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行业实践指南_第1页
智能制造行业实践指南_第2页
智能制造行业实践指南_第3页
智能制造行业实践指南_第4页
智能制造行业实践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行业实践指南TOC\o"1-2"\h\u23446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15014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319884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34837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234342.1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4161592.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421822.3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52512第三章设备智能化升级 5326773.1设备智能化的意义与挑战 5149713.1.1设备智能化的意义 5226963.1.2设备智能化的挑战 5263693.2设备智能升级的关键技术 6170353.3设备智能化的实施策略 66302第四章数据采集与管理 799824.1数据采集技术 7107604.2数据存储与管理 7139794.3数据分析与挖掘 712095第五章制造过程优化 830525.1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 8320085.1.1概述 8172765.1.2改造内容 8218125.1.3实施策略 865325.2制造过程监控与调度 997535.2.1概述 9250805.2.2监控与调度内容 9324965.2.3实施策略 956295.3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9102205.3.1概述 9189585.3.2质量控制内容 910985.3.3实施策略 914944第六章供应链协同 10219346.1供应链智能化改造 10182426.1.1概述 10295686.1.2改造内容 10188216.1.3实施策略 10241106.2供应链信息共享与协同 10100406.2.1概述 1054996.2.2信息共享内容 1049266.2.3协同策略 1046736.3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优化 11303376.3.1概述 1118766.3.2风险识别 11142906.3.3风险评估 11272386.3.4风险应对 11326936.3.5优化策略 113352第七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11163017.1服务平台的架构与功能 1140067.1.1服务平台的架构 11165787.1.2服务平台的功能 124567.2服务平台的运营与管理 12233817.2.1运营管理 12275827.2.2管理体系 12190757.3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 132212第八章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 13244808.1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求 1311528.2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14160218.3职业技能提升与认证 1425513第九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4210299.1智能制造相关政策法规 1498479.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4244229.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549539.1.3行业层面政策法规 1566409.2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1589069.2.1标准体系框架 15262549.2.2标准制定与实施 1591469.2.3标准国际化 15103629.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 1593149.3.1政策法规的实施 1554759.3.2标准的实施 16191059.3.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的协同 1611992第十章智能制造案例分析 162465510.1典型智能制造项目案例 161325510.1.1项目背景及目标 161515210.1.2项目实施过程 161310610.1.3项目成果 16957610.2智能制造应用行业案例 172899710.2.1电子制造行业 172115010.2.2机械制造行业 17677510.2.3化工行业 17389010.3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模式,是指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为核心,通过集成创新,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制造旨在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并实现个性化定制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定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在国际上,智能制造被定义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对制造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环保的制造过程。”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自动化技术为主,实现了单机自动化和生产线自动化。(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融入制造领域,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3)深化阶段(21世纪初):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领域的发展方向。(4)现阶段: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各国纷纷布局智能制造,以期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是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持、智能分析和决策依据。(2)自动化技术:包括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传感器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3)网络技术:包括工业互联网、5G通信等,为智能制造提供实时、高效的信息传输和互联互通能力。(4)先进制造技术:包括高效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等,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5)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制造过程中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提高制造系统的整体功能。(6)管理与优化技术: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管理、制造过程优化、供应链管理等,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7)安全保障技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可靠性,为智能制造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将引领我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2.1系统架构设计原则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模块化原则:系统架构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功能相似或相关的组件划分为同一模块,便于系统扩展和维护。(2)层次化原则:系统架构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从底层的设备层到上层的应用层,各层次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独立。(3)开放性原则:系统架构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支持与其他系统、设备和技术的集成,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4)可靠性原则:系统架构应考虑各种异常情况,保证系统在遇到故障时能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对生产的影响。(5)安全性原则:系统架构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性,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保证生产数据的安全。2.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是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设备集成:将各种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协同作业。(2)平台集成:整合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平台,构建统一的智能制造平台,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3)应用集成:将各种应用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集成到智能制造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业务协同。(4)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实现不同系统、设备和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2.3系统安全与可靠性系统安全与可靠性是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手段,保证网络的安全稳定。(2)数据安全: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3)设备安全:对关键设备进行监控和维护,保证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不易受到攻击。(4)系统冗余: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的抗故障能力,降低故障对生产的影响。(5)故障预警与处理:建立故障预警机制,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对潜在故障进行预测和报警,及时处理故障。第三章设备智能化升级3.1设备智能化的意义与挑战3.1.1设备智能化的意义科技的飞速发展,设备智能化已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设备智能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优化产品质量,同时为制造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设备能够实现自动控制、自适应调整,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2)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设备能够降低能耗、减少人力投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3)优化产品质量:智能化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及时发觉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产品质量。(4)增强企业竞争力:设备智能化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3.1.2设备智能化的挑战设备智能化在为制造业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挑战:(1)技术挑战:设备智能化涉及多种技术领域,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与融合存在一定难度。(2)安全挑战:智能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3)成本挑战:设备智能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对企业资金压力较大。(4)人才挑战:智能化设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企业需要培养一批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3.2设备智能升级的关键技术设备智能升级涉及以下关键技术:(1)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设备智能化提供数据基础。(2)大数据技术:对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挖掘,为设备智能化提供决策支持。(3)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实现自适应调整和优化。(4)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平台为设备智能化提供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5)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降低网络延迟和能耗。3.3设备智能化的实施策略为保证设备智能化升级的顺利进行,以下实施策略:(1)制定明确的智能化升级规划: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智能化升级的目标、路径和时间表。(2)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3)人才培养与引进:培养一批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和维护技能的人才,同时引进外部优秀人才。(4)安全防护与风险管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设备智能化安全运行。(5)政策支持与协同创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第四章数据采集与管理4.1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是智能制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其技术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与效率。在智能制造领域,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传感器技术是智能制造数据采集的基础,它通过将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对设备状态、生产环境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传感器类型繁多,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选择。自动识别技术是指利用条码、二维码、RFID等手段,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和跟踪。该技术便于实现物品的批次管理、库存管理等,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持。网络通信技术是数据采集的重要环节,它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常用的网络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如以太网、WiFi、4G/5G等。4.2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是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为数据分析与挖掘提供支持。数据存储主要包括数据库存储和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具有结构化、易于查询和管理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文件存储则适用于小规模、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如图片、视频等。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备份等环节。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重复、错误、不完整等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数据整合是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数据备份则是对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3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智能制造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等。描述性分析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展示数据的基本特征。诊断性分析是找出数据中的异常和问题,为智能制造提供改进方向。预测性分析则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分类预测等。关联规则挖掘是找出数据中的关联性,如产品A和产品B的购买关联。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类别,以便于分析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分类预测则是根据已知数据,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或预测。在智能制造过程中,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智能化生产。第五章制造过程优化5.1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5.1.1概述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改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通过智能化改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5.1.2改造内容(1)设备升级:采用高精度、高效率的智能化设备替代传统设备,提高生产效率。(2)工艺优化:运用先进制造工艺,如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提高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3)系统集成:将生产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等集成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作业。(4)智能控制: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控制。5.1.3实施策略(1)制定智能化改造规划,明确改造目标、步骤和时间表。(2)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3)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引进先进技术。(4)注重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5.2制造过程监控与调度5.2.1概述制造过程监控与调度是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发觉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和高效。5.2.2监控与调度内容(1)生产进度监控:实时跟踪生产进度,保证生产计划顺利执行。(2)设备状态监控: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发觉故障及时处理。(3)物料管理监控:保证物料供应及时、准确,减少物料浪费。(4)生产调度: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生产任务和人力资源。5.2.3实施策略(1)建立健全生产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2)采用先进调度算法,提高调度效率。(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调度人员素质。(4)与信息化系统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5.3制造过程质量控制5.3.1概述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严格管理,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产品质量。5.3.2质量控制内容(1)过程参数控制: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符合工艺要求。(2)质量检测: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检测,保证质量合格。(3)不良品处理: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追溯、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4)质量改进:通过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5.3.3实施策略(1)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生产过程质量可控。(2)采用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和技术,提高检测准确性。(3)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质量意识。(4)开展质量改进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第六章供应链协同6.1供应链智能化改造6.1.1概述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供应链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供应链智能化改造是指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优化和升级,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和智能化。6.1.2改造内容(1)物流环节智能化:通过智能物流设备、无人驾驶车辆、智能仓储系统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2)生产环节智能化:通过智能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工厂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3)采购环节智能化:通过电子采购平台、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等,优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4)销售环节智能化:通过电商平台、智能营销系统等,实现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个性化。6.1.3实施策略(1)明确智能化改造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2)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对智能化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3)与专业智能化技术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供应链智能化改造。6.2供应链信息共享与协同6.2.1概述供应链信息共享与协同是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关键。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供应链协同能力。6.2.2信息共享内容(1)需求信息:包括订单、预测、销售数据等。(2)库存信息: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库存等。(3)生产信息: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进度、生产质量等。(4)物流信息:包括运输计划、运输进度、货物跟踪等。6.2.3协同策略(1)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2)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3)建立供应链协同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4)加强供应链各环节间的沟通与协作,降低沟通成本。6.3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优化6.3.1概述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优化是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6.3.2风险识别(1)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需求波动、竞争压力等。(2)供应风险:包括供应商违约、原材料短缺等。(3)物流风险:包括运输中断、货物损失等。(4)生产风险:包括设备故障、生产等。6.3.3风险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6.3.4风险应对(1)制定应急预案,保证供应链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识别潜在风险。(3)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监控,及时发觉风险隐患。(4)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6.3.5优化策略(1)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物流成本。(2)加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提高供应链协同能力。(3)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应链风险的实时监控和预警。(4)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持续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第七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7.1服务平台的架构与功能7.1.1服务平台的架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采用多层次架构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层:负责收集、存储和处理各类制造数据,包括生产数据、设备数据、质量数据等。(2)平台层:整合各类制造资源和能力,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服务,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3)应用层:提供丰富的智能制造应用,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监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4)用户层:面向企业、部门、研究机构等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制造服务。7.1.2服务平台的功能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具有以下核心功能:(1)资源整合:整合各类制造资源,包括设备、技术、人才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数据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3)生产管理:通过平台实现生产计划的制定、执行、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4)设备监控: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预警设备故障,降低设备停机时间。(5)决策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决策。7.2服务平台的运营与管理7.2.1运营管理(1)制定运营策略:明确平台的发展方向、目标市场和核心业务,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2)用户服务:提供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数据查询等服务,保证用户体验。(3)数据管理:对平台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安全。(4)技术支持: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平台稳定运行,及时解决用户问题。7.2.2管理体系(1)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平台高效运营。(2)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平台运营行为,保证合规性。(3)人员培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运营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4)质量管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平台提供的服务质量。7.3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服务收费: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制造服务,按照服务内容、时长等因素收取费用。(2)广告推广:在平台上发布广告,为企业提供宣传推广服务,收取广告费。(3)会员服务:设立会员制度,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优先享有新功能、优惠活动等。(4)合作分成:与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合作,按照约定比例分成收益。(5)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如数据报告、数据分析等,收取服务费。第八章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8.1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求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凸显。智能制造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包括传统制造业的基本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知识。以下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1)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知识,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2)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如工业、数控技术、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方案。(4)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保证项目顺利进行。(5)终身学习意识: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更新迅速,要求人才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8.2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为满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求,以下为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1)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校企合作:与智能制造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4)国际化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拓展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5)跨学科培养:鼓励学生选修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培养跨学科素养。8.3职业技能提升与认证职业技能提升与认证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相关措施:(1)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技能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2)推行职业技能认证制度:设立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认证机构,对具备相应技能的人才进行认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3)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技能提升:企业作为智能制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5)政策支持:应加大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九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9.1智能制造相关政策法规9.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主要包括《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法规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9.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地方层面,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智能制造在当地的落地实施。这些政策法规包括产业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9.1.3行业层面政策法规行业层面,相关部门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如《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智能制造控制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等,为智能制造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导。9.2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9.2.1标准体系框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系统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五个方面。基础标准为智能制造提供共性技术支持;产品标准关注智能制造设备的功能、质量和安全;系统标准涉及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互联互通和协同作业;服务标准关注智能制造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可靠性;管理标准旨在规范智能制造企业的管理行为。9.2.2标准制定与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原则。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标准实施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智能制造标准的认识和应用水平。9.2.3标准国际化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9.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9.3.1政策法规的实施为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部门应加强监管,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同时要加大对智能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