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指南_第1页
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指南_第2页
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指南_第3页
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指南_第4页
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指南TOC\o"1-2"\h\u18782第一章乡村生态农业概述 262521.1生态农业的定义与特点 2281271.2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3310051.3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313151.3.1发展现状 3319551.3.2发展趋势 322041第二章生态农业种植规划与布局 436842.1种植区域的规划 496972.2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4143992.3种植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426834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24373.1土壤性质与土壤分类 550773.2土壤养分管理 5257543.3土壤改良与保护 617496第四章种植资源利用与保护 629234.1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6117774.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778714.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17198第五章生态种植技术 8126305.1抗病虫害品种选择 8220665.2生态防治技术 8216565.3有机肥料施用技术 88616第六章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9297316.1轮作与间作模式 9226266.1.1轮作模式 9160036.1.2间作模式 986286.2保护性耕作模式 932786.2.1覆盖作物 9197586.2.2免耕与少耕 1020436.3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的应用 1084436.3.1粮食作物轮作 105656.3.2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间作 101386.3.3林粮间作 10275086.3.4草畜结合 1021801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0174387.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10124677.1.1土壤保护 11177987.1.2水资源保护 1188407.1.3生物多样性保护 11305887.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11146937.2.1土壤环境监测 11254227.2.2水环境监测 11165967.2.3生物多样性监测 11225107.3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12325917.3.1土壤修复与治理 1241147.3.2水环境修复与治理 1287797.3.3生物多样性修复与治理 1221129第八章农业生态种植管理 12122288.1种植制度与管理 1297638.1.1种植结构调整 12207398.1.2轮作制度 13158318.1.3间套作制度 13104198.1.4农田保护制度 1399928.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3139528.2.1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制度 13212798.2.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制度 1373858.2.3水资源保护制度 1378968.2.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制度 133908.3农业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3196878.3.1节水灌溉技术 14184858.3.2保护性耕作技术 14222488.3.3生物防治技术 1477248.3.4有机农业技术 14201528.3.5智能农业技术 1418620第九章农业生态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1470789.1生态农业种植的成本与收益 14297469.1.1成本分析 14312659.1.2收益分析 15284959.2生态农业种植的投入产出分析 1565979.2.1投入产出比例 15244689.2.2投入产出效益 15217589.3生态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157402第十章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政策与法规 16578710.1乡村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16598310.2农业生态种植法规与标准 162585110.3乡村生态农业种植政策实施与监管 17第一章乡村生态农业概述1.1生态农业的定义与特点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以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遵循自然规律,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3)强调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4)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1.2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拓展农民就业渠道;(5)传承农耕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3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3.1发展现状我国乡村生态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乡村生态农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产业链条较短等。1.3.2发展趋势(1)政策引导: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乡村生态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3)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市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5)生态保护: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生态农业种植规划与布局2.1种植区域的规划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的规划是保证农业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对种植区域进行综合评估。在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作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在种植区域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因素,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植区域,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2.2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是实现生态农业种植的关键。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样化种植。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选择多种作物进行种植,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2)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与间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3)优化作物布局。根据不同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3种植模式的选择与应用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下几种种植模式:(1)立体种植。立体种植是将不同层次的作物进行搭配,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2)生态循环种植。生态循环种植是将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降低生产成本。(3)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旨在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4)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指采取免耕、少耕、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3.1土壤性质与土壤分类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性质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了解土壤性质对于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等。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土粒组成,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团聚体状况,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保持。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孔隙度越大,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好。土壤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等。土壤pH值是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适宜的pH值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好。土壤养分含量是指土壤中可供农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含量,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土壤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对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类型丰富,根据土壤性质和分布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砂土、壤土、黏土、黑土、红土、黄土、石灰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3.2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管理是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环节。土壤养分管理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的测定、施肥技术、肥料种类选择等方面。土壤养分的测定是了解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如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如锌、硼、钼等)含量,可以为制定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施肥技术是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合理的施肥技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适时施肥,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确定施肥时期;②适量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肥量确定施肥量;③施肥方法,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如深施、分层施、穴施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种类选择应根据土壤性质、农作物需求和环境要求进行。有机肥料、化肥、生物肥料等不同类型的肥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3.3土壤改良与保护土壤改良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适应农作物生长需求。土壤改良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方法有:深翻、松土、施用有机肥料等。(2)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pH值保持在适宜范围内。方法有:施用石灰、石膏等碱性物质或酸性肥料。(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方法有: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轮作等。(4)补充土壤养分,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方法有:合理施肥、施用土壤调理剂等。土壤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土壤退化,保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壤保护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2)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3)防治土壤污染,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4)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第四章种植资源利用与保护4.1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乡村生态农业种植应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查明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等信息,为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大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防止其灭绝。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进行长期保存,保证其遗传多样性。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提高保存能力。推进种质资源利用。通过品种选育、遗传改良等手段,充分挖掘种质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同时加强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共享。4.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乡村生态农业种植中,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制定水资源利用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对水污染的防治力度,保证农业用水水质安全。同时加强水源地保护,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4.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是乡村生态农业种植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与处理。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生物技术、物理方法等手段,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认识和技能。乡村生态农业种植应重视种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生态种植技术5.1抗病虫害品种选择生态种植技术的核心在于选育和利用抗病虫害的品种,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还需关注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品质,保证生态种植的效益。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种植习惯,筛选出适宜的品种。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培育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新品种。同时注重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挖掘和保存具有抗病虫害特性的地方品种和野生种。5.2生态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态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通过设置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措施,降低害虫的发生和繁殖。(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例如,引入捕食性天敌、病原真菌等,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3)化学防治: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遵循农药使用的技术规范。5.3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是生态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种有机肥料施用技术的介绍:(1)有机肥料种类: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绿肥、饼肥等。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2)施用方法: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包括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基肥宜在播种前施入,追肥宜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施入,叶面喷施则可视作物生长状况适时进行。(3)施用比例:有机肥料的施用比例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有机肥料质量等因素确定。一般而言,有机肥料施用量占作物总施肥量的30%左右为宜。(4)施用时间:有机肥料的施用时间应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条件。基肥宜在播种前施入,追肥宜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施入。通过以上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生态农业种植模式6.1轮作与间作模式轮作与间作模式是生态农业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作物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1.1轮作模式轮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顺序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轮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改善土壤结构:轮作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2)减少病虫害: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轻化学农药的使用压力。(3)提高产量: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6.1.2间作模式间作是指在相同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间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充分利用资源: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2)提高抗风险能力:间作可以降低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3)改善生态环境:间作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6.2保护性耕作模式保护性耕作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维护生态平衡的耕作方式。6.2.1覆盖作物覆盖作物是指在耕地休闲期或作物收获后,种植覆盖作物以保护土壤。覆盖作物具有以下作用:(1)减少土壤侵蚀:覆盖作物可以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侵蚀。(2)提高土壤肥力:覆盖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3)改善生态环境:覆盖作物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6.2.2免耕与少耕免耕与少耕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耕作次数,降低土壤扰动。免耕与少耕具有以下优点:(1)保护土壤结构:减少耕作次数可以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减少能源消耗:免耕与少耕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3)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免耕与少耕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6.3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的应用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应用:6.3.1粮食作物轮作粮食作物轮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顺序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6.3.2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间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间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同时种植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6.3.3林粮间作林粮间作是指在林间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林粮间作可以充分利用林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同时维护生态平衡。6.3.4草畜结合草畜结合是指在同一土地上,种植草地,发展畜牧业。草畜结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7.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我国乡村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7.1.1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保护措施包括:(1)合理施肥,控制化肥使用量,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2)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和间作,减少土壤侵蚀。(3)加强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7.1.2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1)合理开发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3)加强水污染防治,保证农业用水水质安全。7.1.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1)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加强物种资源调查与保护。(2)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农田生态环境。(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7.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是了解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监测。通过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及时发觉和处理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7.2.2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水等方面的监测。通过对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保证农业用水安全,防止水污染的发生。7.2.3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可以了解农田生态环境状况,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依据。7.3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3.1土壤修复与治理土壤修复与治理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修复、土壤侵蚀治理、土壤改良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修复土壤污染。(2)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土壤侵蚀。(3)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肥力。7.3.2水环境修复与治理水环境修复与治理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3)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态系统。7.3.3生物多样性修复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修复与治理主要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恢复、景观保护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2)实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3)加强景观保护,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第八章农业生态种植管理8.1种植制度与管理农业生态种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种植制度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1.1种植结构调整根据区域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适应当地环境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注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作物的合理搭配,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8.1.2轮作制度实施科学的轮作制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应根据作物特性、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合理制定轮作方案,保证作物之间的互补和循环利用。8.1.3间套作制度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间套作制度。间套作可以增加作物种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农业生态平衡。8.1.4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保护,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对农田实行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8.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2.1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合理确定使用剂量和施用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8.2.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压力。8.2.3水资源保护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2.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8.3农业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业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下为几个方面的技术应用:8.3.1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对水资源的压力。8.3.2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态平衡。8.3.3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8.3.4有机农业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3.5智能农业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提高农业效益。第九章农业生态种植经济效益分析9.1生态农业种植的成本与收益9.1.1成本分析生态农业种植的成本主要包括土地成本、种子成本、肥料成本、农药成本、人工成本、技术支持成本以及销售与物流成本等。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种植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其他各项成本可能较高。(1)土地成本:生态农业种植通常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土地质量较好,因此土地成本相对较低。(2)种子成本:生态农业种植注重种子品质,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优质种子,种子成本相对较高。(3)肥料成本:生态农业种植采用有机肥料,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肥料成本相对较高。(4)农药成本:生态农业种植采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农药成本相对较高。(5)人工成本:生态农业种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管理,人工成本相对较高。(6)技术支持成本:生态农业种植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技术支持成本相对较高。(7)销售与物流成本:生态农业种植的产品品质优良,市场需求较大,但销售与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9.1.2收益分析生态农业种植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补贴以及生态效益带来的间接收益。(1)农产品销售收入:生态农业种植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市场需求较大,价格相对较高,因此销售收入较高。(2)补贴:为鼓励生态农业种植,提供一定的补贴政策,增加收益。(3)生态效益带来的间接收益:生态农业种植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9.2生态农业种植的投入产出分析9.2.1投入产出比例生态农业种植的投入产出比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种植规模、技术成熟度、市场环境等。一般来说,生态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