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胜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材料二“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B.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C.“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D.“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B.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C.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B.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C.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2.(2023秋•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双心河(节选)[注]海明威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他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他穿过草场朝上游走去。他走着走着,裤腿被露水弄得湿透了。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河流没有一丝声响。它流得又急又平稳。尼克走完草场,还没登上他打算在上面宿营的高地,就朝下游望去,看鳟鱼跃出水面。它们是跳起来捕食日落后河道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虫子的。鳟鱼跳出水面捕捉它们。尼克穿过河边这一小段草场时,①鳟鱼就在高高地跃出水面了。他此刻朝下游望去时,虫子大概都栖息在水面上了,因为一路朝下游都有鳟鱼在一个劲地捕食。他一直望到这一长截河道的尽头,只见鳟鱼都在跳跃,在水面上弄出不少圆形水纹,好像在开始下雨了。地势越来越高了,上有树木,下有沙地,直到高得可以俯瞰草场、那截河道和沼地。尼克放下包裹和钓竿袋,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是要先搭了帐篷才做饭。在两棵短叶松之间,土地很平坦。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这一来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②他伸手摩平沙地,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他的双手被香蕨木弄得很好闻。他摩平拔掉了香蕨木的泥土。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等他摩平了泥土,他打开三条毯子。他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摊在地上,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他拿了包裹中的一些东西,从这挡蚊布下爬进帐篷,把东西放在帆布帐篷斜面下的床头。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搭好了野营。他安顿了下来。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这是个扎营的好地方。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他正在自己搭起的家里。眼下他饿了。他从纱布下爬出来。外面相当黑了。帐篷里倒亮些。尼克走到包裹前,用手指从包裹底部一纸包钉子中掏出一枚长钉。他紧紧捏住了,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轻轻地敲进一棵松树。他把包裹挂在这钉子上。他带的用品全在这包裹里。它们现在离开了地面,受到保护了。尼克觉得饿。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饿过。他开了一听黄豆猪肉和一听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倒在平底煎锅内。③“既然我愿意把这牢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尼克说。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砍下几大片松木,生了一堆火。在火上,他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用皮靴跟把它的四条腿敲进地面。尼克把煎锅搁在烤架上,就在火焰的上面。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了,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在火边坐下来,从火上端起煎锅。他把锅中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食物在盘子里慢慢地扩散。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他知道豆子和面条还是太烫。他望望火,然后望望帐篷,他可不想烫坏了舌头,把这番享受全破坏掉。④多少年来,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他的舌头非常敏感。他饿得慌。他看见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吴劳译,有删节)[注]写于1925年,故事主要写了主人公尼克孑然一身从战场回到空无一人的森奈镇——他儿时的故地。(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尼克由闭上眼睛到张开眼睛再到闭上眼睛,以细节刻画尼克入睡的过程,读者的感受也随之被带入到其中。B.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在荒野中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既凸显了他百无聊赖的心境,也突出了其挑战自然的艰辛。C.同《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多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与形象,但尼克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所不同。D.小说情节简单,并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环境描写着墨较多,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点。(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鳟鱼跃出了水面,映照出尼克的愉悦心情,预示他带着钓竿可能会有所收获。B.句子②中尼克“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如此彻底是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C.句子③是尼克在特定环境下的自言自语,直观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独断专行的形象特点。D.句子④暗示尼克曾有过一段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3)小说画波浪线处多用短句,且内容有反复,请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上的表达效果。(4)小说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大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史五首(其一)①白居易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②,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注:①此诗写于元稹被贬江陵士曹之后。②刑方措:百姓不犯罪,刑法放置起来用不上。这里指汉文帝吸取秦亡教训,以仁政治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怀”四句写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仍在担忧国政,因此行吟泽畔,心神不宁。B.贾谊被贬长沙后,仍然惦记汉文帝推行仁政的方略是否顺利,因此“难为心”。C.这首五言律诗明写屈原、贾谊两位古人的遭遇,实则暗含着对朋友的同情和慰藉。D.“士生一代间”是作者对朋友的鼓励:仕途起伏很正常,不能因此而落寞消沉。(2)在白居易看来,元稹的际遇与屈原、贾谊中的哪一位的遭遇更接近?结合诗句简要阐明理由。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广东期末)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流转,照在思妇梳妆台的句子是“,”。(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道理,是作者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乐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3)音乐属于听觉艺术,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在描写音乐时,经常把音乐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这样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新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深怨于秦,求欲复之。奉养勇士,无所不至。丹与其傅麴武书,曰:“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①,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麴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悄悄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麇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得书不悦,召麴武而问之。麴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选自《燕丹子》,有删改)[注]①易水之北:燕国南疆到易水,故此处以“易水之北”指称燕。②《燕丹子》,作者不详,传记小说。(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秦贪我A赂B而信C我辞D则一剑之E任F可当G万H之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不才,不贤,古人自谦之词,和现代汉语“不肖子孙”的“不肖”含义不同。B.要,求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含义不同。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弱国联合起来进攻强国的策略,称为“合纵”。D.虽,虽然,与《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的“虽”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不被尊重,他对秦国的仇恨怨念深重,寻找机会报复秦国,这也是他写信给麴武的主要原因。B.燕太子丹认为,是信念让人们即使受到了侮辱也选择坚强生存,他自己遭遇无礼羞辱后继续求生复仇,也是这个信念在支撑他。C.燕太子丹告诉麴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为自己雪耻的一天,他打算让麹武继续管理燕国,让麴麹武承担报仇雪恨的责任。D.本文是一篇传记小说,写燕太子丹与麹武商讨复仇大计,用书信往返与当面对答的形式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个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②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5)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遭遇失败。从本文看,燕太子丹最终失败是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的,请简要说明。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新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A______,而语言也借助数字技术融入时代发展。①语言智能,即语言信息的智能化,②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③主要关注人类语言的智能分析和处理,④涉及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和智能问答等领域。⑤作为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交叉领域,语言智能带来了以语言为代表的智性工具的革命,⑥进而推动与语言密切相关领域的变化与调整。⑦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日益加深,⑧语言智能与信息搜索、人机交互的融合,⑨具有广泛的应用落地力量,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大有可为。语言智能赋能语言服务发展。语言服务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作为语言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______,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语音助手、语音输入、语音支付等。(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胜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材料二“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B.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C.“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D.“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B.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C.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CA.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B.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C.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答案】(1)B(2)D(3)C(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5)①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B.“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2)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的说法绝对化。故选D。(3)A.“为楚怀王左徒”,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B.“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C.“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犯上”的批判。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故选C。(4)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可知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结合原文“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可知,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结合原文“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可知,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结合原文“并且增一字、减一字”“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可知,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5)结合原文“‘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结合原文“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可知,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结合原文“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可知,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结合原文“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答案:(1)B(2)D(3)C(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5)①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2.(2023秋•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双心河(节选)[注]海明威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他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他穿过草场朝上游走去。他走着走着,裤腿被露水弄得湿透了。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河流没有一丝声响。它流得又急又平稳。尼克走完草场,还没登上他打算在上面宿营的高地,就朝下游望去,看鳟鱼跃出水面。它们是跳起来捕食日落后河道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虫子的。鳟鱼跳出水面捕捉它们。尼克穿过河边这一小段草场时,①鳟鱼就在高高地跃出水面了。他此刻朝下游望去时,虫子大概都栖息在水面上了,因为一路朝下游都有鳟鱼在一个劲地捕食。他一直望到这一长截河道的尽头,只见鳟鱼都在跳跃,在水面上弄出不少圆形水纹,好像在开始下雨了。地势越来越高了,上有树木,下有沙地,直到高得可以俯瞰草场、那截河道和沼地。尼克放下包裹和钓竿袋,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是要先搭了帐篷才做饭。在两棵短叶松之间,土地很平坦。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这一来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②他伸手摩平沙地,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他的双手被香蕨木弄得很好闻。他摩平拔掉了香蕨木的泥土。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等他摩平了泥土,他打开三条毯子。他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摊在地上,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他拿了包裹中的一些东西,从这挡蚊布下爬进帐篷,把东西放在帆布帐篷斜面下的床头。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搭好了野营。他安顿了下来。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这是个扎营的好地方。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他正在自己搭起的家里。眼下他饿了。他从纱布下爬出来。外面相当黑了。帐篷里倒亮些。尼克走到包裹前,用手指从包裹底部一纸包钉子中掏出一枚长钉。他紧紧捏住了,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轻轻地敲进一棵松树。他把包裹挂在这钉子上。他带的用品全在这包裹里。它们现在离开了地面,受到保护了。尼克觉得饿。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饿过。他开了一听黄豆猪肉和一听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倒在平底煎锅内。③“既然我愿意把这牢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尼克说。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砍下几大片松木,生了一堆火。在火上,他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用皮靴跟把它的四条腿敲进地面。尼克把煎锅搁在烤架上,就在火焰的上面。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了,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在火边坐下来,从火上端起煎锅。他把锅中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食物在盘子里慢慢地扩散。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他知道豆子和面条还是太烫。他望望火,然后望望帐篷,他可不想烫坏了舌头,把这番享受全破坏掉。④多少年来,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他的舌头非常敏感。他饿得慌。他看见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吴劳译,有删节)[注]写于1925年,故事主要写了主人公尼克孑然一身从战场回到空无一人的森奈镇——他儿时的故地。(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写尼克由闭上眼睛到张开眼睛再到闭上眼睛,以细节刻画尼克入睡的过程,读者的感受也随之被带入到其中。B.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在荒野中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既凸显了他百无聊赖的心境,也突出了其挑战自然的艰辛。C.同《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多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与形象,但尼克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所不同。D.小说情节简单,并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环境描写着墨较多,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点。(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A.句子①写鳟鱼跃出了水面,映照出尼克的愉悦心情,预示他带着钓竿可能会有所收获。B.句子②中尼克“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如此彻底是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C.句子③是尼克在特定环境下的自言自语,直观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独断专行的形象特点。D.句子④暗示尼克曾有过一段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3)小说画波浪线处多用短句,且内容有反复,请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上的表达效果。(4)小说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A(3)①运用短句,增加句子的节奏感,侧面表现出尼克此时明快的心情。②运用反复,多次重复要办的事情,表现出尼克的心思缜密,善于思考,有一些强迫多虑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他的精神世界。(4)①运用全知视角能让故事在尼克经历的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真相,整体叙述更加客观具体全面。②适当切入中心人物,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更好的描写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二者相互结合有利于让故事更加的形象具体,情节更加的饱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好的彰显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句子,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技巧的分析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解答】(1)B.“百无聊赖”错误,根据“不过这样才美啊”可知,本文并不是要突出人物的百无聊赖,而是要突出人物的乐观、坚强。故选:B。(2)B.“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错误,结合“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分析可知,并非为了好闻的味道,而是为了平整地面,躺上面不硌得慌、舒服。C.“独断专行”错误,结合“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分析可知,自言自语是一种逗趣行为,为了自我宽慰,用拥有者的自豪感排遣孤寂。D.“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错误,过度解读,无中生有,只是说明他了解自己,舌头非常敏感,饿得慌时容易等不及,他在努力克制自己。故选:A。(3)①运用短句,“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增加句子的节奏感,读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侧面表现出尼克此时已经搭好了帐篷,并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安然地坐在帐篷里,感觉到了家的氛围,心情愉悦、畅快。②运用反复,“现在事情办好了”“现在办好了”“这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这事情办好了”,多次重复要办的事情,表现出尼克的心思细腻,做事缜密,善于动脑,执行力强,不拖拉延宕,有一些强迫症状和多虑,刻画了乐观积极、灵巧能干、经验丰富、智慧聪明的人物形象,细腻感人,让人身临其境,感染力强。(4)故事叙事视角上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叙事者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前者指无名叙事者,后者指尼克。叙事者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他”),“他朝天躺着”“他伸展在地上”“他抬眼穿过枝丫……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他从纱布下爬出来”,运用全知视角能让故事在尼克经历的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真相,整体叙述更加客观具体全面。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的第一人称“我”这个视角,“既然我愿意把这劳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使得叙述者和主人公尼克的话语之间过渡得自然流畅。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更好的描写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具有坚韧、不言弃的精神,经历过去伤痛,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排遣心灵创伤。面对旅途艰苦,一直负重前行、坚韧顽强。主动挑战,接受考验。尽可能步行到河的更上游扎营;忍着饿,先搭好帐篷然后做饭。乐观面对生活。沿途欣赏风光,感悟美好。而且在两个视角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故事中的叙事者的叙事描绘准确、观察仔细。有时他的概括性的话语会突然出现在描述尼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中,同样,在描述尼克的徒步旅行过程中,观察的镜头有时从尼克那里收回,而让叙事者对眼前景物作一番细致全面的描述,就这样,叙事者的声音时常出现在故事里,对自然环境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随着故事的进展,读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有一个无名的叙事者在尽量直接准确地描述大自然。两种叙述视角相互结合有利于让故事更加的形象具体,情节更加的饱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好的彰显主旨。答案:(1)B(2)A(3)①运用短句,增加句子的节奏感,侧面表现出尼克此时明快的心情。②运用反复,多次重复要办的事情,表现出尼克的心思缜密,善于思考,有一些强迫多虑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他的精神世界。(4)①运用全知视角能让故事在尼克经历的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真相,整体叙述更加客观具体全面。②适当切入中心人物,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更好的描写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二者相互结合有利于让故事更加的形象具体,情节更加的饱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好的彰显主旨。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大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史五首(其一)①白居易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②,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注:①此诗写于元稹被贬江陵士曹之后。②刑方措:百姓不犯罪,刑法放置起来用不上。这里指汉文帝吸取秦亡教训,以仁政治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楚怀”四句写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仍在担忧国政,因此行吟泽畔,心神不宁。B.贾谊被贬长沙后,仍然惦记汉文帝推行仁政的方略是否顺利,因此“难为心”。C.这首五言律诗明写屈原、贾谊两位古人的遭遇,实则暗含着对朋友的同情和慰藉。D.“士生一代间”是作者对朋友的鼓励:仕途起伏很正常,不能因此而落寞消沉。(2)在白居易看来,元稹的际遇与屈原、贾谊中的哪一位的遭遇更接近?结合诗句简要阐明理由。【答案】(1)C(2)元稹的际遇与贾谊的遭遇更为接近。同样才高且忠贞却被贬;身逢盛世被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1)C.“五言律诗”错误。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故选C。(2)诗歌前四句说到楚怀王因荒淫国政从而流放了屈原。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仍在担忧国政,因此行吟泽畔,心神不宁。诗歌中间四句说到汉文帝怀疑贾谊的才能,将贾谊贬谪到湘江之北。这时候社会安定,就连刑法都放置起来不用,贾谊被贬长沙后,仍然惦记汉文帝推行仁政的方略是否顺利。接下来写到人生在世间,仕途起伏很正常。身处乱世、怀才不遇实属正常,而身处盛世、怀才不遇才是最可悲。所以最后,诗歌说到这才知道屈原的怨恨是抵不上贾谊的深厚的。这首诗写于元稹被贬江陵士曹之后,作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作者认为元稹和贾谊的遭遇更有相似之处,贾谊富有才华,想要为汉文帝出谋划策,对汉朝是忠贞的,但是被贬谪。而元稹和贾谊一样富有才华,想要为国家出一份力,但是却被贬陵士曹。贾谊被贬是在汉文帝推行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元稹生活在中唐时期,大唐盛世繁华。所以二人都是生逢盛世而被贬。所以,元稹的际遇与贾谊的遭遇更为接近。答案:(1)C(2)元稹的际遇与贾谊的遭遇更为接近。同样才高且忠贞却被贬;身逢盛世被贬。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广东期末)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流转,照在思妇梳妆台的句子是“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是作者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乐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3)音乐属于听觉艺术,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在描写音乐时,经常把音乐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这样的诗句有很多,比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答案】(1)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重点字:裴)(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重点字:露)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新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深怨于秦,求欲复之。奉养勇士,无所不至。丹与其傅麴武书,曰:“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①,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麴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悄悄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麇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得书不悦,召麴武而问之。麴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选自《燕丹子》,有删改)[注]①易水之北:燕国南疆到易水,故此处以“易水之北”指称燕。②《燕丹子》,作者不详,传记小说。(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秦贪我A赂B而信C我辞D则一剑之E任F可当G万H之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不肖,不才,不贤,古人自谦之词,和现代汉语“不肖子孙”的“不肖”含义不同。B.要,求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含义不同。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弱国联合起来进攻强国的策略,称为“合纵”。D.虽,虽然,与《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的“虽”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不被尊重,他对秦国的仇恨怨念深重,寻找机会报复秦国,这也是他写信给麴武的主要原因。B.燕太子丹认为,是信念让人们即使受到了侮辱也选择坚强生存,他自己遭遇无礼羞辱后继续求生复仇,也是这个信念在支撑他。C.燕太子丹告诉麴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为自己雪耻的一天,他打算让麹武继续管理燕国,让麴麹武承担报仇雪恨的责任。D.本文是一篇传记小说,写燕太子丹与麹武商讨复仇大计,用书信往返与当面对答的形式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个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②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5)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遭遇失败。从本文看,燕太子丹最终失败是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BDF(2)B(3)C(4)①考虑燕国人数,不是秦的对手,长年相持,力量本来不足。②如果倡导对秦国用武力攻伐,楚国就会响应,韩、魏两国必然要随从,其形势便可以想见。(5)燕太子丹为报仇雪耻急不可待,思考不周,暗示了他的复仇计划必遭失败。【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秦王贪图贿赂而相信我们的话,那么,一把利剑行刺的作用,能够顶得上百万之师。“秦贪我赂”,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故在B处断句;“而信我辞”,“我辞”作“信”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故在D处断句;“则一剑之任”,“一剑”作定语修饰“任”,中间不断开,故在F处断句。故在BDF三处断句。(2)A.正确。不才,不贤,古人自谦之词;不像(先人)。句意:我不贤;本指后辈不像先辈。后指不能继承祖业或违背先辈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孙。B.错误。两个要均指求取。句意:但我私下里认为聪明人不企望凭侥幸而求取成功;不是为了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C.正确。D.正确。虽然;即使。句意:虽然需要拖延时日;即使父亲不慈爱孩子,哥哥不友善地对待弟弟。故选B。(3)C.“他打算让麴武继续管理燕国,让麴武承担报仇雪恨的责任”错误,结合原文“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可知,燕太子丹告诉麴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为自己雪耻的一天,那燕国不知道会属于谁,这也是麴武的屈辱。故选C。(4)①“计”,考虑;“敌”,对手;“旷”,久远。译文:考虑燕国人数,不是秦的对手,长年相持,力量本来不足。②“若”,如果;“应”,响应;“势”,形势。译文:如果倡导对秦国用武力攻伐,楚国就会响应,韩、魏两国必然要随从,其形势便可以想见。(5)结合原文“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悄悄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麇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可知,燕太子丹为报仇雪耻急不可待,思考不周,暗示了他的复仇计划必遭失败。答案:(1)B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