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战略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战略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战略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战略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战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战略方案TOC\o"1-2"\h\u30458第一章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概述 3318021.1精准扶贫概念与内涵 371841.2农业生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3827第二章农村贫困现状与原因分析 4146922.1农村贫困现状 4217202.1.1贫困人口分布 415082.1.2贫困程度 4289212.1.3贫困类型 4234862.2农村贫困原因 4254312.2.1自然因素 4207362.2.2经济因素 497522.2.3社会因素 426292.2.4政策因素 5149272.2.5主体因素 516302第三章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与实施策略 5116603.1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5283413.1.1政策背景与目标 5155813.1.2政策框架 5183433.1.3政策实施效果 622923.2精准扶贫实施策略 671013.2.1产业发展策略 6113353.2.2资金投入策略 6310203.2.3技术支持策略 6193013.2.4教育培训策略 6196323.2.5社会保障策略 714558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7236344.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7208414.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7198374.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86697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8144945.1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8149195.2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879055.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策略 829247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扶贫模式 9314416.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916696.1.1发展现状 9109716.1.2存在问题 91176.2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模式 9115256.2.1产业链扶贫模式 9326846.2.2资源整合扶贫模式 975216.2.3产业扶贫基金模式 10264256.3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案例分析 10135616.3.1案例一:某省茶叶产业化经营扶贫 10197876.3.2案例二:某省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扶贫 10136496.3.3案例三:某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扶贫 102366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 10196267.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0233587.1.1基本情况 1086187.1.2存在问题 11168587.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策略 11269157.2.1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11300007.2.2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11161247.2.3强化技术支持 11319167.2.4提升环保意识 119177.2.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1151997.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 1218717第八章金融服务与农业精准扶贫 12288018.1金融服务现状 12308908.2金融服务创新 12216638.3金融服务与农业精准扶贫结合 1321790第九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扶贫 133769.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3292079.1.1转移规模及趋势 134189.1.2转移行业及地域分布 13101099.1.3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336859.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策略 1436979.2.1完善政策体系 14300709.2.2加强职业培训 14150049.2.3优化就业服务 14116369.2.4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14151699.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项目 1459679.3.1产业发展项目 1424189.3.2职业培训项目 1471839.3.3创业孵化项目 14300429.3.4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144487第十章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与监测 152931310.1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 152611310.1.1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52545010.1.2评价体系内容 152096310.2精准扶贫监测机制 151818410.2.1监测机制构建原则 15201110.2.2监测机制内容 163246410.3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与监测案例分析 16第一章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概述1.1精准扶贫概念与内涵精准扶贫,是指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采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方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保证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即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精确制定扶贫措施,精确评估扶贫效果。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象精准:通过科学的识别方法,保证扶贫政策惠及真正的贫困人口。(2)目标精准: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扶贫目标。(3)措施精准: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4)评估精准:通过量化指标和监测体系,对扶贫效果进行准确评估。1.2农业生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精准扶贫在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农业生产精准扶贫,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有助于发挥农村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精准扶贫强调生态扶贫,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保护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4)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农业生产精准扶贫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5)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6)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农业生产精准扶贫,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生产精准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农村贫困现状与原因分析2.1农村贫困现状2.1.1贫困人口分布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省份,尤其是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导致贫困问题较为突出。2.1.2贫困程度从贫困程度来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不佳,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不足。2.1.3贫困类型农村贫困类型多样,包括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潜在贫困。绝对贫困是指收入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家庭;相对贫困是指收入水平虽然高于贫困线,但仍然处于较低生活水平的状态;潜在贫困则是指那些处于贫困边缘,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家庭变故就可能陷入贫困的家庭。2.2农村贫困原因2.2.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区、丘陵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如干旱、洪涝、地质灾害等,给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2.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发育程度不足等。农业生产水平低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不高,农民增收困难;产业结构单一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难以吸纳剩余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不足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波动较大。2.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农村教育水平较低,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影响了其未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贫困家庭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贫困家庭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保障。2.2.4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不足、政策执行不力等。政策支持不足导致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扶贫手段;政策执行不力使得扶贫效果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精准扶贫。2.2.5主体因素主体因素主要包括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限制了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农民自身的观念和习惯也可能影响其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行动。第三章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与实施策略3.1精准扶贫政策体系3.1.1政策背景与目标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是在国家扶贫战略指导下,针对农业生产领域,以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问题为核心,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安排。该政策体系旨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手段,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1.2政策框架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发展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2)资金投入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3)技术支持政策: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教育培训政策:加强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5)社会保障政策: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3.1.3政策实施效果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实施以来,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3.2精准扶贫实施策略3.2.1产业发展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3.2.2资金投入策略(1)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贫困人口的融资成本。(3)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3.2.3技术支持策略(1)推广适用技术: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生产需求,推广一批适用、成熟、先进的农业技术。(2)加强科技培训:组织贫困地区农民参加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2.4教育培训策略(1)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2)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贫困地区急需的技术人才。(3)实施智力扶贫: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3.2.5社会保障策略(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减轻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2)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度,引导贫困人口主动参与社会保障。(3)创新社会保障模式:摸索适合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模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4.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但是受制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二是经济作物发展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三是畜牧业和林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4.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今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产值。(2)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3)加强畜牧业和林业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养殖效益;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4.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业产值。(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4)加强农业政策支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有序调整产业结构。(5)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和宣传,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5.1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四是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5.2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以下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1)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2)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3)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4)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5)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5.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策略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以下提出以下推广应用策略:(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服务能力;(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4)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保险等领域融合,降低农业风险;(5)发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扶贫模式6.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6.1.1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农业产值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经营格局。6.1.2存在问题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带动能力有限;三是政策支持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平衡。6.2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模式6.2.1产业链扶贫模式产业链扶贫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链,将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作用;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扶贫可持续发展。6.2.2资源整合扶贫模式资源整合扶贫模式是指将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整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益。具体措施包括:开展资源调查,明确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资源整合;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整合扶贫。6.2.3产业扶贫基金模式产业扶贫基金模式是指设立产业扶贫基金,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助力贫困人口增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产业扶贫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明确基金使用范围,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6.3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案例分析6.3.1案例一:某省茶叶产业化经营扶贫某省茶叶产业化经营扶贫项目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茶叶产业链,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种植技能。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推动茶叶产业链的延伸,增加茶叶附加值。6.3.2案例二:某省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扶贫某省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扶贫项目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链,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中药材产业化经营主体,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参与度。6.3.3案例三:某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扶贫某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扶贫项目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强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主体,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参与度和收入水平。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7.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7.1.1基本情况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通信、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以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具体分析:(1)农村道路:农村道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公路网络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通行条件较差、道路养护不及时等问题。(2)供水:农村供水设施覆盖率逐年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尤其是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方面。(3)供电:农村电力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供电不稳定、电压低等问题。(4)信息通信: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部分地区网络信号覆盖不足。(5)医疗卫生: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6)教育:农村教育设施逐步完善,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7.1.2存在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1)投资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项目进展缓慢。(2)管理不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设施利用率低、维护不及时。(3)技术支持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技术支持相对薄弱,影响项目质量和效益。(4)环保意识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7.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策略7.2.1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投资格局。7.2.2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管,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7.2.3强化技术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7.2.4提升环保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7.2.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7.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以下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的具体内容:(1)农村道路扶贫项目: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提高农村交通便捷性。(2)农村供水扶贫项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3)农村供电扶贫项目:优化农村电力设施,提高农村供电稳定性。(4)农村信息通信扶贫项目:扩大农村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助力农村信息化发展。(5)农村医疗卫生扶贫项目: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居民就医条件。(6)农村教育扶贫项目: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第八章金融服务与农业精准扶贫8.1金融服务现状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在农业精准扶贫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是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多样性仍然不足,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金融服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金融服务产品方面,虽然金融机构针对农业推出了多种贷款产品,但贫困农户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评级较低等原因,往往难以获得贷款支持。金融服务在贫困地区的保险、证券、基金等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户多元化金融需求。8.2金融服务创新针对金融服务现状,金融机构应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下几方面可作为创新方向:(1)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机构应加大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金融机构可根据贫困农户的需求,开发适合农业特点和农户信用状况的金融产品,如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等。(3)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4)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8.3金融服务与农业精准扶贫结合金融服务与农业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以下几方面可作为结合点:(1)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精准扶贫。(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应关注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发挥其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3)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可与企业、农户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精准扶贫项目,实现互利共赢。(4)加强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助力农业精准扶贫。第九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扶贫9.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9.1.1转移规模及趋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超过2亿,其中跨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占一半。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9.1.2转移行业及地域分布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最高。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尤其是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等省份。9.1.3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能水平较低、就业稳定性差、社会保障不足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效益。9.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策略9.2.1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主要包括: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明确转移方向、目标和任务;完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9.2.2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另,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9.2.3优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开展就业信息发布,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农村劳动力合理选择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帮助困难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9.2.4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发挥当地产业优势,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9.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项目9.3.1产业发展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9.3.2职业培训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转移就业。9.3.3创业孵化项目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鼓励其自主创业。9.3.4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