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高一上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②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以宽厚之德对待天下民众和事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发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觉把“道”弘扬光大。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以道德秩序构造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撑。《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天下为公的治世之道,倡导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各有所养、各尽所能,胸怀天下、谋求大同。中国古人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天下”并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个别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达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华文明是推崇信义、和睦、仁道、友善的伟大文明。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之间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是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都对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开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质作出了贡献。⑥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⑦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天下大同、共生并进、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国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将这些理念发扬光大。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⑩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给予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底气和丰富智慧。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使之在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开辟光明未来的道路上彰显更大的价值、更强的力量。(摘编自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B.“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而形成的。C.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了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D.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我们的大国担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A.如果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塑造起了作用,将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理解。B.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C.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精华中的和平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D.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是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分不开的。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一项是()(3分)A.《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B.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C.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D.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并计划在未来30至40年内排放130多万吨。4.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当今的中国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概述我国在建设美好世界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黎明前的故事(节选)茹志鹃这天晚上,爸爸回来,米米还没有睡着,就听见妈妈急促地跟爸爸说:“要小心,今天有些古怪。隔壁陈家忽然来了远亲,傍晚时,又有一个‘黄牛’跑到门口来卖银圆。我看这情况……你得停两天……”米米虽然听不懂,可是知道这总不是好事。她屏住气,听爸爸温和地对妈妈说:“在这种时候,怎么能停!……你有些怕不要紧,在天亮以前,天会黑得更可怕一些,过去了,就会好的。”接着,爸爸又爬上了阁楼。不知怎么的,米米睡不着了,心里就是觉着不安,可是看看妈妈,①却仍然像平日那样,坐在窗边改卷子,有时停了笔,侧耳静听一下。夜已深了,一切似乎都报安静,米米迷迷糊糊地也入了睡梦。米米和小小突然给一阵猛烈的骚乱声惊醒了,一睁眼,吓呆了。妈妈脸色灰白,站在床前,阁楼上“砰嘭哗啦”,好像所有的箱子、抽斗、床铺都同时翻倒了过来;杂沓的脚步声,吆喝声,乱成一片。一会儿,就见几个穿短衫的人,拿枪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双手被铐着,嘴角破了,血一滴一滴地向下流。米米和小小迷惘地看着爸爸,爸爸赶紧用肩膀擦了擦嘴上的血,对米米、小小笑了笑说:“不要怕,不要怕,小孩子要学得勇敢一些。”妈妈一听这话,就转过头去了.那些人给妈妈也铐上了手铐,说:“走!”到这时候,米米才像从梦里醒了过来,她突然跳起来,一把死揪住一个穿短衫的人喊道:“不许拉走我爸爸妈妈!”“滚开,小共产党!”那人推倒米米,就押着她的爸爸妈妈走了。米米趴在地上,浑身哆嗦着。小小却依然躺在床上,痴呆呆地看着门口。阁楼上,还有人在翻箱倒柜……平时,小小不算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在家还欺负姐姐,可是现在,爸爸妈妈已被逮去一天了,他却一声也没哭,不说话也不动,只是固执地蹲在爸爸的阁楼上,那些人撵他也撵不下来。爸爸被逮去的第三天,住在他家的那些特务,买了酒菜大吃大喝,忽然小小从阁楼上飞跑下来,朝特务大喊道:“把我爸爸妈妈还来!为什么把我爸爸妈妈抓去为什么不让我上学……”小小一边喊,一边极力地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米米在一旁看见一个特务不怀好意地瞪着小小,生怕弟弟吃亏,赶紧过去拉着小小说:“我们自己捡菜皮去。”说着就拉了小小要走。“不许走!”那特务说。“你不让我们上学,不让我们出去玩,还不让我们吃饭吗你们要不放心,就跟去好了!”米米把弟弟拉在身后,斜着眼,狠狠地盯着那人。另外一个人挥了一下手。米米拉着小小赶紧走了出来。弄堂里仍有孩子在闹闹嚷嚷地玩。②米米和小小觉得有些奇怪,老玩香烟牌子、玻璃弹子有什么意思呢!姐弟俩没看一眼就走了过去,在这短短几天里,他们好像突然长大了。小菜场老早散了,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好捡。米米和小小并排坐在小菜场的石阶上,过了一会儿,小小站起身说:“姐姐,我们自己去找爸爸。”“对!我们去找。”米米站起来走了没几步,小小却停下了,他茫然地说:“那……到哪里去找呢”“那些坏家伙都是警察局的,我们到警察局去找!”“对,快走!”小小好像高兴起来了,拉了姐姐就跑。③天黑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路上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九四九年的第一声春雷,隆隆地从远方滚来。米米和小小两个加紧了脚步向前跑着。跑着跑着,雨就哗哗地落下来了。警察局阴森森的大门口,四个拿着枪的警察在踱来踱去。“滚开!”那个警察端了上好刺刀的枪,把他们赶到一边去了。米米和小小愣愣地站在门口。“小小,我们回去吧!”小小不响,只是用手背擦着眼睛,很久才移动身子,跟姐姐走了。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小小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姐你说,爸是共产党,是好人,他们为什么抓他”“他们都是坏蛋!”“爸爸说北平有共产党,那我们叫他来打这些坏蛋!”“北平……路太远了啊!”“……我们写信去……”米米和小小回到自己家的弄堂口,天已黑尽了。住在弄堂口的胡阿秀阿姨看见了他们,就哭着把他俩带到自己家里,给他们身上弄了弄干,又给了一些小菜,也不敢留他们,只说:“有事只管来找我。”来米和小小回到家里,那些特务也没有人来问。米米就点起洋油炉子,自己动手做起饭来。小小还是照常爬到阁楼上坐在爸爸的床上。①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围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也许爸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他这样想着,想着,等到米米上楼来找他去吃饭,他已伏在枕头上睡熟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标题“黎明前的故事”简洁醒目,且意蕴丰富,暗示这是临近解放所发生的故事。点出了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B.爸爸被敌人押走时,担心孩子看见自己的样子而伤心、害怕,于是赶紧用肩膀擦了擦嘴上的血,还笑了笑并用话语来安慰孩子。C.“你不让我们上学,不让我们出去玩,还不让我们吃饭吗”一句用三个“不让”强烈表现了米米对敌人暴行的气愤。D.米米和小小回到弄堂口,得到了胡阿秀的帮助,胡阿秀哭泣表明她有同情心,而“不敢留”则意在突出她的思想落后。7.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通过描写妈妈的动作,既表明了妈妈的职责,又表现了妈妈机警的形象特点。B.句子②中对米米和小小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写出了两个小孩子在父母被捕后的成长。C.句子③是环境描写,既突出孩子的艰难,又暗示时代背景,更预示他们将找不到父母。D.句子④插入往常最热闹的画面,既与现在的凄冷形成对比,又衬托出孩子对父母的思念。8.第一段在小说(节选)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篇小说在选材角度上颇有讲究,请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文本二: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以亲老A家贫B起C为D州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I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属,撰写,缀辑,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词义不同。B.事,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事”词义相同。C.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字词义相同。D.寻,寻找,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中“寻”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B.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C.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感觉非常舒适快意,有时即兴尽情弹琴吟咏,将欢乐推向极致。D.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说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已然十年过去。B.“尘满面,鬓如霜”,想象妻子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是灰尘满面,鬓发如霜。C.“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故乡。D.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以及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16.这首词抒发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因为多重阻隔,而愈发深沉。结合词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除了生死相隔之外,还有哪些阻隔。(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游览天姥山急切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对红色是①的,红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先民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赋予了“红”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成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古代,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用法,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色彩制度,但红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通过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我国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相辅相成。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父母和三个孩子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吉祥喜庆。红色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②。作品《红岩》突破传统,大胆常试将黄土化为岩石,大面积拉开红、白两色的对立,烘托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③的革命力量,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①,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比如,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②。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③。“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为了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B.蚁后是蜜蜂家族的“国王”,占据着中心地位。C.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D.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请注意叙事与细节描写)。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答案1.A(“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错误,结合原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可知,两者无因果关系。选项“所以”强加因果。)2.B(“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错误,结合原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可知,选项“精神支撑、理想支撑”扩大范围。)3.D(A.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小德就像流行的河水一样浸润滋养万物,大德使万物全都充实地生长、变化、发展,天地之所以大,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段话反映出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也体现出一种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B.天和人的关系,把天和人和二为一,让万物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相处状态。(天人之间)内涵相同道理相同,运动时互相补益,彼此之间和谐顺遂彼此包容接受,把这称为道德。这段话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有序的和谐状态。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C.“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建设,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D.日本的行为是不利于生态发展的,违背“万物并育”的理念。)4.①引用论证。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②举例论证。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结合原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可知,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结合原文“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可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结合原文“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可知,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5.①和平建设方面:建国后,从不主动挑起战争和冲突;反对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事宜。②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战略,积极推进世界经济发展。③国际秩序方面:坚持团结合作,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体系健康发展。(结合原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可知,在和平建设方面:建国后,从不主动挑起战争和冲突;反对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事宜。结合原文“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知,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战略,积极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结合原文“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可知,在国际秩序方面:坚持团结合作,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体系健康发展。)6.D(“而‘不敢留’则意在突出她的思想落后”分析错误。当时正是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不敢留”表现出的是害怕受牵连,突出敌人的凶残。)7.C(“更预示他们将找不到父母”分析错误。环境描写与他们将找不到父母没有必然的关联。)8.①暗示了斗争背景,营造了紧张的斗争气氛。文中用妈妈的话“要小心,今天有些古怪”等交代了形势的严峻,从而营造了紧张的气氛。②突出了爸爸的形象。通过爸爸的话“怎么能停”“在天亮以前……就会好的”等丰富了爸爸坚定的革命热情和对革命充满信心的精神。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隔壁陈家忽然来了远亲,傍晚时,又有一个‘黄牛’跑到门口来卖银圆”说明爸爸的行为受到了敌人的监视,所以下面才会出现敌人抓捕父母的行动。9.①小说主要选取了米米、小小两个小孩子在父母被敌人逮捕之后的事件来写反抗国民党特务的斗争。视角独特,真实素朴,从孩子的角度描写体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这种选材通过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凸显了孩子的心灵纯洁,拥有童真、童趣,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③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与国民党特务的凶残进行对比,审视人性,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直扣人心,别开生面。10.BEG(句意: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穷,便出仕做州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不几日便辞官归田。“以亲老家贫”,是做官的原因,“亲老家贫”是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应该在B处断开;“起为州祭酒”,“州祭酒”是宾语,所以应该在E处断开;“不堪吏职”是动宾短语,“少”意即“不久”,是时间,放在下句句首,所以应该在G处断开。)11.D(A.正确。撰写,缀辑/通“嘱”,嘱托。句意: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B.正确。都是“侍奉”。句意:不谄媚长官。/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C.正确。都指“交托”。句意: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嫁给一位商人为妻。D.错误。词义相同,均为“不久”。句意:不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