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可知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麦、季稷、稻、菽分别在不同区域种植,农业种植呈现区域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及“重农政策”,排除ACD项。故选B项。2.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 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 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载诸多礼仪环节与霸伯盂的记录像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金文所记内容也需要考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排除C项;材料强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巩固国家政治统一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类题,时空是中国秦朝。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边疆并不能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4.汉武帝征召董仲舒,破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用人之举()A.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 B.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象C.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 D.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舒、主父偃、张汤、卫青等人才,这满足了汉武帝富国强兵的需要,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武帝重用人才,未体现海纳百川的气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察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土贡原指从地方流向中央,但唐后期土贡经由地方官员之手以礼物馈赠的形式在地方间频繁流动,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比较,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藩镇割据奠定经济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解析】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陶瓷海运更趋方便等原因,南方港口附近的制瓷业迅速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广东、福建两省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元时期涵盖元朝,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完成于两宋之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更趋明显,可从时间线索上排除D项。故选A项。7.明初,朱元璋制定《大明礼制》《礼制集要》《洪武礼制》等十几部法律规制,严格区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享有的服饰、交通工具等,对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发型、服装面料的品质等生活细节也有明文规定,为此还编写了《律令直解》以普及礼制。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的规范 B.礼法并治以强化皇权C.政治制度的标准化和法制化 D.以礼制巩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通过制定一些系列的法律,明确官员和百姓日常生活等等级秩序,其目的是强化自身的权力,即强化皇权,B项正确;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只是材料的转述,而非实质,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标准,排除C项;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相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A.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B.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C.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D.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反映了戏曲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农闲时期民众非常喜欢看戏,C项正确;“雅俗共赏”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仅涉及民众观看戏曲,并未涉及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戏曲在民众中的影响,而且仅是农闲时期,因此不能得出是重要的娱乐方式,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且材料仅涉及农闲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9.1853年10月,刑部侍郎雷以滅向扬州附近米行按每石米50文钱为标准征税,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这()A.反映了清朝基层治理的完善 B.折射了农民运动对清朝的打击C.抵制了西方列强武力侵略 D.加强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镇压运动,清政府通过征收厘金来解决军饷困难,B项正确;清朝基层治理相对较为完善,但材料未涉及清朝的基层管理,仅涉及税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部侵略,更强调内乱,排除C项;征收厘金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相反清政府给了各地财政大权,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所述和材料作者身份可知,1905年正值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大肆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此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要求本国政府警觉日本在华的侵略和文化渗透行为,从政治动机上可知,此举是德国为了与日本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C项正确;A项主要发生在一战前,时间错误,排除;中国革命此时仍处于零星状态,且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此时中国已对外开放大量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此亦非德国外交官的报告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1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要少于居民的3%。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扩大 B.敌后根据地面临的形势严峻C.整顿党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流砥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清乡”,这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势趋向恶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其他阶级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顿党、民众团体和军队作风,以及政府的风气,没有涉及党风整顿与工作成效,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2.1945年11月,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来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人会谈,并带来一份名为《协议的基础》的文件。经过协商,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加了两项条款:“现在的国民党政府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政治人士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的联合统帅部。”毛泽东此举意在强调()A.建立联合国民政府的必要性 B.其他党派与国民党的平等关系C.掌握军事领导权的坚决态度 D.在合作中的让步与妥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现在的国民党政府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政治人士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的联合统帅部’”,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11月,毛泽东在《协议的基础》上加的这两项条款,指出抗战胜利后的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应包含所有抗日力量的代表,毛泽东此举意在强调其他党派与国民党的平等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组国民党政府,不是建立联合国民政府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掌握军事领导权的坚决态度,排除C项;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13.从1950年起我国在农村广泛推行代耕制度,即军烈属家庭缺乏劳动力或没有劳动力,由政府出物资请人代为耕种。1956年,农村的代排制度逐渐取消,开始推行优待劳动日制度,即给予军、烈属家庭一部分劳动日补偿以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家庭。这种变化()A.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C.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D.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实行代耕制度,基础是个体农耕;1956年取消代耕,实行优待劳动日,因为农业合作化已经基本完成,土地变成集体的了,代耕已经不适应现实,C项正确;土地改革本身有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但材料中的变化并不强调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业化关系不大,且我国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说法错误,一定程度上材料体现这一时期降低了军、烈属优待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中国成立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妇女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至1956年渐成高潮。由此可知A.识字学习成为国人共识 B.识字教育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C.新中国实现了男女平等 D.社会教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奠定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冬学、助推妇女识字,这些举措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奠定群众基础,D项正确;A项错在“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识字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与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1995年6月《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机床厂的通知∶凡我厂在册职工,务于6月28日前回厂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调离手续,逾期不办理者,按自动离职处理,请相互转告。在同一时期,山西机床厂劳动服务公司也登载了类似的通知。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冲击C.新型用工制度适应现代企业要求 D.新闻媒体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95年6月《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机床厂的通知”、“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调离手续,逾期不办理者,按自动离职处理,请相互转告”可知国企改革应用新型的用工制度,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劳动者的积极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是一则报道,不能反映新闻媒体对改革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16.《人民日报》发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社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这一社论A.首次表明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C.重申“九二共识”的基础性地位 D.初步形成“一国两制”构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论强调共同纪念的日子、共同敬仰的伟人、共同盼望的目标、共同奋斗的理想,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可知,材料时间为1991年,而“九二共识”发表于1992年,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在古代雅典,出席公民大会,担任各种公职,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必尽的义务;所有公民都必须信奉自己城邦的神。服兵役是男性公民的绝对义务,而且是终身服兵役;公民如果被判死刑或流放,不管其财产来源是否合法,都会被强制充公。这反映出A.民主程序遭到严重挑战 B.城邦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D.公民利益未能得到保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民主程序是指实现一定民主自由权利的方式、途径和过程,是实现民主的主要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城邦,城邦的权力几乎不受限制,城邦利益完全可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雅典民主政治奉行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C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雅典城邦实现公民民主自由权利的具体规定,民主程序合理,排除A项;雅典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排除B项;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为了维护城邦利益而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限制个人自由是为了维护城邦利益,维护了城邦利益也就保护了公民个人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8.公元2世纪,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案卷档案显示,在继承、监护和婚姻等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形式上罗马法被遵从,但实质上当地法仍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这说明()A.古罗马法倾向于当事人自治 B.法学家的作品已无足轻重C.政治权力结构影响法律形态 D.罗马帝国从法治走向人治【答案】C【解析】在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罗马法被形式上遵从,当地法实质上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说明随着国家统治的加强,罗马成文法在罗马帝国境内得到推行,当地法服从了罗马帝国法律,C项正确;A项不符合“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学家的信息,排除B项;罗马法的发展体现的是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19.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抵达东方,他们主要通过占据据点,与他人交易来赚钱;而西班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则通过大规模占领他国领土,对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的主要目的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殖民地反抗程度不同 D.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主要通过占据据点来进行贸易掠夺,而西班牙、法国和英国主要通过领土占领来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20.在美国政治领域有这样一段论述:人们把政治家送上政治舞台,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是要他们表演怎样解决实际政治问题。一个只知道顽固坚持所谓“原则”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而只是“狂热分子”。这一论述体现了美国A.政治领域中的妥协因素 B.精英政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优越性C.权力部门间矛盾的尖锐 D.民主政治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的政治领域中,真正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讲求谈判和妥协的,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原则,A项正确;其余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CD项。故选A项。21.关于启蒙运动,有学者认为:“理论上,哲人们坚信打破宗教迷信、树立理性权威能使这个时代的人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幸福;但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或愿意接受理性权威,而基督教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之中。”该学者意在()A.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与激进 B.说明理性与宗教精神不可调和C.抨击基督教会对人的思想束缚 D.批评启蒙思想家对传统的割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但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或愿意接受理性权威,而基督教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并没有使得所有人都接受理性权威,没有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所以材料中的学者意在批评启蒙思想家对传统的割裂,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局限,并不是讲法国大革命的局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性与宗教精神可以调和,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启蒙运动对传统的割裂,并不是讲基督教会对人的思想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22.巴黎公社革命期间,一来自欧洲、北美的外国革命者纷纷参加保卫公社的战斗。侨居巴黎的波兰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还组成了侨民兵团,成建制地加入国民自卫军。这一局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A.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联合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C.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 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革命者来自许多国家,这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只说了革命者来自许多国家,体现不出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排除A项;1848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自此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排除D项。故选B项。23.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出版了小说《在路上》,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讲述了几个年轻人主动逃离主流社会,到处流浪,寻找新的生活体验和活着的价值。该作品()A.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浪漫情怀C.反映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危机D.深刻剖析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据材料“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出版了小说《在路上》,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讲述了几个年轻人主动逃离主流社会,到处流浪,寻找新的生活体验和活着的价值”,可知二战后美国文学的现代主义特征主要是反传统,体现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危机,C项正确;现实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排除A项;浪漫主义通过夸张手法表达浪漫情怀,排除B项;现实主义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24.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欧洲与其他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积极投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这预示着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新方向,即欧洲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靠拢,使得全球金融政治的天平更加平衡。这表明亚投行建设有利于A.完善布雷顿森林体系 B.重塑国际金融秩序C.开创中欧经贸新纪元 D.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积极投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欧洲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靠拢,使得全球金融政治的天平更加平衡”等信息可知,亚投行将会成为撬动二战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金融治理结构的“杠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美国的影响力相应减弱,国际金融秩序则会被重塑,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瓦解,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答案】(1)不同点: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中的运用;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答出四组不同点即可)(2)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启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不同点:依据材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得出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依据材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中的运用;依据材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2)背景:依据材料“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得出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他认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问题:请围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发展历程,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要求:250-300字)【答案】例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同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例2: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明起源是多源的,以华夏族为核心,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至魏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实现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文化;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解析】根据材料“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得出观点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根据材料“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得出的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关于论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方面展开分析,涉及百家争鸣、秦朝依法治国、汉代思想大一统、三教并立和融合、儒学复兴、理学发展、明清进步思潮、清朝文字狱、近代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史实进行阐述,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关于论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代新儒学、宋代理学、近代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史实分析,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请考生从以下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经过改革,关税已经完全从国王个人收入中分离出来,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消费税和土地税成为英国常规税收和主要的财政来源,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税制。税收征管方式也由包税制转为政府直接征收,税收人员主要是采用专业聘任制度,不仅需要通过书面和实地考核,还要经过一段实习期,薪水与分工及工作强度挂钩,在晋升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严格考核。税收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家需要在不断优化、调整,18世纪中期,税收收入中以消费税和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比例已经超过了直接税。这一稳健且高效率的现代税收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张荣苏《论英国现代税收制度的确立》材料二中国税制体系近代化的步伐始自清末,尽管政权不断递嬗与更迭,但近代税制改革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即都致力于以直接税为主的新税种的移植。晚清时期,各新税种的引入主要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北洋时期建立了由直接税和间接税组成的税制体系,不遗余力地增加新税种,致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伊始,就非常关注其赖以维持生存的财税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东南沿海沧陷及海关被侵,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特别是1945年后,国统区的经济几陷崩溃。为筹措军费弥补赤字,国民政府加紧苛捐杂税的征收,民众怨声载道,税源渐趋枯竭,中国近代的新税制改革也走到了尽头。——摘编自梁凤荣《新税引入与中国税收法律体系之近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税制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税制改革与英国税制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实行复合税制;税收机构专业化.规范化;税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改革具有渐进性,稳健推进。影响:推动了英国税收制度的近代化转型;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英国现代行政与管理制度的发展;为18世纪英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保障。(2)不同之处:以直接税为主;税制观念相对落后;税种混杂,税收随意性强;进程艰难,推动社会转型作用有限。原因:国内政局动荡;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腐败政权的掠夺性;税制改革举措不当。(答出三点)【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关税已经完全从国王个人收入中分离出来,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消费税和土地税成为英国常规税收和主要的财政来源,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税制”可知,实行复合税制;根据材料“税收征管方式也由包税制转为政府直接征收,税收人员主要是采用专业聘任制度,不仅需要通过书面和实地考核,还要经过一段实习期,薪水与分工及工作强度挂钩,在晋升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严格考核”可知,税收机构专业化、规范化;根据材料“税收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家需要在不断优化、调整,18世纪中期,税收收入中以消费税和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比例已经超过了直接税”可知,税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根据材料“这一稳健且高效率的现代税收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改革具有渐进性,稳健推进。影响:根据材料“经过改革,关税已经完全从国王个人收入中分离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根据材料“税收征管方式也由包税制转为政府直接征收,税收人员主要是采用专业聘任制度,不仅需要通过书面和实地考核,还要经过一段实习期,薪水与分工及工作强度挂钩,在晋升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严格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英国现代行政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这一稳健且高效率的现代税收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英国税收制度的近代化转型;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18世纪英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保障。(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即都致力于以直接税为主的新税种的移植”可知,以直接税为主;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各新税种的引入主要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可知,税制观念相对落后;根据材料“北洋时期建立了由直接税和间接税组成的税制体系,不遗余力地增加新税种,致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可知,税种混杂,税收随意性强;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伊始,就非常关注其赖以维持生存的财税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东南沿海沧陷及海关被侵,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特别是1945年后,国统区的经济几陷崩溃。为筹措军费弥补赤字,国民政府加紧苛捐杂税的征收,民众怨声载道,税源渐趋枯竭,中国近代的新税制改革也走到了尽头”可知,进程艰难,推动社会转型作用有限。原因:根据材料“政权不断递嬗与更迭”可知,国内政局动荡;根据材料“但随着东南沿海沧陷及海关被侵”可知,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根据材料“北洋时期建立了由直接税和间接税组成的税制体系,不遗余力地增加新税种,致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可知,腐败政权的掠夺性;根据材料“为筹措军费弥补赤字,国民政府加紧苛捐杂税的征收,民众怨声载道,税源渐趋枯竭,中国近代的新税制改革也走到了尽头”可知,税制改革举措不当。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核武器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器,也是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工具。二战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试图利用垄断核武器的有利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美国军方于1946年制定了“铁钳”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向苏联20余个重要城市投掷50枚原子弹,旨在快速并且有效地摧毁其政治中心、城市与工业目标,进而彻底瓦解苏联,使其永远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该主张从一开始在美国国内就遭到各方强烈谴责。部分报刊和评论家指责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场“悲剧”,是一种“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行径”。这种主张在美国政府和军队内部亦遭到不少人反对。英、法等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对核战争的爆发深感不安。苏联地域广阔,战略纵深极大,而1948年美国只有32架适合投掷原子弹,原子弹数量也非常有限。1949年8月,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而后,美国政府制订的对苏核打击计划终成纸上谈兵。——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及其流产(1945—194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实行核打击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核打击计划未能实行的原因。【答案】(1)美国成为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美苏冷战,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目标;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维护国家安全。(2)战后苏联实力上升,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的实际情况不适合进行核战争;美国内部多方势力的反对;为维护资本主义阵营的需要。【解析】【小问1】根据“二战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试图利用垄断核武器的有利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得出美国成为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可得出是美苏冷战,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目标;根据“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可得出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根据“核武器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器”可得出维护国家安全。【小问2】根据“苏联地域广阔,战略纵深极大,而1948年美国只有32架适合投掷原子弹,原子弹数量也非常有限。”可得出战后苏联实力上升,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的实际情况不适合进行核战争;根据“这种主张在美国政府和军队内部亦遭到不少人反对”可得出美国内部多方势力的反对;根据“英、法等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对核战争的爆发深感不安。”可得出为维护资本主义阵营的需要。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今江苏句容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抱朴子》《肘后备急方》最为有名。有学者将其成就归结为:一是道成论(道家修行之术),他提出“道之大成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对后世道教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疾控论,葛洪认为:“疫者,民大病。当洗井(石灰消毒)、理污(疏通阴沟)、焚蒿净气,别舍控疾,特号收重,徐图缓进。”《肘后备急方》有青蒿抗疟的记载。受其启发,屠呦呦团队提取了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据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葛洪提出“道成论”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葛洪“疾控论”对今天防治疫病的意义。【答案】(1)原因: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传统伦理秩序受到冲击,儒释道融合趋势加强;葛洪本人的积淀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2)意义:重视水源消毒与公共卫生;及时隔离患者,建立专门病房收治重患;政府积极组织抗疫;研制药物,对症治疗。【解析】(1)原因:首先明确“道成论”是葛洪提出的一种道家修行求长生的观念,本质是对现实社会的回避和寻找希望的精神寄托,带有“避世”的色彩,葛洪生活在魏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急切的想解脱;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的发展冲击了原本的儒家思想,使得传统的伦理秩序受到挑战,加上“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明显,葛洪的“道成论”有了生存的额空间;最后是葛洪本人在道学上面的沉淀和时代赋予的底蕴以及现实社会的刺激,使得他提出的“道成论”的具体内涵。(2)意义:“疫者,民大病。当洗井(石灰消毒)、理污(疏通阴沟)、焚蒿净气”表明葛洪认为疫情发生后,要重视水源消毒与公共卫生的重构,改善病毒存在和滋生的环境;“别舍控疾,特号收重,徐图缓进”则认为对于已经患病的人员进行隔离,防止进一步的传染和事态的扩大”“《肘后备急方》有青蒿抗疟的记载”则表明研制针对性的有效的药物并进行对症治疗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政府层面进行组织和安排,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疫病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可知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麦、季稷、稻、菽分别在不同区域种植,农业种植呈现区域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及“重农政策”,排除ACD项。故选B项。2.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 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 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载诸多礼仪环节与霸伯盂的记录像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金文所记内容也需要考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排除C项;材料强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巩固国家政治统一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类题,时空是中国秦朝。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边疆并不能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4.汉武帝征召董仲舒,破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用人之举()A.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 B.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象C.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 D.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舒、主父偃、张汤、卫青等人才,这满足了汉武帝富国强兵的需要,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武帝重用人才,未体现海纳百川的气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察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土贡原指从地方流向中央,但唐后期土贡经由地方官员之手以礼物馈赠的形式在地方间频繁流动,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比较,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藩镇割据奠定经济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解析】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陶瓷海运更趋方便等原因,南方港口附近的制瓷业迅速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广东、福建两省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元时期涵盖元朝,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完成于两宋之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更趋明显,可从时间线索上排除D项。故选A项。7.明初,朱元璋制定《大明礼制》《礼制集要》《洪武礼制》等十几部法律规制,严格区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享有的服饰、交通工具等,对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发型、服装面料的品质等生活细节也有明文规定,为此还编写了《律令直解》以普及礼制。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的规范 B.礼法并治以强化皇权C.政治制度的标准化和法制化 D.以礼制巩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通过制定一些系列的法律,明确官员和百姓日常生活等等级秩序,其目的是强化自身的权力,即强化皇权,B项正确;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只是材料的转述,而非实质,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标准,排除C项;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相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A.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B.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C.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D.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反映了戏曲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农闲时期民众非常喜欢看戏,C项正确;“雅俗共赏”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仅涉及民众观看戏曲,并未涉及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戏曲在民众中的影响,而且仅是农闲时期,因此不能得出是重要的娱乐方式,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且材料仅涉及农闲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9.1853年10月,刑部侍郎雷以滅向扬州附近米行按每石米50文钱为标准征税,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这()A.反映了清朝基层治理的完善 B.折射了农民运动对清朝的打击C.抵制了西方列强武力侵略 D.加强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镇压运动,清政府通过征收厘金来解决军饷困难,B项正确;清朝基层治理相对较为完善,但材料未涉及清朝的基层管理,仅涉及税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部侵略,更强调内乱,排除C项;征收厘金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相反清政府给了各地财政大权,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所述和材料作者身份可知,1905年正值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大肆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此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要求本国政府警觉日本在华的侵略和文化渗透行为,从政治动机上可知,此举是德国为了与日本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C项正确;A项主要发生在一战前,时间错误,排除;中国革命此时仍处于零星状态,且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此时中国已对外开放大量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此亦非德国外交官的报告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1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要少于居民的3%。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扩大 B.敌后根据地面临的形势严峻C.整顿党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流砥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清乡”,这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势趋向恶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其他阶级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顿党、民众团体和军队作风,以及政府的风气,没有涉及党风整顿与工作成效,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2.1945年11月,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来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人会谈,并带来一份名为《协议的基础》的文件。经过协商,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加了两项条款:“现在的国民党政府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政治人士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的联合统帅部。”毛泽东此举意在强调()A.建立联合国民政府的必要性 B.其他党派与国民党的平等关系C.掌握军事领导权的坚决态度 D.在合作中的让步与妥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现在的国民党政府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政治人士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的联合统帅部’”,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11月,毛泽东在《协议的基础》上加的这两项条款,指出抗战胜利后的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应包含所有抗日力量的代表,毛泽东此举意在强调其他党派与国民党的平等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组国民党政府,不是建立联合国民政府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掌握军事领导权的坚决态度,排除C项;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13.从1950年起我国在农村广泛推行代耕制度,即军烈属家庭缺乏劳动力或没有劳动力,由政府出物资请人代为耕种。1956年,农村的代排制度逐渐取消,开始推行优待劳动日制度,即给予军、烈属家庭一部分劳动日补偿以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家庭。这种变化()A.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C.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D.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实行代耕制度,基础是个体农耕;1956年取消代耕,实行优待劳动日,因为农业合作化已经基本完成,土地变成集体的了,代耕已经不适应现实,C项正确;土地改革本身有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但材料中的变化并不强调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业化关系不大,且我国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说法错误,一定程度上材料体现这一时期降低了军、烈属优待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中国成立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妇女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至1956年渐成高潮。由此可知A.识字学习成为国人共识 B.识字教育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C.新中国实现了男女平等 D.社会教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奠定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冬学、助推妇女识字,这些举措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奠定群众基础,D项正确;A项错在“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识字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与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1995年6月《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机床厂的通知∶凡我厂在册职工,务于6月28日前回厂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调离手续,逾期不办理者,按自动离职处理,请相互转告。在同一时期,山西机床厂劳动服务公司也登载了类似的通知。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冲击C.新型用工制度适应现代企业要求 D.新闻媒体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95年6月《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机床厂的通知”、“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调离手续,逾期不办理者,按自动离职处理,请相互转告”可知国企改革应用新型的用工制度,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劳动者的积极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是一则报道,不能反映新闻媒体对改革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16.《人民日报》发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社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这一社论A.首次表明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C.重申“九二共识”的基础性地位 D.初步形成“一国两制”构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论强调共同纪念的日子、共同敬仰的伟人、共同盼望的目标、共同奋斗的理想,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可知,材料时间为1991年,而“九二共识”发表于1992年,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在古代雅典,出席公民大会,担任各种公职,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必尽的义务;所有公民都必须信奉自己城邦的神。服兵役是男性公民的绝对义务,而且是终身服兵役;公民如果被判死刑或流放,不管其财产来源是否合法,都会被强制充公。这反映出A.民主程序遭到严重挑战 B.城邦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D.公民利益未能得到保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民主程序是指实现一定民主自由权利的方式、途径和过程,是实现民主的主要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城邦,城邦的权力几乎不受限制,城邦利益完全可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雅典民主政治奉行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C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雅典城邦实现公民民主自由权利的具体规定,民主程序合理,排除A项;雅典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排除B项;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为了维护城邦利益而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限制个人自由是为了维护城邦利益,维护了城邦利益也就保护了公民个人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8.公元2世纪,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案卷档案显示,在继承、监护和婚姻等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形式上罗马法被遵从,但实质上当地法仍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这说明()A.古罗马法倾向于当事人自治 B.法学家的作品已无足轻重C.政治权力结构影响法律形态 D.罗马帝国从法治走向人治【答案】C【解析】在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罗马法被形式上遵从,当地法实质上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说明随着国家统治的加强,罗马成文法在罗马帝国境内得到推行,当地法服从了罗马帝国法律,C项正确;A项不符合“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学家的信息,排除B项;罗马法的发展体现的是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19.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抵达东方,他们主要通过占据据点,与他人交易来赚钱;而西班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则通过大规模占领他国领土,对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的主要目的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殖民地反抗程度不同 D.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主要通过占据据点来进行贸易掠夺,而西班牙、法国和英国主要通过领土占领来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20.在美国政治领域有这样一段论述:人们把政治家送上政治舞台,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是要他们表演怎样解决实际政治问题。一个只知道顽固坚持所谓“原则”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而只是“狂热分子”。这一论述体现了美国A.政治领域中的妥协因素 B.精英政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优越性C.权力部门间矛盾的尖锐 D.民主政治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的政治领域中,真正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讲求谈判和妥协的,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原则,A项正确;其余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CD项。故选A项。21.关于启蒙运动,有学者认为:“理论上,哲人们坚信打破宗教迷信、树立理性权威能使这个时代的人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幸福;但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或愿意接受理性权威,而基督教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之中。”该学者意在()A.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与激进 B.说明理性与宗教精神不可调和C.抨击基督教会对人的思想束缚 D.批评启蒙思想家对传统的割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但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或愿意接受理性权威,而基督教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并没有使得所有人都接受理性权威,没有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所以材料中的学者意在批评启蒙思想家对传统的割裂,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局限,并不是讲法国大革命的局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性与宗教精神可以调和,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启蒙运动对传统的割裂,并不是讲基督教会对人的思想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22.巴黎公社革命期间,一来自欧洲、北美的外国革命者纷纷参加保卫公社的战斗。侨居巴黎的波兰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还组成了侨民兵团,成建制地加入国民自卫军。这一局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A.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联合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C.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 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革命者来自许多国家,这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只说了革命者来自许多国家,体现不出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排除A项;1848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自此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排除D项。故选B项。23.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出版了小说《在路上》,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讲述了几个年轻人主动逃离主流社会,到处流浪,寻找新的生活体验和活着的价值。该作品()A.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浪漫情怀C.反映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危机D.深刻剖析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据材料“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出版了小说《在路上》,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讲述了几个年轻人主动逃离主流社会,到处流浪,寻找新的生活体验和活着的价值”,可知二战后美国文学的现代主义特征主要是反传统,体现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危机,C项正确;现实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排除A项;浪漫主义通过夸张手法表达浪漫情怀,排除B项;现实主义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24.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欧洲与其他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积极投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这预示着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新方向,即欧洲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靠拢,使得全球金融政治的天平更加平衡。这表明亚投行建设有利于A.完善布雷顿森林体系 B.重塑国际金融秩序C.开创中欧经贸新纪元 D.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积极投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欧洲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靠拢,使得全球金融政治的天平更加平衡”等信息可知,亚投行将会成为撬动二战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金融治理结构的“杠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美国的影响力相应减弱,国际金融秩序则会被重塑,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瓦解,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答案】(1)不同点: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