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礼》记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大荒,大札(注:瘟疫),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发展落后 B.倡导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C.重视政府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用 D.社会救济种类多且力度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由材料“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可知西周在国家治理层面,积极进行备荒建设,防范因灾荒引发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涉及西周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举措,据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发展落后,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应对灾荒时期的十二种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并非社会救济,且材料所涉及的仅是应对灾荒的方法与措施,看不出实施效果“力度大”,排除D项。故选C项。2.《商君书·垦令》说:“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据材料可知,秦设县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保障小农经济迅速发展C.强化秦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大意是:各郡县的政令和统治措施必须一致,那么到期离任或升官的官吏就没有办法弄虚作假来粉饰自己,接任的官吏也不能隐藏自己的错误举动。错误行为不能隐藏,那么官吏中就没有不正派的人。由此可见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重视中央集权,A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秦设县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措施与小农经济发展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商鞅变法时期,那时不叫秦朝,叫秦国,且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时期秦设县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秦设县的举措不能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3.农事活动作为古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充分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观察图1、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领先世界 B.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C.南北方耕作技术存差异 D.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图1“薅秧”和图2“犁地”,分别反映出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与北方旱地耕作方式,C项正确。图片不能说明农业领先,排除A项;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的时间是唐安史之乱后,材料没有具体时间体现,排除B项;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初期,北方盛行粟帛交易。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颁布的官用俸禄,仍以帛、絮、丝、粟为主。《魏书·食货志》说“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才先后铸行钱币。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商品经济遭到政府抑制 B.北方实物地租盛行C.北魏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D.货币地租开始推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赋税,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政府官员俸禄“以帛、絮、丝、粟为主”,恰恰反映出实物地租盛行的政府赋税形式,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一度萎缩,货币经济落后,是国家分裂和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的,商品经济遭到社会环境的抑制,并非政府人为“抑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北魏政府重视商业发展,材料反映出北魏初期北方盛行实物地租,排除C项;“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币,并不意味着政府征收“货币地租”,且“开始推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唐律疏议》记载:“辄违样式,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不任用’,谓造作不任时用,及应更作者,……不任用及应更作,减坐赃四等,罪止徒一年”。这反映出唐朝()A.法律严苛阻碍手工业发展 B.手工业生产监管严格C.工匠制度强化了人身控制 D.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对手工业生产有着严格的规定,手工业生产不符合相关规定将要受到相应惩罚,B项正确;《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法典中礼法结合的典范,不属于“严刑峻法”,且材料无法反映唐律阻碍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工匠的人身控制”无关,材料仅涉及《唐律疏议》对唐朝手工业生产的规定,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唐朝手工业分工,材料涉及对手工业生产的监管,排除D项。故选B项。6.《宋史·选举志》载:“川、陕、闽、广,阻远险恶,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始立八路定差之制,许中州及土著在选者随意就差,名曰‘指射’,行之不废”。据材料可知,定差法()A.成为宋代科举制重要补充 B.提高了对官员的监察力度C.有利于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D.缓解了边远地区治理困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边远地区因距离远、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到那里做官,宋朝采用“定差法”有利于解决了边远地区官员缺乏问题,缓解了边远地区治理困境,D项正确;“定差法”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A项;“定差法”不属于古代监察制度,排除B项;定差法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无法得出定差法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7.据1907年的统计数据,《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全国高等工业学堂建有3所,共计学生449人;初等工业学堂36所,学生有1653人;实业预科学堂23所,学生有1910人。这反映出清末教育改革()A.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B.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推动教育近代化起步【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初(中国)。《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工业学堂发展较快,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B项正确;人才的“全面发展”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工业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发展情况,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并无关系,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兴办新式学堂表明教育近代化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8.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材料反映了广东农村()县数调查村数村户总数农户数自耕农佃农雇农总计38个152个24776户6840户12013户2144户20997户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32.6%57.2%10.2%—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A.土地革命效果明显 B.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C.雇佣关系较为普遍 D.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33年11月到1934年5月广东农村38个县的经济调查统计表格可知,自耕农占农户总数32.6%、佃农占农户总数57.2%、雇农占农户总数10.2%,“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可分析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交代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是中共控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还是国统区吗,无法得出当时广东是否进行了土地革命,排除A项;根据材料“雇农占10.2%”可分析出雇佣关系微弱,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东部分县自耕农、佃农、雇农的比例情况,无法得出当时广东农村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9.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 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定县模式”“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起步较早,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我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成就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材料不涉及中医药事业,排除C项;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创新只是材料的一部分,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10.1983年,中组部出台《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1984年,中央书记处采取分级管理干部管理体制;中共十三大提出分类管理方式,干部管理范围由原先确认的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这些举措旨在()A.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C.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加强干部队伍法制建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调整了干部管理体制,据所学可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调整干部管理体制是因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21世纪初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中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本身属于干部队伍建设,题干问的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A.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B.占有和买卖土地是民众的权利C.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D.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以看出当时罗马重农轻商观念浓厚,D项正确;材料强调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一般不直接经商,并没有强调是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从“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可以看出经商是有利可图的,排除A项;民众包含奴隶,但是奴隶除非被释放,否则并不能占有和买卖土地,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法律在司法诉讼中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中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意在()A.遵循民主程序 B.坚持权力制衡 C.维护公民权利 D.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据材料“法官中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由此可知,这些原则意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C项正确;遵循民主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材料“司法诉讼”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西方法律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起源于宗教分歧的三十年战争最后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宣告结束。《和约》规定,基督教各派之间的差别不应引起其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不同;德意志议会给予犹太人应不少于给予其他居民的民事权利。由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B.确立了主权独立原则C.深受契约精神影响 D.体现了宗教平等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依据材料“基督教各派之间的差别不应引起其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不同”“德意志议会给予犹太人应不少于给予其他居民的民事权利”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基督教各派之间应保持平等,即反映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张宗教信仰平等,D项正确;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独立原则,材料反映了宗教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材料信息不涉及契约精神,材料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部分内容体现了宗教平等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14.《白银资本》的作者弗兰克在书中说,“历史学家已经知道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是完全反事实和反历史的。欧洲是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在此弗兰克强调()A.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B.白银是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体系形成 D.殖民掠夺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是完全反事实和反历史的。”“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可看出弗兰克强调的是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A项正确;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弗兰克不是强调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排除C项;殖民掠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开通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私人铁路公司以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随着大型路网优势的逐步显现,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为解决路网连结问题,议会于1846年立法规定铁路公司必须采用标准铁轨。材料反映()A.英国交通运输的多元化 B.交通发展促进社会变迁C.英国铁路交通领先世界 D.交通变革促进了工业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英国)。根据材料“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议会于1846年立法”等信息,反映交通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和国家立法加强对交通运输管理等,体现了交通发展推动了社会变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交通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英国交通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英国铁路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能体现交通推动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21世纪以来,“府会分治”(即白宫和国会分别被两个不同政党控制)已成为美国政治的常见特征。在当前两党严重对立的政治背景下,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提出的法案很难在国会获得通过,所谓“制衡体制”变成了“否决型体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总统施政受制于国会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严重破坏C.权利制衡保障了民主 D.“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美国。从材料“制衡体制”变成了“否决型体制”,可看出“府会分治”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影响国家治理效能,D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排除A项;“府会分治”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在新形势下的调整,但三权分立体制并未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C项说法不严谨,权利制衡有助于美国的民主,“保障”说法绝对化,材料强调的不是分权制衡对美国民主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时期边疆分布着众多民族,汉朝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众多郡县,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则设立一些专门机构。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汉朝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为了管理那些脱离其民族主体内迁的边疆民族,汉朝设立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由其酋长负责。汉朝还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并进行规范的屯田活动。——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1840年后,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传统政策,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改变原有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广单一的郡县制。光绪年间,东北由将军府制度转变为行省制度,变八旗体制为民治体制。经过有清一代对边疆移民和强化管理,晚清时期边疆地区“原来十分荒芜的土地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商业贸易随之发展兴旺起来。边疆地区行政建制发生很大变化”。——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不得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答案】(1)措施:设立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善边疆防御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推行屯戍政策,促进边疆开发。(答出任意3点即可,照抄材料不给分)(2)趋势:从“因俗而治”到边疆内地一体化。意义:促进边疆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便利了边疆与内地的人口流动和经济文化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关于汉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据材料“汉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众多郡县”、“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为了管理那些脱离其民族主体内迁的边疆民族,汉朝设立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可知,设立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据材料“汉朝还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知,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据材料“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可知,采取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据材料“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推行屯戍政策,促进边疆开发。【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据材料“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可知,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改变原有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广单一的郡县制”可知,清朝对边疆的治理逐步与内地一体化。第二小问,关于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据所学可知,清朝边疆治理内地一体化,边疆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国家治理边疆内地一体化,这有助于使得各民族形成中华一体意识,清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与内地相差无几,说明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加强,这便利了边疆与内地的人口流动和经济文化联系,促进边疆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清朝边疆治理的内地一体化进一步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其社会管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人们为了利益的争夺,都慢慢撕去了“温情的面纱”。士大夫整夜宴饮,丝竹歌舞不断,富商大贾穿戴奢靡,僭越成风,连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相互攀比。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材料二建国后国家农村治理政策(部分)一览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置乡镇政权、取消行政村建制。合作化期间形成村社合一局面1958年全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政府,建立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重建乡镇政权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进入发展快车道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2008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201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摘编自孙正、王玉坤《从“绅治”“统合”走向“数治”:乡村治理情景演变审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谈谈对我国乡村治理的认识。【答案】(1)原因:崇文抑武,科举制发展,文官士大夫阶层地位突出;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问题复杂;宋代理学兴起,重视乡约教化。(2)特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依托。(答出任意3点即可)认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应更加民主化和法制化;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答出任意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关于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据材料“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崇文抑武,重视科举选官,文官士大夫阶层地位突出;据材料“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可知,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问题复杂;据材料“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可知,宋代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理学重视乡约教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建国后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置乡镇政权、取消行政村建制。合作化期间形成村社合一局面”、“全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政府,建立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撤销人民公社、重建乡镇政权”可知,治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据材料“《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可知,以法律法规为依托;据材料“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据所学可知,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乡村治理,我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党和政府重视乡村治理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治理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城市孕育着近代文明的诸多因素。城市向领主交纳包税后,就享有相对充分的独立与自由,可以处理本城经济社会法律事务,甚至还可自行配备治安人员,组织军队。城市共和国里立法、行政等机构分立,各司其职,但又互相牵制。城市主要官员由选举产生。城市工商业以货币为中介,为了得到货币,贵族们甘愿放下“尊贵”身价而从事商业活动,英国的中小贵族因为从事工商业而成为“新贵族”。追求财富不再为社会所鄙视,市民将所获财富部分用于改善生活,生活要求和生活标准逐步提高。“消费革命”的发生,被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十二、三世纪世俗教育和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在城市中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兴起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对近代文明因素的孕育》材料二底特律的衰落极为严重,在1905—2008年间,底特律的人口下降了100万以上,占其人口的58%。工业城市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它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业城市不同于古老的商业城市或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城市,它们有大量的工厂,雇佣着成千上万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除了向世界各地大量提供廉价和相同的产品之外,这些工厂自给自足,独立于外面的世界。……底特律只有11%的成年人拥有大学文凭。相对于制造业的一枝独秀来说,产业的多元化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底特律实际上成为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典范。尽管将这些地方的问题过多归咎于政治是错误的,但政治上的管理不善往往是导致铁锈地带衰落的一个原因。——摘编自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城市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底特律衰落的原因。【答案】(1)含义:促进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孕育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2)原因:人口大量外流;缺乏创新意识;产业结构单一;政治管理不善等。(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中世纪西欧。关于“中世纪城市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含义,据材料“十二、三世纪世俗教育和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在城市中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兴起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可知,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据材料“城市工商业以货币为中介,为了得到货币,贵族们甘愿放下‘尊贵’身价而从事商业活动,英国的中小贵族因为从事工商业而成为‘新贵族’。”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伴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欧洲出现了资产阶级,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据材料“城市共和国里立法、行政等机构分立,各司其职,但又互相牵制。城市主要官员由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城市政治文明中的一些基本做法孕育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05—2008年美国底特律。关于底特律衰落的原因,据材料“相对于制造业的一枝独秀来说,产业的多元化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底特律实际上成为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典范。”可知,产业结构单一;据材料“但政治上的管理不善往往是导致铁锈地带衰落的一个原因。”可知,政治管理不善;据材料“底特律的衰落极为严重,在1905—2008年间,底特律的人口下降了100万以上,占其人口的58%。”可知,人口大量外流;据所学可知,底特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一直是工业,随着时代发展,工业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今社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工业,缺乏创新意识的底特律也必然走向没落。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16.世纪前的区域格局阶段、1500―2000年的单极主导阶段、以及正在进入的一个多极格局阶段。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海上格局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海上格局由单一国家霸权向多极化制衡转变。论述: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开启了世界海上单极霸权的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主导海上霸权;18世纪以后,英国逐渐确立海上霸权,海上单极格局在英国霸权时代到达巅峰;20世纪前期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海上单极格局步入下降趋势。20世纪中叶以来军事技术、国际规范和海洋复杂性等因素牵制或稀释了各大国的海上权力,全球正在进入“海上多极”的时代。总之,1500年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海洋霸权,海上格局演变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示例二:论题:国家实力影响海上格局的变化。论述:16—17世纪,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葡萄牙,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先后成为海上霸权国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主导着海上霸权;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唯一的超级霸主,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0世纪后半期,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主导的单极海上格局受到挑战;21世纪以来,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海上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总之,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是影响海上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注:示例仅供参考。【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00-2000年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不同时段海上格局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海上格局的变化即可。材料认为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海上霸主,当今世界海上格局也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因此可以拟定论题:海上格局由单一国家霸权向多极化制衡转变。其次,结合史实阐述。公元1500年前后,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之下,西方国家迫切的寻求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在此背景之下,人类出现了地理大发现和航海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最前列,随后也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随后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相继加入争霸的行列,17世纪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不,18世纪英国通过英法七年战争,最终确立海上霸主地位;20世纪前期在经济的推动之下,美国海上地位崛起,但同时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海上地位同样突出,海上单极格局步入下降趋势。20世纪中叶以来,政治上出现多极化趋势,这种多极化也影响到海上格局,当今世界,全球正在进入“海上多极”的时代。最后,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海上格局的变化。海上格局演变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00-2000年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不同时段海上格局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海上格局的变化即可。材料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海上霸主,据所学可知,国家实力影响外交,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国家实力影响海上格局的变化的认识,就此拟定论题。其次,结合史实阐述。16~17世纪最早走上新航路开辟的西班牙、葡萄牙,他们同时也是最早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国家,先后成为海上霸主;通过对外殖民争霸以及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长达两个多世纪,英国牢牢地控制着海上霸权;爆炸改变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欧洲国家普遍走向衰弱,美国崛起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海军也是世界第一海军。20世纪后半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即海上格局受到挑战;21世纪以来,海上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最后,强调国家实力变化是推动海上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礼》记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大荒,大札(注:瘟疫),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发展落后 B.倡导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C.重视政府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用 D.社会救济种类多且力度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由材料“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可知西周在国家治理层面,积极进行备荒建设,防范因灾荒引发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涉及西周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举措,据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发展落后,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应对灾荒时期的十二种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并非社会救济,且材料所涉及的仅是应对灾荒的方法与措施,看不出实施效果“力度大”,排除D项。故选C项。2.《商君书·垦令》说:“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据材料可知,秦设县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保障小农经济迅速发展C.强化秦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大意是:各郡县的政令和统治措施必须一致,那么到期离任或升官的官吏就没有办法弄虚作假来粉饰自己,接任的官吏也不能隐藏自己的错误举动。错误行为不能隐藏,那么官吏中就没有不正派的人。由此可见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重视中央集权,A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秦设县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措施与小农经济发展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商鞅变法时期,那时不叫秦朝,叫秦国,且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时期秦设县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秦设县的举措不能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3.农事活动作为古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充分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观察图1、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领先世界 B.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C.南北方耕作技术存差异 D.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图1“薅秧”和图2“犁地”,分别反映出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与北方旱地耕作方式,C项正确。图片不能说明农业领先,排除A项;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的时间是唐安史之乱后,材料没有具体时间体现,排除B项;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初期,北方盛行粟帛交易。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颁布的官用俸禄,仍以帛、絮、丝、粟为主。《魏书·食货志》说“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才先后铸行钱币。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商品经济遭到政府抑制 B.北方实物地租盛行C.北魏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D.货币地租开始推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赋税,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政府官员俸禄“以帛、絮、丝、粟为主”,恰恰反映出实物地租盛行的政府赋税形式,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一度萎缩,货币经济落后,是国家分裂和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的,商品经济遭到社会环境的抑制,并非政府人为“抑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北魏政府重视商业发展,材料反映出北魏初期北方盛行实物地租,排除C项;“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币,并不意味着政府征收“货币地租”,且“开始推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唐律疏议》记载:“辄违样式,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不任用’,谓造作不任时用,及应更作者,……不任用及应更作,减坐赃四等,罪止徒一年”。这反映出唐朝()A.法律严苛阻碍手工业发展 B.手工业生产监管严格C.工匠制度强化了人身控制 D.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对手工业生产有着严格的规定,手工业生产不符合相关规定将要受到相应惩罚,B项正确;《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法典中礼法结合的典范,不属于“严刑峻法”,且材料无法反映唐律阻碍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工匠的人身控制”无关,材料仅涉及《唐律疏议》对唐朝手工业生产的规定,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唐朝手工业分工,材料涉及对手工业生产的监管,排除D项。故选B项。6.《宋史·选举志》载:“川、陕、闽、广,阻远险恶,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始立八路定差之制,许中州及土著在选者随意就差,名曰‘指射’,行之不废”。据材料可知,定差法()A.成为宋代科举制重要补充 B.提高了对官员的监察力度C.有利于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D.缓解了边远地区治理困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边远地区因距离远、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到那里做官,宋朝采用“定差法”有利于解决了边远地区官员缺乏问题,缓解了边远地区治理困境,D项正确;“定差法”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A项;“定差法”不属于古代监察制度,排除B项;定差法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无法得出定差法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7.据1907年的统计数据,《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全国高等工业学堂建有3所,共计学生449人;初等工业学堂36所,学生有1653人;实业预科学堂23所,学生有1910人。这反映出清末教育改革()A.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B.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推动教育近代化起步【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初(中国)。《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工业学堂发展较快,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B项正确;人才的“全面发展”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工业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发展情况,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并无关系,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兴办新式学堂表明教育近代化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8.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材料反映了广东农村()县数调查村数村户总数农户数自耕农佃农雇农总计38个152个24776户6840户12013户2144户20997户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32.6%57.2%10.2%—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A.土地革命效果明显 B.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C.雇佣关系较为普遍 D.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33年11月到1934年5月广东农村38个县的经济调查统计表格可知,自耕农占农户总数32.6%、佃农占农户总数57.2%、雇农占农户总数10.2%,“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可分析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交代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是中共控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还是国统区吗,无法得出当时广东是否进行了土地革命,排除A项;根据材料“雇农占10.2%”可分析出雇佣关系微弱,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东部分县自耕农、佃农、雇农的比例情况,无法得出当时广东农村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9.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 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定县模式”“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起步较早,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我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成就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材料不涉及中医药事业,排除C项;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创新只是材料的一部分,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10.1983年,中组部出台《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1984年,中央书记处采取分级管理干部管理体制;中共十三大提出分类管理方式,干部管理范围由原先确认的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这些举措旨在()A.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C.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加强干部队伍法制建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调整了干部管理体制,据所学可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调整干部管理体制是因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21世纪初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中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本身属于干部队伍建设,题干问的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A.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B.占有和买卖土地是民众的权利C.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D.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以看出当时罗马重农轻商观念浓厚,D项正确;材料强调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一般不直接经商,并没有强调是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从“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可以看出经商是有利可图的,排除A项;民众包含奴隶,但是奴隶除非被释放,否则并不能占有和买卖土地,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法律在司法诉讼中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中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意在()A.遵循民主程序 B.坚持权力制衡 C.维护公民权利 D.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据材料“法官中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由此可知,这些原则意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C项正确;遵循民主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材料“司法诉讼”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西方法律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起源于宗教分歧的三十年战争最后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宣告结束。《和约》规定,基督教各派之间的差别不应引起其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不同;德意志议会给予犹太人应不少于给予其他居民的民事权利。由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B.确立了主权独立原则C.深受契约精神影响 D.体现了宗教平等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依据材料“基督教各派之间的差别不应引起其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不同”“德意志议会给予犹太人应不少于给予其他居民的民事权利”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基督教各派之间应保持平等,即反映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张宗教信仰平等,D项正确;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独立原则,材料反映了宗教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材料信息不涉及契约精神,材料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部分内容体现了宗教平等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14.《白银资本》的作者弗兰克在书中说,“历史学家已经知道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是完全反事实和反历史的。欧洲是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在此弗兰克强调()A.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B.白银是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体系形成 D.殖民掠夺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是完全反事实和反历史的。”“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可看出弗兰克强调的是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A项正确;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弗兰克不是强调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排除C项;殖民掠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开通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私人铁路公司以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随着大型路网优势的逐步显现,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为解决路网连结问题,议会于1846年立法规定铁路公司必须采用标准铁轨。材料反映()A.英国交通运输的多元化 B.交通发展促进社会变迁C.英国铁路交通领先世界 D.交通变革促进了工业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英国)。根据材料“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议会于1846年立法”等信息,反映交通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和国家立法加强对交通运输管理等,体现了交通发展推动了社会变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交通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英国交通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英国铁路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能体现交通推动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21世纪以来,“府会分治”(即白宫和国会分别被两个不同政党控制)已成为美国政治的常见特征。在当前两党严重对立的政治背景下,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提出的法案很难在国会获得通过,所谓“制衡体制”变成了“否决型体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总统施政受制于国会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严重破坏C.权利制衡保障了民主 D.“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美国。从材料“制衡体制”变成了“否决型体制”,可看出“府会分治”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影响国家治理效能,D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排除A项;“府会分治”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在新形势下的调整,但三权分立体制并未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C项说法不严谨,权利制衡有助于美国的民主,“保障”说法绝对化,材料强调的不是分权制衡对美国民主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时期边疆分布着众多民族,汉朝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众多郡县,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则设立一些专门机构。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汉朝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为了管理那些脱离其民族主体内迁的边疆民族,汉朝设立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由其酋长负责。汉朝还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并进行规范的屯田活动。——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1840年后,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传统政策,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改变原有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广单一的郡县制。光绪年间,东北由将军府制度转变为行省制度,变八旗体制为民治体制。经过有清一代对边疆移民和强化管理,晚清时期边疆地区“原来十分荒芜的土地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商业贸易随之发展兴旺起来。边疆地区行政建制发生很大变化”。——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不得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答案】(1)措施:设立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善边疆防御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推行屯戍政策,促进边疆开发。(答出任意3点即可,照抄材料不给分)(2)趋势:从“因俗而治”到边疆内地一体化。意义:促进边疆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便利了边疆与内地的人口流动和经济文化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关于汉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据材料“汉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众多郡县”、“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为了管理那些脱离其民族主体内迁的边疆民族,汉朝设立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可知,设立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据材料“汉朝还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知,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据材料“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可知,采取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据材料“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推行屯戍政策,促进边疆开发。【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据材料“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可知,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改变原有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广单一的郡县制”可知,清朝对边疆的治理逐步与内地一体化。第二小问,关于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据所学可知,清朝边疆治理内地一体化,边疆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国家治理边疆内地一体化,这有助于使得各民族形成中华一体意识,清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与内地相差无几,说明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加强,这便利了边疆与内地的人口流动和经济文化联系,促进边疆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清朝边疆治理的内地一体化进一步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其社会管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人们为了利益的争夺,都慢慢撕去了“温情的面纱”。士大夫整夜宴饮,丝竹歌舞不断,富商大贾穿戴奢靡,僭越成风,连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相互攀比。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材料二建国后国家农村治理政策(部分)一览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置乡镇政权、取消行政村建制。合作化期间形成村社合一局面1958年全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政府,建立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重建乡镇政权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进入发展快车道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2008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201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摘编自孙正、王玉坤《从“绅治”“统合”走向“数治”:乡村治理情景演变审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谈谈对我国乡村治理的认识。【答案】(1)原因:崇文抑武,科举制发展,文官士大夫阶层地位突出;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问题复杂;宋代理学兴起,重视乡约教化。(2)特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依托。(答出任意3点即可)认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应更加民主化和法制化;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答出任意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关于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据材料“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崇文抑武,重视科举选官,文官士大夫阶层地位突出;据材料“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可知,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问题复杂;据材料“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可知,宋代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理学重视乡约教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建国后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置乡镇政权、取消行政村建制。合作化期间形成村社合一局面”、“全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政府,建立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撤销人民公社、重建乡镇政权”可知,治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据材料“《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可知,以法律法规为依托;据材料“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据所学可知,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乡村治理,我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党和政府重视乡村治理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治理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城市孕育着近代文明的诸多因素。城市向领主交纳包税后,就享有相对充分的独立与自由,可以处理本城经济社会法律事务,甚至还可自行配备治安人员,组织军队。城市共和国里立法、行政等机构分立,各司其职,但又互相牵制。城市主要官员由选举产生。城市工商业以货币为中介,为了得到货币,贵族们甘愿放下“尊贵”身价而从事商业活动,英国的中小贵族因为从事工商业而成为“新贵族”。追求财富不再为社会所鄙视,市民将所获财富部分用于改善生活,生活要求和生活标准逐步提高。“消费革命”的发生,被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十二、三世纪世俗教育和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在城市中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兴起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对近代文明因素的孕育》材料二底特律的衰落极为严重,在190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