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视角下自媒体意见表达与法律规制研究_第1页
法制视角下自媒体意见表达与法律规制研究_第2页
法制视角下自媒体意见表达与法律规制研究_第3页
法制视角下自媒体意见表达与法律规制研究_第4页
法制视角下自媒体意见表达与法律规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治视角下的自媒体意见表达与法律规制研究【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宪法所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畅所欲言地进行表达,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和我国民主法治化进程。但同时由于自媒体发展的并不健全,公民在利用网络表达的时候,它又给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带来了诸多困惑,例如公众知情权和公民隐私权的冲突问题、自媒体对司法独立审判的影响、各阶层的“意见领袖”是否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网络表达是否应实行实名制等问题。如何在法律的天空下为自媒体设一个合理的边界,使其为法制建设所用却不屈从,这是作为新时代法律青年的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关键词】:自媒体表达权、司法审判、公权力、法律规制、司法公信力【引言】:近年来发生的“香港艳照门”、药家鑫、李某某案件等,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自媒体为我们提供方便和快捷的信息交流和思想表达的同时,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也向我们疯狂涌来,我们应该选择避而不语做个安静的观望者还是无知无畏做个犀利的自媒体人,是狂热跟风还是理性思考,这恐怕是个问题。鉴于此,如何既恰当地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权,促进网络市场的良性发展,维护宪法权威,又不妨碍司法的正常运作,使自媒体与司法互为补充,也已经成为各国对自媒体的法律规制的重点和难点,对其的深入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正文】:自媒体的定义与特点(一)自媒体的定义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尤其是新技术与移动通信终端的结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名词——自媒体传播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它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这种颠覆以往的传播模式在传播范围、影响力等各个方面均有超出传统媒体之势。自媒体,互联网术语,意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的环境下,由于博客、微博、共享协作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具有媒体、传媒的功能。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在报告中,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We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言之,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以及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由于在聚合社会舆论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自媒体已经成为司法公共事件最为主要的发酵场和爆发地。(二)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即时性特质使得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增强。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零,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公众表达民意变得更为直接、便捷,手中的言论表达权也得以充分的行使。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其职业的特殊性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舆论监督呈愈演愈烈态势,对执法司法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侵害公众利益。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作用,同时避免媒体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干扰,成为正确处理司法活动和媒体监督关系的迫切需求。由最近发生的诸多悲剧事件我们就会发现,互联网时代探讨自媒体言论表达的法律边界是十分必要的。自媒体对法治进程的影响及发展趋势(一)自媒体对法治进程的影响1.自媒体丰富了公民言论自由权不仅在于其能有效的引导大众舆论,更在于它能干扰司法人员及一些法律专家的观点,从而影响司法独立性,最终的结果是司法审判遭受舆论监督的道德要挟,舆论审判替代了司法审判。本来一切应该在法庭上公开,经过起诉、举证、质证、辩护、辩论等法定程序,公众在信息的有序披露中了解真相,法院的判决也可以经受事实和法律的检验。现在,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领先于法庭审判,给公众展示了先入为主的审判情境,法庭所作出的判决,即使完全符合公平正义,公众也会怀疑是否受到了舆论的影响,究竟是“舆论审判”、“媒介审判”还是法庭审判?近年来,很多案例表明,由于自媒体的口水效应、眼球效应、少数人操控效应、局部事件放大效应,使一些原本并不复杂的案件,通过网络的无界传播,特别是极少数人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恶意炒作,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最终演变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比如沈阳“刘涌案”,从一审死刑到终审死缓,聚集了太多的新闻要素,尤其在网上关于“刘涌案”的各种负面报道让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了质疑,媒体的这种缺乏司法机关权威信息来源的自发式传播,对普通群众服从司法权威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对司法机关树立公信力构成严重挑战。(二)自媒体的发展趋势自媒体用“权”不当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普遍较多,公众对公权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官员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食品与医疗丑闻、市场上假货泛滥、住楼倒塌、强拆民宅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公众感到无奈和心寒,同时也引发了“仇富”、“仇官”、“仇司法”等扭曲的社会心理,导致公众用区分性眼光主观、片面看待事件,角度极易偏颇,从而造成大多数人的不理智。随着公民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只要在相关事件中涉及到公权力和个人之间的冲突,就容易触发、激化公众的这些不良情绪,他们就会对权力公正性产生怀疑,并借助网络媒体排解、宣泄,而有的网络媒体和个人为吸引公众眼球,故意违背客观事实进行报道,炒作舆论热点,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后果不堪设想。自媒体的法律规制(一)矫正司法的不作为、乱作为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通过网络舆论,公民可以对相关的司法部门及个案审判行使监督权,这值得庆幸。然而自由的行使不是随意无所限度的,就像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就会滋生腐败一样,自由如果不加限制就会走向混乱,就会被滥用,从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现阶段司法机关内部缺乏有效的回应平台,应对网络舆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面对网络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很多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思想上缺乏充分的认识,要么斥之为“无聊炒作”不屑一顾;要么视之为“洪水猛兽”惧而远之,使司法机关与自媒体人的良性互动关系无法形成。另一方面,民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司法不作为、乱作为。只有司法正确行使手中沉甸甸的权力,才能有效地防止自媒体的不当干预。因此,就要从加强和改进执法办案工作做起,狠抓源头治理,规范审判流程,加大审判管理力度,着力保证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同时注重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取得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二)健全法律归责制度自媒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其作为新事物不尽完善的客观必然性,也是法律制度在现今网络时代滞后性的表现。从法制方面探究自媒体乱象,执法不力与制度缺失并存,而执法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立法的自治和保障性不足。而改善立法质量就要坚持原则:一方面,要坚持法律责任体系化原则,建立起民事、刑事、行政责任全面的惩罚体系,在归责原则上,坚持以过错责任为主,过错推定为补充,严厉遏制社会热点事件的恶性演变;另一方面,要重视责任承担层次化原则,务必明确各个归责主体,首先要强调经营者监管责任和警示责任,其次是自媒体者生产者的传播责任。一些不良网站“文责自负”的声明并不能免除其与作者的连带责任,其提醒行为并不能代替有效的监管措施,这点在执法上也是不容忽视的。(三)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谣言止于智者,流言止于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司法公开是最有力的舆论引导。司法公开不仅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也使司法权在民众的监督下得以公开和规范行使,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把握社情民意,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缓和僵化的社会关系,平息社会冲动与焦虑,进一步提高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从而在公众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司法机关与自媒体更好地交流,进行信息交互,为公众展现一个理性的法治社会,传递正能量。(四)加强自媒体管理法制化建设与此同时,加强自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也是必然选择。自媒体由技术创新孕育而来,引发的很多新问题是以往通行的法律所不能解决的,为防止不当的“网络审判”、舆论审判以及网络水军等违规自媒体人的叵测引导,煽动有错误倾向性的舆论扰乱正常的司法活动,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政策,使对网络谣言的界定,对编造、传播谣言行为的界定及相应法律责任的判断有法可依,在制定这些规章的同时落实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作出查处,也让每个自媒体人意识到自己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义务,坚守法律底线,不扰乱正常的司法活动,共同推进司法机关和自媒体的良性互动。自媒体的“自律”自媒体的良性发展,特别需要网络参与者的公民意识和素养的提高。自媒体时代对德育的发展是一种监督,同时也对公民的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德育则促进了自媒体时代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理性、和谐的言论环境,更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各项权利得以充分行使。(一)管得住“嘴”才能充分行使话语权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也就是说,每个人在网络上都经营着自己的一个媒体“小柜台”。但是,自媒体不应该仅仅是指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更应该体现出网民在这一个虚拟世界中的自律和自觉,管好自己的“嘴”,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要谨慎转载和妄加评论,要千万注意不让自己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制造者。只有这样,每一位网民才能更加有效地行使手中的话语权,承担起共同净化网络空间的重任,让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发挥引领舆论导向的正能量。(二)把握好“底线”才能有效提高参与度2013年8月15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要求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经营者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肃清网络不文明行为衍生出的文化垃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此,各个网络媒体都要深刻剖析,在查找问题上费心思,在制度措施上下功夫,完善网站内容监控制度,重视网站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同时,要根据虚拟空间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善于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在掌握大量事实基础上还公众一个不偏不倚的真相。只有这样,自媒体才能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公众实现良性互动,让广大网民在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中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坚决不给虚假信息任何滋生的土壤。五.结语林肯曾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诚然,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为法律拓展外延,法律为道德设定底线,他们的有机结合使得社会的正义被歌颂,邪恶被批判。然而,它们的界限也是清晰可见、不容混淆的。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精神,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行为准则。而互联网时代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公众舆论则将道德与法律不由分说地糅合在一起,以道德的名义捆绑法律。我想,当我们刷微博、微信狂热追捧、盲目跟风的同时,或许应该停下匆匆的脚步,认真斟酌、反思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因为那是我们神圣权利得来不易的果实。所以,就让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给彼此退一步的空间,让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与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适度融合,以理性为师,通过自媒体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引导我们的法治社会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参考文献】:

1.贺卫方:《从近期几个案件看司法与传媒》,天则双周学术论坛演讲,2011年6月22日2.龚倩:《论自媒体言论表达的法律边界》一文,2013年2月23日3.杨楠:《从刑事司法看——自媒体传播的舆论引导》一文,2011年11月15日4.赵莉莉:《网络自媒体对法治进程的影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六版5.张楚:《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P1126.王群:《自媒体时代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特征分析》,新西部报,2011年10月第九版7.谢尔:《微博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P88-P908.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P130-P1339.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88-P10010.张千帆:《宪法学讲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