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P314①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易关系和协作关系。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②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概括为三类:个人、企业和政府。③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的主体。2、现代企业制度①是指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又称为“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②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3、公司治理结构(05年名解,3分)①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②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约束机构。二、简答题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重点!)P320★★★★★1)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的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2)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这是核心特征。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3)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的约束。4)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P322★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1)产权不清,因而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约束机制。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自主经营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3)权、责、利不明,在市场经济中,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有权有责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代替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3、结合中国实际,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重点!)P324(99年论述20分,06年论述14分,07年辨析4分)06论述:论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07辨析:国有企业改革不在于数量化,而是在于控制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根本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1)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3)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能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①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②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③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④有效的激励机制;⑤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4我国目前转轨时期制度创新的途径:①基本制度创新,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2)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3)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4)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②借鉴国际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大胆探索。4、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体措施如下:1)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①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03年辨析)03辨析:我国的国有企业只能由中央政府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③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3)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4)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5)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6)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7)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5、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①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互相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②由于改革国家的文化传统、法制体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大致上分为下面三种类型:一是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1、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产权结构特点是:①产权结构分散化。②在法人持有的股份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③在金融机构持股中,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比重为主。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是按照当代股份制企业理念而设计,尤其是美国,属于正统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其它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而是由董事会去履行监督职责。2、日本模式相比较而言,在亚洲模式的代表——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控制企业股权的主要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公司。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日本的产权结构模式可称为内部控制模式。产权结构特点是:①产权结构法人化。②在法人持股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其中又以银行持股为主。③一般实业公司之间互相持股现象比较突出。在日本,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约束力量主要来自公司外部的两个方面:一是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二是银行的监督。股票市场的波动对经理层造成的压力相对弱化。3、德国模式大陆模式主要以德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为代表。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子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也可称为共同主导型模式,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双重委员会制度,即有监察委员会和管理理事会。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①股权集中程度比较高,银行参与公司治理。②以“监事会”之名行使董事会职能,以“董事会”之名行使经理人员职能。③职工参与决定制。6、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01年简答,7分)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考研以来第一次在本章出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产出P329①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生产,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或社会总产品;②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③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GDP、GNP、NI等。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2、投资需求P332①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②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为更新改造投资。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3、投资结构①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投资结构。②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③由下列因素决定:1、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状况。2、科学技术的进步;3、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4、重置投资(已不是课后题)(08年名解,3分)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为更新改造投资。5、社会消费水平①消费需求的总量即社会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表明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②决定消费需求规模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收到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制约的,此外,还收到一系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二、简答题1、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重点!)1)投资规模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划分投资类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①从投资补偿的时间和形式分,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前者又可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以及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等;②从资金来源分,可分为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③从管理形式分,可分为计划内投资和计划外投资;④从投资主体分,可分为国家投资和各微观经济主体投资;⑤从时间跨度分,可分为年度投资和在建投资。2)投资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有:P334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②消费率与积累率在国民生产总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率与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消费率提高,投资规模减小;③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投资效益的提高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在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央高度集权下,企业完全不承担投资风险,并且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以及企业领导人的主要晋升依据,是看产值的增长,因此企业有强烈的投资冲动,从而导致投资规模的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重要!)(已不是课后题)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支出,另一部分是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而作为储蓄。因此,现实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储蓄部分后的实际消费支出。1)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相应的增加;2)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如果物价水平相对稳定,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稳定增加;如果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超过了收入提高的速度,消费的增加就只能以储蓄的减少来解决。若人们预期价格将持续上涨,则会大量提款抢购,导致储蓄锐减消费骤增;3)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数量增长较快,消费会增加而储蓄会减少;反之部分消费会被迫转化为储蓄;4)银行存款的利息率利息率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和储蓄比例的程度,要看上述诸因素的情况而定;5)货币幻觉只看到物价水平上升而忽视了货币收入也按比例提高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只看到货币收入提高而忽视了物价水平同比例上升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上述各种因素,对于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际消费水平将依据这些因素各自发生作用的相对力量而定。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失衡。②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③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胀。②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3、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原理,分析1997-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p347)1997年以前的长时期内,我国社会总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有人将其称之为“短缺经济”。但从1997年依赖,社会总供求失衡表现出与以往几乎完全相反的情况,即社会总供给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