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新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5/19/wKhkGWd9QiGAZYfSAAJ4LB5EXdU512.jpg)
![2024年6月新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5/19/wKhkGWd9QiGAZYfSAAJ4LB5EXdU5122.jpg)
![2024年6月新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5/19/wKhkGWd9QiGAZYfSAAJ4LB5EXdU5123.jpg)
![2024年6月新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5/19/wKhkGWd9QiGAZYfSAAJ4LB5EXdU5124.jpg)
![2024年6月新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5/19/wKhkGWd9QiGAZYfSAAJ4LB5EXdU51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待监考员粘贴条形码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与自己的准考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4分,其中1~5题,每题2分;6~13题,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风格①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新中式”服饰正受到年轻一代追捧,中式夹袄搭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搭马面裙……很多年轻人穿着如此搭佩的“新中式”服饰出游、逛街。“新中式”服饰新在哪里?“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新中式”服饰不光注重传统元素的“皮相”——追求用真丝、香云纱等面料以及立领、中国结等东方服饰特有元素来设计;同时注重现代审美的“骨相”——服饰形制不完全复古,与时尚潮流相互呼应。“新中式”服饰设计元素多样,款式类型丰富,将深厚的中华文化溶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真正②了传统和现代的深度链接,③东方韵味。不仅“新中式”服饰的风靡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淋漓尽致地升华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气韵。不管是马褂还是曲裾,都有其独特魅力,细看这些服饰,从纹样到花色,从纽扣到针脚,无不(
),展现着④的中国风采。“新中式”服饰的走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1.下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捧(pěn) B.搭佩 C.溶入 D.曲裾(jū)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席卷
实现
尽显
别具一格 B.冲击
体现
尽显
别出心裁C.席卷
体现
显露
别出心裁 D.冲击
实现
显露
别具一格3.下列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新中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百合花》)B.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上图书馆》)C.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D.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说“木叶”》)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新中式”服饰的风靡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气韵。B.不仅“新中式”服饰的风靡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淋漓尽致地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气韵升华。C.“新中式”服饰的风靡不仅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淋漓尽致地升华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气韵。D.“新中式”服饰的风靡不仅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气韵。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留着独具特色的传统元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B.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独具特色的传统元素C.独具特色的传统元素被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蕴被承载D.保留着传统元素的独具特色,承载着文化底蕴的深厚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书籍,其中《诗》久已失传。B.《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C.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别里科夫,成为保守、僵化、奴性的代名词。D.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人常用的两种纪年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元和十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达尔文的观察,“小麦很快就能呈现新的生活习性”。小麦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它比其他任何传播到全球的禾本科植物“更能适应生态环境”。小麦因其多样化特点,所以能侵入更多新的栖息地,以更快的速度成长,演化得更快而不致灭绝。如今,小麦已分布地球表面逾6亿英亩,我们将小麦改良为人类食物,以维系文明。如果没有小麦,我们无法塑造现在、供养未来;可是小麦在过去所占的地位,暂时却只能部分重构。考古证据显示,原本主要种植于西南亚的小麦,随着生态交流,扩散到了全球,覆盖了地球表面许多地区。不过,小麦何以如此受人喜爱和人类起先为何要种小麦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相关的。所有禾本科植物和我稍后将讨论的根茎与块茎类主食作物通通可以拿来酿酒。此特性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有些专家认为啤酒是极重要的产物,最早就是对啤酒的需求促使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人们采集可以吃的禾本科植物,起先或许是为了收集可食用的种子。啤酒号称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发酵谷物就发挥了神奇的效果。然而,小麦的成功显示出,如果真有所谓的关键产物,这产物就是面包。对那些率先种植小麦的农夫或后来受到小麦吸引的族群而言,小麦相较于其他可食的禾本科植物只有一个显著优点;麸质的含量要比其他作物高。这使得小麦特别适合制成面包,因为麸质加了水让面团变得易揉易搓;这种黏度能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被封锁在面团里。不过,史上每一个至少曾一度漠视或抗拒小麦吸引力的文化,都曾从面包外的点心中摄取淀粉质,如美洲人吃的爆玉米花,不产小麦地区的族群食用的燕麦饼等。尽管如此,上述种种菜品和其他类似菜品都只是面包的副产品。若没有面包,小麦不过就是众多谷物中普通的一种。那面包到底有何特别呢?如果从营养、易消化性、耐久性、运输的便利度、滋味的多样性和吸引力等方面衡量优缺点,小麦和其他同等食物似乎不相上下。然而要烘焙出好吃的面包,需要大量的工夫、时间和精良的技术。有关人类如何以及为何开始制作面包,目前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说不定这正是面包的成功关键:人类的精良技艺使原料成分产生微妙的变化。我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但它显然是无从证实的臆测。食物史上这至为重要的一章,可能将是一个永远难解的奥秘。在小麦尚未提升到现今的至尊地位前,可以说,世上许多农业文明地区的基本主食是根茎和块茎,而不是禾本科植物。有些根茎或块茎植物的栽培历史可能至少和可食禾本科植物同样悠久。尽管缺乏决定性证据,不过权衡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猜测起码有几种根茎植物的栽培年代早于禾本科植物,这纯粹只是因为它们实在太容易种植了。对于今日的主食地位,像山药、芋头、红薯、木薯等大多数根茎和块茎植物,似乎都无法挑战世人钟爱的禾本科植物——谷物。马铃薯则是例外,它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粮食,虽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但市场占有率相当大,而且打破文化界限,深受不同文化的人喜爱。它跃升到如此显赫高位的过程实在是精彩绝伦,因为客观来看,当初有人驯化栽种马铃薯就已够惊人了,遑论将它移植到安第斯山脉独特的高山环境以外的地区。已知最早的栽种试验约在7000年前安第斯山脉高山登场,试验一经成功,马铃薯便让高山居民拥有和山谷与平原居民同等的力量。不过,在全球大迁徙中,马铃薯这种块茎植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到蔑视。人们排斥马铃薯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它有一种神秘的特性:未加工处理前含有毒性。至少野生马铃薯是有毒的,必须经过仔细加工才能除掉毒素。发现这些天然含毒性的植物值得人工栽培并将之转化为食物,是“原始”农艺学所缔造的又一项奇迹,也是早期农业史上另一桩未解之谜。(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麦多样化特点—(使得)→不致灭绝且分布广—(改良)→成为人类食物以维系文明B.小麦麸质含量高—(加水)→易揉易搓能封锁发酵气体—(使得)→适合制作面包C.根茎植物易种植—(种植)→栽培历史早于禾本科植物—(使得)→农业文明地区的基本主食D.块茎植物马铃薯—(挑战)→世人钟爱的谷物地位—(跃入)→世界四大粮食行列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小麦在人类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考古证据显示,原本主要种植于西南亚的小麦现已扩散到全球。B.作者将农业植物的栽培这种科学问题与啤酒的需求、面包的发明等日常生活相关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C.在全球大迁徙中,马铃薯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被蔑视,根本原因是这种块茎植物在没有加工处理前含有毒性。D.文章聚焦小麦和马铃薯两种食物的发展历程,探究食物改变人类和全球历史的过程,具有科学性、启发性。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有发酵酿酒的功能,所以对啤酒的需求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B.人类的精良技艺使原料成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许这正是能烘焙出好吃面包的关键。C.打破了文化界限的马铃薯,深受不同文化人群的喜爱,因而它在市场的占有率相当大。D.马铃薯已成为人类主食,可见早期农业将有毒的野生马铃薯驯化为食物的谜团已解开。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孤桐①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注:①此诗写于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新法之际。②解愠:解除怨怒。相传帝舜作《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③五弦琴: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五弦琴,一面唱《南风歌》。相传五弦琴由桐木制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中“森森”“几百寻”“凌霄”突出了孤桐繁茂、孤高、笔直等特点。B.颈联中“弥”“更”二字,突显了诗人遭遇反对力量时不改初心的坚定信念。C.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出诗人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而甘于献身的意愿。D.全诗托物言志,在记叙和抒情之中“桐”“我”合一,意脉清晰、结构明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迁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蹾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节选自蒲松龄《促织》)文本二: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如公门视长官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节选自蒲松龄《淄邑流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借助,凭借。文中“假此科敛丁口”指借此向老百姓摊派费用。与《荀子·劝学》中“假舆马者”中的“假”意思相同。B.行,做,从事。文中“并虫亦不能行捉矣”指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的“行”意思相同。C.闻,上报。文中“宰以卓异闻”指县令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与《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的“闻”意思不同。D.过,超过。“裘马过世家焉”指裘马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中的“过”意思不同。12.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皆乡中之良A农B平昔C不如D公门E视长官F如阎罗G畏衙役H如狼虎13.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原本不出产促织的华阴县,因为县令“媚上官”的一次偶然事件,成为“常供”之地,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B.文本一中,成名被报充里正,不到一年家产荡尽,又逢征促织而“忧闷欲死”,揭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富损失和精神折磨。C.文本一中,底层读书人成名在官府的逼迫下痛苦挣扎,后因献虫于宰而获得层层奖赏,这反映了好人终将会有好报的思想。D.文本二中,淄邑各乡上报的应对官府的杂役之人,既要有家产又要良善木讷,与文本一中成名被选为里正的情形颇为相似。14.请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二、填写题(共2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少无适俗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雕栏玉砌应犹在,。(李煜《虞美人》)(3),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整本书阅读(6分)1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小艾同学听了文艺理论讲座之后,在笔记中写道:“文艺作品中常常设计‘闯入者’角色,以‘闯入者’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作品,使读者对作品有了不同的体验。”《红楼梦》中设置了多个“闯入者”角色,请从林黛玉和刘姥姥两位“闯入者”中任选一位,结合小说情节,参照示例,说明“闯入者”的身份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70字以内)示例:秦钟,秦可卿的弟弟,出身寒门薄宦之家。读者通过他在贾府家塾求学的经历,看到了贾家等级分明的秩序和贵族子弟不学无术、贪图享乐的风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边洗衣服的时光李娟洗衣服实在是亠件快乐的事情。能有机会出去玩玩,可以趴在河边的石头上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可以跑到河边附近的毡房子里串门子、喝酸奶,还可以好好洗个澡。夏天真好,太阳又明亮又热烈,在这样的阳光之下,连阴影都是清晰而强烈的,阴影与光明的边缘因为衔含了巨大的反差而呈现奇异的明亮。我光脚站在石头上,空空荡荡地穿着大裙子,先把头发弄湿,再把胳膊弄湿,再把腿弄温,风一吹过,好像把整个人都吹透了,浑身冰凉,好像身体已经从空气里消失了似的。而阳光滚烫,四周的一切都在晃动,抬起头来,却一片静止。我的影子在闪烁的流水里分分明明地沉静着,它似乎什么都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很奇怪地存在于世界上,似乎每一秒钟都停留在刚刚从梦中醒来的状态中,一瞬间一个惊奇,一瞬间一个惊奇。我的太多的不明白使我在这里,又平凡又激动。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我与世界无关。河水很浅,里面的鱼却很大,而且又大又贼的,在哗啦啦的激流中和石缝中,很伶俐地、游刃有余地穿行。相比之下,百灵鸟则是一些精灵。它们总是设法飞得更高,就在水面上、草丛里上蹿下跃的,有时候会不小心一头撞到你身边。还有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美丽植物,有许多都能开出令人惊异的小花。仔细地看,会发现这些小花们和周围的大环境虽然一眼看去很协调,其实,朵朵都在强调不同之处。似乎它们都很有些得意的小聪明,都暗自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它们太过天真了而太过微弱;又由于太过固执,而太过耀眼。它们更像是一串串带着明显情绪色彩的叹号、问号和省略号,标在浑然圆满的自然界的暗处……凑得很近很近地去看一朵花,会发现它大部分都是由某种“透明质地”构成的:粉红色的透明,淡青的透明,浅黄的透明……那些不透明的地方,则轻微地、提醒似的闪着光芒。这光芒映照在那些透明的地方,相互间又折射出另外一些带有些微影像的光芒……一朵花所能闪烁出的光,也许连一指远的地方都照不亮,但却是它所呈现出的种种美丽中,最神秘诱人的一部分。但我对这些花儿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以自己的想法进行胡乱揣测而已。花的世界向我透露的东西只有它或明显或深藏的美丽,并且就用这美丽,封死了一切通向它的道路。我们多么不了解花呀!尤其是想到,远在人类诞生之前,世上就有花了,人类消亡以后,花仍将一成不变开遍天涯……便深深感觉到孤独的力量是多么深重巨大。我们与世界无关……还有那些没什么花开的植物们,深藏自己美丽的名字,却以平凡的模样在大地上生长。其实它们中的哪一株都是不平凡的。它们能抽出枝条,我却不能;它们能结出种子,我却不能;它们的根深入大地,它们的叶子是绿色的,并且能生成各种无可挑剔的轮廓,它们不停地向上生长……所有这些,我都不能……植物的自由让长着双腿的任何一人都自愧不如,绿色就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呀!真的,一株亭亭地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许就是我们最后将到达的地方吧?!就这样,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里,身体自由了,想法也就自由了。自由一旦漫开,就无边无际,收不回来了。常常是想到了最后,已经分不清快乐和悲伤。只是自由。只是自由。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死去的,到那时,我会在瞬间失去一切,只但愿到了那时,当一切在瞬间瓦解、烟消云散后,剩下的便全是这种自由了……只是到了那时,我凭借这种自由而进入的地方,是不是仍是此时河边的时光呢?总之,到河边洗衣服的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至于洗衣服就是次要的事了,爱洗不洗,往水里一扔,压块石头不让水冲走。等玩够了回来,从水里一捞,它自己就干净了嘛。(有删改)17.如何理解选文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一瞬间一个惊奇”?18.赏析选文第四段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9.中国自然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在山水中感悟人生,安顿身心。请概括作者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中的人生感悟,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作文(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你,怎样看待青春?怎样寻找青春的价值?请以“恰同学少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出现考生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1.D2.A3.B4.D5.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追捧”的“捧”,应读“pěng”;B.“搭佩”的“佩”,应写作“配”;C.“溶入”的“溶”,应写作“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席卷:形容卷东西像卷席子一样;形容尽数带走或除去,迅速有力地掠过。冲击:冲撞碰击,或指严重影响。语境强调“新中式”审美风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迅猛之势广泛流行,表达其迅速普及的程度及影响力,用“席卷”一词,在语义上更加符合上下文描述的流行程度,也带有速度和广泛程度的双重含义,表述更为准确。第二空,实现:使成为事实。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或者是人的主观意志通过做事、产品、作品等具体表现出来。语境是指“新中式”服饰通过设计上的创新成功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使传统文化平稳过渡到现代生活中,完成了这两者之间深度链接的目的,因此用“实现”能够准确表达这一成功的过程和结果。第三空,尽显:全部显露出来,没有一点隐藏的。显露:明白直截;明显暴露。语境探讨的是“新中式”服饰如何结合传统和现代风格,使得其东方特色能够充分展示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因此“尽显”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新风格中传统韵味的充分展现。第四空,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句中提到马褂、曲裾等服饰,通过细节展现了独特魅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强调其风采不落俗套、具有独特个性,因此选择“别具一格”非常恰当。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新中式”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突出强调;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引用。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主语后面,“不仅”放“‘新中式’服饰的风靡”的后面;二是搭配不当,“升华……气韵”搭配不当,“升华”改为“彰显”。全部修改正确的一项是D。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可知,“新中式”服饰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气韵,所以强调的是这些服饰应该是保留着传统元素,而不是“特色”,排除D;根据上句可知,主语是“这些服饰”,此处应该是动宾结构,作谓语和宾语,“独具特色的传统元素被保留”是主谓句,不符合句子结构,排除C;“传统元素”是“文化底蕴”的表层呈现,而“文化底蕴”则是“传统元素”的内在支撑,通常在表达中,我们会先描述易于观察和理解的外在元素,然后再深入到抽象和内在的文化层面,以此形成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因此,先说“传统元素”再说“文化底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推进方式,排除B。故选A。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其中《诗》久已失传”错,其中《乐》久已失传,而不是“《诗》”。故选A。7.C8.C9.B【导语】这篇文章从达尔文的小麦观察出发,探讨了小麦和马铃薯在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分析小麦的广泛适应性、面包的发明以及马铃薯的驯化等,展示了这些植物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全球历史进程。文章以小麦和马铃薯为例,探讨农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揭示了农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趣味性。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C.“栽培历史早于禾本科植物”错,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五段“尽管缺乏决定性证据,不过权衡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猜测起码有几种根茎植物的栽培年代早于禾本科植物”可知,原文说的是“猜测”,而且是“有几种”根茎植物的栽培年代早于禾本科植物,而不是“全部”。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C.“根本原因是这种块茎植物在没有加工处理前含有毒性”错,由原文最后一段“人们排斥马铃薯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它有一种神秘的特性:未加工处理前含有毒性”可知,原文说的是“原因之一”,并没有说是根本原因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所以对啤酒的需求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错,由原文“因为有些专家认为啤酒是极重要的产物,最早就是对啤酒的需求促使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可知,原文说的是“有些专家认为”,并没有明确说这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这只是一个可能性,而非结论。C.“因而它在市场的占有率相当大”错,强加因果。由原文“马铃薯则是例外,它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粮食,虽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但市场占有率相当大,而且打破文化界限,深受不同文化的人喜爱”可知,“市场占有率相当大”“打破了文化界限”“深受不同文化人群的喜爱”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D.“谜团已解开”错,未然变已然。由原文最后一段“发现这些天然含毒性的植物值得人工栽培并将之转化为食物,是‘原始’农艺学所缔造的又一项奇迹,也是早期农业史上另一桩未解之谜”可知,原文说的是“未解之谜”,而不是“已解开”。故选B。10.D【导语】王安石的《孤桐》通过描绘孤桐的形态与品质,寄托了自身改革理想。诗中以“森森”“虚心”等词展现桐树的高洁气质,隐喻诗人面对改革阻力的坚韧不屈。尾联引入“五弦琴”典故,表达了诗人解除百姓疾苦的决心,全诗托物言志,结构严谨,寓意深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在记叙和抒情之中”错,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又相互烘托的手法进行描写,没有明显的记叙成分。故选D。11.B12.BEG13.C14.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找到。【导语】蒲松龄的《促织》与《淄邑流弊》揭示了清代官僚体制中的腐败和对民众的压迫。《促织》通过一个底层读书人成名在地方官府的苛刻要求下,被迫进行求生计谋,最终因偶然的好运而改变命运,阐释了官场上的不公与浮华。《淄邑流弊》则进一步描绘了基层官僚对良善百姓的严重剥削,反映出当时农村社会的困境。这两篇作品批判了官员的无情和制度的弊病,呼唤社会的深刻反思。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借此向老百姓摊派费用。/借助车马的人。B.错误。意思不同。做,从事;/路程。句意: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C.正确。上报;/出名。句意:县令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D.正确。超过;/走过。句意: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看见有个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都是乡村里占田较多、善于耕种的农夫,平日里从来不会进官府(告状打官司),看到官员就像见到阎王爷一样(害怕躲避),害怕那些衙门里(代表官府)的衙役们,就像害怕豺狼老虎一样。“良”修饰“农”,作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判断句,宾语“良农”后断句,故B处断句;“平昔”作“不如”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不如公门”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故E处断句;“视长官如阎罗”与“畏衙役如狼虎”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故G处断句。故选BEG。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这反映了好人终将会有好报的思想”错,成名获得奖励并非因其“好”,而是偶然的幸运,以及他特殊的贡献符合官员的需要,本质是揭示制度的不公与苛政的伤害,而非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败堵”,毁坏的墙脚;“靡计不施”,各种办法都用尽了;“迄”,终究;“济”,找到。参考译文:文本一: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一直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此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两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令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文本二:我们县一共八个乡。每年(按规定)每个乡必须要上报一个成年男子,用来应对官府的杂役。如果上报那种特别贫苦的人,害怕他会直接逃亡,所以必须考察那种家庭比较宽裕的人,才把这种人报上去,这种人就被称为“富户”。类似这样的“富户”,都是乡村里占田较多、善于耕种的农夫,平日里从来不会进官府(告状打官司),看到官员就像见到阎王爷一样(害怕躲避),害怕那些衙门里(代表官府)的衙役们,就像害怕豺狼老虎一样。……每次接到差事,这些“富户”就惊悸不安,六神无主。乡人欺负他心善木讷,而支使不动。15.性本爱丘山只是朱颜改江山如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丘”“颜”“卑”“羞”“谀”。16.(1)林黛玉,贾母的外孙女,从扬州来到贾府。通过她孤傲敏感的视角,读者看到贾府内部的繁荣热闹背后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潜在危机。(2)刘姥姥,乡下老妇,因经济困境求助入贾府。通过她的见闻与互动,展现贾府内部的奢靡生活和人情冷暖,突显社会阶级差异。【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句子仿写的能力。(1)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作为贾府的“闯入者”,她的身份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从扬州回到贾府生活,她的到来不仅增加了贾府的热闹,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林黛玉与贾府子弟之间的相处,以及她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敏锐观察,揭示了荣宁二府看似繁华背后隐藏的纷争和危机,通过林黛玉细腻而敏感的心思,读者能够明晰贾府中亲情的表面光鲜,和实则暗藏的冷漠与算计。她的孤高自傲与常怀警觉让她成为一种独特的镜像,反映出旧贵族家庭产生的繁杂、虚荣乃至争斗,这种外来者独有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小说本身的层次,也加深了读者对贾府内部复杂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反思。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作品揭示出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最终的衰败。(2)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闯入者”角色,她带着乡村人的质朴和率真,因家境窘迫不得已而求助于贾府,她的到来不仅为小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也以其小人物的视角揭示了贾府中令人赞叹的奢华与繁华,同时无意间流露出其背后的冷漠与人情淡薄。在刘姥姥周旋于贾府的过程中,她质朴的言行与贵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显赫家族与下层阶级之间的鸿沟。这一角色也在一些关键情节中引发了幽默和悲凉的对比,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上层社会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对比更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让读者看到人物和环境下的真实社会问题。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曹雪芹揭示了社会的多面性,逼真的展现了阶级差异及人情冷暖。17.①“惊奇”是指作者对自然的惊奇、赞叹,也是指作者在河边洗衣服时的惊奇的发现。②“一瞬间”指时间短暂,也指在河边洗衣服时,作者在短时间内对自然的感悟。③“一个”指作者在河边洗衣服时,对自然的感悟是单一的,也是单纯的。18.①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如“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②句式灵活多变。如“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19.①自然的美是浑然圆满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作者在河边洗衣服时,发现自然的美,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融合。②人是渺小的,自然是博大的。作者在河边洗衣服时,感受到自然永恒、人类短暂,内心产生孤独感。③自由是美好的。作者在河边洗衣服时,感受到身体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在河边洗衣服的情景,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得的深刻人生感悟。作者利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与自然交融的感觉,捕捉到了微小事物的美丽和生命的自由,从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章的叙述带有哲理性,传达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自我以及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整体上,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唤醒读者对现实世界和自我内心的关注。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①“惊奇”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惊奇与赞叹,在河边洗衣服的过程中,作者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她注意到了微风透过身体的凉爽、阳光的滚烫,以及影子的沉静,这些自然界的奇妙细节使她充满惊奇。②“一瞬间”强调时间的短暂,作者在河边的每一个瞬间都感受到自然的微妙变化和其中蕴含的意义,这种即时的感知让她觉得仿佛每一刻都像是刚刚从梦中惊醒。③“一个”指作者对自然的感悟是直观的、单纯而深刻,通过她对阳光、风和流水的细致观察,反映出她的思绪在河边的放松状态,这种发自内心的单纯感受让她认知到自我在自然中存在的微妙。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①通过对天空和云彩的细致观察与描摹,作者用“飘来”“燃烧”“消失”等动词将自然景象动态化,给读者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沉静与变迁之美,文字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流动与永恒,深刻而动人。②作者描绘环境声音的多样性时,连续使用短句交替展现不同层次的听觉感受,“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10 Unit 2 You shouldn't be late(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五年级上册001
- 16 滑轮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青岛版001
- 3 珍贵的淡水资源(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
- 3 我不拖拉 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 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西师大版
- 19《夜宿山寺》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1框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 第2框 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新人教版001
- 2025北京建筑材料购货合同
- 小学生必备古诗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
- SRE Google运维解密(中文版)
- 综合性学习公开课《我的语文生活》一等奖课件
- IBM:中建八局ERP解决方案
- 高考语文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集萃
- 初中历史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课件
- 幼儿剪纸-打印版
- 中小学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手心班会图文精品
- 如何提高和加强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
- 四川省绵阳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