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八)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费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在费先生看来,只有到实地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真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论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情。在费先生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差序格局”应该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费先生一面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学习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但是对江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某种类型的农村。C.费孝通在面对埃德蒙的质疑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不应该只在书斋中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他和埃德蒙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B.费孝通确信应用类型比较法省去了对个别事物的逐一观察,但仍然实现了从个别到整体的把握。C.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卓越成就,间接回答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这个学术问题。D.埃德蒙批评包含费孝通在内的中国几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异文化的眼光,这体现了门户之见。(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创造“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体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另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B.在差序格局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C.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公与私没有明显的界限,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4)结合文本,谈谈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调查步骤步骤主要做法第一步:选取对象①第二步:开展调查②第三步:整理分析各小组分别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第四步:比较概括各小组合作,③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2.(2023秋•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蚌埠王安忆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我们追究历史的地方,总是那些与我们无关的,比如旅游地,或者某一处偶然的途经之地。现实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历史显得虚无缥缈,它走不进我们的视线,它是供给闲适的身在事外的心情去追问的。过了许多年,我从《清史稿》上看到,我插队所在的安徽五河县,在清代是著名的产酒之乡。这才想起满城的酒糟酸气,县城的水泥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酒糟,在阳光下发着酵。蚌埠这城市的历史,我也不知道。但知道它对于我插队地方的农民们,①是一个重要的大码头,它使得孤陋寡闻的农民,变得见多识广了。无论是多么遥远陌生的地方,由于有了蚌埠,就变得容易了解了。农民们说:哦,是从蚌埠往北。或者,从蚌埠往南。我所来自的上海,农民们在广阔无际的麦田里转了一个圈,便明白了方向:不是从蚌埠上船的吗?那么就是在东边。他们粗黑的捏锄把的手指在耀眼的阳光下,肯定地一点,上海就有了。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去过蚌埠,可是每日里,他们都听见来自蚌埠和去往蚌埠的轮船汽笛。尤其是在远离村庄的农田,由于天地广阔,悠长的汽笛便自由地飘荡过来,早一次,晚一次。船是从大柳巷到蚌埠的。一早从大柳巷出发,傍晚才可到蚌埠,反过来也一样。五河码头是大柳巷之后的第二站,所以,当汽笛传来时,日头已经高了。下午呢,日头也还高着,人们都在田里忙着。当然,这是指天长夜短的春夏季节,冬天就不同了。假如是下雪天,人们不出工,一日只烧两次锅,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偶然地,汽笛也会传进耳里。于是,雪封的村庄不再是离群索居的了。我似乎从来没有看见过蚌埠码头的全貌,只有一些细节像钉子一样,坚固地扎在心底。比如跳板的木格底下,滞重的水波。②水是黄绿色的,一股一股地滚动,是稠厚的印象。此时,天光初亮,景物均是苍白的。机械地走过跳板,好像是一个自己在看着另一个自己动作。起锚的叮当总是特别的醒耳,敲击着迟钝的知觉,可也是隔膜的。几乎所有的航程,我都是坚持在船舷的甲板上度过。我们离开上海时正值肯春年少,时事的变故叫我们认不得这个世界了,生活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农村是另一个世界。它如此突兀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它极度的贫瘠、荒凉、没有组织,令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心其实比我们能感受的,更为孤苦。生活的常规已经破坏殆尽,可是,不期然地,我们又与它避逅,就在这里,蚌埠。在这城市阴郁的表面之下,竟是有着温和的、整洁的、安宁的生活。在蚌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百货大楼里度过的。在那个年代里,百货大楼是最能体现城市的性质的,它往往是城市的最中心和制高点,和它相连一起的,还有电信局、新华书店、照相馆和影剧场,③这些都代表着城市的生活方式,我们其实囊空如洗,所以逛百货大楼,显然不为了购买的欲望,似乎只是为了参与。参与这城市的主旋律。尽管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百货大楼依然竭诚竭力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商品,为使柜台货架看起来琳琅满目,它不惜将同一件商品排为长长一列,书店里的书也是这样,同一本书排满一列,甚至几列。即便是如此单调和贫乏,依然是超过了人们的购买能力,通货膨胀是远远谈不上的。可是这绝不影响人们涌向百货大楼,熙来攘往,也是为了参与。百货大楼是城市生活的最典型,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城市活泼的康健的脉搏,是城市的最强音。虽然是这城市的过客,我们却也奇怪地热爱星期天。我们极易受星期天气氛的感染,与居民同乐。星期天也是体现城市性质的特征之一,它有着闲适、热闹、轻松、欢快的气氛。街上的人多了,天空也格外的晴朗,百货大楼则达到了高潮。偃止多日的声息动静,这时候拉开了帷幕。这是城市的节奏,一拍一止的。在这种节奏之后,是可靠切实的生计,是这城市的命脉。所以,星期天的快乐里面就有着一股理直气壮,它绝不张扬,而是有所抑制,显得比较含蓄。也是矜持。我们挤在人家的星期天里,难免有苟且偷欢的意思。但快乐总是有感染力的,况且少年人又大都贪欢。于是,我们便也享受着蚌埠的星期天。星期天将连成一线的时间切割成匀整的小节,是有规律的平稳的起伏,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一样,使平淡的生计具有了周期性的波澜。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农村的时间是由自然来分割的,比如下雨、刮风、打雷、闪电,再比如播种、收割、歇地、水旱灾害,时间和生计就是这样,由着人意难料的自然意志作出决定。那时候,我们太年少,什么都不懂,不懂这种看似不安全的生活里真实深刻的人性,而只是眷恋着时事变故将我们与之生生剥离的城市。我们还没长成人,就被推进了人生,我们的心还很轻浮,什么准备都没有做好呢,考验就提前来临。我们一次次地来蚌埠,起先是为了转车转船,后来就开始停留,一日,两日,三日。蚌埠究竟在以什么吸引着我们?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习惯的、深感安全的日常生活,在这里找到了最近似的形貌。我们可在其间避身一时,暂忘烦恼。其实,我们在这城市是流浪者的身份,有时候不得不在澡堂过夜。④夜晚过宿的澡堂可不比白日里的,灯光暗淡,墙壁潮湿,水龙头一夜滴水。晚上九点过后方可入宿,早起六点就要离开,不能存放行李,我们只能随身携带洗漱用具,满城游荡。纵然如此,也阻止不了我们逗留蚌埠。蚌埠,这一个中转地,它保守着多少秘密,为我们这些初涉艰难世事的少年。一些窘迫的境遇,和哀伤的细节,藏进了它浑然不觉的街区和客栈。它什么都看见,又什么都没看见。闯荡在外,哪一个没有磕磕碰碰?碰到痛处,又能与谁去说?只有蚌埠,它不知我们的根底,也不负责我们的未来,它是我们的客地。由于不懂事而犯下的过失,在这里得到纠正和将息,再继续奔赴我们的前程。那里有着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我”到安徽农村插队,却主要着墨于中转地蚌埠,而农村生活经历几乎避而不谈,这样的写法值得读者深思。B.“我们”热衷于“百货大楼”“星期天”,是它们体现了城市特质,“我们”能在这里找到与原本熟悉的生活相似的形貌。C.插队贫瘠落后的农村让“我”无所适从,而城市蚌埠以其温和整洁、闲适热闹给了被命运放逐的少年们以心灵的慰藉。D.文章简要叙写了农村社会的农民生活,在平淡简单的人与事中,透出城乡间的差异,含有作者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写“大码头”的“重要”,表面上是因为蚌埠在增长当地农民见识上的作用,其实也因为它在“我”知青生涯中有特殊意义。B.句子②中关于流水的描写,是“我”走在跳板上时蚌埠码头给我的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我”当时心情的凝重。C.句子③提及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指蚌埠具有都市的物质、空间及文化形式,“我们”一度沉迷于此,偏离了正常的人生方向。D.句子④中关于澡堂“灯光暗淡”“墙壁潮湿”等细节,再现了“我”当时不得不夜宿澡堂的境遇,反衬“我”对安居城市生活的向往。(3)文章结尾,作者说“那里有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作为这座城市过客的“我”,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来到蚌埠并逗留在蚌埠?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徐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丘中春卧寄王子①岑参田中开白室②,林下闭玄关③。卷迹④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注:①本诗作于诗人青年时期中进士前隐居嵩阳的阶段。“王子”是对王姓友人的敬称。②白室:朴素简陋的房屋。③玄关:泛指门户。④卷迹:隐藏自己的形迹。(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仗工稳,交代了诗人的隐居环境,诗人身居山林之间,远离尘世。B.颔联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住在这隐形藏迹的地方,像漫无目的的白云一样闲适。C.“竹深喧暮鸟”一句,以声衬静,暮鸟喧哗,更衬托出隐居环境的幽静,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花缺露春山”一句,炼字精当,“露”字可见春花原本之稠密。这句诗表现了初春的热闹景象。(2)诗歌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惠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2)《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3)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4)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诗句“,”。(5)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湛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蹬,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超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滤止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汉水、祖待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B.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时。C.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D.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B.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C.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D.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长安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中国自古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人们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迷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②,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③,小至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而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的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费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在费先生看来,只有到实地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真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论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情。在费先生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差序格局”应该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费先生一面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费孝通学习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但是对江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某种类型的农村。C.费孝通在面对埃德蒙的质疑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不应该只在书斋中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费孝通认为他和埃德蒙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B.费孝通确信应用类型比较法省去了对个别事物的逐一观察,但仍然实现了从个别到整体的把握。C.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卓越成就,间接回答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这个学术问题。D.埃德蒙批评包含费孝通在内的中国几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异文化的眼光,这体现了门户之见。(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创造“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体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另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B.在差序格局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C.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公与私没有明显的界限,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4)结合文本,谈谈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调查步骤步骤主要做法第一步:选取对象①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第二步:开展调查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第三步:整理分析各小组分别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第四步:比较概括各小组合作,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答案】(1)B(2)C(3)D(4)①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②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③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④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5)①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概念表述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错误,原文为“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故选B。(2)A.“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错,由“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可知,只有第一个学术问题的分歧才是文化传统的不同。B.“确信”“实现了”“把握”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可能性。D.“门户之见”意为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于文无据。故选C。(3)D.“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是团体格局的特点。故选D。(4)①结合“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可知,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②结合“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可知,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③结合“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可知,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④结合“一面提倡学术自立……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可知,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5)①费孝通认为“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强调对客观事物要有类型的概念,所以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②费孝通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强调要去实地调查,所以要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③费孝通认为“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运用类型比较法,所以要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答案:(1)B(2)C(3)D(4)①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②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③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④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5)①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2.(2023秋•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蚌埠王安忆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我们追究历史的地方,总是那些与我们无关的,比如旅游地,或者某一处偶然的途经之地。现实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历史显得虚无缥缈,它走不进我们的视线,它是供给闲适的身在事外的心情去追问的。过了许多年,我从《清史稿》上看到,我插队所在的安徽五河县,在清代是著名的产酒之乡。这才想起满城的酒糟酸气,县城的水泥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酒糟,在阳光下发着酵。蚌埠这城市的历史,我也不知道。但知道它对于我插队地方的农民们,①是一个重要的大码头,它使得孤陋寡闻的农民,变得见多识广了。无论是多么遥远陌生的地方,由于有了蚌埠,就变得容易了解了。农民们说:哦,是从蚌埠往北。或者,从蚌埠往南。我所来自的上海,农民们在广阔无际的麦田里转了一个圈,便明白了方向:不是从蚌埠上船的吗?那么就是在东边。他们粗黑的捏锄把的手指在耀眼的阳光下,肯定地一点,上海就有了。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去过蚌埠,可是每日里,他们都听见来自蚌埠和去往蚌埠的轮船汽笛。尤其是在远离村庄的农田,由于天地广阔,悠长的汽笛便自由地飘荡过来,早一次,晚一次。船是从大柳巷到蚌埠的。一早从大柳巷出发,傍晚才可到蚌埠,反过来也一样。五河码头是大柳巷之后的第二站,所以,当汽笛传来时,日头已经高了。下午呢,日头也还高着,人们都在田里忙着。当然,这是指天长夜短的春夏季节,冬天就不同了。假如是下雪天,人们不出工,一日只烧两次锅,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偶然地,汽笛也会传进耳里。于是,雪封的村庄不再是离群索居的了。我似乎从来没有看见过蚌埠码头的全貌,只有一些细节像钉子一样,坚固地扎在心底。比如跳板的木格底下,滞重的水波。②水是黄绿色的,一股一股地滚动,是稠厚的印象。此时,天光初亮,景物均是苍白的。机械地走过跳板,好像是一个自己在看着另一个自己动作。起锚的叮当总是特别的醒耳,敲击着迟钝的知觉,可也是隔膜的。几乎所有的航程,我都是坚持在船舷的甲板上度过。我们离开上海时正值肯春年少,时事的变故叫我们认不得这个世界了,生活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农村是另一个世界。它如此突兀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它极度的贫瘠、荒凉、没有组织,令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心其实比我们能感受的,更为孤苦。生活的常规已经破坏殆尽,可是,不期然地,我们又与它避逅,就在这里,蚌埠。在这城市阴郁的表面之下,竟是有着温和的、整洁的、安宁的生活。在蚌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百货大楼里度过的。在那个年代里,百货大楼是最能体现城市的性质的,它往往是城市的最中心和制高点,和它相连一起的,还有电信局、新华书店、照相馆和影剧场,③这些都代表着城市的生活方式,我们其实囊空如洗,所以逛百货大楼,显然不为了购买的欲望,似乎只是为了参与。参与这城市的主旋律。尽管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百货大楼依然竭诚竭力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商品,为使柜台货架看起来琳琅满目,它不惜将同一件商品排为长长一列,书店里的书也是这样,同一本书排满一列,甚至几列。即便是如此单调和贫乏,依然是超过了人们的购买能力,通货膨胀是远远谈不上的。可是这绝不影响人们涌向百货大楼,熙来攘往,也是为了参与。百货大楼是城市生活的最典型,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城市活泼的康健的脉搏,是城市的最强音。虽然是这城市的过客,我们却也奇怪地热爱星期天。我们极易受星期天气氛的感染,与居民同乐。星期天也是体现城市性质的特征之一,它有着闲适、热闹、轻松、欢快的气氛。街上的人多了,天空也格外的晴朗,百货大楼则达到了高潮。偃止多日的声息动静,这时候拉开了帷幕。这是城市的节奏,一拍一止的。在这种节奏之后,是可靠切实的生计,是这城市的命脉。所以,星期天的快乐里面就有着一股理直气壮,它绝不张扬,而是有所抑制,显得比较含蓄。也是矜持。我们挤在人家的星期天里,难免有苟且偷欢的意思。但快乐总是有感染力的,况且少年人又大都贪欢。于是,我们便也享受着蚌埠的星期天。星期天将连成一线的时间切割成匀整的小节,是有规律的平稳的起伏,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一样,使平淡的生计具有了周期性的波澜。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农村的时间是由自然来分割的,比如下雨、刮风、打雷、闪电,再比如播种、收割、歇地、水旱灾害,时间和生计就是这样,由着人意难料的自然意志作出决定。那时候,我们太年少,什么都不懂,不懂这种看似不安全的生活里真实深刻的人性,而只是眷恋着时事变故将我们与之生生剥离的城市。我们还没长成人,就被推进了人生,我们的心还很轻浮,什么准备都没有做好呢,考验就提前来临。我们一次次地来蚌埠,起先是为了转车转船,后来就开始停留,一日,两日,三日。蚌埠究竟在以什么吸引着我们?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习惯的、深感安全的日常生活,在这里找到了最近似的形貌。我们可在其间避身一时,暂忘烦恼。其实,我们在这城市是流浪者的身份,有时候不得不在澡堂过夜。④夜晚过宿的澡堂可不比白日里的,灯光暗淡,墙壁潮湿,水龙头一夜滴水。晚上九点过后方可入宿,早起六点就要离开,不能存放行李,我们只能随身携带洗漱用具,满城游荡。纵然如此,也阻止不了我们逗留蚌埠。蚌埠,这一个中转地,它保守着多少秘密,为我们这些初涉艰难世事的少年。一些窘迫的境遇,和哀伤的细节,藏进了它浑然不觉的街区和客栈。它什么都看见,又什么都没看见。闯荡在外,哪一个没有磕磕碰碰?碰到痛处,又能与谁去说?只有蚌埠,它不知我们的根底,也不负责我们的未来,它是我们的客地。由于不懂事而犯下的过失,在这里得到纠正和将息,再继续奔赴我们的前程。那里有着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写“我”到安徽农村插队,却主要着墨于中转地蚌埠,而农村生活经历几乎避而不谈,这样的写法值得读者深思。B.“我们”热衷于“百货大楼”“星期天”,是它们体现了城市特质,“我们”能在这里找到与原本熟悉的生活相似的形貌。C.插队贫瘠落后的农村让“我”无所适从,而城市蚌埠以其温和整洁、闲适热闹给了被命运放逐的少年们以心灵的慰藉。D.文章简要叙写了农村社会的农民生活,在平淡简单的人与事中,透出城乡间的差异,含有作者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写“大码头”的“重要”,表面上是因为蚌埠在增长当地农民见识上的作用,其实也因为它在“我”知青生涯中有特殊意义。B.句子②中关于流水的描写,是“我”走在跳板上时蚌埠码头给我的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我”当时心情的凝重。C.句子③提及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指蚌埠具有都市的物质、空间及文化形式,“我们”一度沉迷于此,偏离了正常的人生方向。D.句子④中关于澡堂“灯光暗淡”“墙壁潮湿”等细节,再现了“我”当时不得不夜宿澡堂的境遇,反衬“我”对安居城市生活的向往。(3)文章结尾,作者说“那里有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作为这座城市过客的“我”,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来到蚌埠并逗留在蚌埠?【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基本能力。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解答】(1)D.“含有作者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错误。文中透露出城乡间的差异,是为了突出蚌埠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城市提供了都市最基本的物质、空间和文化形式,让人能体会到一种与乡村社会不同的都市文明,并非对农村社会深刻反思。故选D。(2)C.“偏离了正常的人生方向”错误。结合“那时候,我们太年少,什么都不懂,不懂这种看似不安全的生活里真实深刻的人性,而只是眷恋着时事变故将我们与之生生剥离的城市”“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习惯的、深感安全的日常生活,在这里找到了最近似的形貌。我们可在其间避身一时,暂忘烦恼”可知,蚌埠成为一个理想的替代品,使作者找回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的舒适与安稳,并非偏离了正常的人生方向。故选C。(3)“那里有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那里”是指蚌埠这个城市,“美好的景色”是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结合“我们离开上海时正值肯春年少,时事的变故叫我们认不得这个世界了,生活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农村是另一个世界。它如此突兀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它极度的贫瘠、荒凉、没有组织,令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心其实比我们能感受的,更为孤苦”可知,“我”青春年少时在安徽农村插队,感受到人生的窘迫和伤痛,深感命运的变化无常;②结合“生活的常规已经破坏殆尽,可是,不期然地,我们又与它邂逅,就在这里,蚌埠。在这城市阴郁的表面之下,竟是有着温和的、整洁的、安宁的生活”可知,蚌埠这座城市让“我”积极审视这段人生经历并期许未来的美好生活;③蚌埠这个地方承载了插队青年熟悉向往的基本的物质、空间和文化形式,引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那里有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借以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4)①结合“我们一次次地来蚌埠,起先是为了转车转船,后来就开始停留,一日,两日,三日”可知,“我”从上海到安徽五河县农村插队,蚌埠是我转车转船去往五河县的中转站;②结合“它如此突兀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它极度的贫瘠、荒凉、没有组织,令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心其实比我们能感受的,更为孤苦。生活的常规已经破坏殆尽,可是,不期然地,我们又与它邂逅,就在这里,蚌埠。在这城市阴郁的表面之下,竟是有着温和的、整洁的、安宁的生活”可知,插队农村生活极度贫穷,温和整洁安宁的蚌埠让我获得了农村生活所没有的补偿;③结合“蚌埠究竟在以什么吸引着我们?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习惯的、深感安全的日常生活,在这里找到了最近似的形貌。我们可在其间避身一时,暂忘烦恼”可知,蚌埠让“我”重温熟悉的城市生活,是“我”暂忘烦恼的避身之所,而对它有所依恋;④结合“蚌埠,这一个中转地,它保守着多少秘密,为我们这些初涉艰难世事的少年。一些窘迫的境遇,和哀伤的细节,藏进了它浑然不觉的街区和客栈。它什么都看见,又什么都没看见。闯荡在外,哪一个没有磕磕碰碰?碰到痛处,又能与谁去说?只有蚌埠,它不知我们的根底,也不负责我们的未来,它是我们的客地。由于不懂事而犯下的过失,在这里得到纠正和将息,再继续奔赴我们的前程”可知,蚌埠保留了我许多秘密,让我感受到它对“我”的包容,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答案:(1)D(2)C(3)①“我”青春年少时在安徽农村插队,感受到人生的窘迫和伤痛,深感命运的变化无常;②蚌埠这座城市让“我”积极审视这段人生经历并期许未来的美好生活;③借以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4)①“我”从上海到安徽五河县农村插队,蚌埠是我转车转船去往五河县的中转站;②插队农村生活极度贫穷,温和整洁安宁的蚌埠让我获得了农村生活所没有的补偿;③蚌埠让“我”重温熟悉的城市生活,是“我”暂忘烦恼的避身之所,而对它有所依恋;④蚌埠保留了我许多秘密,让我感受到它对“我”的包容,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徐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丘中春卧寄王子①岑参田中开白室②,林下闭玄关③。卷迹④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注:①本诗作于诗人青年时期中进士前隐居嵩阳的阶段。“王子”是对王姓友人的敬称。②白室:朴素简陋的房屋。③玄关:泛指门户。④卷迹:隐藏自己的形迹。(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对仗工稳,交代了诗人的隐居环境,诗人身居山林之间,远离尘世。B.颔联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住在这隐形藏迹的地方,像漫无目的的白云一样闲适。C.“竹深喧暮鸟”一句,以声衬静,暮鸟喧哗,更衬托出隐居环境的幽静,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花缺露春山”一句,炼字精当,“露”字可见春花原本之稠密。这句诗表现了初春的热闹景象。(2)诗歌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D(2)①首联、颔联诗人对隐居的环境和生活的描述,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喜悦闲适之情;②颈联对山中春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之地美景的喜爱之情;③尾联说胜事无人听我诉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盼归)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这句诗表现了初春的热闹景象”错误,“花缺露春山”写稠密的花朵凋谢,春山才露了出来,可见此时已是暮春时节。故选D。(2)首联、颔联写在田中诗人盖起一座房屋,于退隐的处所闭上玄关,藏匿行迹才适合于隐居,不思名利觉白云也悠闲,隐居环境清幽,谢绝交游,淡泊名利,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喜悦闲适之情;颈联写自己的住处为春花簇拥,这是近景,远处呢,是一片凝绿的“春山”,它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大好春光的美丽画图;“花缺露春山”写稠密的花朵凋谢,春山才露了出来,此联对山中春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之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说“胜事那能说”,意思是说也说不完,干脆就不说了,诗人不说的原因是因为“王孙去未还”,可见胜事无人听我诉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盼归)之情。答案:(1)D(2)①首联、颔联诗人对隐居的环境和生活的描述,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喜悦闲适之情;②颈联对山中春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之地美景的喜爱之情;③尾联说胜事无人听我诉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盼归)之情。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惠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2)《荀子•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3)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4)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5)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答案】(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4)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重点字:厌)(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点字:驽)(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重点字:匏)(4)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重点字:漾)(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萧)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湛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蹬,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超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滤止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汉水、祖待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B.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时。C.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D.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B.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C.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D.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AEH(2)D(3)B(4)①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①材料二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和登山者的感受。②材料三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以及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曩者”为表时间的状语,其前断开;“今”是表时间的状语,其前断开;“何老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应在“何”前断开,综上应在AEH三处断开。句意:错啦!从前愚公快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刚过六十岁,哪里老呢!(2)D.“意思不同”错误,两个“景”都是“日光”的意思。句意:日光微弱;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故选:D。(3)B.“作者来到南天门”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方余未至南天门时”,描写的是作者来到南天门之前的所见所感。故选:B。(4)①睹:看;方:才;向:刚才。译文: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②及:等到;负:覆盖;明:雪光;烛:照亮。译文: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材料二写到“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侧重于登山路途的艰难;“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超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等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城市土地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电动汽车原理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人文学院《西方政治思想史汪聂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C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卫生检测技术的发展
- 策划感恩节新媒体活动模板
- 清明文化在媒体传播中的挖掘模板
- 元旦跨年夜祝福语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作业(一)(有答案)
-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业基础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学校自习室管理及收费方案
- 2025年护理部护士理论培训计划
- 环保管家管家式管家式一站式服务合同
- 医疗废物污水培训
-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3)》参考课件
- 房地产营销策划 -佛山龙湾壹号学区房项目推广策略提案方案
- 产品共同研发合作协议范本5篇
- 风水学的基础知识培训
- 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安徽省)
-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应用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