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手册_第1页
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手册_第2页
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手册_第3页
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手册_第4页
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手册TOC\o"1-2"\h\u9041第一章:绪论 2236281.1三农行业管理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2200721.2三农行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312060第二章:政策法规创新 4320912.1农业政策制定的创新 4166962.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 4109442.3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519457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559283.1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540053.2农业信息化建设 692863.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62118第四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250994.1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6166724.2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796354.3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724070第五章:农村金融创新 83925.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 8301335.2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8284195.3农村金融政策的创新 827595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创新 9155666.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 9121306.1.1创新投融资机制 9132436.1.2创新建设模式 9111726.1.3创新项目管理 9106266.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 9250366.2.1创新服务内容 9151506.2.2创新服务方式 983116.2.3创新服务机制 10296306.3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创新 10108016.3.1创新治理理念 1022896.3.2创新治理手段 10280576.3.3创新治理体系 1026458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10173107.1农村组织建设的创新 10205257.1.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1032287.1.2创新农村组织形式 1177867.2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与调解 1129147.2.1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11138937.2.2创新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1154807.3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11309837.3.1构建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11106907.3.2创新农村社区服务模式 11104257.3.3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智能化 1119597第八章:农民培训与就业创新 12169798.1农民培训体系的创新 12130388.2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展 12190198.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27608第九章: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 1399119.1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 13215569.1.1背景与意义 13152009.1.2创新模式概述 13228219.1.3创新模式实践案例 13244319.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创新 13249489.2.1背景与意义 13168089.2.2实施与创新策略 13162439.2.3实施与创新实践案例 14141539.3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14222289.3.1背景与意义 1448659.3.2创新与发展路径 14159349.3.3创新与发展实践案例 1419625第十章: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14888410.1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实践案例 141832910.1.1案例一:A县农业现代化管理创新 14896910.1.2案例二:B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41352110.1.3案例三:C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51942910.2国内外三农行业管理创新经验借鉴 151416310.2.1国内经验借鉴 152489010.2.2国际经验借鉴 152569510.3三农行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845310.3.1发展趋势 151802910.3.2展望 16第一章:绪论1.1三农行业管理创新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三农行业管理创新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的突破,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背景方面,我国三农行业管理创新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农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阶段,这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增收困难。(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农村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3)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意义方面,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创新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创新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4)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2三农行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原则目标方面,三农行业管理创新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2)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原则方面,三农行业管理创新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2)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政策。(4)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二章:政策法规创新2.1农业政策制定的创新农业政策制定的创新是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政策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策制定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2)坚持绿色发展。政策制定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3)坚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4)坚持深化改革。政策制定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摸索新的政策体系。具体创新措施如下:(1)建立多元化的政策制定参与机制。鼓励农民、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政策制定,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强化政策评估与调整。定期对农业政策进行评估,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政策内容,保证政策与时俱进。2.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以下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土地产权,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等合法权益。(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流转等制度创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农村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具体创新措施如下:(1)摸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2.3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是保障农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以下为农业法律法规完善与创新的要点:(1)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2)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提高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保证法律法规在农业领域的适用性。(3)推动农业法律法规的创新。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对农业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具体创新措施如下:(1)制定农业支持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2)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3)摸索农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制定农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3.1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在引进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责。同时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的推广格局。加大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力度。我国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领域。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我国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同时利用政策、资金、项目等手段,支持农民购买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3.2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加大投入,全面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基础保障。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我国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渠道,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我国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我国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我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链条完善。我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链条建设,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环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我国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第四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4.1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业,其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业附加值,还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景观资源的开发。通过挖掘和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2)农业体验活动的开展。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相结合,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体验乡村生活,提高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3)农产品销售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农产品为载体,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4.2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旨在挖掘和传承农村文化资源,提升农业的文化内涵,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品牌。(2)农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农业为主题,将文化创意融入农产品和农业服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3)农业节庆活动的举办。以农业为主题,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弘扬农村文化,促进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4.3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通过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可以提升农业的产业链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发展农业产后加工、物流、销售等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2)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农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加强农业金融服务,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五章:农村金融创新5.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日益显得尤为重要。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而是逐步涵盖了存款、支付、结算、理财、保险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结合农村实际,创新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如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等,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5.2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几个方面:信贷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产业特点,推出了适用于不同产业的信贷产品,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产品存货质押贷款等。理财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推出了各类理财产品,如农村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帮助农村居民实现财富增值。支付结算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推出了农村支付结算工具,如农村一卡通、手机支付等,方便农村居民进行支付结算。5.3农村金融政策的创新农村金融政策的创新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下为农村金融政策创新的几个方面: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如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供财政补贴等。监管创新。监管机构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如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风险管控等,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金融科技应用。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通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产品及金融政策的创新,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创新6.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1创新投融资机制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各地积极摸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例如,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6.1.2创新建设模式在建设模式上,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推广了一系列适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如“一事一议”制度、村民自治模式等,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村民需求。6.1.3创新项目管理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质量,各地加强项目管理创新,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6.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延伸,其创新对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6.2.1创新服务内容各地根据农村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服务内容,如增设农村电商平台、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等,助力农村经济发展。6.2.2创新服务方式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各地创新服务方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在线办理、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便捷性。6.2.3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推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合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6.3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创新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6.3.1创新治理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6.3.2创新治理手段运用科技手段,推广农村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如采用生物降解技术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6.3.3创新治理体系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通过上述创新实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7.1农村组织建设的创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组织建设的创新,旨在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农村组织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7.1.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这包括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委会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7.1.2创新农村组织形式创新农村组织形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1)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建立农村社区服务组织,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3)摸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7.2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与调解农村社会矛盾是影响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与调解,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7.2.1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基础。要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依法维权、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7.2.2创新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农村矛盾调解组织,提高调解能力。(2)引入多元化调解方式,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3)加强农村矛盾调解队伍建设,提高调解人员素质。7.3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7.3.1构建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农村社区治理体系,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等组织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格局。7.3.2创新农村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农村社区服务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1)优化农村社区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能。(2)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农村社区服务活力。(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拓展农村社区服务领域。7.3.3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智能化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智能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例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村社区治理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应用;推广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系统,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效能。第八章:农民培训与就业创新8.1农民培训体系的创新农民培训体系作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三农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农民培训体系,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将农业技术、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化培训内容纳入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创新培训方式。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远程教育、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3)建立健全培训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训策略,保证培训质量。8.2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展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繁荣的关键。以下几方面可以作为拓展农民就业渠道的着力点:(1)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地区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就业。(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4)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农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带动农民就业。8.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几方面可以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2)优化人才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活力。(4)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服务能力。第九章: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9.1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9.1.1背景与意义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扶贫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扶贫效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9.1.2创新模式概述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扶贫:以发展产业为核心,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2)资产收益扶贫:通过资产收益分配,使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3)电商扶贫: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4)金融扶贫: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9.1.3创新模式实践案例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手工艺品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同时利用电商扶贫,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9.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创新9.2.1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9.2.2实施与创新策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改善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3)加强人才培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4)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提高乡村治理效能。9.2.3实施与创新实践案例某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加强人才培育,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9.3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与发展9.3.1背景与意义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9.3.2创新与发展路径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组织效能。(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农村集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拓宽发展渠道。(3)创新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益。(4)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体系,为农村集体经济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9.3.3创新与发展实践案例某地区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通过改革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提高组织效能。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拓宽发展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