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92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td><>D.M、N将呈现“J”型增长2、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A.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乙种群的存在不利于甲种群的发展C.甲乙种群间可能存在着双向信息传递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3、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不包括()A.复杂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高B.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可由食物链中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4、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为研究农药甲胺磷和乙草胺对土壤中的产甲烷菌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向盛有相同体积的培养液和产甲烷菌的3组试管中分别加入0.1mL的甲胺磷溶液(1.0mg·L-1)、蒸馏水和乙草胺溶液(1.0mg·L-1);定期取样测定产甲烷菌的种群密度,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初期,加入甲胺磷后产甲烷菌的分裂速度加快B.是否加入甲胺磷和乙草胺不影响产甲烷菌的环境容纳量C.若增加药量,则乙草胺组产甲烷菌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可能延长D.加入乙草胺后,产甲烷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减慢后加快6、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B.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和平衡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于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不产生废弃物D.物种多样性原理,是生物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使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7、巢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生存的翘嘴鮊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在0~38℃,多生活在中上水层,游动迅速,喜欢成群活动,在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属于凶猛性鱼类。但是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的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鮊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B.翘嘴鮊和浮游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C.狼牙鱼入侵后,其种群数量可能会呈现“J”形增长趋势D.狼牙鱼入侵后,与翘嘴鮊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8、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以下实验: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纱笼周围撒满樟脑(樟脑有驱虫作用)。尽管外面狂风骤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不能说明()A.大天蚕蛾的种群繁衍与信息传递有关B.雄蛾受物理信息—无线电波的吸引扑向纱笼C.雄蛾受化学信息—樟脑气味的吸引扑向纱笼D.雄蛾受雌蛾释放的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9、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1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12、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故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D.图2中的碳在E中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
A.图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畜牧业中,与放养相比,圈养可提高图中c/b的值14、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环境越来越恶劣。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塞罕坝的奇迹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D.我国西北地区的所有荒漠地带都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15、“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7、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8、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9、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0、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1、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2、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2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4、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7分)25、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4分)26、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____________。图甲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C点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是_________。从a年到e年,_______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
(4)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27、《崂山植物志》共描述了崂山及青岛市各公园常见野生及栽培的维管植物160科;734属,1422种,8亚种,114变种及13栽培变种等,其中柏;杨、柳、女贞、樱花等各类树木,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苔藓等也一时争荣。回答下列问题:
(1)半夏、苔藓等林下植物属于阴生植物,从细胞结构、成分上分析,它们与弱光相适应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从而保证其光合作用。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2)即使是炎热的夏季,崂山依然气候宜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崂山的环境,青岛市政府实行阶段性封山管理,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崂山风景区管理处欲引进种植一些国外观赏类树木,则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从生物群落的角度给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
【详解】
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当d
【点睛】
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竞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2、B【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动物甲和动物乙为非同步性变化,表示捕食关系;动物甲的数量多于动物乙,而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详解】
A;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正确;
B;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乙种群的存在有利于甲种群的发展,B错误;
C;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甲乙种群间可能存在着双向信息传递,C正确;
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甲增多会导致乙增多,乙增多将导致甲减少。D正确。
故选B。3、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
A;复杂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仍为10%~20%;A错误;
B;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复杂;存在复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所以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正确;
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说明食物链多,食物网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强,D正确。
故选A。4、A【分析】【分析】
1;全球性气候变化原因及危害: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2;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4;水污染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漏和倾倒污染物。②表现:富营养化。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详解】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增多,①正确;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含氟制冷剂;破坏臭氧层,②正确;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③错误;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含有各种含氮和磷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水中;使藻类大量生长,④错误。
故选A。
【点睛】5、D【分析】【分析】
由图可知;加入甲胺磷溶液的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最先达到最大值。而加入乙草胺溶液的组种群数量增长最慢,最后达到最大值。
【详解】
A;由图可知;甲胺磷组的种群数量在前期显著多于蒸馏水组(对照组),说明甲胺磷能显著促进产甲烷菌的分裂,A正确;
B;加入甲胺磷和乙草胺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说明加入甲胺磷和乙草胺不影响产甲烷菌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草胺能抑制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增长,若增加乙草胺的用量,抑制作用可能会增强,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延长,C正确;
D;三组产甲烷菌种群增长速率都是先加快后减慢;在K/2时达到最大,D错误。
故选D。6、A【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详解】
A;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A错误;
B;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B正确;
C;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是使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不产生废弃物,C正确;
B;物种多样性原理是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的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7、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光、水温是环境变化;属于影响翘嘴鮊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
B;翘嘴鮊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两者间存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B正确;
C;狼牙鱼入侵后;其种群数量可能会呈现“J”形增长趋势,也可能会呈“S”形增长,C正确;
D;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舶数量的下降;则狼牙鱼与翘嘴鮊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8、B: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大天蚕蛾的繁衍与性外激素化学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
BC;樟脑气味有驱虫作用;雄蛾受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BC错误;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D正确。
故选BC。9、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故选BCD。10、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11、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
【详解】
A;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概念;而池塘中的鲫鱼属于种群,A错误;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乙池塘,B错误;
C;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反映了群落的丰富度;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C正确;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也不同,D正确。
故选CD。12、A:C【分析】【分析】
分析图1: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分析图2: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分析图3: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分别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C错误;
D;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碳在A、B、D、E构成的生物群落中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C。13、A: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根据分析,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
B;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B错误;
C;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粪便中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是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D、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圈养与放养相比,c值增大,可提高c/b的比值;D正确。
故选AD。14、A:B【分析】【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详解】
A;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该过程中由于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塞罕坝的奇迹是将北方沙漠演变为林场的过程;该过程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特征;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错误;
D;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为缺失水分等气候条件,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D错误。
故选AB。15、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23、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4、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四、实验题(共1题,共7分)25、略
【分析】【分析】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繁殖速度很快,通过竞争作用减少其他植物的数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种间关系的原理来抑制互花米草的繁殖。
【详解】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题意可知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降低物种丰富度,使生物多样性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能快速繁殖;作为生产者,互花米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引入互花米草之后,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捕食关系流到其他生物体内,即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由题意可知,红树植物秋茄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相似度较大,推测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3)该实验自变量为NaCl浓度和植物器官;因变量为中SOD酶活性,SOD酶对植物的生存具有保护作用。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根部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较低NaCl浓度范围内,互花米草的SOD酶活性均高于NaCl浓度为0的对照组,说明互花米草会产生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随着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秋茄鲜重先升高后下降,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为60%的一组秋茄鲜重最大,该结果说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
(5)结合本实验关于在不同盐浓度对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的研究以及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对秋茄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减少互花米草的数量,达到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的目的。【解析】(1)生物多样性。
(2)总能量##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竞争。
(3)升高先升高后下降。
(4)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
(5)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五、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液体制剂的课程设计
- 跳绳游戏主题课程设计
- 纸艺社团培训课程设计
- 幼儿园水泥制作课程设计
- 转向臂课程设计夹具
- 钻井课程设计参考
- 船舶原理螺旋桨课程设计
- 电梯的制作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版加油站整体出售与租赁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办公室设备租赁与品牌合作合同3篇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 陕西省铜川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台账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3高中物理步步高大一轮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练习题及答案
-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