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步骤详解手册TOC\o"1-2"\h\u18360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14471.1环评的定义与目的 37701.2环评的法律依据与标准 387481.3环评的类型与分类 32289第二章环评前期准备 4107602.1确定环评对象 481892.2编制环评大纲 4261472.3公众参与与调查 516532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6893.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5140793.2环境现状评价标准与指标 565363.3环境现状评价结果分析 625949第四章污染源分析及防治措施 6224684.1污染源识别与分析 6118554.1.1污染源识别 6212764.1.2污染源分析 757224.2防治措施制定 7304294.2.1防治措施分类 7227954.2.2防治措施制定原则 7245904.2.3防治措施制定方法 7226084.3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817882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163095.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8313425.2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指标 9169885.3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928534第六章环境风险评价 9209746.1风险识别与分析 9173806.1.1风险识别 9240226.1.2风险分析 10196326.2风险评价方法 10259846.2.1定性评价方法 10226906.2.2定量评价方法 10157386.2.3综合评价方法 10121376.3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 1098906.3.1风险防范 1037356.3.2应急预案 114042第七章环保措施与投资估算 11151507.1环保措施制定 11239287.1.1环保措施制定的依据 11135417.1.2环保措施制定的原则 11124627.1.3环保措施的具体内容 11164677.2环保投资估算 11114827.2.1环保投资估算的依据 11265187.2.2环保投资估算的内容 12323507.2.3环保投资估算的方法 12197777.3环保措施实施与监管 12118627.3.1环保措施实施 12193387.3.2环保监管 1230081第八章环评报告书编制 12271528.1环评报告书结构 1339608.1.1封面及扉页 13181008.1.2目录 13226798.1.3总论 13128898.1.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351928.1.5工程分析 1321838.1.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262608.1.7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设施 13167098.1.8环评结论 1389818.1.9附件 13303788.2环评报告书编制要点 13258058.2.1明确评价目的与任务 1391948.2.2充分调查与收集资料 13157298.2.3科学选择评价方法 14209798.2.4注重公众参与 14248.2.5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14178808.2.6编制规范、严谨的报告书 1426858.3环评报告书审查与批准 14101318.3.1审查流程 14187358.3.2审查内容 1430548.3.3批准 1422119第九章环评后评价与跟踪监测 14252309.1环评后评价方法 14205669.2跟踪监测内容与方法 1544679.3环评后评价结果应用 1511056第十章环评相关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 16446310.1环评相关政策法规 16927810.2环评技术规范 161520210.3环评管理与监督 17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是当代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可持续发展。本章将详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目的、法律依据、标准以及类型与分类。1.1环评的定义与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拟建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环评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2环评的法律依据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环评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环评技术导则、规范和标准,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以保证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3环评的类型与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内容和目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评价对象分类:可分为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建设项目环评是对具体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实施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是对规划方案、政策、计划等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旨在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战略环评是对国家、地区或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为决策提供环境依据。(2)按评价内容分类:可分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项目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项目对社会环境、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项目对经济发展、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影响。(3)按评价方法分类: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是通过文字描述和定性分析,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第二章环评前期准备2.1确定环评对象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的首要步骤是明确环评对象。环评对象指的是拟议进行的建设项目、规划或者政策,可能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活动。确定环评对象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的性质和规模:根据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判断其是否属于应当开展环评的范畴。(2)项目的地理位置:分析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确定是否需要对项目开展环评。(3)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4)法律法规要求: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判断项目是否需要开展环评。2.2编制环评大纲环评大纲是环评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概况:简要介绍项目背景、目的、规模、主要建设内容等。(2)评价范围:明确环评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3)评价标准: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确定评价标准。(4)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包括预测评价、现状评价、风险评估等。(5)评价内容: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定评价内容,如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6)环评工作进度安排:制定环评工作的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时间节点等。(7)环评预算:根据环评工作内容,编制环评预算。2.3公众参与与调查公众参与是环评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充分听取和吸纳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环评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公众参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公示:通过网站、报纸、广播等渠道,公示项目环评相关信息,包括项目概况、环评大纲、评价范围等。(2)公众意见收集: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专家评审会等形式,收集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3)公众参与平台:建立公众参与平台,便于公众就项目环评提出意见和建议。(4)公众调查:针对项目可能影响的人群,开展专项调查,了解公众对项目的态度和期望。(5)公众参与成果整理:整理公众参与成果,形成公众参与报告,为项目环评提供参考。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环境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节,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监测分析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1)现场踏勘:通过对项目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踏勘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分布、生态物种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2)资料收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历史和现有环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规划文件和报告等。(3)监测分析:对项目所在地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分析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评估环境质量现状。(4)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当地居民、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环境现状的认知和期望。3.2环境现状评价标准与指标环境现状评价标准与指标是评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参照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以及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2)行业标准:结合行业特点,采用相应的行业标准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3)综合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EQI)、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社会经济影响指数等,用于全面反映环境现状。(4)专项指标:针对特定环境问题,设置相应的专项评价指标,如水质指标、空气质量指标、土壤污染指标等。3.3环境现状评价结果分析环境现状评价结果分析是对调查和评价过程中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潜在问题。(1)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问卷调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达标情况,识别主要环境问题。(2)现状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对环境现状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判断环境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3)问题识别:分析评价结果,识别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敏感区域和敏感问题,如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4)影响分析: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环境现状造成的影响,包括短期和长期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等。通过上述分析,为后续的环境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第四章污染源分析及防治措施4.1污染源识别与分析4.1.1污染源识别污染源识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评价区域内可能产生污染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识别和分类。污染源识别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保证污染源调查的全面性,不遗漏任何可能产生污染的源。(2)科学性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污染源识别的准确性。(3)动态性原则:考虑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为污染防治提供依据。4.1.2污染源分析污染源分析是对已识别的污染源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其产生、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等。污染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分析污染物的排放规律、排放途径、排放浓度等。(2)污染物产生原因分析:分析污染物的产生原因,包括生产工艺、设备、原料等。(3)污染源排放量分析:根据污染源调查数据,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4)污染源排放趋势分析:分析污染源排放量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排放情况。4.2防治措施制定4.2.1防治措施分类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源头防治措施:针对污染物的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污染物产生。(2)过程防治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排放浓度。(3)末端防治措施: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4)环境修复措施:对已受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减轻污染影响。4.2.2防治措施制定原则防治措施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技术可行性原则:保证防治措施在技术上可行、有效。(2)经济合理性原则:在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污染防治成本。(3)适应性原则:根据污染源特点和排放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4)可持续性原则:考虑环境保护的长期性,保证防治措施具有可持续性。4.2.3防治措施制定方法防治措施制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调研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污染防治经验。(2)专家咨询法:邀请环保、产业等领域专家,针对污染源特点提出防治建议。(3)案例分析法:分析类似污染源的防治措施,借鉴成功经验。(4)模型预测法: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污染物排放趋势,为防治措施制定提供依据。4.3防治措施效果评价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是对已制定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其有效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防治措施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效果评价:分析防治措施对污染物排放的削减效果。(2)经济效益评价:评估防治措施的经济成本和收益。(3)社会效益评价:分析防治措施对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4)环境效益评价:评估防治措施对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5)可持续性评价:分析防治措施在长期实施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预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学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定量预测。数学模型法具有预测精度高、易于操作等优点,但需注意模型参数的选取和模型适用条件。(2)类比分析法:通过对类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类比分析,预测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类比分析法适用于缺乏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难以准确描述的环境影响预测。(3)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专家评估法具有权威性、全面性等特点,但受专家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4)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预测建设项目在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情景分析法适用于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影响预测。5.2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指标是衡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排放浓度等。(3)生态保护红线: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类:(1)环境质量指标: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2)生态影响指标:反映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3)社会影响指标:反映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4)经济影响指标:反映建设项目对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影响。5.3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是对预测结果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影响程度分析: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建设项目对各个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包括影响范围、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2)环境影响范围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区域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3)环境影响敏感度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种群的影响程度。(4)环境影响缓解措施分析:针对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影响缓解措施,降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5)环境影响可持续性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长期效应,评价其可持续性。第六章环境风险评价6.1风险识别与分析6.1.1风险识别环境风险评价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梳理。风险识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评价范围:根据项目特点和周边环境,明确评价区域和对象。(2)收集资料: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环境监测数据等资料。(3)识别风险源:分析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包括原料、生产工艺、产品、废弃物等。(4)识别风险受体:分析项目对周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群可能产生的影响。6.1.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概率分析:分析各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2)风险影响分析:分析风险因素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群的影响程度。(3)风险程度分析:综合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评价风险程度。6.2风险评价方法6.2.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风险矩阵法等。这些方法通过专家经验、权重分配和矩阵排列,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6.2.2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概率论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这些方法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处理,计算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6.2.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6.3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6.3.1风险防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源头控制:优化生产工艺,减少风险源。(2)过程控制:加强监测和监管,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3)末端治理: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风险预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觉潜在风险。6.3.2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测、预防、应对和处置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与监测:建立健全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发觉和报告风险。(2)应急响应: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流程和应急措施。(3)应急处理: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4)恢复与重建:对受影响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通过以上措施,保证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第七章环保措施与投资估算7.1环保措施制定7.1.1环保措施制定的依据环保措施的制定需依据国家及地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同时应结合项目特点、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特征等因素,保证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7.1.2环保措施制定的原则(1)源头减排: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2)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3)末端治理:对无法避免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治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区域协同:加强区域环保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污染共治。7.1.3环保措施的具体内容(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废气治理设施、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控制、无组织排放控制等。(2)水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废水治理设施、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控制、废水循环利用等。(3)固废处理措施:包括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噪声治理设施、声环境监测、绿化降噪等。(5)生态保护措施:包括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2环保投资估算7.2.1环保投资估算的依据环保投资估算需依据项目投资估算、环保措施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等数据进行编制。同时应参照国家及地方环保投资政策、行业标准和实际工程案例。7.2.2环保投资估算的内容(1)环保设施投资: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水污染防治设施、固废处理设施、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等。(2)环保措施运行维护费用:包括设施运行费用、维护费用、监测费用等。(3)环保项目管理费用:包括项目前期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7.2.3环保投资估算的方法(1)类比法:根据类似项目的投资数据,结合本项目特点进行估算。(2)指数法:采用指数函数对投资数据进行预测。(3)综合分析法:综合考虑项目规模、技术路线、地区差异等因素,进行投资估算。7.3环保措施实施与监管7.3.1环保措施实施(1)明确责任主体:项目业主为环保措施实施的责任主体,应保证各项环保措施按期完成。(2)制定实施计划:根据环保措施制定的具体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分工等。(3)加强过程监控:对环保措施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和效果。7.3.2环保监管(1)建立健全环保监管制度:依据国家及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保监管制度,保证项目合规运行。(2)加强执法检查:环保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的执法检查,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3)公众参与与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监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保证项目环保措施的有效实施。第八章环评报告书编制8.1环评报告书结构环评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成果文件,其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8.1.1封面及扉页封面应包含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基本信息。扉页应包含报告书编号、编制单位负责人、编制人员名单等。8.1.2目录目录应详细列出报告书各章节及附录,便于查阅。8.1.3总论总论部分主要包括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8.1.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本部分应详细介绍评价区域的环境现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价。8.1.5工程分析工程分析部分应包括项目概况、生产工艺、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情况等。8.1.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部分应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8.1.7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设施本部分应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设施,以保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8.1.8环评结论结论部分应总结评价结果,明确项目是否满足环境要求。8.1.9附件附件主要包括评价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文件、数据、图表等。8.2环评报告书编制要点8.2.1明确评价目的与任务编制环评报告书时,首先应明确评价目的和任务,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8.2.2充分调查与收集资料对评价区域的环境现状、项目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收集相关资料。8.2.3科学选择评价方法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8.2.4注重公众参与在环评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意见,保证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8.2.5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8.2.6编制规范、严谨的报告书报告书编制应遵循相关规范,保证文字表述清晰、准确,图表整洁、美观。8.3环评报告书审查与批准8.3.1审查流程环评报告书编制完成后,需经过以下审查流程:(1)编制单位内部审查;(2)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审查;(3)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查。8.3.2审查内容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报告书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等方面。8.3.3批准环评报告书审查通过后,由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实施。批准文件应明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第九章环评后评价与跟踪监测9.1环评后评价方法环评后评价是对环评文件及其执行效果的全面评估。环评后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踏勘、取样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调查。(2)资料分析法:收集环评文件、环评批复、企业自查报告等相关资料,分析环评文件的执行情况。(3)专家评审法:邀请环保、规划、产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环评后评价报告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4)公众参与法: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征求公众对环评后评价的意见和建议。(5)绩效评价法:根据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目标和指标,对企业污染防治绩效进行评价。9.2跟踪监测内容与方法跟踪监测是对环评文件实施过程中环境污染状况的动态监测。其主要内容包括:(1)污染物排放监测:对环评文件中涉及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包括排放浓度、排放量等。(2)环境质量监测:对环评文件中涉及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3)生态监测:对环评文件中涉及的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如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等。(4)社会影响监测:对环评文件实施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监测。跟踪监测方法主要包括:(1)在线监测:利用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2)手工监测:通过人工取样、分析,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4)现场巡查:对环评文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私教课程合同及退款协议
- Unit 1 My classroom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届高考生物备考教学设计:第六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时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基因的本质
- Module 2 Unit 2 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lakes in China(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Module 10 Unit 2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 白坪乡农贸市场施工合同
- 框架建筑合同范本
- 11 白桦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 土地承包合同范本个人
- 2024年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大纲
- 职业技术学院《酒店财务管理》课程标准
- 【苏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8.1《认识自主可控》教案
- MIL-STD-202-211-2020美国美军标准
- 《假性动脉瘤》课件
- JBT 14682-2024 多关节机器人用伺服电动机技术规范(正式版)
- DL-T 572-2021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PDF解密
- 教科版四下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新教材解读)
-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新教材)(含答案与解析)
- JB-T 14509-2023 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技术规范
- GB/T 14799-2024土工合成材料有效孔径的测定干筛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