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13近现代中国思想01顽固派、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异同1.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相互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爱好、关注点动身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化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和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才会有许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解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见,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思想出现,并没有往深化发展,解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解除D项。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挖空心事”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订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供应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见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究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3.据学者探讨,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坚韧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鸦片斗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起先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状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状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解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缘由,故D项解除。【名师点晴】鸦片斗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斗争所惊醒,起先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反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斗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幻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峻的状况下,得出应当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变更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0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化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许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听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靠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A.辛亥革命的胜利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气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促使辛亥革命胜利,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立宪派的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不是建立共和国,C说法错误,解除;各省独立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并没有干脆的关系,故解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化会名义请各地响应”“革命派依靠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2.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A.两派主见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相识【答案】B【解析】当时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A错误;立宪派和共和派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二者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和共和派之间的差别,不是特殊强调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解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相识,解除D。03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比较1.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其次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其次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2.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殊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从材料可以看出A.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C.中共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D.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起先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传播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这,B正确;毛泽东并没有参与领导新文化运动,A错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是1921年,C错误;毛泽东思想起先走向成熟是延安时期,D错误。1.(2024·福建高三月考)“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致,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对该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思想是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判B.该思想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C.该思想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判D.该思想是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判2.(2024·汝阳县试验中学高三月考)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早期维新派人物之一冯桂芬针对“船坚炮利不如夷”,则“设局厂、制洋器”;针对“人无弃才不如夷”,则“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设同文馆”;针对地无遗利不如夷”,则“大兴水利,广植农桑”。这表明A.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B.早期维新派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天朝上国”观念抑制近代中国的发展D.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3.(2024·东北师范高校附中高三期末)《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看法,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A.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B.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D.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4.(2024·河南南阳中学高三期末)19世纪七八十年头,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实行。”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究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D.“中体西用”的内在冲突推动了观念嬗变5.(2024·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6.(2024·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期末)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她擅长利用这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即在‘现代派’和‘保守派’之间活动,并以煽动其中一些人反对另外一些人的方法来维侍其政权,从而使当代的真正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里所说的“现代派”和“保守派”分别指的是A.中国的“洋务派”和“顽固派”B.中国的“革命派”和“立宪派”C.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D.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7.(2024·河北省保定期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需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D.忽视国内民族同等8.(2024·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三)近代中国革命观念的嬗变表革命主体道德标准对路易十六的评价志向政体早期维新派皇帝仁义仁义之君君民共主制、三代之制立宪派皇帝、民众仁义、民权、同等、民族独立仁义之君君民共主制、三代之制革命派民众同等、独立、自由、民权非仁义之君民主共和制从如表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观念变更中可以看出A.均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B.其中立宪派比维新派更倾向于革命C.革命派的主见比较符合卢梭的政治学说D.因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9.(2024·福建高三月考)武昌起义后,立宪派驾驭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与南北和谈,推动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短暂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10.(2024·邢台市其次中学高三期末)下面是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表(部分)。据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职位外交总长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实业总长交通总长任职人王宠惠黄兴黄钟英程德全伍廷芳张謇汤寿潜身份同盟会员同盟会员原清军舰管带原清江苏巡抚原清驻外公使立宪派立宪派A.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B.加速了革命力气转化C.使革命派驾驭了实权 D.具有深厚的妥协色调11.(2024·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高三)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自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自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或许牵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看法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难性12.(2024·吉林高三期末)“作为详细的政治历史事务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务起先,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B.文学革命的发展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化人心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致,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可见该思想认为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判,故选C。洋务派、维新派都主见学习西方,与题干不符,解除ABD。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师点睛】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解决内外冲突问题产生看法分歧,从而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窍不通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复原“闭关锁国”的局面。2.【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洋务派代表左宗棠和早期维新派代表冯桂芬均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看,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故答案为A项;早期维新派主见实行君主立宪制,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桎梏,解除B项;主见学习西方,已打破“天朝上国”观念,解除C项;维新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解除D项。【点睛】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差不多同时产生,曾经站在同一立场,提倡学习西方,鼓吹兴办洋务,最初立场观点并无多大区分。早期维新派产生时也是打着洋务旗号,其中有些人甚至干脆投身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主见就是他们提出的。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均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各自阐发自己的主见,尽管有所不同,但并不那么明确。3.【答案】D【解析】“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看法”,帝师翁同稣也表示不与康往来,说明康有为的理论不被当时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一些人士接受。康有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扬变法思想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遭到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维新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理论,因此并没有形成共识,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解除B项;材料强调康有为思想遭到反对,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主见。思索问题时要留意,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只代表他个人思想的特点,而不是整个维新派。正因如此,他的思想才会遭到一些维新人士的反对。所以往往在推断时,要依据材料的意思去考虑问题,因此读懂材料,抓取材料关键信息特别重要。4.【答案】D【解析】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实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部分官员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其观念发生嬗变,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故A解除;材料未涉及对西学探究的哲理化,故B解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对洋务派的“广泛”批判,故C解除。5.【答案】C【解析】材料“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下实行议会制,选举官吏,故C项正确;洋务派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错误;革命派主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不符合材料“其君臣上下”,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科学的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联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见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学问分析解答。6.【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她”是慈禧太后,“现代派”是指向西方学习技术的洋务派,与之相反的是保守派,故A正确;革命派不会被慈禧太后利用,故B错误;英王是统而不治,故C错误;D不存在女王问题。点睛: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定趋势与选择。从现(近)代化史观看:鸦片斗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可知其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满族,这一做法不正确,有着深厚的大汉族主义色调,当时反对的应当是腐朽的清王朝,即满族贵族,而不是全部满族人,此做法忽视了民族同等,所以选D8.【答案】C【解析】卢梭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因此依据材料“同等、独立、自由、民权”可知革命派的主见比较符合卢梭的政治学说,C正确;革命派的主见明显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A解除;立宪派主见相对革命派更保守,B解除;材料中的主见主要和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及阶级立场有关,D解除。故选C。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主旨推断材料主要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