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化州市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化州市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化州市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化州市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期中考试试卷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期中考

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化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

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

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

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

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

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用”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

忽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

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

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一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

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

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

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

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

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

一间铁屋子,是绝元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

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

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

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

这铁屋子的希望J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

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一一《狂人日记》。后来,

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

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

时的印象写出来的c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

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载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

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一一

“阿Q相”。我以方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

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

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

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

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

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

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

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

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

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

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摘编自茅盾《读〈呐喊〉》)

材料二: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

(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

的一种表现J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

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

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

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

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

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

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

来,达到哲学的概括二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

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

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

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

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

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

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

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

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

时中国的一种昏璃颉预、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

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

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

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

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

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

“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

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

B.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她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

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

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D.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

法自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

B.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

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C.鲁迅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

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

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

论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

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

B.《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

的“病状”,将在柜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

人们。

C.《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

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

本意。

0.《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

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发中国新文坛的贡献。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B

2.D

3.C

4.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

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②《呐喊》中的十

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

启示意义。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

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

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

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

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

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

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

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

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

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

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

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

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

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

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问题的指向,

搜寻相关答题区域,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可以从正确的做法里归

纳,也可以从错误的做法里反思,还可以借助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进

行归纳。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

自我反省”错误。原文是说“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同理,我又觉得

'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

点的一种“,“有时”不代表所有时间,以偏概全;且前后没有因果关

系。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误,范围扩大了。

原文是“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

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艺术典型”的范围小于“艺术形象”。

D.“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错误,范围扩大了c原

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世界非文明

时代”的限制不能去掉。

故答案为: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应该是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

比亚进行了类比,属于类比论证。

故答案为:D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揭示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

B.揭示了《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C.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

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

D.揭示了《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故答案为:Co

4.木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

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

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可知,《呐喊》中对旧中

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

神、引发人们自省;

从“《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

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可

知,《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

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故答案为: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

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②《呐喊》

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

极大的启示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

的朋友说道……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

篇一一《狂人日记》”“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

极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

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可知,材料

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

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从标题”《阿Q正传》的意义”和“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

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它们最重要的哲

学启悟显义就是……”等处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

Q正传》的意义。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

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侧重于从哲

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

(2024高二下•化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

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

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

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

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

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

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

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

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一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

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一一我们这个字号的多

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

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

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

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

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

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

“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

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

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

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

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

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公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

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

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

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一一

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

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

它的来历!瞧这儿”一一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

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

还盖着图章一一“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

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J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

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

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

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

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

开始扮演我的角色C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

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J他就这样滔滔

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

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

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

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

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

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

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

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

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

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巳经变得颇为尴尬的

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

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

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

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

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

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

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

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

成为我的墓碑J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

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

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

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

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

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

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

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

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

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一一我无法用别的

方式来表达一一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

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

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

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

——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一一“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

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

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

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

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

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

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

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

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

你的理解。

【答案】6.A

7.C

8.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

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②恐惧。老人热

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

让“我”有点毛骨悚然。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

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

们。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

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

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9.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

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②老人终生为

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

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

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

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

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

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

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

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

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

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

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

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

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

事件,梳理文章情节;再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最后组织语言,按情节发展分点

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

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

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

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原文有“心

里其实十分羞愧……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

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

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故答案为:A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

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

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

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

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

掺杂利益与功利。

故答案为:Co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开始“我”的心理是惊讶。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

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

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

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

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一一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

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

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

得很惊讶。

接着“我”的心理是恐惧。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

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

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

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

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

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

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

然后“我”的心理是感动。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

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

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

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

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

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

“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最后“我”的心理是羞愧与敬畏。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

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

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

充满敬畏之情一一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一一虽然我不知为什么,

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

愧,“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

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又充满了敬畏之情。老人虽遭双目失

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

严酷的现实世界。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故答案为: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

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②恐惧。

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

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

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

助他们。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

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

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一、老人是幸福的。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

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为了不毁

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

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

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他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

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

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老人虽遭双

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

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尽管现实严酷,只要有精神追求,就能够在荒

芜的现实中看到希望,昭示着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

二、老人是不圭的。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后德国物价飞

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

老人所有的藏品,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

膨胀,生活穷苦;

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

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

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老人半生的收

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

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

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

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

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一

一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

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

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

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故答案为: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

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②老人终生为

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

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

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

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

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

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

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

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化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

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

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

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

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

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

之数何如?”管子对日:“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

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

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

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日:“三倍,不

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

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

“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

日:“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

此四者,足以治民也J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

仲对日:“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

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

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c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

多也。“桓公日:“善,勿巳,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日:“质信极

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

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

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J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麻而众星共①之。”

[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选自《论语为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诛暴A禁B非C存D亡E继绝F而赦G无罪H则仁广I而义大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

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

思相同。

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

字词性不同。

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

“牧”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

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

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

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

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

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②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

材料分析。

【答案】10.CFH

11.B

12.A

13.①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

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

②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

什么百姓还少呢?

14.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

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

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

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

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

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

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

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

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c平

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

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

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

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

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

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

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

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

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

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

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顺应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

桓公又问说:“我懑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

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

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

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

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

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捣毁他们的装备,消散

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了。"桓公说:

“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

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怎样收集

天下的精材呢?”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就给六,价值九的就给十,

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怎样招请良工巧匠呢?”管仲回

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知胜

敌的武器和攻敌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如何才能预知安

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

情报,要了解敌国意图J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

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

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知其疾苦,用仁德之心关怀他们,而不要靠刑罚

恐吓他们,用强力禁制他们。只要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

”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

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

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百姓,不知其疾苦,那

么人民就会憎恨;不用仁德之心关怀他们,那么人民就会怨恨;只靠

刑罚恐吓他们,那么人民就会多行欺诈;单凭暴力禁制他们,那么就

会使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

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

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J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

会信任;行忠信,人民就会怀德;为人严肃,人民就会敬畏;注重礼

仪,人民就会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

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

就是礼。”

材料二:

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

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

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

“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

CF两处断开;

“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H处断开。

故答案为:CFH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

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A.正确。

B.错误。“假”,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

且以礼招待他。/善于借助外物啊。

C.正确。“厚二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

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物和人质讨好楚国。

D.正确「牧”,统治、治理。/养,此处引申为“约束”。句意:

凡治理人民。/就懑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故答案为:Bo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

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

故答案为: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行”,施行;“利”,使……获利;“奚为”,怎么做。

(2)“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

何。

故答案为:①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

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

②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

什么百姓还少呢?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

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

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

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故答案为: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

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便民

心归顺。

(2024高二下•化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释】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创作的缘由,诗人将要前往岐亭,友人在东禅庄

院送别自己,有感而发,写作此诗。

B.首联“十日”既写出春寒时间之长,内心的凄苦,又写出春

天到来的迅疾,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C.颔联运用叠词,视听结合,“决决”写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

“青青”写出春天新生野草的颜色。

D.颈联“数亩荒园”半瓶浊酒”既写出诗人当时谪居黄州的困境,

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

16.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的尾联说:“含蕴无穷;请结合内容

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以“去徉今日”,暗写今年今日仍为路上行人,感叹谪居

时间之长;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将梅花人格化,明写

梅花欲断魂,实写自己内心的悲苦;③化用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揭示自己“路上行人”的身份,流露出自

己被贬的悲愤、痛苦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

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

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

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

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错误,这里只是写自己生活

的困苦,以及与友人深厚的情谊。

故答案为:Do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诗从题目上看可知,诗人将要前往岐亭,友人在东禅庄院为自

己送别,而尾联”去年今日关山路”写到去年今日自己走在关山道路,

从而可知,自己谪居时间之长。

尾联中“细雨梅花正断魂”,写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断

魂”一词将梅花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并且寓情于景,写梅花

的正断魂,实际上是写自己,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苦。

尾联”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是写清明时节的情景,

化用了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诗

句,从而揭示出自己“路上行人”的身份,而自己也正是“欲断魂”,

从而写出自己被贬的悲愤、痛苦之情。

故答案为:①以“去年今日”,暗写今年今日仍为路上行人,感

叹谪居时间之长;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将梅花人格化,

明写梅花欲断魂,实写自己内心的悲苦;③化用杜牧“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揭示自己“路上行人”的身份,流露

出自己被贬的悲愤、痛苦之情。

17.(2024高二下•化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诗经》—,—O

其旨趣与孔子曾评价《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大致相

同,都称赏《诗经》的中和之美。

(2)《望海潮》词中的“”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3)小刚参加了“共读三国”活动,读完《三国演义》后他对

孙权敬佩不已,准备在分享交流会上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引出对孙权

的介绍,比如“,。"就很恰当。

【答案】(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3)亲射虎;看孙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淫”“诽”幕”的书写。

故答案为:(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3)亲射虎看孙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

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

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

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二下•化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在各种直播间里,从“地板”价到“宇宙最低价”,从“粉

丝超级福利”到“让利大促销”,类似的宣传语①—,商品价格宣传

给人一种“不买就是吃亏”的感觉。但很多消费者购买之后却发现,

买到的产品并非货真价实,夸大宣传、高于市场价等问题数不胜数,

也因为这样,一些低价直播被网友们称为“忽悠式直播带货这样

的现象在手机、白酒、手表、电器、茶叶、保健品等各类产品上均有

出现,让消费者饱受困扰。

客观地说,网络直播的出现,对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推动经济

等均有积极作用,一些农特产品的走俏、一些地方美食的出圈,离不

开直播带货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在这一行业火爆之后,一些浑水

摸鱼者也趁虚而入,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影响了直播带货

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今,提及直播带货,很多消费者②—,这殁现

实亟待改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原文中加点的“地板”引号用法相

同的是()

A.近现代考古学家将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远古人类居地,

以“石器时代文化”来命名。

B.古时船家行船最忌讳“住”与“翻”,因为船停住了或翻了,

都不吉利。

C.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D.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因此,姑娘

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20.针对“忽悠式直播带货”的乱象,请从消费者、直播平台或

监管部门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8.①比比皆是(铺天盖地);②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19.D

20.①对消费者来说,要避免冲动型消费,要有理性意识,一旦

权益受损,一定要双极维权;②对直播平台而言,要当好“守夜人”

的角色,对违法失德的直播人员,不仅要列入黑名单,更要积极向主

管部门报告;③对监管部门而言,要延伸监管触角、加大处罚力度,

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体系。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

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

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

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令双重

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

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

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