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大象版)_第1页
3-5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大象版)_第2页
3-5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大象版)_第3页
3-5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大象版)_第4页
3-5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大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课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溶解的探究兴趣,在延续前两单元对“提出问题”能力目标训练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系列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从中筛选,聚焦本单元对溶解度、溶解快慢等系列问题的探究。在这一课中主要是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均匀地分布到水中。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历过由“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猜想假设”能力目标进行高阶训练,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在这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物质在水中的现象;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3)激发对溶解相关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学准备】材料准备:装有水的烧杯6个、高锰酸钾、白糖、小苏打、洗衣粉和食用色素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观赏“水中烟花”。制作“水中烟花”就是这个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种物质。出示高锰酸钾资料,学生阅读。生:要用药匙取放,高锰酸钾溶液也不能直接接触。因为它具有腐蚀性。中烟花”时只取少量几小粒就可以了。接下来请各小组取出材料,先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再取几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它在水中的变化。生分组实验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现象?生1:我发现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颗粒,有光泽。生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马上下沉,而且一边下沉一会形成紫色的线条,非常漂亮,真的像烟花似生3: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紫色的线条就是被水溶解到整一杯水都成了紫色的了,这时就看不到高锰酸钾的颗粒了。说明高锰酸钾已经完全溶解在水里了。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具体。二、提出问题师: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有哪些想探究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讨论,将问题师:大家都想探究溶解的哪些问题?有哪些是我们现在可以进行探究的?来说说看?生1:我想探究其他物质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一样吗?都能看到吗?生3:高锰酸钾溶解像是放了慢镜头,有没有能加快师:大家都有好多问题想探究,今天我们先选个简单的,一起来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制作“水中烟花”的。三、实验师:今天给每个实验组准备了白糖、小苏打、洗衣粉、食用色素、4杯200毫升水。小组内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要注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信息。注意听老师的时间提示,每2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实验,老师播放时间提示:请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刚入水时的变化,2分钟后请再次记录此时物质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后……)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和观察记录。我们来交流一起观察到的信息。生1:我们看到白糖放入水中也是先下沉,但和沙子下沉不一样。能看到许多不太容易分辨的水流,应该是白糖在下沉的同时也在溶解,颗粒变小。2分钟后,下沉在杯底的白糖慢慢变少…………(生描师:现在请大家再看看溶液,杯里还能看到溶解物的颗粒吗?生:看不到了师: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溶解物刚入水时都是一边下沉一边向水的各个部分扩散,直到均匀分布到水中。四、处理信息师:我们把观察记录整理一下,比较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四叶草维恩图上。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展示几位学生的维恩图。师: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不同物质溶解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也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判断标生:物质均匀分布到水中。师:对,虽然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但被溶解的物质最终都会均匀分布到水中。那怎么样才能溶解得快呢?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探究溶解的知识。【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搅拌糖水引入,提出问题: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影响吗?学生在作出假设后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首次进行“有依据的假设”这一能力目标训练,在教学时,老师要做适度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假设的理由。这一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典型的对比实验,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了解如何保证实验的【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3)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学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师: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冲糖水或感冒冲剂的体验吧,为什么人们都习惯要搅拌一下呢?二、猜想假设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什么影响?说说自己的假设和理由师:有些同学认为搅拌加快溶解,有些认为溶解得更多,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说说自己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填写在活动手册P9“我的假设”和“我的理由”;生1:我认为搅拌是可以加快溶解的,平时我们把感冒冲剂放水里,如果不搅拌过了很久,药还是沉在水底,如果搅拌一下,就很快溶解了。生2:我认为搅拌只是把原来没溶解的溶解了,就是增加了溶解的量,并没有加快溶解。师:猜想假设没有对错之分,但了不能凭空猜想,要说出一定的依据,我们的猜想才会比较靠近事实真相。猜想假设不是真理,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对错。三、制订计划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杯糖水,一杯不搅拌,一杯搅拌,看看哪个溶解得更快。师:好,这就是一个对比的实验了,那要怎么比才公平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我们先小组讨论讨论。(各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放的糖要一样多,这样才知道搅拌是溶解得快还是溶解得多。生2: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的水也要一样多。生……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密,实验越严谨、科学,测出来的结果才接近真相。我们今天要做的实验实际上是一个对比实验。为了保证对比的公平性,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而这个变量往往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探究的是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那么是否搅拌就是这个对比实验的变量了,除了这个不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应该保证相同。我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哪些要注意的?生:水杯的大小可能会影响接触面积生:白糖也要一模一样,不只是要一样多,形状大小也要一样。生:白糖在两个杯里要同时放。师:我们要比较溶解的快慢,是不是必须同时放才能比较?如果不同时放能比较出来吗?生:也可以,但要计时,比较哪个溶解完的时间短就是比较快。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把大家说的合起,就是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的。师:接下来,每个小组将会领到一组材料,包括:同样的5克白糖(或是食盐、小苏打、味精)2包、2个装有100毫升常温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各小组注意控制一个变量,就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比较看看哪杯溶解更快,并做好记录。生领取材料,小组实验。师:时间到,请各小组快速整理材料并送回材料架五、得出结论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述实验现象。生:我们组用白糖进行实验,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到现在还有些没溶解完;生:我们组用小苏打实验,也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溶解得比较慢;师:看来很多实验现象都支持一个结论生: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由于同学们都注意到了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只能有一个变量,所以我们的实验很顺利,实验结果也很接近。科学家们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板书)除了搅拌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吗?我们回家尝试一下,下节课继续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溶解与加热》实际是上一课溶解与搅拌的延伸,学生在经历溶解与搅拌的探究之后,对于探究过程与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体验,这一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继续在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加热可以加快溶解。(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3)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进一步体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每组烧杯2个、常温水和热水各100毫升,白糖、食盐、小苏打、味精、研钵、维生素B小药片……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溶解与搅拌进行了探究,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探究的?生:我们先是对问题进行假设,并且要说出假设的理由,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根据实验现象得生: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准确性。师: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课的探究都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新的问题。二、猜想假设师:除了搅拌,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吗?我们先把自己的假设和理由填写在《活动手册》上,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填写、小组交流师:通过小组交流,我们是否找到一些相同的观点呢?生:平时家里冲奶粉、感冒冲剂什么的都喜欢用热水冲,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生:家里煮糖水有时会用冰糖,我发现一大块冰糖放水里溶解得很慢,所以我们假设当颗粒越小会溶解得越慢。生……师:同学们猜想假设的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已经学会根据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假设了。三、制订计划师:我们的观点是不是科学、正确的呢?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已经有过探究的经验,知道这个实验生:对比实验师:对了。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我们要注意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则要保持相同。请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假设,制订实验计划,一起讨论看看,哪个条件是变化的,哪些条件是要保持相同的。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汇报讨论的结果,说说看你们准备验证哪种假设,实验中变化的条件是什么,相同生:我们小组准备探究“升高水温能加快白糖的溶解”,我们认为所以在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而其他条件:水的量、白糖的量和颗粒大小都要相同。生:嗯,我们准备两杯都搅拌。师:这个实验变化的条件是水温,为了保证其他条件相同,可以都搅拌,也可以都不搅拌。大家想想,哪生:都不搅拌师:为什么生:都搅拌的话,我们很难保证搅拌的速度、力气、时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搅拌也会引起溶解速度不师:好,那我们就都统一不搅拌。生:我还想提醒一下,做实验时要同时放材料或是分别计好溶解时间。师:对这个实验还有其他建议吗?那有没有探究其他假设的呢?生:我们也是探究加热是不是能加快溶解的,不过,我们组想用食盐做实验。生:我们小组想探究是不是颗粒越小,溶解越快。生:我们认为不同的条件是一份是完整的一块冰糖,一份是把冰糖磨碎;其他条件是都用常温水,都是生:冰糖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请问你们怎样保证两块冰糖是一样多呢?生:这个……我们用秤称出两块一样重量的冰糖来。生:我建议你们可以用方糖,方糖每块的重量应该都是相同的。师:老师也可以给你提供维生素B小药片,每一片的含量比方糖的更准确。这个小药片是黄色的,溶解的生:谢谢同学们和老师的建议。四、实验与结论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要领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到材料超市里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要注意的是,需要热水的统一到老师这边来领取,要特别注意安全,小心烫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材料送回材料架。我们一起来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生:我探究的是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把5克白糖分别放入100毫升的热水和常温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热水中的白糖不到5分钟已经完全被溶解了,但在常温水中,还剩下一点点没有溶解完。说明加热的确可以加快溶解。生:我探究的也是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溶解,不过我们组是用食盐做的实验,也是发现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得生:我们组探究的是否颗粒越小溶解越快的实验。我们把1片维生素B药片直接放入100毫升常温水中,另外一片维生素B药片磨成粉末状,放入100毫升常温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放入粉末的那杯只剩下一点点粉末了,整杯水呈现黄色;放入整片药片的那杯水的变成淡黄,颜色很淡,只有杯底药片周围的颜色比较深,药片有些膨胀变形,但基本还是能看出来是一个药片,说明被溶解的不多。看来颗粒越小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实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升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颗粒变小也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出示插图)老师这里有个小问题,给你一颗水果生:可以放热水里搅拌生:可以先磨碎再放。生:把3种方法一起用上,时间是最短的!生:对对对,先把水果糖磨碎,再放热水里搅拌,这样就能用最短时间把它溶解了。师:同学们都已经懂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了,这就是科学探究的意义。【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溶解的多与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溶解探究的一个提升,在了解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快慢之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加快溶解同时是否也能溶解更多的物质?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呢?部分三年级的学生前概念里会认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无限量的物质。本课正是引导学生掌握测定实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建立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概念。【教学目标】(1)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3)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教学准备】材料准备:10克装食盐若干、100毫升常温水、玻璃棒、量筒、烧杯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一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如果给更多时间,我们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吗?二、猜想假设生:我认为可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溶解。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滴水肯定溶解不了一瓶的白糖嘛。三、设计制作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我们以100毫升水和食盐为实验材料,大家估计100毫升水里能生:100克生:50克生:把100克食盐放水里,看是不是能完全溶解。生:先放50克,看是不是完全溶解了,如果没有,再放50克。生:对啊,也可能第一次放50克就不能完全溶解呢!生: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地放。师:是的,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的放。老师给大家看看,100毫升水是这么多,1克食盐是这么多。根据生活经验,大家保守估计,100毫升水至少能溶解多少生:如果这10克食盐都被溶解了,再放10克,又溶解了,再放,一直到不能溶解为止。生:我觉得第二次添加应该是1克1克地放比较好,这样更准确。师: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越来越严谨了。在添加新的食盐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吗?生:要等前面的完全溶解了再放。师:为什么?生:要不然如果溶解不完的话,我们就搞不清楚到底是哪次放的食盐没溶解完了。师:那如果加到第16克食盐无论怎么搅拌,过多久都不能溶解了,应该算溶解了多少呢?生:应该只能算前面放的食盐,如果前面放了放了15克食盐都溶解了,加到16克溶解不了,那只能算溶师:好。考虑到课堂上实验时间有限,1克1克地溶解食盐比较费时,所以这节课,我们不需要测量出准确的数据,而是用多少包10克的食盐来代替,我们来测量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包10克的食盐。老师还100毫升水能溶解的食盐、白糖、味精、小苏打一样多吗?商量好我们小组准备测量哪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到材料架上领取实验材料。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五、得出结论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材料送回材料架。谁先来说说你们组实验的情况?生:我们组做的是白糖的实验,我们放了5包都已经完全溶解了,我觉得应该还能再溶解,实验时间不够生:我们组做的也是白糖的实验,我们一共溶解了7包,也全部溶解完了。生:我们组做的是食盐的实验,放了3包溶解完了,第4包搅拌了很久,还是没有溶解完。不过第4包溶解了差不多一半了。所以我们认为100毫升水应该能溶解30多克的食盐。生:我们组做的是小苏打,第一包放下去就搅拌了很久,才溶解完,第2包几乎一点儿都没溶解……生……生:我发现100毫升水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生:不同的物质在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溶解的一般规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而且,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称作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也会受温度的影响。科学上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能溶解的最大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六、拓展活动生:我想知道如果把这杯小苏打的水加热,会不会能溶解更多的小苏打?生:我想试试这杯水已经不能溶解更多食盐了,如果加入白糖能溶解吗?师:同学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按今天探究的方法继续探究。还记得我们是怎生:对问题先作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师:对,同学们已经像个小小科学家了,课后,我们可以继续像科学一样探究更多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教材先通过音乐会唱歌、乐器比赛的场景展开,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声音,再让学生预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指导学生探究活动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的现象,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材料、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教学目标】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学生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3.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乐器演奏音乐(视频)、鼓、锣、音叉、水槽、水、细沙、小动物飞行翅膀发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要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探索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我听到广播的声音。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声音都不一样?……二、猜测讨论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生:生:声音是撞击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撞击)师:想得真快,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师:是的,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PPT展示除了这些材料,你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起来,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听好:1.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2.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且做好实验记录。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交流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听。看看他的发现哪些和你们是一样的,用“√”表示出来,交流时不用重复。生出示实验报告单)我们发现敲鼓时,鼓上的细沙在跳动,吹口琴时嘴唇振得发麻,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动。生:我们研究的是音叉、三角铁、鼓等物体,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有点发麻,敲音叉时音叉颤动,在发出声音,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生:刚才我们小组把音叉放入水中,一敲,水就会有波动。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这个词,可是从交流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能不能谈谈各自的理由。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嗯,这是你们观点,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师:请你们小组(碰撞论的小组)再谈谈你们的观点。生:我们的意见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生:我们还是认为只有一个物体碰撞另一个物体才能产生声音。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师:大家试试,还可以谈谈看法,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们同意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师: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一种方法。(板书)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这些奇妙的声音又是怎样让我们听到的呢?看来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结束,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发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寻找声音的秘密,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及时告诉老师好【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教材呈现“上课铃响了”场景,让学生发现声音可以在四面八方进行传播,从而假设声音传播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进而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都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对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存在一定的疑虑,用身边易得的物品来做实验,会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一【教学目标】1.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向各个方向传播。2.基于已有经验,借助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对声音传播的途径进行描述。3.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纸屏。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师:同学们是怎么知道上课时间到了的呢?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从四面八方招回教室。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生: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师:对,月球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真空世界,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二、自行探究,解决问题1.启发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生:我觉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墙壁传播。生:声音能通过水向外传。生:声音还可以通过玻璃、铁管传播。生:声音会拐着弯的传。(……)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的?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师:老师同意你们的想法。课前,我们大家一起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下面同学们就用这些材料,自己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与体会?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生:我发现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我是用事实来证明。师:对,学习科学就得用事实说话。你们懂得这一点,真伟大!生:我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打土电话时,声音是通过电话线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挠桌面,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听到“嚓嚓”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桌面是固体,所以,我认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挠桌面的一端,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听到“嚓嚓”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桌面是固体,所以,我认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挠桌面,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听到“嚓嚓”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桌面是固体,所以,我认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生: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我把两块石头放在盛水的水槽中,让两块石头敲击,我能听到敲击声,声音是通过水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生: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说法。石头的敲击声不光是通过水传播的,因为在水和耳朵之间还有空气,所以说是通过水和空气来传播的。生:不对,还有水槽!声音是通过水、水槽、空气三种物体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我们学科学必须有这种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保持与发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师:对,气体、固体、液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就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的耳朵中。如果把响着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并把里面的空气抽走,那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师: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生:声音遇到障碍物还能反弹回来,在山谷里喊话能听到回声,就是因为声音碰到大山后又射回来。师:同学们谈得很好。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师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的节奏)生:我看到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们共同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交流完毕后学生汇报:生:我认为是鼓的振动引起小球的振动。生: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当用槌敲击左鼓面时,就会引起右鼓面的振动,右鼓面的振动又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就会引起小球的振动。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声音的传播方式。(播放关于水波、声波的视频)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人把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的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2.为什么宇航一位老爷爷在岸上钓鱼,鱼正要上钩时,从岸上跑来三个小朋友,这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同学们,自然界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传播的途径、方式,还有更多有关声音的奥秘正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学好科学这门课。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声音的传播。师播放音乐,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物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学反思】【教学分析】进而通过观察乐器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做出猜想,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最终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高低与【教学目标】1.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声音的变化情况,并与振动联系起来。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钢尺【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首口琴吹奏曲子。师:刚才老师播放曲子是用同学们喜欢的乐器——口琴演奏出来的。接下来,那我要来考考大家了,请一个同学拿出口琴从左往右依次吹,其他同学们来说说口琴发出的声音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师:为什么口琴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琴的结构图,看谁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出示口琴结构图)生: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师:所以……生:所以发出的声音高低也都不一样。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尺子伸出越短声音越高,越长,声音越低。(师板书:长-----低)师:到底他们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想知道谁是对的要怎么做呢?生:做实验二、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生:把尺子放在桌边伸出一些,用力拨动尺子。师演示生:尺子和桌面撞击的声音。生:手指和尺子摩擦的声音。师:现在老师只想听到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吗?生:把尺子用手使劲压住,或用大字典压,再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下吗?生演示生:还有碰撞的声音。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组能自己找一下原因吗?生:字典的边没和桌子的边对齐。师:你们真了不起,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原因,现在能给大家再试一下吗?(师演示)师:同学们太聪明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的尺子分别伸出桌面6cm、9cm、12cm、15cm。在实验的时候老师还想给大家加点难度,同学们在用耳朵听声音的后,再用你们的眼睛看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并把它由快到慢按:快、较快、较慢、慢来记录。生:不要大声说话,不然我们就听不到尺子的声音了。师:他的提醒对我们大家来说太重要了,要想做好这个实验,我们大家必须得安静。生:一定要把尺子压住。生:用力要均匀,要一样的力。师:太好了,你们越来越像小科学家了。在这个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什么呢?生:每个长度,应该多做几次,这样听得准确。师:真棒,为了让大家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记录单,请大家把你们实验获得的数据和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实验,老师指导)师:各小组的实验都已经做完了,老师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整理一下你们的实验记录单。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实验得出的数据跟大家说一说。生:尺子伸出6cm时,振动快,声音高;伸出9cm时,振动较快,声音较高;伸出12cm时,振动较一样。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组数据,你们能发现什么吗?生:我发现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师:你真善于发现、总结,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师:让我们大家把我们发现的规律一齐大声的读一下。生齐读: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师:现在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实验前的猜测,谁的是正确的呀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得用事实来说话。三、课堂小结真的和发出声音的高低有关系。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继续对其他材料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五、课外延伸其实,我们许多的乐器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制成的。这个是木琴,也是一种敲击乐器,不同的是它是用两手一起敲击的,唱词就是用这种来伴奏的。古时候的编钟,看来,早在几千年的人们,就利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来产生不同音高的声音并敲奏成乐。下课!【教学反思】【教学分析】通过探究活动弹奏皮筋琴,使学生做出猜想,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2.对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并与声音的变化联系起来。3.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乐于完成探究活动。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橡皮筋、纸盒、铅笔。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在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口琴演奏,你们能一起来演奏一首曲子给老师欣赏一下吗?件出示:问题1:能用口琴吹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师: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是这样吗?生:是(齐答)师:谁能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区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还可以通过鼓掌来区分,大力拍,发出来的声音是强,轻轻拍,发出来的声音就是弱。二、实验探究师:原来是这样,非常感谢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困扰多时的难题。有没有信心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难题?生:有。“课件出示:问题2:从同一高度落下的,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在桌面上的声音强弱一样吗?”生:不一样,1元的应该强一点,因为它最重。生:我觉得5角和1角的应该差不多,因为它们的重量感觉也差不多。生:我不同意,我认为5角要强一点。师:看来我们有了不同的意见,那就要——生(全体用事一元、五角、一角。那么我们就要听一听这个问题,怎么做,看这,我们用一个围栏,围栏的壁可以使硬币不会滚到哪误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它是控制一下高度,使我们每一次让硬币落下去的高度都一师:好,那现在请每组的一号同学,轻轻地把你们左下面的袋子拿出来,装银币的纸袋,找到了吗,好,再请离这纸筒最近的那一位同学把纸筒拿到桌面上来,非常好,又快又好,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在听硬币掉落时发出声音时,我们九个组的同学要做到什么,要做到什么?师:能做到吗?师:那么现在各组开始!(各组进行实验,师巡视)生:我发现一角的声音比较清脆,一元的声音有点沉重。师:你看,他说得多好,他比较着说,一元怎么样,一角怎么样,相互比较得出结果,不错!沉重,这个生:就是投放一元硬币的时候,它“叮”一声就落下去了,然后一角的时候,就“咚”一声。生:一元的重一点发出的声音更强一些,然后五角排第二,然后第三个是一角,声音最弱。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说声音现象了,他把可能是什么样的状况造成了声音的不同也尝试解释了。师:同学们真厉害,原来同一高度落下的,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在桌面上的声音强弱是不一样的,重的发出的声音强,轻的发出的声音弱。真是太感谢同学们了,老师今天还碰到一个小玩具,想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但是却不知道要怎么做,你能帮帮老师吗?(课件出示:橡皮筋琴)生:这个简单,先拉开一点点橡皮筋,然后松手,听一听;再拉大一些,然后松手,再听一听。比一比两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拿尺子量一量,看看我们到底拉开多少厘米。我们在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生:要及时记录,要保持安静。如果太吵了,就听不见橡皮筋琴的声音了。师:你真是个优秀的孩子。那我们就试一试吧。(各组进行实验,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生:我们小组发现橡皮筋拉开3cm时,振动幅度最小,声音最弱;拉开7cm时,振动幅度最大,声音最三、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通过你们的帮助,老师能够解决今天最大的难题了。(课件出示:物体振生: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师:原来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寻声音的奥秘,看看声音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惊喜。下课!【教学反思】《比较液体的轻重》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准备单元,这一单元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运用感官和简单提出验证油比水轻的探究任务。本课从“趣味性”和“目的性”两方面着手,将最后拓展活引出比较液体轻重的话题,拉近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比较同体积的蜂蜜和牛奶的轻重”的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经历制订简单探究计划的过程,并通过搜集证据找到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的方法,从而较好地达成这一三年级学生首次尝试制订实验探究计划,教师可以事先提供器材,让学生选用给定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比较液体的轻重,并通过画图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表达比较方法,从而降低制订探究计划的难度,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探究计划时教师应着重强调所比较的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而对于公平原则的强调,根本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基本要师PPT出示鸡尾酒饮品图片)请大家看屏幕,欣赏鸡尾酒饮品图片。鸡尾酒是一种混合饮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或饮料、果汁、汽水混合而成,经调制后不同颜色的液体师:在鸡尾酒中,这些色彩缤纷的分层鸡尾酒是非常独特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分层鸡尾生:从重到轻的顺序,先倒重的,然后再倒轻的。这样子它们不容易混合在一起,会出师:今天老师没有给大家带来酒,我们小学生是不能喝酒的。我给大家带来的材料是蜂师:哦!原来他是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原理,配置分层鸡尾酒时,要先放重的液体,再广告汤泡饭加盟,线上线下都可接单,多种食材,多…查看详情>汤泡饭加盟,投资一家汤饭餐饮店,20…师:对!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就需要做个实验,来比较一下它们到底谁轻师:请大家看屏幕提示,小组交流,怎样比较蜂蜜和牛奶的轻重?(制订探究计划需要先了解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因此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蜂蜜和牛奶的轻重)生:把蜂蜜和牛奶分别倒进同样的杯子里,并确保倒入的蜂蜜和牛奶的量一样多,放在师: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还特别强调了倒入的蜂蜜和牛奶的量要一样多。还有其他比学说用两个杯子分别倒入蜂蜜和牛奶,然后用秤来比较它们的轻重。现在老师用电子秤分别?(师:好,那就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比较一下蜂蜜和牛奶的轻重。不过在做实验之前,我们?(生:首先是制订计划的同学的姓名和小组,其次是研究的问题,还有这个同学对问题的首先是制订计划的同学的姓名和小组其次是研究的问题有这个同学对问师:说得很全面。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实验器材是简易小天平,请同学们用小天平来后按照我们刚才说的几个部分写一下我们的探究计划。实验方法可以用文字加画图的方式表有探究计划示例的示范,有对探究计划应包含哪几个部分的总结,这时再让学生制订探究计积的蜂蜜和牛奶蜂蜜重;实验器材:蜂蜜、牛奶、简易小天平和量杯;实验方法:分别把20毫升的蜂蜜和20毫升的牛奶倒进同样的量杯里面,并把装有蜂蜜和牛奶的量杯分别放在简易小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出现倾斜,往下降的这一端师:这位同学作的用简易小天平比较蜂蜜和牛奶轻重的探究计划真详细。那同学们说一),师:黑板上有两种实验结果,完成实验后请把你们小组的序号贴在所支持的实验结果下师:表扬第二小组!实验过程安静、有序,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而且能及时填写实验的师:现在所有小组的结果都出来了。通过黑板上张贴的序号我们看到,所有的小组都支持“牛奶轻,蜂蜜重”这一结果。比较的前提条件是牛奶和蜂蜜的体积相同。我们一起来得师:那么现在如果让你来调制一杯蜂蜜和牛奶的分层鸡尾酒饮品,你知道应该先放牛奶师:现在请我们的组长轻轻地把简易小天平送到指定位置,然后领取一个量杯,以小组师:请小组长举起你们组的量杯,请同学们互相看看,大家调制的鸡尾酒饮品有没有出师:对!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所有仪器、材料,包括化学药品、水、食品等等都是师:刚才我们调制了蜂蜜加牛奶的鸡尾酒饮品一共分两层。同学们可以用家里洁净的杯子来调制一杯分层鸡尾酒饮品,看看谁能调制出分三层的鸡尾酒饮品,甚至挑战一下分七层4.总结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分层鸡尾酒饮品就是根据重的液体容易沉,轻的液体容易浮的原理调制出来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液体轻重的知识,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今天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学生倍感新鲜的“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这一活动贯穿较不同液体的轻重,并运用同样多的不同液体轻重不同这一原理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把探2.有序培养学生制订探究计划和搜集证据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蜂蜜和牛奶轻重的实验方法,特别是“公平”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本质,从而为制订探究计划和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奠定了基础。然后呈现一份探究计划的示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计划应该包含哪几个部分,从而让学生对探究计划以及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有了全面的理解,再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用简易小天平比较液体的轻重,有助于学生实验操作的开展。教师分批次收发实验材料,避免一次性提供实验材料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学生面对一堆实验材料无从下手或玩弄实验器材的现象。比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相同体积的蜂蜜和牛奶的重量后,及时归还简易小天平,再领取小量杯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减少干扰,提高实验4.注重实验操作习惯的养成在教学细节中渗透科学素养:小组长排队领取实验器材,组员轻声交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汇总全班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用数据说话,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器材,强调实【教学分析】《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科学学科传统的教学内容。但以往的教学会满足于引导学生能够把小灯泡点亮而停止探究的脚步而不再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原理——闭合回路。在本次公布的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性。基于探究构建科学概念和基于科学概念开展科学探究已成为现在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流思想。因此,教材在设计这一内容时也着重突出了“点亮小灯泡”之后对电路原理的探索。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对所有能够点【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知道开关的功能;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闭合2.体验“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尝试,肯于实践,乐于思考的科学3.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的能【教学过程及意图】师:上一课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是一种能量,它使用方便快捷,只要轻轻一按二、研究电路器材,为概念建构铺垫基础“观察”)师:就这么简单的小东西也能发光?再来看看它肚子里有什么,它们是怎样相连的?(出?(三、尝试连接电路,为概念建构搜集例证【按照以往探究的程式,实验之前必有一个较为详尽的猜想环节,并且至少要“猜出”但多次试教显示,要让学生一下子想到连接一个闭合线路并不像我绝大多数学生一开始都认为只要用一根导线把灯泡和电池连一下就能让灯泡亮起来。只有在老师的反复追问和牵引下,才有学生能够想到连接闭合线路。显然,老师一再追问,一再牵引的“猜想”过程就已经暗示哪个“猜想”是正确的。这大大降低了后续实验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直接去尝试呢?尝试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思考过程。这样连不行,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这样做会给孩子们留下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尝试师: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成功了,下面请大家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然后用身体语言告诉?(“整理”)2.描画电路,发现“闭合回路”师:为什么这样连就能点亮呢?这样连接到底形成了一个怎样的电路呢?看来我们有必师:同学们真聪明。原来这样连接在电池正、负极之间形成了一个从电池正极出发,经合回路,电才有了流动的通路,从而产生电流。当电流通过用【先用成功的案例来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失败的案例来反证。这是这节课核心的探究思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所有成功的连接方式都形成了闭合回路,那么其他连接方式,特别是没有成功的连接方式是否也存在“闭合回路”呢?下面,我们再回过来看一下我们刚才实验中还尝试过的其他一些连接方选几个不同的连接方式,逐一进行分析,最终确认:只有连成闭合回路时才能点亮小灯【此处其实是对刚刚建立的“闭合回路”概念的一个“证伪”的过程。即利用实验中的其他连接方案,特别是没有点亮小灯泡的失败连接作为反例来试图推翻(反证)刚刚建立的五、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检测学习成果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只有把用电器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形成闭合回而是根据需要时而工作,时而停止,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控制电路呢?(装开关)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开关模型,你们能分析一下它是怎样控制电路的2.分析电路故障,检测概念掌握情况师:同学们都很棒,这么快就掌握了电路的基本原理。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来当一回小电工,来帮助小明看看它的台灯可能出了什么故障出示下面的天黑了,小明准备做作业,可是台灯不亮了?这是怎么回事?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这是一道开放的情境分析题,答案不唯一,但都利用了本课所学的电路概六、反思学习成果,梳理探究历程师: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内容。我们今天学习?(整理、分析、总结、应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仅是落实课标要求,更是学生梳理探究思路,学会自主探究的必课堂最后进行安全提醒:家用交流电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不可直接拿来做实【教学分析】在发现并理解了闭合回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法控制电路也就成为可能。本课将利用在发现并理解了闭合回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法控制电路也就成为可能。本课将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连接一个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的简单电路。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作为孩子们自主探究活动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实践显示,如果没有老师的事先讲解或在老师引导下的事先设计,直接放手让孩子们盲目操作很少有人能顺利完成。因此,连接电路之前,先把原理搞通,并把自己的设想画一个简单的电路示意图显得非常必要。这是教会孩子在动手之前进行谨慎思考并养成“先思后行”习惯的需要,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建议】师:上一课的探究让我们知道有了闭合的回路,才会有了流动的电流,电器就开始工作了。但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让用电器停止工作,这时我们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连接线方法,连接之前应先将开关处在断开位置,连接好之后检查电路是否从正极到负极把灯师我们还可以用这些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稍微复杂一点的电路比如自制一个模师:我们还可以用这些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稍微复杂一点的电路,比如自制一个模拟红绿灯,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参考教材自己制作,下一课可以带过来交流……【教学反思】本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电路器材连接一个可以控制的简单电路。先熟悉器材和设计电路【教学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每一个电器上都会用到。这也是孩子们平时所能看到的。因此具有生活经验基础,本课教学所要做的把孩子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加以点拨和验证,帮助他们建立初步【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刚才其实连接了一个物体导电性能检测器,也可以用来检测其他物体是否能师:我们身边有好多材料,它们能导电还是不能导电呢?用你们制作的导电性能检测器师:根据大家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金属类的材料导电性比较好,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导体。塑料、干木条、橡胶等材料,不易导电,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绝缘体。但老师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绝缘体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变成导体。比如干木头是绝缘体,但湿木头就是导体。所以,我们不能用湿手去插拔插头,以免发生触电事故……【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承担的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进行验了实验设计的过程,其后进行的对其他材料的研究则让学生体验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的【总结点评】【教学分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固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知道固体有上一课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知道了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本课的探究任务就是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测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而测量并描述固体的体积和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我们测量它的大小时只要量出和它的一个顶点相交的三条边的长度。这三条边分别是这个方盒子的长、宽、高。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师:嗯,规则的方盒子可以用长、宽、高来描述它的大小,谁再来描述一下这个盒子的大生:这个盒子的长是……宽是……高是……师:刚才我们测量了规则的方盒子的长、宽、高,并描述了它的长、宽、高。那么,不规则的物体又该怎么来测量和描述它的大小呢?这里有一只塑料玩具,它需要多大的盒子来包生:用纸板蒙在它的周围再量……师:嗯,你真聪明。我们可以用平直的板子师:刚才我们测量了规则的方盒子以及不规则形状的塑料玩具的长、宽、高,并且用确定师:对,因为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所以我们能够师:刚才我们经过反复测量,测出了塑料玩具的质量并用确定的数值来描述它的质量。可见塑料玩具的质量也是可以用确定的数值来描述的。结合上一课测量描述固体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固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可以测量并用确定的数值来表示的,所以固体的体积和质【教学反思】体积和质量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学习具有一定难度。教学时需要【总结点评】的孩子,要理解这一属性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认知。比如,首先建立质量和体积的概念。而亲身学习测量固体的体积和质量是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和质量概念的必由途径。其次,所谓“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是与气体比较而言。所以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能够测量并用比较准确的数值来描述物体的质量和大小其实就已经让他们感知到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了。所【教学分析】这一课延续上一课《固体》的研究思路,测量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认识液体有确【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我们前两课学习测量了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那么液体是不是也具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呢?我们该怎么测量和描述它的体积和质量呢?我们生3:测量质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测一下容器的质量,然后再把液体装进去在天平上测量,最后减去容器的质量……师:为了测量方便,我们还可以把一些容器标上刻度直接做成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我师:刚才我们测量了一杯水的质量和体积,大家比较一下,测量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教学反思】本课延续了第2课《固体》的教学思路,教学活动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已学会了使用天【总结点评】【教学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针筒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针筒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课型为探究实验课,因此本课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提炼。【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3.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5.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针筒、软塞、热水、烧杯;烧瓶。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生:老师这个乒乓球是瘪的,不好颠。师:到底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来试一试。生: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凸出来了,慢慢复原了。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是太棒了!为什么接触热水后,乒乓球就能恢复原样呢?生:乒乓球里面是空气。生:因为有空气受热后空气就会变大,就把乒乓球顶起来了。师:为了帮你们更好地设计实验,老师准备了包括针筒在内的一些实验材料。请大家先认真观察针筒的构造,并想一想如何使用它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学生观察针筒)师:观察时间到,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结构可能具有哪些功能?生1:我发现针筒有一个可以拉出来、压进去的活塞,我觉得这个活塞可以将空气从前面的小孔吸进去或生2:活塞可以拉出来,上面有一个大口,下面有一个小口。生3:活塞一般是不能拉出来的,就是用来堵住大口的,所以针筒只有一个出入口,就是下面的小口。生4:我发现针筒上有刻度,我觉得能帮助我们判断吸入或排出了多少的空气。师:大家的推断有理有据,非常棒。如果我们想验证空气受热后会不会变大,我们还能让针筒吸入或者排生: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是原来的空气变大了,还是新进去了空气。师:非常有道理。就像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乒乓球本身并没有进去空气一样。那我们怎么不上针筒吸入或生:活塞是密封的,只要把下面的小孔用东西堵结实就行了。师:说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段介绍实验方法的影像,看看和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板画:针筒放入热水)(此处可播放相关的操作影像,影像文案如下)将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全部排出。左手抓住针筒下方,右手拉出活塞,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做好标记,记录数据。用软塞将针筒的排气口塞住,确保不漏气。将针筒放入热水中,使得热水没过空气柱,却不超过针筒的顶部。仔细观察活塞的变化,标记或记录数据。师:实验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现在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研讨师:时间到,请将材料归回材料区。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PPT展现出句式“我发现,说生1:我发现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生2:我发现活塞一开始指的是10,后来移动到了12,说明里面的空气变多生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们已经用软塞将口堵住了,空气进不去。我认为,应该是空气受热变大师:我们来整理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在针筒接触到热水后活塞的位置才开始发生变化,活塞往后移了2格,针筒内的空间不断变大,但外面的空气不能够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生:可能是受热后,空气把里面的空间撑起来了。师:是的,我们推测是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受热变大了,用科学的说法也就是膨胀了,才出现了以上的现象。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乒乓球遇到热水为什么会复原呢?生: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板书学生得出的结论)5.小结师:我们通过收集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放在一起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所以在得出结论前,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梳理和分析非常重要。6.拓展师:我们已知气体受热后会膨胀。液体和固体受热后,它们也会膨胀吗?师:这是一个铜球,这是一个铜环。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看看这个铜球能不能穿过铜环。(学生操作)师:谢谢。接下来,老师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试试,能否将铜球穿过铜环。你觉得能穿过吗?师:请这位同学进行实验验证。(学生操作)生1:我认为加热后,铜球变大了。而铜环没有加热,所以还是原来的大小。生2:说明固体和气体一样,受热也会膨胀。师:看来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得出的结论是:铜球受热会膨胀。师:最后我们来看看液体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请同学们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内容。(学生填写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记录单。生:我们提出的假设是遇热后液体的体积会变大。实验方案是将烧瓶放到热水中,观察前后玻璃管内液体师:实验期间请注意观察记录现象。(学生实验)生2:一开始液柱慢慢地往上涨,后来涨得越来越快,再后来慢慢停下来了。生:液体受热也会膨胀。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验证式教学,而是探究“空气受热后会产生什么变化”,打破受热膨胀的思维局限,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空间。我设定的重难点是:学生依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自主分析、推断,从而得出结论。为突破重难点,我先引导学生关注针筒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更有目的地关注实验现象。在描述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利用例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去思考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由于本节课是单元首课,应强化验证实验的各个环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总结点评】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意愿。同时,能够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打造更加灵动的课堂。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教师从单元全局出发,落实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热胀冷缩”的小概念教学出发,落实了三个实验;从培养“得出结论”的能力目标【教学分析】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上节已验证物体受热膨胀的性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体遇冷收缩的性质。教材第一部分仍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保鲜膜凹陷的原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验证实验的环节已有了解,教师应强化该方法和步骤,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作出解释。第二部分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上节课“热胀”的学习,学生较容易利用逆向思维模仿设计出本节课“冷缩”的实验方案。第三部分教材给出了详细的图解步骤,旨在引导学生操作及观察。通过上节课的实操经验,学生已知晓操作细节及如何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因此,该部分重在观察记录。第四部分教材给出了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教师可再给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整理,从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感受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教学准备】材料准备:针筒、冰水、烧杯;烧瓶;铜球、铜环(小一号和大一号)。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师:为什么加热膨胀后的铜球过不了铜环,过了一会后又能穿过铜环了呢?生2:不对,老师没有给铜环加热。我猜想是铜球在那里放了一会后,就没有一开始这么热了,所以又变生:铜球遇冷后会缩小体积。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同步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遇冷收缩的现象,请大家先思考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师:请三位学生来分享他的实验方案。生1:我负责设计“铜球遇冷是否会收缩的实验”。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铜环、冷水、烧杯。实验的第一步是尝试将铜球穿过大号和小号的铜环,观察是否冷冻一小会儿;第三步,再尝试铜球能否穿过两个铜环,记录现象。生2:我负责设计“空气遇冷实验”。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针筒、软塞、冰水、烧杯。实验步骤,和上节课一样,首先用针筒吸入10毫升的空气;然后用软塞堵住出气孔;最后将针筒放入冰水中,观察针筒活生3:我负责设计“水遇冷实验”。我用的实验材料有烧瓶、冰水、烧杯。实验步骤是,先观察标记原玻璃管的液面高度;然后将烧瓶放入冰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师:这三个方案还有什么疑问吗?注意实验的时候耐心等待,放入冰水的时长应不少于五分钟。还要注意双手不要长时间接触冰水,以免冻伤。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实4.汇报分享生1:在“空气遇冷实验”中,我发现一开始活塞处于10的位置,在冰水里放一会后就慢慢的走到了9的位置。从而推断,空气遇冷后会压缩。生2:在“空气遇冷实验”中,我们一开始的活塞位置师:其他小组的数据呢?为什么大家的数据不一样。生3:有可能是一开始的刻度位置不一样。生4:可是只需要看压缩了几格就可以了,和起始位置无关。我觉得可能是针筒放入冰水的时间不一样。师:我们虽然大家的数据略有不同,但这些数据变化能说明什么共同问题?生:针筒里面的空间都变小了。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把实验结果与研究的问题相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吗?生:空气遇冷后会收缩。师:看来你们已经掌握得出结论的小技巧了,最后两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1:在“水遇冷实验”中,我发现放入冰水里,玻璃管的液面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认为水遇冷没变化。生2:我们观察到的是有变化的。我们一开始就在初始液面做上了标记,后来把烧瓶放入冰水一段时间,发现液面最后下降了,液面位于标记的下方。生3:我和第二个同学的发现一致,我们将烧瓶和针筒同时放进冰水里,也做了标记,他们都是下降的,但只有一点点,不做标记根本看不出来。生4:我们组发现也是下降的。师:看来有时候仅有一两组数据不容易得出科学的结论,往往需要多组或者多次的实验才能让我们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更加接近事实。生4:我们一开始就假设空气、水、铜球遇冷会收缩,所以我们同时将这三样器材放进冰水里,实验证明5.得出结论生:我们发现空气、水、铜球加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师:你们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比较、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探究实验的大致流程,并熟悉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因此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后面的研讨,由于是三个实验同时进行,存在同质比较和异质比较,得到的数据和结果会比较多元,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个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再通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总结点评】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实验课,学生自主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各环节清晰、完整。本节课有两个第一次:第一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次同时操作多个实验,搜集证据。这两个部分教师处理巧妙,一方面大胆地放手锻炼学生,一方面自己从细节着手为学生探究提供帮助,从而让学生将动手操作和动脑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分析】本课继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进一步探究水受热后的变化。本课对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二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安全事项;三是给水加热的方法及安全事项。教师应落实各项操作,为后续的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第三部分给出了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特别提到了小组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员的分工,高效完成实验。最后的表格提示了学生操作中需要关注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实时记录水温;二是实时观察水的情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第四部分是通过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虽然在三年级天气单元已学过根据折线图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但并没有学习如何绘制,所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是将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折线图得出结论。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如有必要,可以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1.学会描述测量物体或者空气温度的方法。2.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3.能够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4.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材料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陶土网、酒精灯。活动场地:最好在含有通风橱的实验室或科学教室。【教学过程】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常温的水,如果我想将这杯水变热,你有什么方法?师:接下来我们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师:既然要给水加热,我们将用到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酒精灯。酒精灯如何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影像来认真地学习掌握。(播放酒精灯使用方法及使用安全的影像)师:接下来是有奖竞答:问题1: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吗?(不能)问题2:如何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拿起来,再盖一次。共盖两次)问题3:若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应如何扑灭?(湿抹布)生1:用手小心地碰一下。生2:小手碰容易烫伤手,也不准确,应该用温度计。师:借助工具来测量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一种专门测水温的温度计叫做水温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生:我觉得这个和气温计差不多,都有液柱,上面都标有刻度。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具体的加热操作吧。(播放操作影像)…………操作影像文案…………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在烧杯中装一半的常温水,将准备加热的水放在陶土网上将水温计悬挂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