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手册_第1页
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手册_第2页
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手册_第3页
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手册_第4页
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手册TOC\o"1-2"\h\u23109第一章概述 2268931.1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与任务 2209531.2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2112571.2.1原则 292801.2.2方法 36890第二章气候资料收集与处理 3322902.1气候资料来源与类型 335232.2气候资料整理与预处理 4179682.3气候资料质量控制与校验 428011第三章气候要素分析与计算 4130253.1温度要素分析 4273913.2降水要素分析 5151923.3光照要素分析 5270413.4风速与湿度要素分析 69336第四章农业气候分区指标体系 6306724.1农业气候分区指标选取 6131484.2农业气候分区指标权重确定 7236604.3农业气候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76355第五章农业气候区划方法与技术 773695.1经验性气候区划方法 714325.2统计分析气候区划方法 8195915.3模型模拟气候区划方法 85462第六章农业气候区划结果验证与评价 9156266.1农业气候区划结果验证方法 9283426.1.1数据对比验证 945486.1.2实地调查验证 9105156.1.3模型验证 9101566.1.4专家咨询验证 9195846.2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评价标准 9290816.2.1科学性 10100496.2.2准确性 10144326.2.3实用性 10194426.2.4系统性 10258206.2.5可持续性 10260896.3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调整与优化 10274746.3.1指标调整 10157646.3.2空间分布优化 10273396.3.3模型参数优化 10217316.3.4结果整合 10267086.3.5持续更新 101031第七章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1034077.1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方法 102577.2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内容 11187447.3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应用 1120701第八章农业气候灾害评估 12313628.1农业气候灾害类型与特点 12224108.2农业气候灾害评估方法 1280618.3农业气候灾害应对措施 139134第九章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 13223829.1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 13158509.2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模型 14320479.3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应用 1416231第十章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应用 141231210.1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42090310.2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在农业规划中的应用 15128810.3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在农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15第一章概述1.1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与任务农业气候区划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气候要素的地域分布规律,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通过区划,可以了解各地气候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2)指导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3)提高农业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农业气候区划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农业灾害风险,为制定农业保险、灾害救助等政策提供依据。(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2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与方法1.2.1原则(1)科学性原则。农业气候区划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以气候要素的地域分布规律为依据,保证区划结果的准确性。(2)实用性原则。农业气候区划应注重实用性,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为出发点,为农业生产提供实际指导。(3)动态性原则。农业气候区划应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划方案。(4)综合性原则。农业气候区划应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多种因素,实现多因素综合分析。1.2.2方法(1)气候要素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地气候要素数据,揭示气候要素的地域分布规律。(2)聚类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相似气候特征的地区划分为同一类型,形成农业气候区。(3)主导因素分析。在区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定主导因素,进行权重分配。(4)GIS技术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气候区划结果可视化,便于分析和应用。(5)专家咨询与评估。在区划过程中,邀请农业、气象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咨询和评估,保证区划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章气候资料收集与处理2.1气候资料来源与类型气候资料的收集是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工作。气候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气象站、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信息系统等。根据资料的性质,气候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要素的观测数据。(2)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探空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等,主要用于获取大气垂直结构信息。(3)气象卫星资料: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数据,可用于获取地表温度、植被指数、降水等参数。(4)气象雷达资料:主要用于获取降水、冰雹等天气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5)气象信息系统资料:包括气象数据库、气象信息系统、气象预报产品等,为气候区划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2.2气候资料整理与预处理气候资料整理与预处理是气候区划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料筛选: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气候资料来源和类型。(2)资料格式转换: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气候资料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3)数据清洗:去除气候资料中的异常值、缺失值和重复值,提高数据质量。(4)资料插值:对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气候资料,采用插值方法进行空间扩展,以获得完整的研究区域气候数据。(5)时间序列分析:对气候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提取长期趋势、周期变化等特征。2.3气候资料质量控制与校验气候资料质量控制与校验是保证气候区划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一致性检查:检查气候资料在时间、空间和要素上的一致性,保证数据可靠性。(2)数据准确性评估:采用多种方法对气候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如对比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分析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等。(3)数据误差分析:分析气候资料中的误差来源,如观测误差、传输误差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4)数据校验:对气候资料进行校验,包括数据范围、极值、平均值等指标的合理性检查。(5)数据质量评价:综合评估气候资料的质量,为气候区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第三章气候要素分析与计算3.1温度要素分析温度是气候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温度要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温的空间分布:通过收集气象站点的气温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气温空间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地理分布特征。(2)气温的年际变化:分析气温的年际波动规律,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3)气温的日较差:计算各站点气温的日较差,分析其与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的关系。(4)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分析气温的周期性波动,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3.2降水要素分析降水是农业生产中的气候要素,降水要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通过收集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数据,运用GIS技术,绘制降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2)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分析降水量的年际波动规律,包括年降水量、季节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3)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分析降水量的周期性波动,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4)降水强度的分析:计算各站点降水强度,分析其与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的关系。3.3光照要素分析光照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光照要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通过收集气象站点的日照时数数据,运用GIS技术,绘制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图,分析日照时数的地理分布特征。(2)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分析日照时数的年际波动规律,包括年日照时数、季节日照时数和极端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3)日照时数的周期性变化:分析日照时数的周期性波动,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4)光照强度的分析:计算各站点光照强度,分析其与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的关系。3.4风速与湿度要素分析风速与湿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气候要素,风速与湿度要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速的空间分布:通过收集气象站点的风速数据,运用GIS技术,绘制风速空间分布图,分析风速的地理分布特征。(2)风速的年际变化:分析风速的年际波动规律,包括年风速、季节风速和极端风速的变化趋势。(3)风速的周期性变化:分析风速的周期性波动,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4)湿度的空间分布:通过收集气象站点的湿度数据,运用GIS技术,绘制湿度空间分布图,分析湿度的地理分布特征。(5)湿度的年际变化:分析湿度的年际波动规律,包括年湿度、季节湿度和极端湿度的变化趋势。(6)湿度的周期性变化:分析湿度的周期性波动,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第四章农业气候分区指标体系4.1农业气候分区指标选取农业气候分区指标的选取是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选择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代表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能充分反映农业气候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独立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相互独立,避免信息重复。(3)实用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易于获取,便于实际应用。(4)综合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能全面反映农业气候的各个方面。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农业气候分区指标:(1)温度指标: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10℃积温等。(2)降水指标: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降水变率等。(3)光照指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等。(4)湿度指标:相对湿度、绝对湿度等。(5)风指标: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风日数等。4.2农业气候分区指标权重确定农业气候分区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农业气候区划的重要环节。权重的大小反映了各指标对农业气候分区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农业气候分区指标权重:(1)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2)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成对比较各指标的重要性,计算各指标的权重。(3)熵权法:根据各指标的熵值,计算各指标的权重。(4)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指标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权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权重。4.3农业气候分区指标体系构建在农业气候分区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下农业气候分区指标体系:(1)一级指标:温度、降水、光照、湿度、风等。(2)二级指标: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10℃积温、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降水变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风日数等。(3)权重:根据上述方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通过农业气候分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我国农业气候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第五章农业气候区划方法与技术5.1经验性气候区划方法经验性气候区划方法是基于长期农业生产实践和气候观测数据,通过对气候要素的直观判断和归纳总结,进行气候区划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基础数据:包括气象站点观测的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的长期数据。(2)确定气候分区指标: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气候分区指标,如≥10℃积温、无霜期、降水量等。(3)绘制气候分区图:依据气候分区指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并在地图上表示出来。(4)气候分区评价:对各个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5.2统计分析气候区划方法统计分析气候区划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原理,运用气候要素的统计数据,进行气候区划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选择气候区划指标: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气候要素的统计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气候区划指标,如气温、降水、湿度等。(3)计算气候区划指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计算气候区划指数。(4)绘制气候分区图:根据气候区划指数,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并在地图上表示出来。(5)气候分区评价:对各个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5.3模型模拟气候区划方法模型模拟气候区划方法是基于气候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进行气候区划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气候模型:选择合适的气候模型,如区域气候模型、统计降尺度模型等,用于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要素。(2)输入数据准备:收集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为气候模型提供输入数据。(3)气候模拟:运行气候模型,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4)气候分区指标提取:根据模拟结果,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气候分区指标,如气温、降水、湿度等。(5)绘制气候分区图:根据气候分区指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并在地图上表示出来。(6)气候分区评价:对各个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第六章农业气候区划结果验证与评价6.1农业气候区划结果验证方法农业气候区划结果的验证是保证区划成果科学性、实用性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常用的农业气候区划结果验证方法:6.1.1数据对比验证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与区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区划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方法包括:(1)将历史气象数据与区划指标进行对比,验证区划指标的科学性。(2)将历史气象数据与区划结果进行空间分布对比,分析区划结果的合理性。6.1.2实地调查验证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农业气候要素的实际情况,与区划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区划结果的准确性。6.1.3模型验证采用气象模型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吻合程度。6.1.4专家咨询验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区划结果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以验证区划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6.2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评价标准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2.1科学性评价区划结果是否遵循农业气候学原理,是否科学合理地划分了农业气候类型。6.2.2准确性评价区划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吻合程度,判断区划结果是否准确。6.2.3实用性评价区划结果是否能够为农业生产、气候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有效指导。6.2.4系统性评价区划结果是否具有系统性,即是否涵盖了农业气候要素的各个方面。6.2.5可持续性评价区划结果是否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性。6.3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调整与优化在农业气候区划结果验证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区划结果进行以下调整与优化:6.3.1指标调整根据验证结果,对区划指标进行优化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6.3.2空间分布优化对区划结果的空间分布进行优化,使其更合理地反映农业气候类型分布。6.3.3模型参数优化针对模型验证结果,对气象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提高模型预测精度。6.3.4结果整合将不同来源的区划结果进行整合,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农业气候区划成果。6.3.5持续更新根据气候变化、农业生产需求等因素,定期对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进行更新,保证其持续有效性。第七章农业气候资源评价7.1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方法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是对农业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气候要素分析法:通过对气温、降水、光照、湿度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评估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2)气候相似性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对比,找出相似性,为引种、育种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参考。(3)农业气候模型法:利用气象数据建立农业气候模型,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量化评价。(4)综合评价法: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7.2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内容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热资源评价:分析光热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水资源评价:分析降水、蒸发等水资源特征,评估其对农业生产的水分供应状况。(3)气候生产力评价:通过对气候要素与作物生长关系的分析,评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产量的影响。(4)农业气候灾害评价:分析农业气候灾害的类型、频率、强度和分布范围,评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农业气候适宜性评价: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适宜性,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7.3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应用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结果,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区气候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优化作物结构: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适宜性,调整作物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3)引种育种:通过气候相似性分析,为引种、育种提供参考,提高作物适应性和产量。(4)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5)农业气候灾害防治:通过农业气候灾害评价,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灾害损失。(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农业气候灾害评估8.1农业气候灾害类型与特点农业气候灾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异常或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按照影响范围和特点,农业气候灾害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指由于长时间降水量偏少,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甚至死亡。干旱灾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严重,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大的特点。(2)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导致农田积水、农作物受淹,甚至造成农田infrastructure损坏。洪涝灾害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的特点。(3)霜冻灾害:霜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使农作物受到冻害。霜冻灾害具有发生时间短、影响范围较小但损失较大的特点。(4)冰雹灾害:冰雹灾害是指冰雹直径较大,降落到农田后对农作物造成机械损伤。冰雹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损失严重的特点。(5)台风灾害:台风灾害是指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等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台风灾害具有发生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的特点。8.2农业气候灾害评估方法农业气候灾害评估是通过对气候条件、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灾害损失等方面的分析,对农业气候灾害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农业气候灾害评估:(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农业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范围等特征,评估灾害风险。(2)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灾害损失,评估农业气候灾害程度。(3)模型模拟法:运用气象模型和农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气候灾害的影响,评估灾害损失。(4)专家评价法:邀请农业气象专家,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和农作物生长特点,对农业气候灾害进行评价。8.3农业气候灾害应对措施为减轻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建立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预警服务。(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点,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和种植制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3)推广农业保险: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降低灾害风险。(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5)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气象知识普及,提高农民应对气候灾害的意识和能力。(6)科技创新:开展农业气候灾害研究,研发抗灾减灾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第九章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9.1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是针对不同农业气候区域,评估农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准确反映农业气候适应性。以下为主要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1)温度适应性指标:包括生长季平均气温、生长季温度波动、生长季极端气温等。(2)降水适应性指标:包括生长季降水量、降水分布均匀度、降水强度等。(3)光照适应性指标:包括生长季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光照强度等。(4)土壤适应性指标: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5)农业生物适应性指标:包括作物品种、抗逆性、适应性等。9.2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模型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模型是对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农业气候适应性程度的方法。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模型:(1)聚类分析模型:通过将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相似气候条件的区域划分为同一类型,从而实现气候适应性分区。(2)主成分分析模型:通过将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影响因素,从而简化评价指标体系。(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建立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与农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关系模型,分析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对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学习,从而预测农业气候适应性程度。9.3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应用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为几个方面的应用:(1)作物布局优化: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结果,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农业气候灾害预警:通过分析农业气候适应性指标,对可能发生的农业气候灾害进行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3)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适应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降低气候变化对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