(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二战进程的影响,以及对德日作战的进程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即有利于集中力量击败德国;推动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但“先欧后亚”延长了中国抗战的时间。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答案】(1)原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2)评价: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但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解析】【小问1】原因: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根据材料“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可知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根据材料“要想消除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可知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小问2】评价:根据材料“,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可知“乡村建设运动”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可知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事者看来“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日的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A.《史记》成书较早,记载真实 B.《战国策》成书晚,记载失实C.两则材料记载矛盾,不足为信 D.反映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以看出,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史书记载的准确性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指导思想、所掌握史料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能由于《史记》成书较早,就认为其记载真实,排除A项;不能由于《战国策》成书晚,就认为其记载失实,排除B项;史书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需要科学辩证分析,不能因为不同记载相互矛盾就认为其不足为信,排除C项。故选D项。2.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司马迁评价:“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据此可知()A.孟子仁政理念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B.孟子仁政思想违背社会发展潮流C.司马迁认为孟子仁政思想没有价值D.司马迁批判孟子仁政思想【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司马迁认为孟子通晓治国的道理,但是齐宣王和梁惠王都不重用他,主要是认为他过于迂阔,不切合实际,由此可知当时孟子的仁政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而不是缺乏现实的社会条件,排除A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有一定价值的,排除C项;司马迁批判的是孟子,而不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资治通鉴》记述:“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皆改之。’……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后人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从中可以看出()A.汉族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 B.改姓之人大多是官僚、贵族C.古人反对血缘宗法观念 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汉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认为北魏祖先出于黄帝,并且改汉姓,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说明汉族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改姓之人不仅仅是官僚、贵族,排除B项;古人反对血缘宗法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姓氏的变化,仅这一方面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4.隋元两个朝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开通了运河航运。()A.隋朝出于政治目的,元朝出于经济目的 B.都带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C.都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D.开通运河都带来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运输,促进了沿线人员和商贸往来,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隋朝时期的洛阳、江都,元朝的大都、临清等,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控制江南和便利粮食物资北运,同时有政治和经济原因,元朝开通大运河也不单纯出于经济原因,排除A项;隋朝时经济重心在北方,都城长安和洛阳也在北方,并未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5.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D.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苏洵描述了宋代中央能有效统领地方,表明宋制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进而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不敢对抗中央,未体现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节度使的统兵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欧阳修说“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对这一变化认识错误的是()A.宋代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 B.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C.宋代科举制度保证官员公正廉洁 D.宋代科举制度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人才,并不符合管理官员,不能保证官员公正廉洁,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材料“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根据材料“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强调公平竞争,面向全社会开放,给宋代政治增添了活力。AB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7.明朝陈邦瞻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宋明关系正确的是()A.明朝承袭了宋代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B.明代流通的货币与宋代一致C.明朝对外政策保持了宋代对外政策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陈邦瞻认为宋朝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代的国家制度、民间习俗、主流思想等方面都受到宋朝影响,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明朝时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D项正确;明朝没有承袭宋代的中央官制,排除A项;宋朝的货币以通宝钱为主,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明两代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8.明初,朱元璋认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在朱元璋死后第二年七月,燕王起兵,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该材料说明()A.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 B.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C.封藩制度有效的维护了大明王朝 D.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可知祖训里强调如果天子治理国家,没有正直贤能的大臣在旁边辅佐,而是一群奸臣,那下面的藩王就可以起兵勤王,来帮助皇帝清理朝政,这就使得燕王有起兵谋反的可能性,可见朱元璋认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分封地方藩王帮助守护江山,却又来了藩王的谋反,可见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燕王起兵谋反篡位,可见封藩制度下并未有效的维护大明王朝,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9.雍正初年,朝廷对“教坊乐籍”、“丐籍”、“蛋(蛋)户”,以及某些“文契无存”的“伴当”、“世仆”,陆续放免为良,“列为编户”。乾隆时规定“佃户雇佣耕种工作之人,并店铺小郎之类,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断”。该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A.社会阶层等级逐渐废除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废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宣布改贱为良,户口编入国家正式户籍,贱民阶层数量的减少,乾隆时期,农业雇工,包括店铺的营业员等社会地位的提高,以上信息反映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正确;社会阶层等级逐渐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废除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19世纪60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 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C.“满汉之争”斗争激烈 D.轻视科技传统观念依然盛行【答案】A【解析】由材料“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先进性,主张学习西方用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的东西,呈现出“用夷变夏”的风气,A项正确;“但遭到驳斥”说明已经萌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且“居于统治地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满汉之争”强调满族与汉族的争辩,材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技艺的斗争,排除C项;“盛行”不符合史实,19世纪60年代兴起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1.“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该材料()A.表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B.表明清政府业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说明辛亥革命发生的必要性D.说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停止【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非常腐朽,必须进行推翻,C项正确;材料并不体现中外联合镇压,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未停止,排除D项。故选C项。12.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A.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B.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答案】A【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学生、商人组成了“三罢”斗争,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且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革命准备了阶级基础,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性质,B错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是主力军,C说法错误;D说法与五四运动不符。13.材料“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据表中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年份193119321933193419351936进口14331049865661590604出口909493393344370453逆差524556471317220151A.中国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B.进出口贸易严重衰落是各国推行贸易统制政策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贸易逆差不断缩小说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和贸易逆差都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推行贸易统制政策,使贸易量萎缩,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济有所发展,“全面衰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排除C项;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不能说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14.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国际指示在中国推行“土地国有”的政策。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指出:“农民是小私有生产者”,“他们热烈起来参加土地革命”,“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上述调整()A.说明中国革命脱离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B.适应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C.说明放弃了民主革命目标 D.说明农民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国际指示在中国推行“土地国有”的政策,这一政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调整土地政策,将土地变为农民私有,这有利于提高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共并未脱离共产国际的领导,排除A项;土地政策调整的目的是获得广大农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更好地完成民主革命的目标,排除C项;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这表明当时()A.民主党派宣传西方民主思想B.民主党派坚持走第三条道路C.民主党派反对的政治主张D.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抗战胜利后,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马叙伦等人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提出了结束国民党一党专制、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等主张,这表明当时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张结束一党专制,保障自由民主,未提及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民主促进会只是呼吁民主自由,未具体说明民主的实现方式,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反对的政治主张,也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希望走“第三条道路”,也即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排除B项、C项。故选D项。16.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4名政府部长中有11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沈钧儒是民主人士。材料说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B.新中国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C.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制得以建立【答案】B【解析】材料“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沈钧儒是民主人士”说明新中国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不能说明新中国是各党派联合执政,故C不符合题意;我国并非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上述决策()A.为了开发西南、西北地区 B.延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C.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 D.推进中西部地区摆脱了落后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作出的三线建设决策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有利于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C项正确;依据材料“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可知,开发西南、西北地区不是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三线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而非延缓,排除B项;三线建设有利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摆脱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18.“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这说明()A.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B.加尔文宗教改革比路德宗教改革彻底C.加尔文教是宗教改革的国际中心D.加尔文教代表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可知,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成为共和党人的旗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意识形态的准备,说明在当时加尔文教得到各国的认可,其更加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加尔文宗教改革比路德宗教改革彻底,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B项;加尔文教是宗教改革的国际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这可以反映出,当时()A.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B.宣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C.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停滞引起西方的反思D.启蒙运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反封建的因素【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文化在欧洲流行,特别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文化更是受到欢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掀起了反封建的思潮,此时中国文化的流行是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意图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反封建的因素,D项正确;启蒙运动是为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是理性,而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排除B项;西方反思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停滞,排除C项。故选D项。20.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A.农奴制改革摧毁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农奴制改革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C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D.农奴制改革彻底肃清了封建残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可得出,列宁强调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使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C项正确;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封建残余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21.1870年,英国推行国民教育改革,规定实行非宗教的强制初等教育,5—12岁的儿童必须入学。1876年规定父兄有送子弟入学的义务,1880年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1891年实行初等教育免费制度,1893年规定11岁以前儿童必须受学校教育等。上述做法()A.是英国民众强烈要求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结果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必然结果C.导致英国生产中出现大量雇佣童工现象D.推动英国教育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快【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为英国鼓励和重视儿童教育,发展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B项正确;政府重视发展教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民众,排除A项;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会减少童工的雇佣,排除C项;上述做法会推动英国教育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比其他国家速度快,排除D项。故选B项。22.“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该观点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B.国际分工日益明显C.资本主义列强完成对世界的瓜分 D.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速了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人类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3.1954年5月,作家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小说塑造了一群备受创伤委屈的群像。由此在苏联所谓“解冻文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学上的“春暖解冻”时期。该现象()A.导致苏联开展对斯大林模式的直接批判B.反映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C.反映苏联文化受到西方国家的深刻渗透D.反映苏联人民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的反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冻文学”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是对过去僵化文学模式的反叛,并且大胆表现生活矛盾和黑暗面,理性对待历史和现实,D项正确;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展对斯大林模式的直接批判,排除A项;“解冻文学”并没有体现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排除B项;“解冻文学”反映苏联现实生活,并不是西方国家渗透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4.下表为“1913—1938和1951—1980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据表可知()年均增长率(%)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工业1913—19386.81.71.70.41.67.1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外伤急救知识培训
- 2025有关承揽合同版样书
- 202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承包合同书
- 2025标准房屋转租合同范本
- 小学生数学焦虑及心理辅导对策研究
- 教育领域用电规范操作手册
- 垃圾分类的卫生意义
- 跨文化销售沟通技巧培训
- 餐饮管理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创新性教学策略
- 2023年保安公司副总经理年终总结 保安公司分公司经理年终总结(5篇)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场运行导则(马晋辉20231.1.13)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度六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法人不承担责任协议书(3篇)
- 电工工具报价单
- 反歧视程序文件
- 油气藏类型、典型的相图特征和识别实例
- 流体静力学课件
- 顾客忠诚度论文
- 实验室安全检查自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