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声音与听觉(解析版)_第1页
第03讲 声音与听觉(解析版)_第2页
第03讲 声音与听觉(解析版)_第3页
第03讲 声音与听觉(解析版)_第4页
第03讲 声音与听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3讲声音与听觉认识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的产生过程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理解耳和听觉一.人的感觉1.感觉的作用: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2.感受刺激的器官: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3.感觉产生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4.影响感觉的因素: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及其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2.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不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的(1)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2)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三.鼻和嗅觉1.嗅觉的产生: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特殊气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2.嗅觉的作用:嗅觉不仅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3.嗅觉的疲劳:长时间的接触某种气温可能感觉就会变弱,老年人嗅觉没有年轻人敏感,不同的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四.鼻和嗅觉1.味蕾: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2.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3.舌的不同部位感受的刺激不同: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舌能够感受这些味觉。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4.味觉的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3.介质: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4.传声的方式: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同样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六.声波1.声音的传播方式: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2.回声: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等。3.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七.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与功能(1)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也有一部分加强的功能)(2)中耳:鼓膜---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鼓室---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3)内耳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前庭---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半规管--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2.听觉的形成:(1)正常的听觉形成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2)还可以通过骨传导,比如万年贝多芬可以通过牙咬筷子听钢琴声。3.助听器与失聪:听觉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来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感官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失聪。4.耳对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八.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因此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它决定着声音音调的高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的高。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到1100赫之间。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4.超声与次声: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但一些动物却能听到。5.声音的应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大声说话导致雪崩超声波粉碎结石6.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7.影响响度的因素: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但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8.音色:在许多同学同时讲话时,即使没有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每个同学的声音。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与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九.噪声污染1.乐音:自然界中有各种声音。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器声、悦耳的歌声等往往使人感觉轻松愉快,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2.噪音:马路上的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往往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3.噪音判定与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例如你在学习时,邻居发出的优美的音乐对你来说也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4.噪音的防治:(1)从声源处减弱(2)从传播途径中减弱(3)从人耳处减弱考点一:感觉世界【例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下列情况与此相似的是(

)A.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 B.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度差异很大C.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得多 D.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答案】A【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选项A中“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提现了嗅觉具有适应性,其余三个选项提现的是嗅觉的差异性,故A符合题意。故选A。【例2】题图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金牌样式,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英文全称(Beijing2022ParalympicWinterGames)字样及金、银、铜的盲文,以供盲人运动员去感受奖牌的魅力。下列有关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B.盲人能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答案】C【解析】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A正确。B.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B正确。C.盲人“阅读”盲文,是通过盲文刺激指尖上的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触觉,再在语言中枢的参与下来理解盲文,C错误。D.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D正确。故选C。考点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如图,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摇晃。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蜡烛火焰具有摇晃的特征 D.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答案】D【解析】A.由实验现象可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B错误;CD.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故C错误,D正确。故选D。【例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A【解析】A.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距离不变,所以声音的振动时间不会延迟,故B不符合题意;C.音叉的振动传递给小球,将微小振动放大,并不能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故C不符合题意;D.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与声音的反射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考点三:耳和听觉【例1】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过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C.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B错误;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A。【例2】笑声虽美,但有时候也是可以成为噪音的,关于声音说法错误的是()A.捂住耳朵可以适当的减少听到的噪音B.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C.听觉在人耳的耳蜗中形成D.在太空中,不借用设备是听不到对方声音的【答案】C【解析】A.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故可以减少听到的噪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由于随着距离声源的距离增大,响度逐渐减小,所以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传播到人耳的耳膜和听小骨,引起耳膜和听小骨振动,听觉就形成了,故C错误,符合题意。D.在太空中,是真空环境,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不借用设备是听不到对方声音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答案】B【解析】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故选B。2.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使用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耳朵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人产生听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故B错误,符合题意;C.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听力障碍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听力健全的人使用这款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声听到声音,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声音只是由杯子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声音只是由杯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当用筷子敲击左侧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右侧杯不能发出声音D.当用筷子敲击左侧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右侧杯能发出声音【答案】D【解析】AB.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由杯子和水的振动产生的,故AB错误;CD.当用筷子敲击左侧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左侧杯停止振动,发声停止,此时右侧杯由于“共鸣”,其振动不能立即停止,故右侧杯可以发声,故D正确,C错误。故选D。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答案】D【解析】A.由题图可知,人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故A错误;B.由图可知,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高于人的发声频率,所以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低;故B错误;C.由图可知,狗的听觉频率的范围是15~50000Hz,而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称为超声波,所以狗能听到超声波;故C错误;D.由图可知,大象发声频率范围是14~24Hz;而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1000~120000Hz,所以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故D正确。故选D。5.在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某同学用笛子演奏了《瑶族舞曲》,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他不断变换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声音的能量【答案】C【解析】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变换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通过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振动的频率,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发生变化。故选C。6.古时候的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敌人夜袭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地面振动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在空气中不能传播D.声音在土地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答案】C【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土地振动,所以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士兵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声音可以沿地面传播,所以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士兵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声音是通过土地固体传过来的,其原因是固体能传声,且比空气传声速度快,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D.声音在土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7.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生的音叉触及面颊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答案】D【解析】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C.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D.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播条件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8.下列关于人听到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失聪的人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他感知声音的B.如果只是一只耳朵失聪,人是能够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的C.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听小骨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鼓膜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D.自己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使人感知声音的【答案】A【解析】A.失聪的人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他感知声音的,例如骨传声,A正确。B.即使只是一只耳朵失聪,人也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B错误。C.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C错误。D.自己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D错误。故选A。9.宁波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宁波人喜食鱼虾,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A.视觉、嗅觉、味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触觉、听觉、味觉【答案】A【解析】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人体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视觉、嗅觉、味觉。故选A。10.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的烦人,但是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是主要是因为()A.饼干太干了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D.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答案】D【解析】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发出的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故选D。11.图表示声音在25℃时不同的传播速度,分析可知声速与(

)A.温度有关 B.介质有关 C.体积有关 D.质量有关【答案】B【解析】由题中的图可知,25℃时,声音在空气、水、钢材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得出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B选项正确。故选B。1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男高音指的是音调高B.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大象可以利用超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A【解析】A.男高音是指发出声音的频率高,即声音的音调高,故A正确;B.蝴蝶振动翅膀的频率低,蚊子振动翅膀的频率高,所以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C.大象的听觉频率低于20Hz,因此大象进行交流时用的是次声波,故C错误;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阻值噪音的产生,所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13.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才能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音调不同D.丁图中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答案】C【解析】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使杯子的振幅大小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D.测量海水的深度是利用的是回声测距,即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底深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C.甲、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答案】C【解析】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A.由图可知,乙、丁的波形不相同,故乙、丁的音色不相同,故A错误;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相同,故甲、丙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甲、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故甲、乙的音调相同,故C正确;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的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C。1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5~2平方米。下列有关人体皮肤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排汗和散热等不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B.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C.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D.皮肤内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感受器【答案】A【解析】A.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故A错误。B.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指尖对触觉最敏感,故B正确。C.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故C正确。D.皮肤内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感受器,有冷热觉、痛觉、触觉等感受器,故D正确。故选A。16.2022年3月3日,清华大学博士生江梦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损失大于105分贝,右耳听力完全丧失。关于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江梦南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B.江梦南学习唇语,是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的共同作用C.听觉形成的流程图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D.青春期是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的最好时间,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答案】C【解析】A.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由此可知,江梦南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故A正确。B.大脑皮层具有运动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江梦南学习唇语,是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的共同作用,故B正确。C.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神经中枢,故C错误。D.青春期脑的重量及容量以及脑细胞、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大,神经系统的结构已接近成年,脑兴奋性加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是认识事物和学习的极好时机,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故D正确。故选C。17.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答案】B【解析】A.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①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B.③鼓膜的作用是传递振动,它能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C.⑤是耳蜗,是听觉感受器;④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是人体中最小的一组骨头。它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并放大声波,扩大听力范围,C错误。D.神经冲动通过⑥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形成听觉。所以,产生听觉是在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18.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答案】B【解析】如果要探究频率不同的两个音叉是否能够引起共振,那么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振动频率,即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观察敲击后能否共振,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9.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C.减小噪声传播的速度 D.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A【解析】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B.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答案】B【解析】A.音叉直接和水接触,水花溅起是由音叉的振动引起的,不能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B正确。C.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C错误。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D错误。故选B。21.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人从明亮处走到暗处,瞳孔会缩小B.人会晕车是因为内耳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过于敏感C.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会在伤口处形成痛觉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嗅觉感受器易疲劳【答案】B【解析】A.光线由亮变暗,瞳孔扩大,光线由暗变亮,瞳孔缩小。因此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变大,故A错误。B.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晕船,故B正确。C.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痛觉会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故C错误。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嗅觉具有适应性,故D错误。故选B。22.温州南戏产生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宋元时温州诞生的“九山书会”是我国最早从事戏剧创作和表演的民间艺术团体。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离不开乐器伴奏。下图为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鼓板,鼓板为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伴奏时,演员将击响的鼓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单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答案】B【解析】A.声波以波的形式传递,不会传到人体中去,故A不符合题意;BC.演员将击响的鼓用手一按,即手阻止鼓面振动,响声马上消失了,说明鼓面停止了振动,发声也停止了,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介质一直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3.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可以不借助无线电进行直接交流;而航天员在外太空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B.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声音太小听不到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D.外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答案】D【解析】在空间站里面有空气,而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因此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在外太空,没有空气,而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则不能直接进行交流,需要借助无线电。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符合题意。24.六月初,我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在西施大剧院完美落幕。某同学在活动中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__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答案】振动音调空气【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同学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弦,使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25.小科家最近交付的高层精装修房临近马路,为了测试噪声的响度,进行了实验。小科购买了声音测试仪进行测试。声音响度用声强级中的分贝(dB)单位表示,测量的数据绘制的图像如乙所示。小科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小科应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个)。【答案】噪声的响度与楼层有什么关系?同一时间【解析】由图乙可知,横轴是楼层的高度,纵轴是噪声响度,所以它研究的是噪声的响度与楼层有什么关系?小科探究噪声的响度与楼层有什么关系,应控制的变量是同一时间,同一楼层。26.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所以声速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①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1708年,他利用远处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和爆炸声计算出空气的声速,如图1所示。②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如图2所示,利用火药发光和水下钟声,算出了水中声速。③第一次测量铸铁中的声速是在巴黎完成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则会听到两次响声,利用管长和两次响声的时间差计算出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④现代测量声速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超声压电陶瓷换能器作发射器和接收器,直接利用示波器测出声速。(1)材料中的炮弹爆炸声和钟声是通过物体的______发声的。(2)在第一次测量铸铁中的声速实验中,听到的第一次声音是______传来的。(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______(可多选)。A.科学的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测量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声速的测量越来越准确C.很多科学研究来源于生活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