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0课内重点文言文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文学常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考点:课后注释(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2)[环]围。(3)[池]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5)[兵]兵器。(6)[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8)[委]放弃。(9)[去]离开。(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13)[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14)[至]极点。(15)[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6)[畔]同“叛”,背叛。(1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8)[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考点:重点译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答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答案】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8)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答案】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考点:课后习题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二、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答案】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仁政。补充: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答案】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答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答案】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2023中考预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赖铝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⑤,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蚊附之回,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②破国:攻破敌国。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④修槽賴辑fén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⑤距堙(yIn):构筑攻城的土山。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蚊附乱进。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环:(2)而城不拔者拔:2.翻译下面的句子,(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3【乙】文阐述的观点与【甲】中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天下顺之(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6)使者未说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苟无民,何有君?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陈胜者,阳城人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
2023中考预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池:护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故选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答案】D【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却;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D.则:都是“连词,那么”;故选D。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答案】(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顺(顺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答案】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得道")。【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3)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参考译文:【甲】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势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连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会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赖铝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⑤,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蚊附之回,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②破国:攻破敌国。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④修槽賴辑fén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⑤距堙(yIn):构筑攻城的土山。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蚊附乱进。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环:(2)而城不拔者拔:【答案】(1)围。(2)攻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注意课外文段中的词语在课内出现时的解释。2.翻译下面的句子,(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答案】(1)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2)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乙】文阐述的观点与【甲】中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阅读两文,疏通文字,读懂内容,由【乙】文内容可知印证了【甲】文“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一观点。【乙】文参考译文:用兵的法则是,能够保全敌“国”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军”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击破敌“伍”而胜则次之。所以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撞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域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盾牌、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天下顺之(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6)使者未说【答案】外城;离开限制;归顺,顺从;派,派遣;说,通“悦”,偷快【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苟无民,何有君?【答案】(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苟”等字词的翻译。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答案】以民为本;排比;对偶;问(答“反问”亦可)。【解析】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阐释的治国理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运用问句。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药固体片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
- 软件测试中的思维方式2025年试题及答案
- 如何高效备战2025年计算机二级VFP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ACCESS考试模拟考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VFP考试全方位技巧试题及答案
- 良好习惯养成ACCESS试题及答案
- 使用GDB调试的技巧试题及答案
- 理解C语言并行编程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VFP考试新颖试题及答案
- 能源系统软件测试中的特殊要求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湖南省博物馆调研》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土方回填施工及扬尘治理方案
- 江苏省南通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电气接地培训课件
- 《甲状腺髓样癌》课件
- 文书模板-《因病申请低保申请书》
- 2024网络安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图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