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版)课件 第13章 利益集团;第14章 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_第1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课件 第13章 利益集团;第14章 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_第2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课件 第13章 利益集团;第14章 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_第3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课件 第13章 利益集团;第14章 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_第4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课件 第13章 利益集团;第14章 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编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第13章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经济发展走向专业化道路和多样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也是公众自身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

利益集团根本属性分类标准

与政党的关系

在中国的发展利益集团在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定位利益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利益集团的发展、类型及其与政党和社会运动的比较

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对利益集团政治的论述

重点问题本章重点问题利益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区别于公民个人的政治参与,也区别于那种临时组合或聚集的公民运动。13.1.1利益集团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并为政府与社会所认可对自身利益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将维护自身利益作为组织设定的目标利用合法手段向政府和公众表达这些利益,而不是否定政府权威或从事其他非法行动组织性影响性利益性合法性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1利益集团的界定

利益集团所谓“利益集团”是由享有共同利益或共同态度的公民个人和组织所构成的、通常是正式组织起来并将其集体资源投入政治行动的集合体,是“自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是特殊的“政策参与者”。相关名称“压力集团”“有组织的利益”……中介组织“院外活动集团”“特殊利益”、“既得利益”或“特殊集团”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2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

惯习的集团部落、部族和种族机构的集团军队、官僚和教会保护型集团雇员组织、专业组织推动性集团生态运动、反堕胎运动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属地组织自愿组织同类组织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演变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2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

“业缘”

“志缘”

此处之所谓“转换”主要是指利益集团的组织形态发生变迁,由主要形式变为次要形式,而并非是指不同组织形式之间的全部替代或旧式组织的全面退出。利益集团的“代际转换”早期的惯习形成的集团多是因血缘或地缘而结成的“天然的”组织,其地域限制特征极其明显而被称为“属地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成为特殊行业、专业或职业的从业者的组织主要是在志同道合、志愿加入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志愿者协会分类结果全国性的利益集团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1利益集团的界定

封闭团体开放团体组织制度与成员种类离散性的草根集中性的金字塔形组织组织组织结构与层级安排成员分布与活动地域地方性的利益集团分类维度利益集团的不同类型:组织特征利益集团的分类标准又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涉及以物理形态所体现的利益集团的组织特征和活动特征,另一类则更多地涉及内在的、内生的利益集团的组织性质和活动性质。在前一类的标准范畴内,我们得下表: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2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

政治地位行动目标利益集团组织性质和活动性质“保护型团体”“推动型团体”“内部团体”“外部团体”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2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

保护型团体推动型团体组织目标保护利益,团体自身的推动事业,超出团体的成员类型封闭型的,加入团体受到限制开放型的,任何人均可加入受益范围选择性的,局限于团体成员集体性的,团体成员和非成员均可受益行动焦点主要是全国性的,特别是影响中央政府更具有国际性,谋求影响跨国组织和全球舆论活动方式介入决策过程,直接影响政府诉诸直接行动,间接影响政府政治地位圈内人,经常与政府磋商且积极谋求这种地位圈外人,并不会与政府经常磋商,致力于影响公众舆论和媒体保护型团体与推动型团体的比较资料来源:根据RodHagueandMartinHarrop:ComparativeGovernmentandPolitics:AnIntroduction,p150相关内容改编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2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

内部团体(圈内团体)“圈外团体”保持着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与政府的关系比较疏远,甚至被政府视为麻烦制造者乃至政治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非法闯入者”,意图将它们排斥在公共事务之外,而这类利益集团发挥影响的方式往往是走向街头或通过媒体制造新闻事件。所谓“圈内团体”,是指那些与政府建立了相当规范的沟通渠道,与政府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制度性关系,可以同政府定期磋商,并对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积极作用的利益集团。外部团体(圈外团体)

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3利益集团与政党和社会运动

“整合模式”“支配型政党模式”“合作/接近模式”竞争/对手模式冲突/对抗模式“分离/实用主义介入模式”不介入模式利益集团与政党关系的七种模式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3利益集团与政党和社会运动

竞争/对手模式在国家间比较时可以看出,在那些利益集团政治高度发展的国家,政党体制就会相对软弱;而政党体制比较发达的国家,则利益集团政治就会相对弱小。这一现实提示了这样一种逻辑: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与政党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关系,但也有相互替代的一面。在发展程度上,双方成反比关系,即政党功能越发达,利益集团政治则越弱,反之则越强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3利益集团与政党和社会运动

另一方面,尽管社会运动大体相当于松散形式的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草根组织类型的公益性利益集团,但两者间的差别仍是明显的。由社会运动的特征可看出。一方面,不同主题或针对不同社会问题的社会运动,在组织化程度、行动战略的连贯化程度以及对于现有体制的反对/抗议程度等几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既有社会运动发展成为利益集团的情况如环境保护运动,也有发展成为政党的可能,如绿党模糊划分利益集团与社会运动两者之间的界限

13.1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3.1.3利益集团与政党和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的构成特征:它们代表着既定政治制度外的人们或那些对影响这些政治制度感到无能为力的人们;它们寻求改变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表达要求改变社会权力分配或/和权力行使状况的公众诉求;它们整体上或大部分地,利用非制度性的渠道,如抗议示威、静坐、消极抵制乃至非法的暴力破坏等,采取集体的政治行动,特别是在其最初的形成时期,社会运动往往坚持特有的反政治立场,表现出认为权力应在市民社会而非国家的反体制主义和反政府态度;更多地采用相当松散的、不定型的组织结构;通常缺乏明确辨识的领导层或仅有一些像甘地或马丁·路德·金那样的克里斯玛型领袖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1利益集团政治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三个层次

个体的个人层次

作为利益集团的集体层次

涉及制度性认可的社会层次

核心问题:个人为什么要加入利益集团。首先是物质利益的理性认知路径的解释;其次是心理需求学派的解释讨论焦点:人们如何组成集团、如何实现和维持集体行动。社会秩序与失调理论—杜鲁门;经济学的理性分析学派—奥尔森对于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事务和政府过程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麦迪逊)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2利益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图13—2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2利益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代表功能

——是利益集团最为重要的功能1沟通/中介功能

——是利益集团最具实质意义的功能2信息供给功能——是利益集团最为独到的优势所在3图书馆(提供资讯信息、咨询、研究服务)456行政监督功能——是利益集团的长处之一提高立法质量的功能——是利益集团影响政治体制运行的主要功能。教育功能——是利益集团展现其特色的功能。利益集团所能够担当的政治功能

给政治生活带来活力的功能——一种激励功能

7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2利益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舆论媒体各类政府机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官僚机关法院系统政党影响利益集团和各种政策利益集团发挥影响的渠道利益集团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2利益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社区的由来社区的含义这是利益集团最具传统意义的输送影响的通道,也是利益集团力图影响公共政策的最直接的途径。除了政府部门之外,利益集团还会同所有涉及其利益和要求的公共单位进行交涉,包括立法机关乃至法院系统

这是由于利益集团与政党之间的连带关系所形成的特殊途径。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有着交叠联系而在现实中仍有密切联系的利益集团及其相关政党,在政策问题上相互影响

首先是与政府直接打交道

最后通过媒体发挥影响

其次是通过政党发挥影响

利益集团发挥影响的渠道

这是大多数利益集团都会熟练应用的途径

。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2利益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常规行动

公众行动

挑战行动利益集团可以运用的行动技术或具体策略常规行动是指利益集团长期以来所频繁使用的手法公众行动是指利益集团诉诸公众舆论以影响政府机构的行动方式挑战行动是指利益集团针对政府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而采取的、挑战政府权威及其政策的行动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3利益集团政治的制度化发展

就利益集团的个体而论就利益集团的整体而言制约其影响力大小的关键往往在于其自身资源、成员和正当性三个方面。资源丰富的利益集团Vs资源短缺的集团。

政治体制就利益集团所设置的制度规定和总体安排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这些制度规定和总体安排实际上确定了利益集团所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范围,甚至涉及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效果。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3利益集团政治的制度化发展

多元主义(多元政治)模式所概括的是这样一种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内无数个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对政府事务和公共政策有着强大的影响。

法团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利益集团具有官僚化的集中趋势,其结果就是某一领域的利益表达由特定的团体所垄断。“多元”,一是指各种各样的组织或利益集团的并存并立,相互竞争;二是指由于权力资源高度分散而呈现的一种多中心或无中心格局。利益集团模式13.2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13.2.3利益集团政治的制度化发展

政府是整体性的,具有自主独立性以政府为中心的评价协调与计划,但却脱胎于历史上激烈的阶级对抗自上而下的路线,主张利益集团的相对集中和聚合对政府的影响活动性质管理制度所面对的政府政府是分离为不同部门的、资源呈分散状态的以利益集团为中心的评价强调相互竞争,但不致恶化到激烈对抗自下而上的路线,承认利益集团自由组合与无限发展多元主义模式法团主义模式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比较就根本的区别而言,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之间的争论焦点仍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国家与社会的相对位置问题:多元主义模式下是社会支配国家,而法团主义模式是国家领导社会。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1从利益分化到利益集团

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各阶层、各个群体间利益的调整过程,就是利益分化的过程。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已成为一种现实,而且这种分化的利益已经开始定型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利益分化利益集团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1从利益分化到利益集团

“层次论”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而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破碎论”“新阶层论”认为在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区分基础上,改革进程催生了六大全新的社会阶层(姜汉斌、章传家、郭凤海)认为中国目前的利益结构变迁十分迅速,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仍处于分化、解组、重整之中,社会分化及社会分层结构呈现碎片化,尚未层化定型(李强——“利益集团”

对新的社会结构的认识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1从利益分化到利益集团

一方面,在已有的利益分化基础上出现的主要利益群体尚未得到充分的代表和组织化的呈现,其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尚未完全开通另一方面,较之于国外成熟形态的利益集团而言,中国的利益集团大多尚未发展为完备的团体形态和组织架构,参与社会政治过程的活动或力图影响政府决策的功能尚未具备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操作平台,因而尚处在一种过渡的、未定型的发展阶段。已有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政治协商会议乃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均开始重视和研究改革以来社会阶层变化的事实,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国的特殊情形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2从传统的“人民团体”到新兴利益集团组织

这一改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其主要变化仍然表现为,原本庞大且全权全能的政府机构在物质形态上出现撤并、裁减和精缩并存的趋势,在职能职责上出现废止、萎缩和转换并行的特征这一改革包括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全面发展,改变国有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引进大量的外资,从而极大地激励和刺激了各种经济要素的活跃,催生了一系列活动于新的经济领域、新的行业部门的利益集团性质的组织第一个维度是以职能转换为核心的政府体制改革

另一个维度则涉及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新兴利益集团组织的考察维度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2从传统的“人民团体”到新兴利益集团组织

自上而下形成大多由原政府行业或部门管理机构转型而来主要活动于经济领域如各类全国性或跨地区的行业协会由政府扶植建立与政府部门或相应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活动于非经济领域如各类体育协会、文化协会和基金会组织等自下而上形成民间自发组成主要活动组成如各种地方性或特殊新兴行业的企业协会组织民间自发组成活动于非经济领域如各种环保组织以及文化、精神领域的协会组织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关联程度与政府体制改革的关联程度直接间接直接间接新兴利益集团组织的源起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2从传统的“人民团体”到新兴利益集团组织

合乎现有法律规定

指某些新兴的利益集团组织按照现有的社团登记法律,已经完成了全部手续而可以合法生存和开展活动

规范化的组织形态

指合乎人们对利益集团的一般界定,或为组织成员或为某种共享价值而参与政治过程,力图影响政府事务和公共政策的组织形态

维度一:相对于现有的实际法律制度,新兴利益集团组织的基本状况维度二:相对于一般公认的利益集团组织的功能作用,新兴利益集团组织的发展形态问题组织现状的考察维度新兴利益集团组织的过渡性质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2从传统的“人民团体”到新兴利益集团组织

合乎现有法律规定超出现有法律规定非规范化的组织形态

规范化的组织形态

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3从阶级政治到良性互动的集团政治

TextTextText现实发展理论推演国家中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性质的组织在理论上已经被看作是民主制度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利益多元分化之上的现代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再是过去那种直接且单纯面对国家的简单状态,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经由相互竞争而达到相对的融合、最后的妥协结果由国家加以合法化的操作样式13.3利益集团在中国13.3.3从阶级政治到良性互动的集团政治

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完全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设置比较理想和完美的集团政治制度框架,完全可以从一开始便有意地“未雨绸缪”,为利益集团组织的成长、发展和成熟创造必要的政治法律条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制度性平台,使之尽快具备政治互动和竞争所必需的妥协精神和交易技巧,从而营造出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就更长远的发展而论,还须探讨容纳利益集团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公平参与政府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制度化机制,从而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沟通媒介重要性现代政府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中间层之上的。作为中间层的社会利益集团具有多种功能,而其作为利益代表的功能使之成为介于社会大众与国家之间的“缓冲器”现代政府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利益集团院外活动集团保护型团体推动型团体关键术语内部团体外部团体中介组织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复习思考题14为什么说利益集团的产生是必然的?为什么要对利益集团的活动进行管理?

如何理解中国场景下的利益集团问题?结合实例讨论23政府与利益集团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ThankYou!第5编历史视野中的政治过程

第14章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

好政治?坏政治?政治体系如何向好的方向转变

政治发展和政治变迁的研究

政治发展的概念

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形成及其内容

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治理对传统政治的冲击及治理实践提出的问题

重点问题本章重点问题发展研究

迄今为止,研究者对政治发展的定义数不胜数,其中,台湾学者陈鸿瑜、大陆学者李元书都对政治发展的概念有不同界定,派伊将学者们对政治发展含义的界定概括为十个方面。(下页)发展研究就是指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促成这些国家的“发展”,政治发展研究则是专注于发展的政治方面政治发展

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1政治发展的概念

派伊对政治发展概念的界定总结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政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发展的过程;(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5)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6)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均达成政治发展;(7)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9)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10)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1政治发展的概念

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1政治发展的概念

本书对政治发展的界定将政治发展界定为政治体系朝着一定目标变化的过程,其中的“目标”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环境约束下的价值选择,是人们(包括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者和体系外的研究者)在不同群体层次经由政治沟通而达成的共识。政治变迁两种趋势

随着时间的变化,政治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两百年来,即使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的话,也是大多数政治体系——它们都一直在调整自身结构以容纳更大程度的大众参与来源:PeterCalvert,Politics,PowerandRevolution:AnIntroductiontoComparativePolitics,WheatsheafBooks,1983,p43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新古典经济理论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研究依附理论修正的现代化理论重新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20世纪70年代依附理论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反驳摩尔的比较历史学派And庇护学派And亨廷顿And国家主义者的反对观点现代化理论广义:把现代以来所有重大的社会理论都包括进来狭义: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知识界开始的相关理论研究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中借用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如:韦伯Vs帕森斯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重大区别的观点。对政治发展研究的另一脉络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如:马克思及列宁的观点最初的学术活动是在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宽泛的社会导向的分析,将政治放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大框架下研究,在现代化理论中政治发展等同于政治现代化。现代化理论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反对将西方的发展模式僵化地套用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中

。不同

不同不同

不再强调现代化过程的和谐、一致,转而强调冲突和不稳定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主调放弃了传统—现代截然对立的二分法,承认现实中二者可以共存修正的现代化理论不同于原来的现代化理论之处

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依附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的解决措施依附理论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反驳。依附理论认为第三世界的落后,也就是低度发展,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造成的,因而是外部原因。解决这种发展困境的办法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甚至从这个体系中抽身而退,采取民族独立发展的经济政策,同时加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依附理论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新的左派学者有的采取经济社会分析框架中的阶级政治分析来研究。如:拉丁美洲政治,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比较。从马克思对法国波拿巴政体和恩格斯对德国俾斯麦政体的评论中汲取灵感,用来分析拉丁美洲的威权型政体。除了阶级分析外,像普兰查斯这样的学者利用马克思和葛兰西的资产阶级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指出这些国家因为国内阶级力量处在均衡状态,没有一种支配性的力量可以完全掌握国家权力机器,而是在政治家的掌控下具有相对自主性。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研究

依附理论受批原因将不发达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而完全忽视了国内因素;依附理论断言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秩序中,发展中国家只是受害者,没有发展的机会,而现实有反例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一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自利、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并且将这一假设运用于非经济活动领域如政治领域中。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二政策建议

他们提供的政策建议是将公共事业私有化,解除国家的各种对市场的管制措施,将国家的角色严格限定在保持宪政秩序上。另一方面,强调自由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调配机制,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阻碍了经济发展。布坎南的理论(新政治经济学或立宪政治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新古典经济理论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另一强调制度重要性的流派是以斯考切波尔为代表的新比较制度历史学派,重新强调国家本身作为独立的利益体的作用。—东亚奇迹。80年代开始,狭义(关注政治制度变迁)的政治发展研究也开始复兴,民主化以及民主的巩固和保持成为目前政治发展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重新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重新关注制度的重要性的是诺思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成本。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奇迹。14.1政治发展概述

14.1.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政治发展研究深受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形势的影响政治发展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不成熟理论的嬗变并不是说原有的理论就作废了,而是这些理论往往经过调整之后重新被重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而政治发展研究不再是仅仅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进行研究理论演变的启示14.2人权与公民权利公民身份问题复兴原因一方面是因为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的讨论,尤其是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将公民和共同体的关系摆到了核心位置上另一方面,七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的政治事件和潮流——表明“健全和稳定的现代民主不仅仅依赖于其‘基本结构’的正义,而且还依赖于其公民的品性与态度14.2人权与公民权利14.2.1人权人权的起源政治上的个人权利是从古希腊时代形成的自然法观念中引申出来的。古代和中世纪,自然法主要是和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只有到了中世纪以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才联系起来.自然法理论认为,自然法存在于世界中,由人通过理性去发现而不是由人发明或创造出来的来自自然法的人权观对于人权创立的深远影响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所依据的原则中.《联合国宪章》和1948年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都宣布了普遍的不可剥夺的人权14.2人权与公民权利14.2.1人权《世界人权宣言》首创两大类人权的划分法,即第一类是公民和政治权利,第二类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以上两大类权利在国际法上的具体规定其一,大多持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之所以有人权就因为是人。其二,大多主张人权是一种道德(或伦理)权利。人权概念的共同论点人权的划分法人权的发展第一代:自由

第二代:平等

第三代:博爱14.2人权与公民权利14.2.1人权人权三代(法国法学家瓦萨克

)第一代人权主要从16、17世纪开始提倡,在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的要求中得到体现和确认,是公民和政治权利第二代人权起源于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运动的要求中,这些权利基本上是积极权利,核心价值是要求政府保障物品和利益在社会范围内的平等分配第三代人权是团结权利,总共六条,涉及人类生存条件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人权的发展三代人权的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三代人权是互相更迭的,有些学者认为它们实际上互相累积、重合并且互相支持,构成一个人权体系的整体。此外,这三代权利也体现出互相冲突的性质。14.2人权与公民权利14.2.2公民权利社会的权利

政治的权利

公民的权利

首先得以实现的是公民的权利,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人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获得法律保障为标志,而且这种保障是以法律面前个人的充分平等为基础的。以公民的权利和政治的权利为基础,20世纪公民权利实现了其最终的形式,即公民的社会的权利以这种公民的自由权利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投票权和政治参与为标志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

公民权利的发展过程(马歇尔

)14.2人权与公民权利14.2.2公民权利公民权利与资格的讨论的两个方向围绕公民的权利责任美德来展开围绕公民身份的认同来展开批评:典型的批评来自新右派,他们拒绝“社会权利”这样的概念;对于公民权利观的批评,有不少观点集中于公民美德这一概念。赞同:共和主义的观点强调公民的参与,主要受马基雅维利和卢梭的启发;社群主义者同样强调公民参与的美德。在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问题是通过赋予人们普遍的公民和政治权利而实现其公民认同在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问题是通过赋予人们普遍的公民和政治权利而实现其公民认同。发达民主国家在公民的认同上则面临着另外的问题——“差异性”导致的问题。14.2人权与公民权利14.2.2公民权利公民的美德一般认为公民的美德包括妥协、公道、宽容、平等的权利、正义和这些权利意味着的责任。新右派强调的经济自立也被他们视为公民的美德,这包括在责任感中,但更多的人则强调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差异政治为寻求身份的差异被公共生活所承认而斗争。这种寻求差异性被承认的权利要求,对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权利观和公民观构成了严重挑战,也成为这些国家民主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话题。14.3从统治到治理14.3.1背景与概念政府的权力和功能国际组织和超国家机构80年代以来的解制和向地方放权向司法部门转移向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出现了一种“治理转换”的趋势——从统治到治理的转移

14.3从统治到治理14.3.1背景与概念123“治理”起源“治理”定义描述意义上的治理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对治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在发展中国家,治理则主要作为一种发展政策被引入。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在描述意义上使用治理,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模式或趋势,不过这两种用法往往混合在一起。14.3从统治到治理14.3.2治理对传统政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