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节介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本节内容由“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首先说明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的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再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最后通过实验活动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懂得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一、课件导入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提出问题①.帽檐直径AB与帽子的高度CD哪个较长?学生活动1①.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②.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发现:AB与CD一样长;中心的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师: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位的符号布置自学①.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学生活动1①.了解“国际单位制”.②.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学生活动2归纳:换算关系:1km=103m1反馈练习一教师活动3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学生活动3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dm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mm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70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105nm2.长度的测量师: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1)长度的测量工具展示实物学生活动4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观察刻度尺教师活动5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强调重点①.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②.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最大值.③.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学生活动5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师活动6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活动6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①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②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③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④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4)正确读取估计值教师活动7出示例题: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cm学生活动7教师讲解: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7cm,因此读数应为1.37cm,不能读作1.4cm.教师活动8出示练习题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物体长度是.学生活动8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答案:A;B;2.20cm(或22(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教师活动9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 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mm.2.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学生活动9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5.0cm;估计值是0.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5.0cm+0.00cm=5.00cm,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答案:5.00;1.6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3)计时工具学生回答: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师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师活动11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如上图所示.【使用方法】【读数】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阅读“知识加油站”,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出示练习题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mins.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因此读数是3min38.3s.4.误差布置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并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①.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②.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③.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出示练习题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②187.5㎜;③187.8㎜;④187.65㎜;⑤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思考交流: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④四个读数187.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①187.6㎜;②187.5㎜;③187.8㎜;⑤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设计意图】: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老师巡视、讲评.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4.【板书设计】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二、长度的测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三、时间的测量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一、案例的“亮点”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还是停表的读数,都先以学生的尝试使用为前提,然后再归纳总结,细化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充分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这节课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教师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时效性和韵律感.3.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考虑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本课难点是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通过例题讲解、交流讨论、习题训练逐渐得以突破.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还没有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物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困难.2.少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表示物体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感到困难,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特别是末端对着整刻度的估读不够理解,对读取机械停表的示数也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来巩固.运动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对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局限于相对于地面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能借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本节内容由“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两部分内容组成。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知识与技能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学生活动11.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3.不是,因为整个地球都是转动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教师活动2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学生活动2思考,并回答: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设计意图】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设计意图】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教师活动3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学生活动3【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介绍运动分类知识,让学生对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以后教师活动4举实例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对方车辆慢慢后退。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学生活动4感觉不同是因为观察的人用了不同的标准(或相对于不同物体)。【设计意图】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归纳:要想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取一个标准才成,物理学中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教师活动5那么怎样才是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了呢?或者说我们要观察那几个方面,才能学生活动5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观察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和方向。【设计意图】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总结: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教师活动6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学生活动6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平时多数情况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设计意图】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总结: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教师活动7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学生活动7动手操作,观察以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邻桌同学间讨论。回答: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静止的。【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这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师活动8提出问题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学生活动8因为子弹相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小或一样,它们之间近似相对静止。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设计意图】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教师活动9提出问题::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同一物体相对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不同的情况呢?学生活动9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设计意图】强化对相对运动知识的应用。三、学以致用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加油机相对受油机静止,它们相对地面是运动的。跳伞运动员之间相对静止,他们相对2.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1)地球(2)太阳(3)静止【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取参照物,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设计意图】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五、反馈练习出示练习题3.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4.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河岸上的树B.船舱C.迎面驶来的船D.河水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板书设计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通过有趣的图片、问题讨论、列举实例,引导学生结合思考问题,由浅人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然后过度到“参照物”的讲解;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决的问题。学生对速度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4.粗略的研究变速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快,路程短则比较慢;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的运动路程除以时间×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题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本节课教师以“繁情景把学生带入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从易到难,获得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总结出速度接受能力,由浅入深递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教师活动3二、新课讲授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s实验原理: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教师活动2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活动2(1)S1,t1,(2)S2,t2,老师用PPT展示3、进行实验()()(),学生活动3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运动时间(s)111222教师活动4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学生活动4尝试性实验为了实验测量准确,数据有效,正式实验前老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几次。教师活动5PPT展示:按下图安装、调整,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学生活动5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正式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把数据填入表格。1、测全程2、测上半段3、计算教师和学生活动6按照分组,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提醒记录数据【设计意图】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有实物投影,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t1=433学生活动7s-s3t-t学生回答: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教师活动8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学生活动8教师活动9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通过位置传感器B、装有学生活动9观看视频,思考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同时试着分析计算机上的速度-时间图像有条件的学校可选1-2名学生在传感器前面行走,观察速度变化情况【板书设计】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2=运动时间(s)2=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阅读了大量的素材,发现这节课的内容,人教版注重平均速度的测量,而其他版本还要求学生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其实在拓展性实验中就体现了,但没有直接说明,我觉得老师在上课讲这部分时不妨渗透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的速度就是瞬时速度。这是一节典型的测量实验课,所以要符合物理实验课的要求。我从自己上课的实际出发,本着常态课的思想来梳理的教学思路。一、案例的“亮点”成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用视频还开阔了学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的弱项。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小”)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20m/sB.10m/sC.8m/sD.都不对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A.1.5m/sB.2m/sC.1m/sD.2.5m/s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板书设计】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安排中比较重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本节名词术语比较多,如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等,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应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性。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播放视频二、进行新课学生试唱乐谱1.2.3.4.5.6.7.i。让学生感受:从低音“叨”到高音“叨”各个音有教师活动1讲:物理学中,用音调来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跟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进行下列探究慢慢低教师活动2PPT展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34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设计意图】再现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2)、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1)学生活动:用手轻敲桌面,再重敲桌面,感受两次敲击声有什么不同。可见,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在物理中,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强弱。那么声音的响度跟什么有关呢?先引导学生猜想,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探究实验: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的【设计意图】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探究的能力。(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A.音调B.响度C.音色D.都不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A.音调变高B.音调变低C.响度变大D.响度变小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hz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决定于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三、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一、引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声与信息学生活动1问: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8—39页,看看能不能把声与信息分分类,看看有几种运用?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课文。学生活动2阅读课文,尝试分类。汇报声与信息的运用。初步分类。1、在日常生活、工业、军事、医疗等方面的运用分类。2、按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的运用分类。3、声和声音【板书】一、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生活动3观看,加深声与信息的运用。知道特殊的声音可以传递有用的信息。PPT展示练习:有一艘漂在海面的渔船向水下的鱼群发出一个声信号,0.05秒后听到了这个声信号的回音,鱼群大约在海底多深?要计算出这个深度,还需要什么条件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1m/s)学生活动4实物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师生共同分析矫正。学生活动5在交流反馈中落实重点知识,进一步了解解题的规范要求。【设计意图】重要知识要多种方式学习。计算题求解不规范是现在学生的特点,加上一个计算题既强化了重点知识,又规范了解题行为。师:回声测距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比如“B超”、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裂问:有的同学按照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的运用分类,这些同学很聪明,由此你可以看学生活动6生思考讨论后知道“声”的概念更广,包括超声波、次声波、声音。师:所以,该节课的课题是“声的利用”而不是“声音的利用”。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声的第二个运用:声与能量探究活动(二)声与能量【板书】二、声与能量师: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一下。指导学生上讲台完成实验: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跳动。学生活动7两位学生上讲台完成实验,其余学生观察实验,认可实验的真实性。学生活动8学生认真阅读,了解声传递能量的具体运用。积极回答:声清洗、声击石教师活动9教师:人耳虽然听不见次声波,但有些动物却可以听到。当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核爆炸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因此利用次声波可以对上述情况实施监控。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度大的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造成破坏。学生活动9认真听讲,感受知识的力量。三、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学生阅读课本40—41页“科学世界”回声定位、回声测距、B超声清洗、声击石、次声武器2.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橡皮膜,火焰会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4.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D.蝙蝠发出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返回,根据回声就可6.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混点的辨析,又没冲淡重点知识的学习,还培习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3)加上一个回声定位多,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总结3: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识。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过感觉是不能判断温度的高低的,从而认识到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的乐趣。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用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烧学生用具: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水、篮墨水、实验用温度计、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体温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体温计量程是35℃到42℃,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读数,不能立即读数.图AB图CD2.思考:把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放入冰水温合物中时,水银柱稳定后长20cm,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读数,不能立即读数.性认识,包括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想象晶体2.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物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物态变化。同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冰的熔化过程,想一想,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生开始思考、设计、提出问题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海波(硫代硫酸钠)和蜡的熔化过程。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图3.2-2和图3.2-3中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将数值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规律。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评估交流合作总结1: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识图回答:海波48℃;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拓展;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一个凝固过程B.一个熔化过程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化化三、课堂小结本节教学内容由“沸腾”“蒸发”和“液化”三部分内容组成。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热学专题,它是学生后面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继续,学习本节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节内容又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大量物理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在思考、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也能够经历科学研究的分析过程,获得在不同自然现象中居然蕴含相同物理规律的认识体验。知识与技能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塑料袋、酒精、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一、情景引入按照教材中的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为什么塑料袋又变瘪了?”“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设计意图】从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热量变化。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沸腾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归纳小结: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约150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5℃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实验记录表格如图温度/℃1234065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交流、分析论证的能力,反映物理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实验作风,形成敢于质疑勇于解决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观察阶段观察要求水在沸腾前逐渐升高大水在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保持不变小(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液态氨液态铁液态铅亚麻仁油-183-196-253-268.9液态氧液态氮液态氢气态氦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探究点二蒸发情景创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小实验:(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体验、感知,能直接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对知识的理解、情境设置还是洗衣服,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洗衣服时展开晾晒与揉成团儿②相同的温度下把衣服晾到不通风的室内和通风的室外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因③其它条件相同时,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因素?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2)(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相同点吸、放热情况只在液体表面处在液体内部和表不同点发生的位置进行面同时进行发生的快慢发生时的现象发生需要的温度不容易观察到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吸热,液体自身速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条件行,且与气压有关液体自身温度变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化情况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液体自身温度变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化情况用制冷,降温,制主要应用水浴加热,制糖业制冷,降温,制主要应用探究点三液化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情景创设:展示PPT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学生探索实验: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阅读教材61页第3和第4自然段,写出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设计意图】内容比较简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板书设计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2.蒸发: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特点:(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4)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制冷性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4.日光灯用久了,两头会发黑,这是日光灯的灯丝()5.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这节课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讲:一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在得我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但发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本节是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需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然界中的重要现象。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以及小孔成像实验,理解实验是研究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课件、激光灯、牛奶水及容器、蔗糖、热水、搅拌器学生:激光灯、喷雾器、牛奶水及容器、玻璃砖、蜡烛、火柴、自制小孔成像器具学生挪动、看齐器材:蜡烛、火柴、自制小孔成像器具(针孔照起的硬纸筒,内筒可以前后拉动,内筒的一端蒙上半透明的塑料薄43(2)思考:百米赛跑时,裁判员是看到枪冒烟计时准确还是听到枪声计时准确?解释:看到枪冒烟是光的传播,听到枪声是声音的传播,故看到枪冒烟计时准确2.人造光源:2.应用:激光准直、站队、瞄准水和玻璃中的光速:3c、2c43传播”演示实验,清晰地展示出了光的传播路径4、让学生及时动手动笔,例如画出“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和附件:3、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A.太阳和烛焰B.月亮和太阳C.烛焰和明亮的镜子D.电池和萤火虫4、车棚顶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车棚底部形成一个光斑,这个光斑是()A.三角形的,是太阳的影子B.圆形的,是太阳的实像C.三角形的,是太阳的实像D.圆形的,是太阳的影子5、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A.先见闪电,后闻雷声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日食和月食A.光源能射出无数条光线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C.光线就是很细的光束D.光线是7、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选填“正比”或“反比”).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并能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们的眼睛.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N 。4.在暗室的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2、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知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实验中找准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等效替代法,寻找平面镜成的像,在此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点。本节课围绕科学探究的几大步骤: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探究,避免盲目性。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合理的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初中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重点: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猜想之前,先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照镜子“举左手、向后退、眨右眼等”等,扮演“像”的同学要配合进行表演,并说自一、基本概念:平面镜、物、像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来学现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是通过创设“镜中的钟表”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来纠正1)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强调点燃的蜡烛虽是相同的。(2)再通过作图来说明这一错,(是;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探究点一光的折射现象结论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师:根据学生画的图介绍相关名称入射点(O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OB,法线NN′;入射角∠i,折射角∠γ(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探究点二光的折射规律(1)器材:激光光源、玻璃砖、量角器、直尺。(1)器材:激光光源、水槽、量角器、直尺。①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吗(若不改变,光路应为什么方向)?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交流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养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气)中是远离法线,在传播得慢的介质(水或玻璃)中是靠近法线。]【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体验光从玻璃射入水中是时的现象和折射光路的可逆性。④教师提出:有的同学喜欢游泳,看水只有齐板书设计第4节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①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③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④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折射规律的应用池底变浅,海市蜃楼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探究三线共面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2.探究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并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师用: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陀螺、放大镜、电视机、多媒学生用:水槽、平面镜、白纸、三棱镜、白屏、课前搜集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创设情境:雨过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②在水槽里装上水,槽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通过平面镜反射到白屏上,观察白屏上反射光的颜色。演示实验:色光的三原色。【板书设计】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学生集体回答:“不变。”B.4、5、6中还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了透镜?今胶卷主要是为了承接像的,相当于光屏。它的表面涂有对光敏感的物质,到凸透镜的距离。思考:与物体进行比较:像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继续实验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通过放大镜会看到倒立缩小的像。结合凸透镜的总结1)投影仪与照相机成像的相同点是都在屏上成倒立的用光屏承接。虚像是“虚”的,但人眼视网膜上的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1.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A.照相机B.放大镜C.投影仪示意图()A.照相机B.放大镜4.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节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2)、在实验探究中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对于如何观察虚像,教师示范当物由远及近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报告后,教师用动画生动形象的再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把蜡烛放在【设计意图】: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增强同学们的成就感,形成深刻印象,引导学生FFFf2f2、把烛焰放在点,屏上这个像一定是()生的潜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像的性质像的性质应用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测凸透镜焦距物距倒立或正立平行光f<u<2f【实验结论】:?():):导致眼球的晶状体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近视):):透镜即“晶状体”变得扁平,然后移动物体,看!(度1.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近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C.来自远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近视眼的视网膜.2.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分析问题,即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和“近视和远视真理的科学精神,解决问题,即通过“近视和远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眼保健知识,学会正2.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①先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的窗外远处的物体。注意成像情况。②再用另一个凸透镜观察上面得到的物体的像。注意成像情况。【板书设计】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2、显微镜是由_______和______ 。4、我们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物体对我们6、小明观察远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两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基本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学生讨论:不能直接用天平测量自身质量,超出“称量”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二、教案中的“亮点”轮胎、汽车轮胎等物品,用体重秤现场测附件:1、一根铁棒,其质量发生了变化的是()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中学生身体质量的是()4、感受身边的物理——质量为15g的物体可能是() g.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填“左”右“右”)移动;当他用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该在天平右盘中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尺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EQ\*jc3\*hps19\o\al(\s\up11(3),实)61、一般:ρ>ρ>ρv水vvvρ>ρ>ρ>ρC【回应引课】1、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正确理解为则空心的体积是多大?(ρ=7.9×103kg/m3)铁1m36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步认识和感受.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误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 幼儿园健康教案《五官很重要》及教学反思
- 2025年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仿真实时处理系统合作协议书
- 后勤部门工作参考计划
- 2025年聚甲醛、聚甲醛合金及改性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大型型货车租赁合同书
- 特别赞助协议书
- 国际航运船只租赁合同
- 商场租赁合同书
- 2025年古马隆树脂项目建议书
- 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上海)(秋考)(空白卷)
-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题
- 山东省济南市语文小升初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 装配式建筑复习试题及答案
- 空气动力学仿真技术:湍流模型:k-ε湍流模型原理与应用
- 榛子食品深加工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4年重点项目
- 支撑梁拆除安全协议书
- 2024-2030年中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高中期末考试考风考纪及诚信教育
- 小学语文大单元设计论文
- YYT 0681.5-201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5部分 内压法检测粗大泄漏(气泡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