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宁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以前世界文艺创作的经验和理论成果,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引向艺术典型的研究,并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最高标准来衡量文艺作品,这就解决了典型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确立了典型形象体系与典型形象的“质、体、用”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同以往的性格论、典型论有质的不同。“典型”词源上的含义是模型、范型,艺术典型不能借用此解释。应当怎样了解典型人物的本质特征、普遍性呢?马克思在批评了费尔巴哈的错误理解之后,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旧的性格类型说把人物性格作为一类人的共同性(普遍性)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经验,指出艺术家应当深刻理解现实关系,并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典型论,不同于性格类型说,它要求典型必须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是对一切现实主义作品的要求。这种现实关系包含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的关系。把人放在真实的现实关系中加以描写,才能揭示人的本质,反映时代的某些本质与规律。文艺作品中体现了这种关系的人物,才是典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把人物性格所蕴含的普遍性,由量的普遍性(类的共同性)发展为质的普遍性,这就抓住了典型创作中的中心问题。恩格斯更进一步要求作家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即能够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和主流的典型人物。其次,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历史的观点,而且从美学的观点上对典型的塑造做了科学的论述。典型体现某种本质,揭示某种普遍性,但不是直截了当地证明,而是通过典型的中介,在丰富的个性、生动的情节与场面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甲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典型,实际上是把许多人具有的代表性的性格概括出来,经过艺术加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通过“这一个”表现出来,这样就成了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必须包含有代表性的性格,但这种性格又不是类型,它必须通过艺术家塑造的独特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因此,只有经过概括的有代表性的性格,才能在典型人物身上兼容普遍性与个性,而这个个性不是某一单独、偶然、孤立的个【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别。有代表性的性格与丰富的个性的统一,由个性充分显示出来,也就是由个别表现一般,由偶然表现必然,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典型论与性格类型说的根本区别。乙行动是性格的外在表现,性格规定了人物特定的行动与行动方式;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又构成了情节。典型性格既不是性格概念或性格类型,又不是超脱丰富的个性而由作家编造的故事情节的“附带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典型的本质、典型化的方法,而且把这些与典型的社会作用、社会效果联系在一起。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典型论是把典型的“质、体、用”作为一个科学的系统加以考察。典型的质,即典型在内容上所必须包含的普遍意义和体现出时代的本质;典型的体,即典型的质所寓的载体——通过典型人物的环境、个性、感情、情节、细节等形象地显示出典型的质;典型的用,即典型的认识、审美作用,典型的社会效果。离开这三者的联系,孤立地从某一方面来研究典型,都不能对典型人物做出正确的解释。(摘编自荆竹《论艺术典型观的变异》)材料二:文学史上有些杰出的巨著创造了一系列同一阶级的典型人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如《红楼梦》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封建官僚贵族家庭的子女,其中有一些是典型人物。他们的阶级性是相同的,而他们作为典型又显然是不同的。薛蟠、贾琏和宝玉固然不同,凤姐、宝钗和黛玉也很不同。虽然这种不同和他们的个别性有关系,但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同并不仅仅是由于个别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作为典型性格的基本特点的不同。凤姐的邀宠擅权、营私纵欲、两面三刀、阴险狠毒;宝钗的圆滑阴柔、故作贤淑;黛玉的违众忤俗、时怀忧伤……这些只是她们性格中个别的东西,没有相当普遍的社会意义吗?不是的,这是她们的言语、行动、作风、气派等个别性格集中表现的,是有较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如凤姐作为典型性格的基本之点,是没落的封建阶级官僚贵族阶层中愈趋下流堕落的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所共有的;宝钗的性格的基本之点,是与这种官僚贵族阶层中想挣扎维持正统的一部分人大致相同的;而黛玉的性格核心,则是这种官僚贵族阶层中不满于腐朽的封建秩序和虚伪的礼教思想,既不愿同流合污,也不能冲决罗网的一部分人大致所有的。因此,这些就是她们作为典型的有相当社会意义的普遍性。(摘编自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是在对19世纪以前世界文艺创作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否定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科学的理论。B.确立典型形象体系与典型形象的“质、体、用”统一的完整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和以往的性格论的本质差别。C.辩证唯物论的典型论的典型有一定的思想代表性,它比性格论的典型思想性强,但性格论的典型的性格比前者的性格丰富。D.文学作品中同一阶级的典型人物虽然具有相同的阶级性,但这些典型人物作为典型性格的基本特点是不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实主义作品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因此只要把人放在真实的现实关系中加以描写,就能揭示人的本质。B.文学典型是某种本质和普遍性的体现,它必须经由典型的中介,包括丰富的个性、生动的情节与场面描写加以呈现。C.要对典型人物做出正确解释,就不能把“质、体、用”这三者割裂开来孤立研究,而应视其为【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一个科学的系统来考察。D.《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们的阶级性是相同的,但她们性格的特点各有差异,各自的性格又较有代表性。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的内涵,材料一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辩证,具体深入。B.材料一援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材料二列举《红楼梦》中的一些典型人物,这些材料都增强了论证说服力。C.在论证过程中,两则材料都采用了设问句式来增强语气、引出下文内容,具有启发读者思考、突出观点的作用。D.材料一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典型观,材料二分析了典型人物的普遍性问题,两者都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4.材料一中“甲”“乙”横线空缺处应分别补入下列哪一句引言才妥帖?请简述理由。(4分)A.恩格斯说过:“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B.恩格斯特别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5.读书小组要运用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典型论是把典型的‘质、体、用’作为一个科学的系统加以考察”的原理为《阿Q正传》的“阿Q”这一典型形象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列出短评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楼①何其芳“告诉我那座楼的故事。”我说。我和朋友坐在塘边,把钓丝抛出;望着漂在水上的白色浮标。在一个沙漠地方住了几年,我变得固执又伤感,但这个夏天无法谢绝这位朋友的邀请,他说旅行和多雨的气候会使我柔和、清楚、有生气些,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乡。“楼的故事?”“是的。昨天黄昏我们望见的那座楼。”昨天,我们散步到很远的地方,最后停在一座古庙侧的石桥上。桥上是竹林的影子,桥下流水响得凉风生了。我遥指一座矗于白墙黑瓦间的宅第、夕阳照着的高楼,问那是谁家。那座楼有着故事呢,他说。今天他却忘了。“我在一个沙漠地方住了几年,那儿风大得很,普通屋子都没楼,但我总有登高眺远的兴致,所以昨天那样的高楼常出现在梦里,可望不可即。”“你这几句话说得很动人。”他笑了。“我准备着听一个动人的故事。”“先告诉我,你孩时喜欢钓鱼吗?”“我不能用一句话答复你。许多事别人做着,我想象着很喜欢,一到我手里就成了损失。我永远是个急脾气。从前在家里,与我年纪差不多的叔叔们常晚上带着狗和仆人到山里打猎,我却毫无那种野孩子气,一次也没参加,现在想来很悲哀,仿佛狂欢之门永远在我面前关闭,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黑夜的林子里火把高烧的景象。”“你大概住在一个语言不通的异国里,而你实在口若悬河。”“他们也常钓鱼,斜风细雨,戴着斗笠在塘边,不想回家吃饭。我那时很不了解。天晴日子也有时跟着出门,替他们照管一支钓竿,但鱼总不来吃我的,我坐在小板凳上无趣极了,再也不【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愿等下去。”①我那叔叔们真是多才多艺,自己到竹林里去挑选竿子,火熏后倒悬在墙上,下面吊一块石头;自己扭丝绳;更有趣的是他们逃学的事。但乡间把他们埋没了。现在让我坐在塘边想他们一会儿吧,趁我身旁的朋友默默不言,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样子,望着水上。我的浮标没水了一个。我忙乱地举起竿来,一个空钓,上面的饵已不见了。“你太快了,该等第三个浮标没水时。”这点知识我早知。但我不是太快就是太晚了。并且我正关心着那尾受惊的鱼,那细圆的嘴若是挂在我的钩上是多么可怜呵,从此我将用一根针垂钓,你们都别笑我缘木求鱼。“这塘里的鱼被钓得很狡猾了。”我的朋友替我把钓丝又抛出去。②“我准备着听你的故事呢。”“说是故事,其实很简单的。”他说,“那家姓艾,不知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搬到这来,买了许多田产,但总招一般乡民的歧视。关于这一姓的来历生了许多传说,更奇怪的几代都是单传,成了个孤零的、随时有断绝的忧虑的姓氏了。到了这最末代名叫艾君谷的,据说从小聪慧,只是被娇养了,成为走马斗鸡的纨绔子。门下客九流三教都有。中年无子,却醉心于培植园林、建筑宅舍的癖好。每当一次繁重的工程完成时,他又有了新计划,又得拆毁再开始,以此耗费他家产的大半,最后留下他的夫人和一个女儿就死了。我们昨天望见的那个宅第和那座高楼就是他最后的匠心的结构,人们说,要是他活着准还是不满意的。”“这是一切悲惨故事的代表,我敢说。我们都有建筑空中楼阁的癖好。我从前在家里读书,不知在什么书上遇见这样一句话,‘仙人好楼居’,引起我许多想象,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以后,大概那个出名的人类祖先的故事暗示我,我常有无罪而度迁谪之日的感觉。这并无一点伤感成分。我仿佛知道一个真理,唯有在这地上才建筑得起一座乐园,唯有用我们自己的手,但我总甘愿生活在最荒凉的地方,冰天雪地,牧羊十九年,表示我一点忠贞之心。”“他的夫人和女儿相依为命,过着静寂的、倾向衰微的目子,在那所大宅第中。一般乡民都把那座高楼看作不祥的东西。他女儿的婚事低不成,高不就,但据说是一个美人呢。”这是一个悲惨故事的袅袅余音,我敢说,很可以推波助澜,又成一支哀曲。③我想起那位出名的波斯女子,睡在暴虐的苏丹的床上,生命悬于呼吸之间,还能很巧妙地继续地的故事②。那是很好的态度,使我十分惭愧。我的日子过得很荒芜,在昨天与明天之间我总是徘徊,不能好好地做我的工作。但听呵,我的朋友又开口了:“从前,当她父亲还在时,有人向我家提过亲。我母亲曾到她家去过,但没见着,回来说起很好笑,她上楼下楼,像追赶一个羞涩的小动物。那时我很反对这种捉迷藏似的婚姻,遂作罢论了。”现在我这朋友已有一个幸福的家了。我们都默默望着水,望着水上的白色浮标,因为一个人坠入沉思,总爱把他的目光固定在一点触目的东西上。但突然我的朋友从梦幻中醒来,举起钓竿,一尾鱼在空中翻露它的白腹,落在塘边草地上。④可怜的东西,竟不会发一声最后的叫喊,努力想跳跃也无用了,还是进丝网里去吧。丝网,替代提篮,装着鱼可以放在水中让它多活一会儿。“鱼这东西可怜得很,不会发声。”这句话脱口而出,我却不胜悲,我们这语言又有什么用呢,徒然使我苦于滔滔不绝的雄辩的倾向,正如一个天生的画家而坠地又是盲人,但我的朋友呵,我又开口了。“我有几个得意的题材,几时来编成故事流传后世。其一是疯子。不知怎的我对于那种披发发狂的人很向往。其次大概是个女扮男装的美女子,很早就牵引我的想象,从小起,从老仆人口中,听了那个民间的祝英台的故事。”【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还有呢?”“还有个王孙公子,卖身为奴。我并不是说一旦失意,路旁时卖故侯瓜③,那大概是个老头儿,怪寒碜的,却别有高贵的动机,比如说,银鞍白马,从谁家红楼下过,俯仰之间遂决定了一次豪华游戏。但我的朋友呵,我有点儿怀念我那个沙漠地方了,我那北窗下的书桌已尘封了吧。我决定明天动身回去。”一九三五年四月五日(有删改)[注]①本文选自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画梦录》曾获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金,评委会对它的评语:“《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作者以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抒情散文确立了一种以心灵深层探险和心象风景描写为主的“独语体”散文新范式。②指《一千零一夜》中女子山鲁佐德通过讲述故事来拯救自己性命,并最终感化残暴的国王的故事。③《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故侯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紧承标题,先后用祈使句“告诉我那座楼的故事”和疑问句“楼的故事”引出话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我”毫无野孩子气,想起自己以往在家里从未参加叔叔们的山林夜猎而感到悲哀,可见“我”生性怯弱,不喜合群。C.艾家人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艾君谷醉心于建筑宅第,这样写交代了“楼”的来历,也凸显批判奢靡之风的主旨。D.文章末段“卖故侯瓜”化用了《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东陵瓜”这一典故,表达了“我”鄙弃荣利、渴望归隐的理想。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我”钦佩自己叔叔们的多才多艺与“逃学”的勇气,“但乡间把他们埋没了”,这又透露出惋惜、遗憾的情感。B.句子②单独成段,呼应上文的“我准备着听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下文朋友讲述的艾家故事蓄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句子③由艾君谷夫人及其女儿的遭遇联想到“那位出名的波斯女子”的故事,反衬“我”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D.句子④中“可怜的东西”这一短句,表达了“我”对鱼的困境的同情和对其任人摆布的不齿,对弱肉强食的世风的讽刺。8.文章开篇处说“在一个沙漠地方住了几年,我变得固执又伤感”,而末尾处又说“我有点儿怀念我那个沙漠地方了……我决定明天动身回去”,其中反映出“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9.本文以“楼”这个意象为中心展开叙事,请简要分析这样谋篇布局的妙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①。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②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高帝微时,尝繇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矣!”至羽观始皇,则曰:“彼可取而代也。”虽史家所载,容有文饰,然其大旨,固可见云。(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刘项成败》,有删改)材料二:项籍纳秦降卒二十万,虑其怀诈复叛,一举而尽坑之,其于防虞,亦已甚矣。汉高豁达大度,天不之士至者,纳用不疑,其于备虑,可谓疏矣。然而项氏以灭,刘氏以昌,蓄疑之与推诚,其效固不同也。秦皇严卫雄猜,而荆轲奋其阴计;光武宽容博厚,而马援输其款诚。岂不以虚怀待人,人亦思附;任数御物,物终不亲!情思附则感而悦之,虽寇仇化为心膂有矣;意不亲则惧而阻之,虽骨肉结为仇慝有矣。(选自陆贽《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有删改)材料三:前史序项籍之所以失天下,曰:“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过无所遗。”管仲论鲍叔牙不可属国,曰:“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然则弃瑕录用者,霸王之道;记过遗才者,衰乱之源。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复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芥必惩,而才用不匮。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登进者警饬以恪居。(选自陆贽《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有删改)[注]①怀王:楚义帝,又称后楚怀王,项羽的叔父项梁拥立为王。②颛:同“专”。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羽背主A约B其末C至于如此D成败之E端不待G智者H而后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依照、遵从,与《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中的“如”意思不同。B.御,驾驭、控制,与《齐桓晋文之事》“以御于家邦”中的“御”意思不同。C.属,委托,与《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思相同。D.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与成语“瑕不掩瑜”中的“瑕”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与项羽曾一同侍奉楚怀王,入关后,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子婴,刘邦没有听从;而项羽认为楚怀王没有功劳,无权主持盟约,最终杀了楚怀王。B.虽然史书有修饰的成分,但从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时所说的话,仍然可以看出刘邦较含蓄,项羽较直率,由此可见两者性格不同结局也不一样。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将项羽与刘邦进行比较;材料二分析刘项的成败原因时深入论述了要诚心待人的道理,其观点与《谏太宗十思疏》里的某些观点相似。D.材料三谈论如何正确对待人才的问题,认为有功者提拔,有错者处罚,有过失的人要给予其改正的机会,犯了微小的错误不必处罚,这样人才就不会枯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4分)(2)项籍纳秦降卒二十万,虑其怀诈复叛,一举而尽坑之。(4分)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出自唐代政治家陆贽,两则材料都提到了项羽失败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苏武慢朱敦儒①枕海山横,陵江潮去,雉堞②秋风残照。闲寻桂子,试听菱歌,湖上晚来凉好。几处兰舟,采莲游女,归去隔花相恼。奈长安不见,刘郎③已老,暗伤怀抱。谁信得、旧日风流,如今憔悴,换却五陵年少。逢花倒趢④,遇酒坚辞,常是懒歌慵笑。除奉天威,扫平狂虏,整顿乾坤都了。共赤松⑤携手,重骑明月,再游蓬岛⑥。[注]①朱敦儒:南宋词人,曾从岭南赴临安任职,但当时统治者面对金兵袭扰不思抵抗,屈膝求和。②雉堞(zhìdié):泛指城墙。③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此处借指词人自己。④趣:同“躲”,隐藏。⑤赤松: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⑥蓬岛:蓬莱仙岛,是传说中的仙境。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起笔不俗,山脉绵延,依海而枕,潮来潮去,与城池秋风残照之景迥然不同。B.闲适中寻桂听歌,湖上游女采莲,一幅繁华盛世图景,词人沉醉于其中不愿归去。C.上阕结句“奈长安不见”点明“暗伤怀抱”的本意,并由此形成了上下阕的自然过渡。D.下阕开头通过今昔对比,词人感慨昔日风流潇洒已不复存在,如今自己憔悴不堪。16.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下阕中“共赤松携手,重骑明月,再游蓬岛”三句。(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大学生周华阐述古人“忠孝两难全”的矛盾心理时,引用了李密《陈情表》中“▲,▲”两句,这两句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李密想先尽孝再尽忠的愿望。(2)小王工作之余,外出览胜,优美的景色正与自己心境相合,此景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不禁想起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3)落日是雄浑、壮美的,落月是宁静、优美的。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落日”这个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常常用到“落月”这个意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秋风扫落叶”,对人们来说,已是(①)的现象。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却可发现它们并非(②),而是“有章可循”的。它们是由内而外、自下而上地依次脱落的。因此叶片脱落的先后与叶片生发的早晚、部位,跟所处的光照、营养条件等有关。再仔细观察,你还可发现,树木的落叶不仅“有章可循”,且还“有兆可察”。其“兆”有二:甲,二是叶柄容易脱落。叶片在正常生长时,一般都是绿色的,但到了秋后,大多数却会变成黄色,如白杨、石榴等;也有的会变成红色,如槭、枫、黄栌、乌桕等。因此一到深秋,在许多名山胜迹处,都可见到它们那(③)的景色。之所以绿叶会变成黄色或红色,是由于叶片除含有绿色的叶绿素之外,还含有黄色的叶黄素和红色的花青素等不同的色素。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大大高于后两种,乙。只有当秋后气温降低,叶绿素被破坏分解后,叶黄素或花青素才得以显现;另外也和气温下降后,叶片中糖分增加,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有关。在果树生产上,往往在施行【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过环剥手术的枝条上,叶片容易变红,这是环剥后抑制了枝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向下输送,使枝内糖分含量增加了的缘故。叶片在正常生长时,“身材”娇小的叶柄与枝条连接得十分牢固。然而一到深秋,叶柄和枝条的连接却变得异常脆弱,只需用手轻轻一碰,即会自行脱落。A细看脱落之处,竟是那么光滑,原来当环境条件和叶片生理机能衰退后,B.叶柄基部的薄壁细胞即会分裂成数层小型的薄壁细胞,这就是“离层”。C随后,其细胞壁中层的果胶质与初生壁的纤维素一并分解,D导致细胞彼此分离,叶柄从枝条脱落。E同时,在离层与枝条相接的一面,还能形成保护层,F以保护伤口,防止枝内水分不丧失。因此离层的产生也是落叶的前奏。mìmì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标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C.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D.“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说“木叶”》)(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22.下面是小刚同学演讲稿《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中的一个片段,其中画横线部分不够简明、得体、连贯。请改写画线部分,要求:保留必要信息,语言简明、得体、连贯,不超过120个字。(6分)大家知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而且可以提供大量木材,保证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国内外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之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那么这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渥,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物资供应充足,可以满足人们的奢求。可见,森林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反之,如果森林遭到破坏,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导致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韶》和《武》都是很美的音乐,但是《韶》反映的是尧时期的时代气度,有和睦之美;《武》反映的是武王伐纣的乐舞,毕竟有征伐之意,所以“未尽善”。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常常追求“尽善尽美”。然而,现实中“尽美却未尽善”与“尽善却未尽美”的现象不胜枚举。在复兴高级中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修课上,同学们将就以上内容展开研讨。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参与课堂讨论。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意、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A项“否定”错,原文是“总结”,既有否定也有继承。B项理解存在判断错误。材料一第二段“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同以往的性格论、典型论有质的不同”,它在文中起到挈领下文论析的作用,下文才具体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与以往的性格论的质的不同。而“确立典型形象体系与典型形象的“质、体、用’统一的完整体系”,这一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的理论价值或贡献的概括评价。C项“它比性格论的典型思想性强,但性格论的典型的性格比前者的性格丰富”于文无据。2.A【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文中“揭示人的本质”是从条件“把人放在真实的现实关系中加以描写”得出的结论,与上文“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是对一切现实主义作品的要求”不构成因果关系;且“只要把人放在真实的现实关系中加以描写,就能揭示人的本质”属于绝对化判断。3.D【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的主要观点、论证手法、修辞技巧等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项中“两者都采用了‘总一分—总’的结构”这一理解不正确,前者是按“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后者则是按“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的层进式结构展开。4.①B句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绘的局限性,甲处下文是具体论析辩证唯物论的典型论与性格类型说的根本区别。因此甲处应补入B句。(2分)②A句指出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即与“做什么”“怎样做”的表现有关,乙处下文论析的是行动与性格的关系。因此乙处应补入A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整篇文本、梳理说理思路、理解引言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须整体感知文意,尤其是要精读空缺处所在语段的上下文语意,根据空缺处在语段内的位置、上下文的语意联系和A、B两句引言的内涵,就可以推断A、B两句的正确位置。5.①阿Q是一个流浪雇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中国国民劣根性集中表现的典型人物。(2分)②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社会,是沿袭千百年下来的压迫人的精神的封建传统文化,其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精神胜利法”。(2分)③透过阿Q这个典型,可以窥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传统的否定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可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2分)【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综合并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干中设置学科学习情境,即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一所述的有关典型“质、体、用”三者相联系的科学系统这一基本原理,为《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这典型写一则评论,要求考生列出评论要点。解答此题,须根据材料一末段所述的典型“质、体、用”三者的定义,简要列出阿Q这一典型人物“质、体、用”的内涵。“质”,主要着眼于典型人物身份地位、阶级属性等;“体”,主要指向典型人物置身的环境,彰显的个性,与之相关的故事、细节等;“用”,主要指典型人物给予读者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作用。考生在阐释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质、体、用”的内涵时,允许有不同见解,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6.A【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文本的开头、结尾、故事、人物、典故等方面内容理解的能力。B项中“可见‘我’生性怯弱,不喜合群”这一理解不正确,脱离文本内容实际,言之乏据。文中有述及“我”有时也跟着叔叔们去钓鱼。C项中“彰显批判奢靡之风的主旨”这一理解属于断章取义、偏执一词,未能从文本整体出发。D项中“表达了‘我’鄙弃荣利、渴望归隐的理想”这一理解与末段上下文语境不贴合。从“我并不是说一旦失意,路旁时卖故侯瓜”这句可以看出,“我”并非要效仿东陵卖瓜的召平。7.D【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文本中重要句子含意或作用的理解、分析的能力。D项中“对弱肉强食的世风的讽刺”这一分析与鉴赏属于过度解读,与文本整体语境脱节。文中说“可怜的东西,竟不会发一声最后的叫喊”“鱼这东西可怜得很,不会发声”。从原文上下文内容的衔接、关联来看,这些内容与上文所述的“波斯女子”的故事形成对比关系,与艾君谷夫人及其女儿“过着静寂的、倾向衰微的日子”构成映照关系,是为了生发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放弃、对如何建造乐园等关乎人生终极命题的哲学思考。8.①“我”曾经荒废时光,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痛苦,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感到孤独与挫败。②“我”从与朋友交流、听朋友讲述“楼”的故事、钓鱼等事件中获得能量,从荒废时光到获得继续追梦的力量。③“我”领悟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深刻感慨,却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散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能力。文章开头提到“我”在一个沙漠地方住了几年,变得固执又伤感。这表明“我”在沙漠中生活时,感到迷茫和孤独,对生活失去了方向。文中还提到“我”总是徘徊在昨天与明天之间,不能好好地做自己的工作,进一步说明了“我”内心的迷茫和挫败感。通过与朋友的对话,特别是听朋友讲述艾君谷的故事,以及自己回忆童年的经历,“我”逐渐找到了一些共鸣和启发。这些交流和回忆让“我”意识到过去的美好时光和未完成的梦想。同时,钓鱼的过程也给了“我”一种平静和反思的机会,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艾君谷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但同时也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尽管“我”对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感到无奈,但“我”依然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文章末尾“我”决定动身回去,回到那个沙漠地方,表明“我”已经从迷茫中走出,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9.①以“楼”为中心展开叙事,突出“楼”这一意象在故事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使文章叙述线索更明显,情节发展更集中、清晰。②以“楼”为中心叙述故事,由“我”和朋友交替叙述“我”、艾君谷与“楼”的故事.两个故事一明一暗,映衬叠加,更能突显出“我”的心理与感情的变化。③“楼”是主题意蕴的载体,“楼”的故事实际上是“我”追求“空中楼阁”的故事,通过“楼”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也揭示了这种追求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困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文本结构艺术的分析、鉴赏与阐释、评论的能力。在文章中,“楼”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物,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贯穿全文,成为连接“我”和艾君谷故事的纽带。通过以“楼”为中心展开叙事,文章能够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展开,使得整个叙述过程更加紧凑和有序。同时,“楼”这一意象的引入,也使得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文章中,“我”和艾君谷的故事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却通过“楼”这一共同元素紧密相连。艾君谷的故事作为明线,直接展现了“楼”的建造过程和背后的家族兴衰;而“我”的故事则作为暗线,通过“我”对“楼”的【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慨,间接反映了“我”内心的追求和矛盾。这种交替叙述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更加鲜明和深刻。在文章中,“楼”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更是一个象征和隐喻。它代表了“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矛盾。通过“楼”的故事,“我”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追求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困境。这种对理想追求的哲思,使得文章在主题上更加深刻和丰富。10.BDF【解析】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C项,“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思是“劝请”。A项,“如太行、王屋何”中的“如”与“何”组成固定短语“如……何”,意思是“把……怎么样”。B项,“以御于家邦”中的“御”意思是“治理”。D项,解说正确。1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微小的错误不必处罚”错,材料三认为,即使是微小的过错也必定惩处。13.(1)起初怀王派我前来,本来就是因为我能宽容大度,况且人家已经投降服罪,杀掉他不吉利。(2)项籍接纳了二十万秦朝降兵,担心他们心存欺骗再次反叛,于是一下子全部活埋了他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得分点:“固”意为“本来”;“服降”意为“投降服罪”。第(2)小题的得分点:“纳”意为“接纳”;“坑”意为“活埋”。每小题得分点各1分,大意2分。14.①材料二认为项羽猜忌心过重,对人缺乏信任,导致人们不归附他。②材料三认为项羽不忘记别人的过错,不奖赏有功的人,导致遗失人才。(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提出两则材料的作者是唐代政治家陆贽,提示这两则材料都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倾向。材料二中,项羽对投降的秦军士兵怀有深深的疑虑,担心他们可能再次反叛,因此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全部坑杀,这种缺乏信任的行为导致他失去了人心。材料三中,项羽对于别人的功劳不记在心上,而对于别人的过错则念念不忘,这种只记住过错而忽视人才的行为,是衰败混乱的根源,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参考译文】材料一:汉高帝(刘邦)和项羽起兵之初,一同北面侍奉楚怀王。等到他们攻入关中灭掉秦朝,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将领们中有人提议杀掉秦王。汉高帝说:“起初怀王派我前来,本来就是因为我能宽容大度,况且人家已经投降服罪,杀掉他不吉利。”于是就把子婴交给官吏看管。到了项羽那里却不是这样,他杀了子婴,屠戮咸阳城,然后派人去向怀王禀报。怀王让项羽遵守原先的约定,先入关中的人可以在那里称王。项羽却说:“怀王,是我们家武信君(项梁)拥立的罢了,他没有战功,凭什么能专断地主持约定呢?现在平定了天下,都是各位文武大臣和我项羽的功劳啊,怀王没有战功,(我们)本来就该分封土地称王。”于是项羽表面上尊奉怀王为义帝,最终却杀了他。观察这两件事,汉高帝成功之后,仍然敬畏并遵守怀王的告诫,项羽背弃主上的约定,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需要智者就能明白。汉高帝地位卑微的时候,曾经因服劳役到了咸阳,看到秦始皇出游,不禁长叹说:“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至于项羽看到原【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则说:“我可以取代他!”虽然史书上记载的可能有所修饰,但他们的主要意图,还是可以看出来的。材料二:项籍接纳了二十万秦朝降兵,担心他们心存欺骗再次反叛,于是一下子全部活埋了他们,他在防范方面,做得实在是太过分了。汉高祖刘邦则胸怀豁达,气度宽宏,天下有才能的人前来投奔他,他都接纳任用,毫不猜疑,他在防备方面,可以说是疏忽了。然而,项氏因此灭亡,刘氏因此兴盛,心存疑虑与推心置腹,它们的效果确实不同啊。秦始皇的警卫森严,多疑,然而荆轲还是施展他暗中的计谋(去行刺他);汉光武帝刘秀宽容大度,胸怀广博仁厚,因而马援向他表达自己的忠诚。难道不是(因为)以谦逊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人也想着归附;而凭借权术来驾驭别人,别人终究不会亲近吗!他人感情上愿意归附,就会被感化而心生喜悦,即使是仇敌也有能变成心腹之人的情况;心意上不相亲近,就会心怀恐惧而有所阻隔,即使是亲骨肉也有结成仇人的情况出现。材料三:前朝史书记录项籍之所以失去天下,说:“他对别人的功劳不记在心里,对别人的过错却总是不忘。”管仲评论鲍叔牙不能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说:“听到别人的过错,就终生不忘。”既然如此,那么抛弃别人的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是成就王业、称霸天下的方法;记住别人的过错而遗漏人才,是衰败混乱的根源。提拔任用是为了(勉励)有功劳的人,罢黜贬退是为了惩处有过错的人,这两种手段交替使用,道理就如同循环往复一样。官员得到晋升后若有了过错,就要对其进行惩处,受到惩处后若能改正错误、修养自身,那就可以再次得到晋升,这样既不会废弃法规,也不会遗弃人才.即使是微小的过错也必定惩处,而人才的使用却不会匮乏。所以能使被罢黜贬退的人克制自己、激励自己,以求能够恢复官职,使被提拔任用的人能够警醒自己,谨慎地恪守本职。15.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词重要词句、章法结构、情感内涵、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词人并未沉醉于其中不愿归去。16.①运用想象手法。词人想象自己与仙人赤松子携手同行,骑着明月这坐骑,再次畅游蓬莱仙岛。通过想象拓展了意境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运用神话传说,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表达了词人对收复故土之后能够功成身退的渴望,更显出词人高洁的品格。(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词情感内涵、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赤松:赤松子,作为古代神话中的仙人,象征着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明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明月常被用来象征高洁、清冷、超脱的意境,同时也寓含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蓬岛:蓬莱仙岛,是传说中的仙境,代表着词人心中理想的避世桃源,是远离尘世纷扰、实现精神自由的理想之地。在艺术手法上,此句运用了想象和用典的手法,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仙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结尾三句紧承“除奉天威”三句,“除奉天威”三句直接道出词人执着的追求,末三句结篇,示功成身退之意,表明所以要建功立业,全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更显出词人高洁的品格。17.(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2)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3)示例一: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道《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鷄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9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4.引用论证在材料一、材料二中频繁使用,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家大院(节选)于坚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水好,坐北朝南。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外人纷纷涌进来住。辜正右说:“旧房子嘛!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辜正右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哪个说呢?”“法国的布迪厄。”“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辜正右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辜正右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辜正右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辜正右说。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辜正右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子贡。也是来看房子的。”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辜正右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右差点儿撞个满怀。点个头。辜正右看不上此人。子贡,瘦,戴着眼镜。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牍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小豪说:“正是!正是。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右介绍文家大院。辜正右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怎么一口外国话?”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辜正右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子贡给辜正右让路,说:“您先走。”这句辜正右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四平八稳也是。”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右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走着,厚实的脊背被风贴了一个花瓣。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右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正中脑门。辜正右揩了揩说:“舒服。”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辜正右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辜正右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④“这个大院我拿下!”豪气冲天,就像一位司令。(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B.小说中辜正右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C.辜正右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D.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7.关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B.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C.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右与“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D.句子④中“就像一位司令"运用比喻手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右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也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8.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9.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灬灬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邰。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钦!(苏轼《晁错论》,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袁盎具言吴A所以反B状C以错D故E独急斩F错以谢吴G吴兵乃可罢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副词,于是,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B.治,研究,与《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的“治"意思不相同。C.称,称述,称引,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意思相同。D.弱,使……变弱,削弱,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处理才有效,现在处理没有益处,晁错也认为袁盎不应该有什么阴谋,所以他犹豫不决,错失处治袁盎的机会。B.晁错忠心护国,积极建言献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孝文帝和景帝时期都曾上书请求削减诸侯封地势力以巩固君权,遭到诸侯们的反对和痛恨。C.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的做法会招致杀身之祸,晁错坚持己见并不认同他父亲的观点,晁错的父亲死后,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D.从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他预料到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水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4分)(2)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邰。(4分)14.苏轼认为“错有以取之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上元①后一日观灯寄王四苏辙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辩。注:①上元节即元宵节,上元节点灯笼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时间为一整天。宋代,元宵放灯著于法令,且把上元放灯时间定为五个晚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写了欲喝酒助兴的游人和盛装的舞女,凸显观灯的热闹,也表现了诗人的悲伤。B.颈联和《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鳟空对月"句所抒发的情感类似。C.尾联“飞水湿归蕲"的细节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真实心境,把归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D.诗歌由月夜观灯的场景写到尾联描绘的深夜画面,由实到虚,衔接自然,余味悠长。16.诗人为什么说“月减一分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诗常“以阔境显孤危",杜甫《登岳阳楼》通过“,",以雄健笔力描写阔大景象,来凸显自己的孤独。(2)《种树郭叱驼传》让我们明白:如种树一样,父母若“爱之太恩",每天忧心忡忡,“,",亦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3)古代文学作品中“啸"字时常出现,可以表现傲然、潇洒等人生态度,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18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痰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甲);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乙)。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A的遗传信息。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B,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有删改)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o(4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o(4分)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o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o(3分)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o(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o(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o(60分)现代文阅读"中辜正右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杨绛却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o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o “宜荆荆恩”2025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答案1.B【答案解析】A选项“不能”说法绝对,原文中“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C选项“花卉”偷换概念,原文是“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卖花”才是“事象”。而且“成为了”混淆时态,原文是“日渐”。D选项“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无中生有。2.B【答案解析】B选项“只有”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而且前文提到“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旅行社与旅游住宿业协会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创业公司创始股东合作协议及退出机制与股权激励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投资公司短期借款合作协议书2篇
- 2025年度科技园区场地租赁及配套服务协议4篇
- 专用毛竹采购与销售协议范本2024版A版
- 2025年工业厂房智能化改造升级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中子女教育资助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框架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标识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合同3篇
- 2025年度东展厅改造项目政府采购合同细则3篇
- 浅谈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
- 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
- 教师培训课件信息技术与数字素养教育
- 外观专利授权协议书
- 全套消防管理记录本
- 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就诊指南
- 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
- 完整版供应商质量审核检查评分表(供应商审核表)
- 项目日程表模板
- 质量评估报告(光伏)
- 农村个人房屋抵押借款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