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夯实】(2020·浙江联考)如图为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C.臭氧层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2.为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B.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C.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加快城市化的进程D.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解析】1选B,2选D。第1题,水土流失发生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且坡度大、降水多的地区,图示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降水少,加之过度的经济活动,地表植被大量减少,荒漠化严重;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冷工业排放的氟氯烃消耗了臭氧形成的,主要发生在南极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新疆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多的区域。第2题,结合上题,该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问题,为避免其加剧,应科学合理安排产业活动。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会导致过度放牧,加剧荒漠化;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不仅会导致过度农垦,还会加剧用水紧张;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会加剧环境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缓荒漠化。如图为河南省南阳市某地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涵养水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读图,回答3、4题。3.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 ②土壤贫瘠③过度垦殖 ④乱砍滥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封山育林、建设草地②修建梯田和灌溉设施③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④发展规模化小麦种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3选D,4选A。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垦殖、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③④对。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特征,①错。土壤贫瘠不是岩石裸露的原因,②错。第4题,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合理的是封山育林、建设草地,①对。实施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措施,降低流速,沉积泥沙,减少土壤流失,②对。跨流域调水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发展小麦种植会加重水土流失,④错。

(2020·济南模拟)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5.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A.①②⑤ B.①④⑥C.②③⑥ D.③④⑤【解析】5选D,6选A。第5题,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量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第6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7.(2020·黄冈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推测第5次产生洪峰的原因。(2)分析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分析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生态效益。【解析】第(1)题,汾川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形成洪峰的原因应从降水、水系特征、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考虑。由表中数据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河流,形成洪峰。第(2)题,河流含沙量高低的具体影响因素要结合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强烈、岩石破碎等)、地层构成(黄土高原黄土易受侵蚀)、湖泊沼泽(河流流经这些地方泥沙易沉积,下游含沙量小)、植被覆盖、降水强度等。但对同一条河而言地形地势、土质、地质构造等因素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本题应从降水与植被覆盖来考虑。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植被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而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土壤含水量已趋于饱和,故第6次降水虽然降水总量不是很大,但还是超过了原有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引起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第(3)题,影响河流含沙量的主要因素有:植被覆盖率、土质、降雨强度、地形地势等。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影响较大。结合黄土高原实际情况即可。第(4)题,调节气候: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减少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从而增加了土壤肥力。答案:(1)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大(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河流,形成洪峰。(2)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导致地表径流增多,形成的坡面径流将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引起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3)自然原因:黄土结构疏松(土质疏松);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