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杜建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一、高职教育概述三、专业改革的趋势二、专业建设与改革四、专业建设与改革实例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目的——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增进国家和世界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1.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2从三个方面看高职教育定位培养目标——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围绕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培养目标的表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是适应产业升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在高端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人才,也就是知识技能型人才;二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能够指导一般技能人才工作的人员,如技术员、工艺师等等,也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人才需要有创新能力,能解决实际的工艺技术难题;四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从理论上讲是技能型人才队伍中起引领作用的高端层次,是相对中低端技能型人才而言的。(1)培养目标(a)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b)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c)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d)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此外,高职教育在进行目标定位时,不要期望通过高职教育一次完成学生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2)专业设置——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瞄准行业或区域的支柱产业及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高职院校的老专业改造也很重要,老专业必须适应传统企业的改造,以及生产、商务运作方式的改造,进行专业调整和改造,赋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专业链嵌入区域产业链。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目前设置有16个系、部、中心及4个二级学院:专业建设——专业设置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光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计算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基础科学部
社会科学部
体育教学部
艺术教育中心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北方星光机电学院
前进化工学院
中光学光电学院根据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优化专业结构,淘汰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机、电、土木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专业设置中应注意发挥一下三方的作用: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当地政府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加强专业布局优化。行业部门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的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与调整必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2.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根据第三方组织(如麦可思研究院)的运行监测和诊断,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找准办学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格局。3.发挥第三方组织的评价和监测作用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2010届高职各专业大类的就业率
高职各专业大类就业率
020406080100(%)90.392.990.090.089.889.489.489.388.7材料与能源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旅游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财经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水利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公共事业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法律大类全国高职平均88.184.087.087.983.187.186.586.283.679.1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专业失业人数为9.90万人,占了高职失业总人数的28.1%。1.501.141.121.041.030.920.840.810.740.76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注:为2008~2010届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万人)0.00.51.02.01.52010届高职各专业大类半年后的月收入高职各专业大类半年后的月收入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水利大类制造大类旅游大类法律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
50010001500200025003000(元)公共事业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全国高职平均23342186216825862432239022542250219121672142214221231713212319441844206920822010届高职各专业大类的专业相关度
高职各专业大类专业相关度材料与能源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土建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水利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制造大类财经大类
020406080100(%)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旅游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公共事业大类法律大类全国高职平均696375598086818165596159565353524742332010届高职各专业大类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
高职各专业大类离职率农林牧渔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土建大类文化教育大类水利大类法律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
020406080100(%)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轻纺食品大类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全国高职平均47545046464644434044444342393731232044(3)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①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行业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②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在企业、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校企专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③体现在实践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强调的是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服务。从与产业结合的角度看,实践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对技术的理解力,技术实施的能力。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3界定高等职业教育的4条判据(1)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或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与技术两方面的基础。(2)培养“中间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即高级技术型人才。
——专业面向“基层”;
——所处位置“中间”;
——工作性质“转化”;
——规格要求“应用”。(3)学习年限至少二至四年。(4)授予高等专科、本科(甚至更高)学历。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4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理解1.高职教育属教育范畴,具有教育旨在培养人的一般属性,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并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2.高职教育属高等教育范畴,具有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般属性.必须指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在理解上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位在专科层次,更不能等同于普通专科教育,它同样可以有本科及研究生层次.3.高职教育属职业教育范畴,具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某种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般属性,即为取得某种职业资格或为从事某种职业而进行的技术教育.鉴于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直接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教育.可见,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适应某种职业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并不相同,他们各具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前者重在应用型、技术型,后者则偏向学术型、研究型,因而,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地位与等级之分。高职与中职尽管同属职业教育,但它们在层次上并不相同,高职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岗位对人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所带来的必然选择,中职培养的人才强调岗位操作技能,即技能型,高职则不仅重视操作技能,而且突出智力作用,即将工程原理较好地应用于岗位实践,属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理解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5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一般不低于50%)(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6)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6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7)建立以就业率、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8)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是职教之本。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7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三大转变趋势:一是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二是从模式选择转向制度创新;三是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看,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上已经进入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未来各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2014年23至24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正在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李克强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李克强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内容相当丰富,集中体现在《决定》的“指导思想”里。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段话的内容丰富,大致是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发展理念,也就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三是发展目标。《决定》的全部论述都是紧扣这一个指导思想来展开的。我们抓住最后的三个分句解读《决定》,其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涉及的是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的是办学制度创新问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涉及的是人才质量创新的问题。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是由于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需要数以亿计的站在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教育定位,那就是为社会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而不再是大量培养学术性人才。教育部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衔接贯通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里的“高素质”应该包括思想道德和技术技能两个方面,两者结合也就是李克强所说的“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关于思想道德,《决定》明确提出的要求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职业教育坚持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在产教融合中“协同育人”。李克强在讲话中说到,要使受教育者不仅有一技之长,还要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这段话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关于技术技能,过去仅仅提“技能”,这次《决定》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职教司司长葛道凯认为,“以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是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来,职业教育就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或‘次品教育。”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习近平在批示中强调“两个坚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交替、知行合一。”《决定》明确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就是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过程与产生过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决定》还专门列出一部分来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包括五点,每点都有相当具体的内容,始终贯穿着的就是两个坚持或者说四个对接的思想。第一点就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二点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第三点就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第四点是“提高信息化水平”,第五点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按照《决定》精神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全面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职业精神加职业技术技能融合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决定》对职业院校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是要求高职院校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二是要求强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产学研工作,注意技术成果的研发、推广和转化,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及参与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研发中心的建设;三是要求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包括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五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等。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鲁昕指出,《决定》主要创新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创新了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明确了一个发展目标;三是明确了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四是打通了“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五是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提出了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七是确立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原则;八是明确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九是推动了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十是建立了督导评估机制。1.8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决定》和《规划》学习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龙头,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校企合作等均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所以抓好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要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龙头,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强明星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扶持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维持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弱放弃专业定位——直接对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2.1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体制机制建设。2.适应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整体优化”的专业结构体系(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5.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7.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8.教学资源库建设。9.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的程序:企业、社会需求调研从事岗位及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职业能力标准(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要求。)明确专业职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准确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划分明确每个职业能力各个阶段的能力要求明确对应课程明确前导后续关系分配课程知识点编制课程教学标准课程设计和教程编写体例设计立体化教材规划与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保证措施:师资、条件、管理制度)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制约着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只有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技能,也就是要“德技双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认识层面,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职业、技术”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要体现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工作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才培养过程要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课程体系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模块构建;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五步教学方法;学生毕业要获取毕业证、专业技能证、英语等级证和计算机等级证四种证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达到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三种能力。人才规格的定位牵扯到我们做人才培养方案,过去传统的叫“教学计划”,现在普遍叫“人才培养方案”,从需求调研做起,要做到条件机制的保障,提出教学计划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标准的衡量。规格定位了课程体系就要定位,怎样建立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学习德国的,理念很好,学习德国的一套体系以后,基于工作过程“学中做,做中学”.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人才需求分析;(2)培养目标;(3)招生对象;(4)修业年限;(5)就业面向;(6)人才培养规格;(7)职业能力分析;(8)课程开发基本要求;(9)课程体系设计思路;(10)课程体系基本结构;(11)教学进程表(开设课程、课序、课时);(12)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标准;(13)学时/学分分配表;(14)实训条件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5)教师任职要求;(16)考核和评价方式;(17)保障和评价机制;(18)附录。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程序:社会、企业调研企业需求与教育规律的关系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人才标准专业岗位职业标准行动领域归纳行动能力学习领域转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师资队伍1.人才需求2.岗位设置3.岗位能力4.岗位职责5.工作概要6.工作范围7.知识要求8.能力要求9.素质要求10.毕业生质量实训条件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是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产教结合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靠的是两个机制:一是情感机制,二是行政机制。除了继续保持和发展这两个机制外,我们也要发展第三个机制,即利益机制,高校要为企业服务,让企业能从学校获利另外,要最大程度得到政府的支持。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校企合作的原则是“互利共赢、开放多样、优质先进、长效机制。”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二、专业建设与改革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董(理)事会章程制度健全,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有力、可行,运行环境良好,制度文件完善规范;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能够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1)完善职业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2)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3)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技术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5)促进职业技术人才评价多元化,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作用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企业参与”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行业、产业影响力大。技术、工艺、设备、管理、文化先进性。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产业集群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机制的可行之路。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校企合作——实施层面,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在专业层面的组织、机制、制度建设,共建、共管、共育、共评,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专业、课程、团队、基地等。活力?资源
获取人脉双赢政策资源整合是本事。也是工作要求。资源
转换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果支撑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苦练内功
培育能力开发教具配合企业做项目独立承接项目开发培训项目校企合作从意识——到行动。不怕失败。学校支持,大家理解,老师努力。市场检验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联系,突出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形成了学院紧跟行业产业,紧密联系企业,主动服务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实施层面: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在专业层面的组织、机制、制度建设,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共建、共管、共育、共评机制,形成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6年,以省国防科工局为主导,以军工企事业单位为成员主体,以学院为依托,组建了河南军工高职教育集团,开创了河南省和全国军工行业集团化举办高职教育的先河,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相结合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航空航天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兵器兵装集团中光学集团公司船舶集团第713研究所新乡航空工业公司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河南柴油机重工公司郑州飞机装备公司中原特钢股份公司第725研究所中航光电科技公司红阳工业集团电子集团第22研究所河南航天车辆厂平原光电公司第27研究所河南航天豫南基地中南工业公司河南新太行电源公司郑州航天电子公司星光机电公司民爆前进化工科技集团航天压力元件公司江河机械公司神威民爆公司第613研究所核工集团河南核工业地质局永联民爆公司总装解放军6456工厂核工业第5设计院………我院校企合作平台稳定合作企业360余家校企合作成员以现有军工职教集团为基础,构建“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组织,建立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校企合作组织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处(理事会秘书处)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工作委员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文化交流合作委员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北方星光机电学院理事会电子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经济管理系校企合作委员会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前进化工学院理事会机械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军工办学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和中原经济区发展为宗旨,以河南军工职教集团为依托,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思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军工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1.建立校企合作组织体系构建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组织体系,明确合作各方关系和各级组织职责,形成校企合作理事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校企合作在各个工作层面的有效实施。2.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互利共赢机制、沟通交流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理事会的高效运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3.形成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围绕“共育、共建、共管、共培、共评、共享”等校企合作内容,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系列制度,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规范有序地进行提供制度保障。4.校企合作共建两个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实现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优质资源共享,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创新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模式。互利共赢、开放多样、长效机制1.要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在法律层面上实现“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整合设计、一体运行。3.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4.鼓励各地形成、总结和表彰一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5.在理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发展战略、管理层、教师、生产教学和实训教学、产业链和专业群上深度融合。6.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如:“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着力点: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高的抽象和概括就是培养人的方式。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质量规格、系统设计和培养方式。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16号文件当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当中又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16号文件当中把“顶岗实习”是作为教学模式提出的,包括: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四种。2010年给骨干院校发了2010年的8号文件提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这次在项目驱动上做文章,可能在这个上面寻找突破点,而人才培养模式提“工学交替”。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下六种发展趋势:
技能向技术方向运动;行业向社会运动;职业技能向职业道德运动;专门技术向综合素质运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学生全面发展运动:就业能力向创业能力运动。
高职院校应紧跟趋势,要深入了解对接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优势,研究海外周边地区经济形势及产业发展趋势,做好海外输送人才规格的预设与部署。宏观着眼,国际视野,跟进技术创新,研究经济指标、产业、技术来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项目及方式的选择、资源建设、考核评价方式等要全面考虑这种规格的培养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岗位与可迁移性,校企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开展校校合作、专业合作、国际交流,试点“双专业”,合办本科专业,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能力、综合技术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职业导向”要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升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中,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形式,顶岗实习是手段。“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更是要求应从传统的院校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赢发展,合作范围应涉及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实习、订单培养、合作研究等诸方面。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实施“15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根据学校“15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制教学安排,根据工学交替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学期,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业融合”模式专业企业创业就业工学结合专业是就业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就业是关系专业生存的决定因素专业迫切需要企业的实践岗位与项目企业高度依赖专业人才资源与技术支持良好的就业为创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创业的成功为就业增加了工作岗位企业的扩张战略依赖创业去实现创业依赖企业的品牌与资金支持创业为专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企业依赖就业的人才与技术就业依赖企业的发展空间专业为创业的实现打下了基础1.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2.树立职业教育系统培养的理念。要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科学布局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3.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4.重视复合人才培养。我们在着力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必须要注重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要体现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进全面系统培养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选取、课证(岗)融通,内容的组织——逻辑结构(工作过程、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等。),模式的构建等。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把课堂延伸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把课程安排在企业和生产车间,让更多的课程在实训基地和生产一线讲授,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已经从精品课程建设为主转入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公开视频课程及网络共享课程建设为主。三年制高职的课内教学总时数一般是1800学时左右,上课学时加上实习、实训(通常按1天6学时)应该是3000左右。二、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的程序:二、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就是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从性质来讲,要明确这门课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从地位来讲,要明确它是核心课还是普通课,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它与前置课程、后续课程是什么关系。从作用来讲,每门课程都是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的,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果没有课程的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就是一句空话。评估时的说课就应从课程定位说起,如果这些都搞不清楚,这门课怎么能教得好呢?高职课程定位的主旨就是:以用定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二、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能力本位,即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着重选取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关联度大的知识,少讲是什么和为什么,多讲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学做合一,学与做要结合起来,既要有知识体系又要有能力体系,既要设计理论教学环节又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在实际用人中,职业态度和关键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首要聘用标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也正是目前高职毕业生最缺乏的。二、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要树立设计的理念: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岗位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完成学习项目设计、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等课程建设工作。以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完整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为核心,重新构建了基于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改革既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最终能力培养目标。二、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要树立设计的理念:分段实施、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在企业、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校企专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分段实施、能力递进”、“四阶段”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第三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平台第四阶段:专业综合实践课教学平台(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第一阶段: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针对素质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通识能力培养针对学生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支撑的需要,基于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纳入课程内容,搭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各专业均实行双证书制度,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课时的50%,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
顶岗实习管理“六明确、七到位”实践类课程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实践教学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六明确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实时管理实践类课程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实践教学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
顶岗实习管理“六明确、七到位”七到位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更新观念,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变以“学校为本”、“课堂为本”、“教师为本”为以“社会为本”、“企业为本”、“学生为本”和“能力为本”。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创新教学环境。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技能教室。要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适应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让教学方式和方法变得生动多样。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资源库、微课等。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5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学习模式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多学期、分段式,柔性顶岗,按学段安排课程,6-8个课时,或者8-10个课时,这就是学段,弹性学制,柔性顶岗等。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4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学习模式改革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合作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校企合作,“学习角色改变、学习环境改变、学习任务改变、学习方法改变”,实现“课堂学习与岗位践习的循环、教学模块与工作项目的循环、学习流程与工作流程的循环、教师引导与师傅指导的循环”,提升了学生实战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零距离高质量就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自主式学习团队模式构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4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学习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趣味性.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要注重借鉴课堂教学模式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自主的学习,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下12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供实践教学借鉴,而不是只停留在师徒式、“我做你看,你做我看”、“做中学、学中做”等简单的方法中,要有规范动作、问题发现和解决、评判等要素。分别为: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索式教学(自主学习、互动、探索);概念获得模式(名称、定义、属性、例子、外延边界);巴特勒自主学习模式(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抛锚式教学(建构主义、直接、实例或问题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模式(现象、原因、结果、解决方法);加涅模式(信息加工、准备、操作、迁移);奥苏贝尔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概念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创造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精讲、多做、多练;多媒体的应用要覆盖所有课程,什么时候用多媒体?第一,浓缩时空。第二,洞幽烛微。第三,动态展示。第四,三维呈现。引导文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趣味性教学法;分组式教学法
等等.多媒体叫辅助教学手段,是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在多媒体应用中要注意几个关系:一是多媒体与教师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多媒体为辅,多媒体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要驾驭它而不能让它驾驭教师。二是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多媒体不能是教材的重现,不能把纸质教案移到多媒体里去,多媒体与教材应当是互补的关系,教材上有的多媒体一般不展示,教材上看不到的多媒体才展示。三是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板书永远是教师的基本功。四是多媒体与教具的关系,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具,必要的时候还得使用教具。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6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层次:专业带头人:团队组织管理、资源整合、专业开发、科研能力等;骨干教师: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教学改革、技术创新和开发中坚;双师素质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项标志:院、省、国家级教学团队院、省、国家级教学名师院、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6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所谓团队即“功能互补、创造业绩”的队伍。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注意教师类型之间的互补。不仅要有理论型教师,还要有技能型教师,不仅有专职教师,还要有兼职教师,要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要注意专业老师、人文老师、综合教育老师、品德老师之间的级配;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老师之间的互补,不仅要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要有有激情、易与学生沟通的青年教师,也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要注意强化教师培训,可通过向应用本科方向培训、海外培训、现场培训及院内培训的方式来进行。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机制专业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通用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等。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数理知识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工艺设计与CAPP知识刀具与切削理论知识夹具与组合夹具知识机械制图与识图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语言(C,C++,VC++,VB等)、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计算机三维造型设计(pro/e,catia,ug
等)、机械CAD/CAM、CAM软件、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汇编语言。系统化设计、创新设计与方法、评价与决策方法、典型产品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机械系统的数学建模、机械系统动态性能分析计算、数学模型的计算求解,机械系统动态试验与数据处理、机械系统动态性能改善与优化、制造系统工程与自动化、制造工艺系统、制造资源系统、制造信息系统、制造系统设计、制造系统管理和运筹。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网络化CAPP、CAPP集成技术、基于三维CAD的CAPP、成组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工程数据库、相似原理、可视化方法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机制专业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通用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等。专业知识现代控制理论理论制造信息化知识成型与特种加工技术知识精密测量与误差控制数字加工技术知识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知识机床与加工设备知识机电系统状态空间进行描述,机电系统运动状态分析,机电判别系统性能观测及稳定性,机电系统状态反馈和状态重构、机电系统设计、机械系统原理及应用、机电接口原理及应用、检验系统原理及应用、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机械系统静、动态优化设计理论及方法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先进制造工艺与计算机仿真、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与控制技术,特种加工、复合加工技术及表面质量、近/净成型技术与表面工程、.电火花加工理论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应用,复合加工技术及其应用制造系统集成技术、制造工程数据库与知识库、产品数据与制造过程管理、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及敏捷制造、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方法与理论、智能控制系统与故障诊断、精密检测原理与智能仪器、工业过程计算机监控与仿真、机械零件成型模拟与智能控制。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机制专业教学团队的能力结构:1.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把握能力教学资料准备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教学手段利用能力课后沟通辅导能力仪器设备使用能力驾驭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科技论文能力科研项目能力专利开发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机制专业教学团队的能力结构:专业能力机械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设备操作能力2.专业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精通机械制造学科科研与产品开发的方法和研究;熟悉机械制造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深厚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设计和研究工作;熟练应用CAD、CAM、CAE、CAPP等现代设计软件,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分析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分析和机构的刚、强度计算;熟悉数据库原理和应用,能熟练使用数据库软件编写小型数据库程序;熟悉计算机设计语言,能够熟练编制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精通机械创新设计、机械优化设计、平衡设计、系统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熟练掌握机械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及相关的国际标准;精通机械加工设备分类、工作范围、传动系统、主要部件结构;熟练掌握机床主轴系统、进给系统的机构等主要部件结构;精通机械设备的液压、气动、电气等控制方法、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精通机械制造工艺标准,能够编制各类零件加工工艺文件并指导生产;能够提出专用、通用、标准工艺装备,熟练选择和使用组合夹具和专用夹具;能够选择和使用专用夹具装夹异型零件,能熟练设计与制造高精度箱体类,叶片、螺旋桨等复杂零件的专用夹具;能够熟练分析并计算工件的定位误差等各种公差;能对现有的机床夹具进行误差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能够对生产实际中出现难度较大的主要关键零件,能提出具体的加工方法及措施;具有新产品工艺开发能力;对机器生产关键件工序,提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的意见;能够承担批量生产的工艺试验和技术攻关项目;能够对铸、锻件毛坯、板、型材工艺方法提出改进意见;能编制高难度、精密、薄壁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能对零件的多工种机械加工工艺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能根据难加工材料合理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能推广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型刀具;能够组织并实施工装协同设计;能够确定高速加工、细微加工的工艺方案,能够编制复杂零件的工艺工装编制;能解决高难度、异形零件加工的技术问题,并制定工艺措施;能够设计专用检具,检验高难度、异形零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翻译科技文献;能够翻译国外工程图纸和工程技术文件;熟悉网络技术,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设计、计算、资料查找等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2.8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现在按照这三个性做出来的样子是“厂中校,校中厂”。
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二、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实训项目开发的内容:项目名称、能力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方式、评价要求,提出实训设备配备标准,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实训师资要求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教学,开发虚拟课堂、虚拟车间,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整个生产过程。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把基地定位为面向企业服务的职教人才培养培训中心、技术鉴定中心和技术检测中心、竞赛中心等,合作共建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中心、新技术推广中心等。充分利用基地平台,推进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探索校地互动发展的道路,探索校地合作培养培训职业人才的道路,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2.9质量建设是内涵建设的目标:质量是学院办学的生命,质量建设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就业合格率。建立由标准体系、实施体系、调控体系、保障体系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学校自评转向行业企业参与的多方评价;评价范围由传统的教学过程延伸到教学设计、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加强对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评价;建立校系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制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监控与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一是实施第三方评价,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考核都由企业专家把关,家长、校友、第三方都要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强化过程评价,将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实现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三是有计划地采用网络化考核,及时将考核结果及时地反馈。建立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评价模式:2.9质量建设是内涵建设的目标: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10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与品牌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专业建设应从内涵建设出发,着力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核心”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考核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以及管理能力,最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品牌专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二、专业建设与改革2.10特色、品牌专业建设:1.特色、品牌专业的选择选择特色专业时要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一看传统,二看实力,三看前景。一是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二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的专业;三是选择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紧缺的专业;四是选择能担当学院建设发展的龙头专业,能够有效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五是有大量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做支撑的专业;六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专业。只有选择了正确地方向,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特色、品牌专业建设:2.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独具个性的专业,通过若干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强势专业群,从而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一要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二要培养一批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科研水平高、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三要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五要建成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保证特色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二、专业建设与改革3.特色专业建设的途径:围绕“五个对接”、“十个衔接”,做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对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和形式,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推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培养方式;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明年教育项目进行绩效中期考核,考评不好或不合格的将核减经费或终止支持。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与衔接二是专业结构布局的统筹与衔接三是课程体系和教材的统筹与衔接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统筹与衔接。五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统筹与衔接六是人才成长途径的统筹与衔接七是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与衔接八是行业指导作用的统筹与衔接九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十是评价模式改革的统筹与衔接二、专业建设与改革3.特色专业建设的途径:“十个衔接”4.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指南:国际合作型:与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国外优质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建专业,一流的师资、实训设备、课程体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产业支撑型: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发展领域,对接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方向,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社会服务业等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紧缺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艰苦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特色引领型:探索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对专业建设起特色引作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经济规律,要立足区域产业特点和水平,用专业链去服务产业链。二、专业建设与改革重点专业建设是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核心任务,但处于“示范后”的示范、骨干院校,已在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转向专业群建设。围绕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对原有专业(专业方向)进行梳理、调整、整合、优化,全面规划专业结构,整合专业教学资源,聚焦专业发展方向,凝练专业内涵特色,形成与产业链相应的若干个专业群并重点建设。开展按照专业大类(专业群)培养的试点工作,系统设计构建专业群的“公共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模块课程的自主选择,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各专业群能紧扣产业发展技术链,通过“平台+模块”,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以“平台”课程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彰显特色;三、专业改革的趋势1.专业建设由注重重点专业建设向注重专业群建设转变通过加强专业群教学团队、综合型实训基地、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和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专业群体适应市场的优势,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三链耦合”模式基本形成,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合力、有利于按类招生、灵活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三、专业改革的趋势1.专业建设由注重重点专业建设向注重专业群建设转变建设的专业群中专业构成的科学逻辑,是专业建设转变趋势由注重重点专业建设向注重专业群建设转变的关注点。关注无论是学科逻辑,还是产业链逻辑,都必须服从职业群的构成逻辑。高职学科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什么要搞专业群建设?整合资源提高绩效分层分类教学资源?三、专业改革的趋势探索专业群建设核心专业:实力强就业率高相关专业: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基础相近三、专业改革的趋势专业群建设专业2专业1专业3学校层面统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开发核心课程二级院系统筹共享课程专业开发核心课程专业开发核心课程三、专业改革的趋势意义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简化共享课程节约智力成本灵活增设专业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形成基于资源整合集约开发的课程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安大学照明课程设计
- 通信达课程设计
- 集训画室创业课程设计
- 边坡治理课程设计
- 通信工程仿真课程设计
- 线描人物创作课程设计
- 跨栏课程设计思路
- 绘本课程设计大纲
- 重庆课程设计部门招聘网
- 锅炉点火plc课程设计
- 高职《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 XX公司年会活动报价单
- 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案例
- 农业合作社全套报表(已设公式)-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
-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共25张PPT)
- SB/T 10863-2012家用电冰箱维修服务技术规范
- 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康复评估课件
- 公路施工期环保课件
- 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范围考核试题与答案
- 3Q模板 IQOQPQ验证方案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