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作业)(解析版)_第1页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作业)(解析版)_第2页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作业)(解析版)_第3页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作业)(解析版)_第4页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作业)(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观点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

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

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

择D。

2.以下为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和图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A.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B.①光武中兴②贞观之治③安史之乱

C.①开元盛世②安史之乱③贞观之治D.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安史之乱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中“618年建立”、“黄巢起义”、“907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王朝是唐朝。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

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国力富强,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

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

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①为贞观之治,②为开元盛

世,③为安史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

A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B不符合题

意;选项C顺序排列不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第1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3.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

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A.北宋建立B.黄巢起义C.唐朝灭亡D.“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

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

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D正确;建立北宋的是后周大将赵

匡胤,排除A;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B;唐朝灭亡不是节度使制度的直接结果,排除

C。故选D。

4.下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B.外族入侵C.黄巢起义D.军阀割据纷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导致家庭离散、人口锐减。安史之乱后唐

朝由盛转衰,A正确;天宝十四年尚未出现外族入侵、军阀割据,BD错误;黄巢起义发生于878年。与题

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A。

5.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

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五代十国的更迭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君主暴政的危害D.黄巢起义的破坏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杜甫的诗句、“寂寞天宝后”,结合所学可知,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诗

句反映了天宝年间诗人遭逢乱世,多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蒿丛生,满目寂真凄凉的景象。所以“世

乱"指的是安史之乱,它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B项符

合题意;ACD三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B。

6历史学家钱穆说:“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

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明太祖朱元璋说:“昔玄宗内

第2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这两则材料旨在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矛盾;设立藩镇,边兵过重

B.民族矛盾;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C.设立藩镇边兵过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D.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B

【详解】考查点:安史之乱【素材解读】明太祖朱元璋说:当年唐玄宗在宫内受杨贵妃等的迷惑,在朝廷

上被杨国忠等权臣蒙蔽,政治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钱穆的话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与胡兵团之间固有的民族矛盾,“胡人”实力弱

小便不敢轻举妄动,一旦羽翼丰满,则会对唐室内地宣战;明太祖的话则强调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

的局面。综合两则材料内涵,得出安史之乱的原因是B项民族矛盾和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7.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蓄藜。我里百

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位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

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很多

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诗《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蓄藜。我里百余

家,世乱各东西。”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实,从而得出B选项符合题意;ACD三不符合题意;故选:B。

8.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

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

五代……材料反映了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

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

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材料反映了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唐朝后期,统治腐

第3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

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

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

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藩镇割据形成于安史之乱后,排除;D

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

9.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

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表格中三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分别属于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边疆防御型。边疆藩镇保证

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诸镇遏制了河北割据藩镇。他们构成了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

唐朝的统治较安稳地维持了一百多年,故D符合题意;表格仅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三种藩

镇类型的赋税供纳状况,不涉及其与朝廷财政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

论,故A错误;不能仅根据中原型藩镇的兵额与功能中“驻重兵防骄藩”就片面推断出这一时期的藩镇彼

此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错误;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藩镇容

易造成割据政权,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故C错误。故选D。

10.易中天教授在评述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

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

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历史事件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D.推动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任用奸臣......而边地胡....起兵范阳,升

第4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安史之乱,唐玄宗

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朝政腐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

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平叛之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大为削弱,地方出现了

藩镇割据局面,D正确;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排除;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是

使唐朝由盛转衰,而不是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B排除;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自立,导致了唐朝的直

接灭亡,中国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排除。故选D。

11.“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胆,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

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①唐玄宗朝政的腐败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③中央与地方外重内轻局面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逐渐

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最终导

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而农民起义的打击发生在唐朝后期,因此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①②③,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B.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C.防止地方力量的膨胀,强化中央集权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结合课本所学,唐朝中叶各地节度使逐

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节

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

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

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割据政权北汉,形成了五代十国。由此得出,国家稳定、和平发展必须防

止地方力量的膨胀,强化中央集权。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3.唐代郑棨的《天开传信记》记载唐玄宗小时候还是皇太孙时,曾经在朝堂上斥责权倾一时的武攸暨,

武则天对此惊叹道“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也。”但唐玄宗其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5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④是一次给予唐朝致命打击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造成朝政

混乱,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势,最终导致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而④黄

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BCD排除。故选A。

14五代以后,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的两倍,南方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和五

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可以概括五代十国局面的特点是

A.繁荣开放、政权分立B.社会变革、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民族交融D.经济南移、政权分立

【答案】D

【解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我国同时并存多个政权。材料“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的两倍,南方

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

此D正确。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A错误。社会变革在材料中没体现,B错误。C没体现出政分

立的特点,C错误。综上故选D。

15.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

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D.是藩镇割据的继续,文将专权

【答案】A

第6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

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

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是国家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后期,自认为有了志得意满、追求享乐的本钱。他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

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

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

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而边境个军镇拥兵近50万。边将安禄山因向

杨贵妃行贿,受到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

材料三公元8世纪后期,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本钱”是什么?据材料,概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的错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后期存在的严重弊端。

(3)材料三中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上述问题中的“错误”“弊端”与该原因之间是何关系?

【答案】(1)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贪图享乐用人不当

(2)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势力膨胀

(3)安史之乱因果关系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重视吏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局面

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所以这成为唐玄宗的“本钱”。但到唐玄宗统治后期,

贪图享乐,用人不当,不理政事,造成朝政混乱。

(2)依据材料二“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

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而边境个军镇拥兵近50万。边将安禄山

因向杨贵妃行贿,受到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分析概括可知,唐朝后期存在的严重弊

第7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端是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势力膨胀。

(3)依据材料三:公元8世纪后期,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知,材料三中的现象发生的

原因是安史之乱;上述问题中的“错误”“弊端”与该原因之间是因果关系。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

图享乐,不理政事,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

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17.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展现盛唐)

(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上述图片资料中

能够体现农业发展的是:、;

能够体现手工业水平的是:、;

能够体现商业活动的是:、。(填写图片下的字母)

(唐诗描绘盛唐)

(2)唐诗是唐朝人对生活的描述,请将以下诗歌与其反映的盛唐气象连线。

第8页共10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3)有关诗句3展现的景象,请列举唐朝一相关史实。

(盛唐梦中醒)

(4)上述折线图展现唐朝政局变动的全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处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5)材料一认为唐朝的社会弊病是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处的历史事件与这一社会现象的联系。

(6)材料一中“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答案】(1)农业:AC;手工业:EF;商业:BD。

(2)1---B;2---D;3—A;4—C。

(3)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安史之乱

(5)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