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地球上的水考点三年考情(2022-2024)命题趋势考点1水循环(5年34考)2024全国、黑/吉/辽、山东、湖北、福建、广东、浙江;2023全国、海南、山东、浙江、重庆;2022全国、河北、江苏、湖南、黑/吉/辽: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和不同水体中水循环的运动结果等。水循环近几年出现的频率有所提高。尤其是结合实际,考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近一两年由于我国南方多地出现气候异常的现象,长江流域罕见干旱现象,可能会成为高考考察的主要情境和材料,考生需要注意。海水性质的考察频率相对较低。对洋流的考察较多,尤其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为常见。考生复习时需重点把握此方面,并了解目前国际上较为热门的时间,例如日本核废水的排放问题。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考察较多。近年来随着一些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发生,不排除高考命题中会以此为背景,考察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考生需要多注意这方面的材料。考点2海水运动(5年28考)2024山东、安徽、福建、北京、上海、广西;2023黑吉辽、江苏、北京、浙江、广东、海南;2022海南、山东、河北、浙江、天津、广东:海水运动规律和影响,尤其是对气候和地表植被的影响。考点3海---气相互作用(5年10考)2024浙江;2023重庆、北京、河北;2022福建: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影响。考点01水循环(2024·全国·高考真题)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图a判断曲线I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I(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2.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A.降雨最大 B.地表产流多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A2.B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I、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的是Ⅲ曲线,Ⅲ曲线的波动最大,CD错误。故选A。2.从图b中可以看出,I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2023·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5.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6.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答案】4.A5.B6.A【解析】4.材料信息表明,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说明注入①②③的河流原来与南侧高地南边的河流连在一起,后地层抬升而在地表分开,但①②③的湖泊水可能通过地下水与南侧河流相连,通过下渗方式输出湖水和湖水中所含盐分,因此盐分不会在湖泊中积累,从而形成淡水湖,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5.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排除CD。故选B。6.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积水成湖,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点睛】非洲乍得湖的也是一个内陆地区的淡水湖,乍得湖的盐分显然不是通过地表径流流出的,研究发现,位于乍得湖东北部大约350公里处的乍得盆地最低处有一处洼地,名为博德莱洼地,而通过监测博德莱洼地的地下水矿物质构成和乍得湖的湖水矿物质构成几乎一致,故科学家推测,乍得湖的盐分是通过湖底的地下径流,流向东北排入了博德莱洼地,从而保证了自身的淡水性质。(2024·吉林·高考真题)水体性质、运动和库区环境等因素影响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恰甫其海是位于新疆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的水库,周边植被以草原为主。水库消落区主要分布在南岸。如图为2019年6月和9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6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透明度 B.流量 C.营养盐 D.流向8.9月恰甫其海南岸丰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动物聚集,这些碎屑食物主要来源于(
)A.底泥扰动上浮 B.水位涨落携带 C.表层水流汇集 D.河川径流输入【答案】7.A8.B【解析】7.由材料可知,6月为丰水期,因为丰水期为水库蓄水期,上游冰雪融水形成的洪水经库尾进入水库后流速减缓,水体的物理状态发生改变,如泥沙沉降、冲刷力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此时气温较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浮游生物繁殖较快,数量较多,因此,6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为丰富,A正确;与流量、营养盐、流向的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8.由材料可知,水库消落区主要分布在南岸。9月是丰水期过后的平水期,恰甫其海南岸丰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动物聚集,这些碎屑食物主要来源于水位涨落携带,且消落区为草原分布,有机质含量较多,B正确;9月份入库水量较少,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底泥扰动上浮,A错误;9月份平水期,不会有大规模的表层水流汇集,C错误;9月份是平水期,河川径流输入较少,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浮游生物的因素:温度、营养盐、有机质、水体透明度、光照。(2023·海南·高考真题)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0.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答案】9.D10.B【解析】9.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而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根据上题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蒸散量曲线较平缓,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波动较大。从图中读出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是解本组题目的关键。(2023·山东·高考真题)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1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答案】11.A12.A【解析】11.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12.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湖水与海水的密度差异产生密度流,密度大的湖水从底层流入海洋,表层海水则从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由海洋流向湖泊,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湖泊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一般为咸水湖;湖泊既有流入的河流,又有流出的河流,一般为淡水湖。13.(2023·浙江·高考真题)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不断增加,故C错误;题意显示七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故B正确,AD错误。答案选择B。(2022·河北·高考真题)横断山区位于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和地表水资源地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该区域中三个典型地区的位置及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布(径流深是指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其集水区上的水层深度,反映地表水资源量丰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Ⅰ、Ⅱ、Ⅲ区年均降水量(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Ⅱ>Ⅲ>I15.相较于I、Ⅱ区,Ⅲ区径流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集水面积大、植被截留强 B.集水面积小、蒸散发较强C.地表渗漏多、蒸散发较强 D.地表渗漏多、植被截留强【答案】14.D15.C【解析】14.读图可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Ⅱ地区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最大,Ⅲ地区位于河谷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大,I地区位于金沙江流域,距西南季风远,且位于背风坡,降水最少,故Ⅰ、Ⅱ、Ⅲ区年均降水量由多到少是Ⅱ>Ⅲ>I,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据材料“径流深是指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其集水区上的水层深度,反映地表水资源量丰缺”,相较于I、Ⅱ区,Ⅲ区径流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断裂构造发育,地表渗漏多,海拔低,气温高,蒸散发较强,C正确;根据径流深的定义,集水面积对径流深的影响较小,Ⅲ区地表水资源相对较少,说明植被截留作用并不比其他两个区域强,ABD错误。故选C。【点睛】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2022·江苏·高考真题)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下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A.岸坡崩塌 B.开山采石 C.水位涨落 D.崖壁贫瘠17.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18.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答案】16.C17.C18.D【解析】16.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河流水位会发生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位于河流沿岸的山体会因为河流季节性涨落而出现季节性出露的裸露岩层,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流对岸岩层完整,没有出现岸坡崩塌、开山采石的活动,AB错误;崖壁贫瘠不会只导致岩壁下部裸露,D错误。所以选C。17.根据上题分析可知,L线以下为季节性裸露岩壁,所以L线应为河流丰水期最高水位线,此时河流处于低水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此时位于河流沿岸,接近低水位,A错误;乙位于耕地远离河流的一侧,不会出现季节性“水没地”现象,B错误;丙位于住宅与耕地之间,丁海拔高度高于住宅,居民的房屋一般建在河流最高水位线之上,所以应为丙,D错误,C正确。所以选C。18.材料信息表明,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游,主要功能为发电,鸭绿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7-8月,我国锋面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故夏汛为其主要汛期,汛期时水位高涨,我国夏季风10月份彻底退出大陆,之后由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干冷性质,缺乏降水,此时大气降水几乎停止,水库“蓄水量”达到了最大值,“水没地”淹没在水下的面积也达到了最大,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绿江村,地处中国东北辽宁丹东境内,东临集安,南近朝鲜,再加上美丽的鸭绿江和浑江在这里汇合,的确是个“一眼看两江,一脚踏三界”的好地方。在枯水季节,村民们便在江中滩地上种上农作物,等到雨水充沛漫过滩地,由于雨水淹没的庄稼程度不同,便形成大小不一的江中绿岛,这便是“水没地”景观。(2022·湖南·高考真题)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20.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2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答案】19.D20.B21.D【解析】19.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降水量、蒸发量,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0.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1.前面分布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发、下渗,收入方式: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2022·全国·高考真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23.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24.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答案】22.B23.D24.C【解析】22.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23.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无关;蒸发与温度和坡向有关,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很小,BC错误。缓丘草原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表径流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更好,D正确。故选D。24.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杭盖”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牧民眼里天堂般的杭盖。在蒙古高原连同周边的广阔地区,有几个较大的杭盖,比如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西部的杭爱山周边,蒙古国、俄罗斯与中国新疆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地区,还有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附近。25.(2024·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尔湖(如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埃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活动一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埃尔湖碳储量大,是巨大的碳库。(1)分析埃尔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活动二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考察,发现埃尔湖沉积物中有多层泥炭层,有的厚度巨大。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旱季,强烈蒸发使湖泊水面缩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变成”盐壳,最厚处可达数米;雨季,若大量河水汇入,湖泊水面扩大,最大可超过15000km2。(2)从湖泊水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的主要原因。活动三
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答案】(1)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质;入湖河流流程长,数量众多,搬运大量含碳物质入湖。(2)雨季,湖泊水面扩大,湖中泥炭处于渍水、缺氧环境,微生物不活跃,碳不易释放;旱季,湖泊水面缩小,湖床裸露,泥炭层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影响,蒸发旺盛,缺少水分,微生物不活跃,碳不易释放;湖泊水面的定期扩大,使得湖底泥炭不断被深埋,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碳不易分解。(3)按地层顺序,将采集的化石排序;查询所采集化石对应的生物对盐度的需求;统计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分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埃尔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碳循环、湖泊水文特征、探索研究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详解】【小问1】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澳大利亚东北部分布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景观,生物量较大,埃尔湖的入湖河流流经,会搬运大量的枯落物入湖,为埃尔湖提供碳源;图中可看到,多条河流入湖,且流程较长,向埃尔湖输送的含碳物质较多。【小问2】由材料可知,埃尔湖雨季,湖泊水面扩大,可推测湖中泥炭处于渍水、缺氧环境,不利于微生物活动,泥碳不易被分解,碳不易释放;埃尔湖旱季,湖泊水面缩小,可推测大片湖床裸露,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下,泥炭层蒸发旺盛,缺少水分,也不利于微生物活动,泥炭不易被分解,碳不易释放;雨季旱季的交替使得湖底泥炭不断积累、深埋,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泥炭得以保存,碳不易释放。【小问3】研究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首先应按地层顺序,将采集的化石排序,根据化石种类推测湖水盐度变化;查询所采集化石对应的生物对盐度的需求,从而根据化石生物的变化推测盐度的变化;统计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种类,对比分析,通过生物种类变化推测盐度的变化。26.(2024·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宁夏古灌溉工程遗产拥有庞大完整的灌溉渠系,为黄河灌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宁夏古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兴废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独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如图示意宁夏古渠时空格局演变。(1)简述宁夏古渠时空演变特征。(2)说明宁夏古渠演变对灌区城镇分布与发展的影响。(3)从宁夏古渠引黄灌溉视角,谈谈你对“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时间演变特征:秦汉时期数量少,直渠为主。唐时期,数量增多,渠道略显弯曲。明时期渠网交错,含盖范围有所扩大。清时期渠网体系更加完善,影响范围更大,更全面;空间演变特征:范围逐步扩大,数量逐步增多,功能逐步完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2)随宁夏古渠演变,城镇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多,服务范围扩大,用地面积逐步拓展,城镇等级也随之提升。(3)宁夏古渠引黄灌溉使当地土质有所改善,提高土壤墒情;防止风沙;灌溉农田,使粮食增产,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形成沉积平原、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有助于区域发展;改善生态,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利于农耕区向游牧区枢纽地位的提升。【分析】该题以宁夏平原古渠演变为背景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人地关系演变、城镇化、区域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树立学生和谐的人地关系的意识素养。【详解】(1)解该题的关键在于“古渠时空演变特征”,即从“时”与“空”两部分结合四幅图回答。时间演变特征方面结合秦汉时期数量少,直渠为主,经过唐明时期的发展,到清时期渠网体系更加完善。空间演变特征方面可根据图片信息获得:水渠含盖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功能不断完善、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2)宁夏古渠的演变是人们根据当地农业的需要和黄河河道的演变逐步完善的,农业的发展增加了人口数量,促进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分布范围随水渠修建而拓展、数量增多、服务范围扩大、用地面积也扩大、城镇等级提升,最后,区域影响力也随之增强。(3)宁夏古渠引黄灌溉,重在发展农业,改善生态,提高当地环境承载力。而题目中提到的“天下黄河富宁夏”中的“富”应该涉及多方面的,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改善等方面。回答时注意语句表达。土质改善,可以提高土壤墒情,防止风沙。灌溉农田可以使粮食增产。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有助于城镇用地矛盾改善。改善生态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区域接待能力提高,农耕区向游牧区交通枢纽地位也随之提升。27.(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答案】(1)气候寒冷,湿(水)生植物生长慢,有机质积累多;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弱,生物残体分解缓慢;蒸发较弱,有助于洼地积水,厌氧环境分解不彻底,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冻土发育,下渗和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泥炭的积累。(2)典型泥炭湿地:水流由四周向中部汇集,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开,生物量较小。(3)总体以台地或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起伏小;中部地势略高于四周。(4)生物量减小,且以贫营养的藓类为主,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少;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缺少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且营养物质向外流失;积水减少,营养物质分解加快;下部泥炭层较厚,营养物质易向下淋失。(5)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藓类能够拦截雨水,涵养水源;下部泥炭层较厚,蓄水能力强;冻土广布,蓄水量大;与周边地面高差小,地表径流流速慢,流失水量小。【分析】本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泥炭湿地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沼泽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土壤的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泥炭湿地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等。寒冷的气候不利于微生物的活跃,其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其生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为缓慢,而气候寒冷会使得植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有机质的累积相对更多。同时气温低不利于蒸发,会使得在低洼地区更容易产生积水环境,由于水可以隔绝空气,该厌氧环境下不利于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的数量会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和淋溶作用,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泥炭湿地是地势相对较为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3)从材料可以看出,雨养型泥炭湿地是中部略高、四周略低的地形特点,故其该地应以台地或平原为主,整体地势较为平缓,起伏较小,其中部地势应略高于四周地区。(4)材料提及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地区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其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由于缺少了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其营养物质还在向外不断流失,使其营养物质减少。而由于积水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厌氧环境相对较差,营养物质的分解进一步加快,使得营养物质的累积数量减少。同时下部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营养物质也容易向下产生淋失。伴随着营养物质的贫瘠,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数量生长,但由于这类的生物数量相对较少,其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也较少,故水中营养元素逐渐减少。(5)由于该类的湿地主要在寒冷地区,寒冷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地表水分的蒸发弱,使得地表的水易产生残留;藓类生长的地区,地表粗糙,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该类湿地内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这也为含水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其整体的蓄水能力较强;加之该地位于寒冷地区,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整体蓄水量大。而由于与周边的地面高差并不大,使得其地表水流速也慢,整体水分的流失相对较少。28.(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2)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储水。(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高岗面积减少,海拔变低,坡度变缓;进一步被侵蚀可能形成沟谷或洼地。【分析】本题以乌波卢岛为材料,涉及地貌形成过程、陆地水体补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可知,该地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在该地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断裂发育,且毗邻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蚀较强,地势降低,中间地势较高,脊线形成。(2)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该岛屿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水量较多;岛屿东部Q1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大,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差,在外力作用侵蚀下,容易形成洼地,洼地汇水,地表水量较多。(3)根据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乌波卢岛西部高岗是Q1火山岩形成的,在地质史上,Q1时期岩浆喷发,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经过漫长的风化、侵蚀等作用,大部分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只有局部地方残留Q1火山岩;后期Q2、Q4火山岩形成时期,新的喷出型岩浆岩将残留Q1火山岩覆盖,因为残留Q1火山岩土层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蚀下,残留Q1火山岩上覆的土层出露之后,植被发育,减少外力作用侵蚀,导致残留的Q1火山岩留存下来,周围新形成的火山岩被侵蚀掉,形成顶平身陡的高岗。高岗为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在外力作用侵蚀下,高岗面积减小,海拔降低,高岗的坡度变缓;进一步遭受侵蚀,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可能形成沟谷或者洼地。29.(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图1
图2(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4)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分析】本题以洞庭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环境差异、河流水文特征、湖泊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河网湖沼广布,陆地面积较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等。(2)由于荆江河段地势低平且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易在此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修筑荆江大堤,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荆江河段是长江山区河流过渡到平原河流的第一个冲积河段,河流摆幅巨大,分汊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洪水流速快,流量大,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导致荆江河床不断增高。(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主要位于长江南岸,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现“春溜满涨”;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水位较高;宋代以来,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泊水位增高,故洞庭湖的洪水主要以春季为主,即“春溜满涨”逐渐转变为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即“夏秋连涨”。(4)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开发,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携带的泥沙量显著增多,这些泥沙在洞庭湖内沉积,导致湖底逐渐抬高,湖泊深度变浅;在相同水量的影响下,由于湖盆变浅,湖泊水位更高,面积更大。30.(2024·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答案】(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分析】
本题以北极育空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暖、水循环、冻土变化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详解】【小问1】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影响很大,可推测夏季气温更高,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可推测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变薄。【小问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小问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31.(2024·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土壤类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植被覆盖土壤有种子年产水量/m3年产沙量A黏土无无无无922700B砂土无草有有39800C黏土建水平沟乔灌草混种有有18150(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3)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图9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答案】(1)土壤为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无植被,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土壤中无种子,无法吸收水分;导致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2)坡面上造沟可以汇集坡面径流,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水流速度较慢,侵蚀搬运能力弱;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保持水土。(3)种草成本较低;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4)水土流失较轻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效果;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则工程措施实施难度大,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难以治理,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材料,涉及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等知识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详解】(1)由表格可知,A区土壤为黏土,与B区砂土比较,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表格中显示,A区无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可推知A区地表无植被,故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表格中呈现了A区土壤中无种子,故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被吸收,最终导致A区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2)坡面上的水平沟可以汇集来自其上侧的坡面径流,从而使得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几乎无落差,水流速度较慢,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同时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减少水土的流失,从而保持水土。(3)根据所学知识,草本植物体积小,价格相对较低,种植成本较低;由表格可知,C区为黏土,而草类植被根系较浅,在黏土上种草更容易成活;草类植被较密集,保持水土效果较好。(4)水土流失较轻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果更好,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就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重;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地表沟壑纵横,则再实施同样的工程措施难度就更大,随着水土流失,土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可能导致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32.(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针对干旱区煤矿采空区治理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利用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建议。M煤矿矿区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下水资源丰富。该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已形成采空区。调查发现,该采空区水体中含有来自地表的污染物。图示意M煤矿采空区及地层剖面。(1)简述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自然地理过程。(2)分析在M煤矿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答案】(1)M矿矿区采矿活动产生的地表污染物,在降雨或地表水流动,被冲刷并携带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系统;煤矿采空区与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系统相连通;污染物通过地下水系统,沿着岩石和土壤中的裂隙和空隙进入采空区;在某些情况下,地表污水可能直接通过塌陷坑或裂缝进入采空区。(2)煤矿采空区地下水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利用矿井水和雨水等水资源,为矿区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减少矿井水的直接排放,降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地下水库的储水作用有助于增加矿区的湿度,改善植被生长条件,促进生态恢复;地下水库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降低矿区用水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建设地下水库是一种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可以促进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发展,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分析】本题以干旱区煤矿采空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污染形成过程、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蕴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从地表污染物来源、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进入采空区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M矿矿区地表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采矿活动,包括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这些污染物可能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在降雨或地表水流动的作用下,污染物被冲刷并携带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系统;该处岩层多裂隙,煤矿采空区通常与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系统相连通;污染物通过地下水系统的渗透和流动,沿着岩石和土壤中的裂隙和空隙进入采空区;在某些情况下,地表水可能直接通过塌陷坑或裂缝进入采空区,从而携带污染物进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2)M煤矿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可以从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说明。煤矿采空区地下水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利用矿井水和雨水等水资源,将它们储存在地下水库中,为矿区提供稳定的水源。这不仅可以解决矿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避免矿井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的污染和浪费;地下水库的建设通过减少矿井水的直接排放,可以降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地下水库的储水作用有助于增加矿区的湿度,改善植被生长条件,促进生态恢复;由于地下水库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矿区可以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用水成本。同时,地下水库的建设还可以为矿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开展水产业、旅游业等;煤矿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是一种技术创新和示范,这种技术不仅解决了矿区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33.(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汉口站变,分析成因。(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答案】(1)细粗宜昌站位于三峡大坝坝前,颗粒大的在水库内沉积(或被大坝拦截),使得坝前的宜昌站悬浮的泥沙粒径变细;汉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携带能力增强,悬沙平均粒径增粗。(2)甲地该年梅雨季(节)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水库汛期下游径流量减少,甲地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3)引水灌溉;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分析】本题以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以及河口水盐变化为材料,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前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08,建成后为0.004,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小(细);三峡水库建成前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10,建成后为0.013,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粗)。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近,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颗粒大的悬沙被大坝拦蓄下来,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减小;汉口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远,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流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变强,颗粒较大的泥沙被搬运到汉口站,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6月份梅雨季节结束,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碱化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径流量减小,河流入海口处海水入侵,带来大量盐分,盐碱化加剧。(3)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淋洗下去;开挖沟渠排水,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强土壤淋溶作用等;通过遮挡措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而达到控制土壤盐份,如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等。34.(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图1图2(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南深北浅生产生活用水(2)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3)赞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增加黄河中上游水量,进而增加中游流域内的地表径流,有利于区域内的种植业的灌溉;中上游河流流量增大,蒸发量加强,区域内水汽增加,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降水的因素、水循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区域支流较多且落差较大,因此径流深度较深,而北部区域支流较少,水量较小,落差相对较小,因此径流深度较浅。两个时期对比下,主要影响其径流深度变化的人类活动是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导致径流的水量减少,因此深度变浅。(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的水汽,会形成再次降水。太行山位于中上游以东,冬季受西北风的影响,太行山西侧处于迎风坡上,且太行山地势较高,地形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量较大;黄土高原四周相对陡峭,将会阻挡中上游水汽的进入,导致其降水量较少,且距离海洋更远,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难度相对较大。(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水引入黄河,增加了黄河中上游的水量,为沿线的农业增加水源,同时增加了区域内水汽的蒸发量,使得区域内的空气更加湿润,更易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的水分吸收。同时区域内的雨水灌溉增多,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35.(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材料二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变率大。(2)13.3%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未治疗,涉及了影响降水的因素、陆地水体和水循环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长江流域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不够稳定;我国长江中下游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会带来强降水,但是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2)结合图片可知,降水补给总量主要是25.1%+1.7%=26.8%,蒸发量应为11.8%+1.7%=13.5%,地表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首先应该控制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政策上,应该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所学可知,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较少,因此上游水库蓄水量少,无法通过调配来缓解干旱;长江上游水库距离中下游地区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因此水资源的消耗较大;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要动力引水;河流水量较少,因此河口海水倒灌,河流盐度上升,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36.(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下图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答案】(1)冬季。理由:甲谷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季。(2)地形平坦;河曲发育;河段中有峡谷;落水洞少。(3)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顺直),泄洪快;(4)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进入落水洞;地表水减少,地表岩溶作用弱。【分析】本题以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洪涝灾害、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喀斯特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甲谷地位于南欧巴尔干半岛,该半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因此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为冬季。(2)甲谷地为溶蚀谷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读图可知,甲河谷较为弯曲,河曲发育,水流速度慢;河段中甲下游部分有峡谷分布,不利于河水下泄;甲河谷落水洞少,不利于地表水下渗。(3)读图可知,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事城镇所在河段河流水量减少,可以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对河流水的分流调节作用强;原有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较为顺直,可以快速泄洪。(4)落水洞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顺着通道进入落水洞,可任意使地表水减少,对地表岩石的溶蚀作用弱。37.(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2)夏季气温高,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降水量大,人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3)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4)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分析】本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同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详解】(1)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携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知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2)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3)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较多,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对外源类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湖水更新慢,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4)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夏季该地区属于降水量丰富的时期,大量地面径流汇聚,会将陆地上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携带进入流水中,因此洪水会携带大量的腐殖质进入湖泊,增加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增加,在加之腐殖质会分解出营养盐,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高。泄洪时,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已经很高,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相对湖水来说明显偏低,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会降低。(5)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它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它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周边其它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雨季汛期时,防洪压力大,因此调峰、泄洪较为频繁,持续时间又长;因此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就会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38.(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改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方式。某科研团队研究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简称TDS,即每升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固体量)分布特征,发现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下图示意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的分布。
(1)分析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布并推断地下水流动方向。(2)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3)说出为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盆地中心部位地下水位较低。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向盆地中心汇集;盆地中心地带以垂直流动为主体。(2)大气降水下渗;汾河等河流渗漏;浅层地下水下渗。(3)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地下水资源;推进地下水采补平衡的措施;强化取水许可和用水定额管理,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有序实施地下水取水井关闭工作;完善污水处理排放体系,防止地下水污染。【分析】本题以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描述、地下径流流向、地下水补给方式、水资源合理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新情境、新模型,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详解】(1)从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分布可以看到盆地北部及边缘地带,其TDS值较低,故及地下水位较高,盆地中心部位其TDS出现最大值,地下水位较低。盆地边缘及北部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而盆地中心地带其地下水位较低,故地下水应由周边区域向中心地带流动;盆地中心地带地下水位较深,且数值变化较大,故中心地带地下水以垂直下渗为主。(2)太原盆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夏季降水多,该地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较多,大气降水在岩石裸露区直接下渗可补给地下水。汾河等河流水量较大,由于该地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可通过地层的裂隙,不断补给地下水。由于该地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该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较低,浅层地下水通过不断的下渗补给中深层地下水。(3)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的管理制度,防止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减少浅层地下水的使用,要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雨季回灌,减少地下水开采,推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制度和用水定额管理,不得任意开采,定额管理可强化水源的有效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加大宣传,从生活中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大水漫灌,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发展。同时要有序的将中深层地下水取水井陆续关闭,防止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中深层地下水其更新速度慢,其污染主要来自城市的污水排放及工厂排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排放系体系,防止因污水排放下渗,造成地下水水质遭到污染。考点02海水运动(2024·山东·高考真题)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2.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答案】1.C2.D【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区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夏季该地盛行西南季风,该海域为离岸风,形成离岸流,底层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密度较高,7月为北半球夏季,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C正确;1月、4月、10月该海域上升流不强,营养物质较少,浮游生物密度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N区域纬度位置较低,附近陆地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和降水季节差异不大,蒸发量季节差异也不大,不是影响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AB错误;N区域附近岛屿较小,且N海域离陆地较远,径流补给量较小且季节变化不大,C错误;7-8月孟加拉湾沿岸降水多,入海径流量大,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将孟加拉湾北部盐度较低的海水带到N海域,而12月-次年1月,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N海域受孟加拉湾北部低盐度海水的影响小,故N海域12月-次年1月盐度较高,D正确。所以选D。【点睛】从根本上讲,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2024·安徽·高考真题)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3.浮标获取的数据显示,在200~500m深度,甲海区海水年均盐度高于乙海区,主要原因是甲海区(
)A.受高盐海水输入影响 B.蒸发旺盛 C.缺少陆地淡水注入 D.降水稀少4.图2中7—8月份表层与50m深度海水温度相近,主要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IC卡智能门禁系统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医院消毒清洁及防疫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行业化学品安全管理劳动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浙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华师大版八年级英语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汽车运输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外研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新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教科新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危险化学品的应急处理和救援措施
- DB23-T 2334-2019 装配式混凝土矩形渠道应用技术规范
- 一年级口算天天练(可直接打印)
-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3版 课件 【ch02】软件无线电理论基础
- 国网山东电力生产技术改造原则
- 铁路运输安全现场管理
- 2023年某保险公司春节经营教材
- 刘都才-南方水稻田杂草发生动态及防控技术
-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操作规程
- 深蓝的故事(全3册)
- GB/T 42461-2023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服务成本度量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