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种群(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曾引用《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违农时”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农田中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B.“数罟不入洿池”可使池塘中鱼鳖的年龄结构维持在增长型 C.“斧斤以时入山林”说明适时有计划砍伐可源源不断获得木材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大熊猫主要以各种竹子的嫩茎、嫩芽和竹笋为食,饥饿状况下,也不排斥吃羊、鸽子等动物性食物。目前大熊猫生存的主要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水电站的建立、矿山的开采、道路的开通、景区的开发等将大熊猫生境碎片化,相关部门实行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繁殖基地,生态走廊等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逐个计数法不适用于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 B.大熊猫与其它以竹子为食的动物一定存在生态位重叠 C.某些小种群大熊猫的灭绝,会降低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可以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生境,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3.草原鼢鼠为我国草原地区常见鼠害种,科研小组选择某草原相同面积的不同地块对其展开调查,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调查地块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干旱陆地23279水陆交界地16124水域862A.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两次捕获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B.草原鼢鼠在不同地段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防治该地区草原鼢鼠的重点区域应选择干旱陆地地带 D.被捕获过的草原鼢鼠更难以捕捉,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4.为探究生物资源利用效率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分别进行了黑腹果蝇、伊米果蝇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培养条件对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B.前16天的培养中黑腹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逐渐增大 C.两种培养条件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伊米果蝇种群密度 D.年龄结构和基因型组成都会对两种果蝇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5.努力限制是捕捞业中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种方式,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须增加努力水平才能获得同等收获量。如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死亡数)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S”形 B.图中可以表示最大持续产量的点是Q点 C.若收获持续保持低努力水平,种群数量将上升至N点 D.若没有捕捞种群达到N点后,种群数量可能围绕N点波动6.科研小组对某地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t2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B.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C.t2时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 D.甲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1,乙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37.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 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8.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 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9.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植物乙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一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中最可能为草本的是甲,乔木的是丙 B.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C.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特点是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D.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都是样方法,但样方面积可能不同10.近段时间,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设置在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猕猴等多种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还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部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 B.白鹇、猕猴可能会与其他动物存在一定的生态位重叠 C.增大白鹇、猕猴所在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增大其环境容纳量 D.该种方法可用于某种大型乔木未来种群数量变化预测及性别比例的确定11.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N=)。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乙种群对甲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若M>b,则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 C.当M=b时,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12.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调查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 B.为了解东北虎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 C.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 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13.岛屿上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灭亡率取决于岛屿上资源(一般与岛屿面积正相关)的多少,也与种间竞争强度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距离大陆越远,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 C.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 D.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14.某生物兴趣小组绘制了长白山地区甲、乙两个种群一段时间λ变化曲线,λ表示某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关于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A.种群甲的个体数量在t1~t4之间先下降后上升 B.种群甲在t4时刻数量不一定大于种群乙 C.若种群乙是田鼠,曲线变化可能是在t2时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治理 D.种群乙的个体数量在t3达到最小值15.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平均值,最后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 C.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一般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D.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16.小龙虾是分布最广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江西鄱阳湖区,全面实施禁渔之后,很多渔民担心小龙虾很可能会无序繁殖,但实际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龙虾的种群密度 B.人类的捕捞可能是出现ab段和bc段变化的原因 C.禁渔后肉食性鱼类数量增加,小龙虾数量锐减其生态位改变 D.雄性小龙虾挥动大螯吸引雌性前来交配,传递的是物理信息17.如图是某种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生物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B.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18.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1和N3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 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温度、相对湿度、天敌等多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推测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二.解答题(共2小题)19.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如图。广东海草资源丰富,海草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广东所有重要海湾。回答下列问题:(1)海草床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沉积物有机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海草的种群密度,为提高准确性,在取样时应做到。(2)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超过了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有益于(填“增大”或“减少”)碳足迹,其中大部分以有机碳形式常年储存在沉积物中,结合海域1海草床生态系统,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此外,海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沉积物中释放酚类化合物,也能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酚类物质作为化学信息起到了的作用。(3)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0.槭叶铁线莲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喜阳光、冷凉,忌高温、多生湿,宜排水良好土壤,忌积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崖壁上,常与有绒毛绣线菊、荆条和独根草等伴生。研究者于2020至2021年对某地区的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1)同样方法调查槭叶铁线莲种群密度时,除了要随机取样,还要考虑,能直接决定槭叶铁线莲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2)研究者通过植株最长枝条的年龄数据对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龄级划分,结果如图。以往的研究显示濒危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请根据如图判断,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填“符合”或“不符合”)衰退型的特征,理由是。(3)研究者进一步通过计算个体数量变化动态(Vn)来描述槭叶铁线莲种群的相邻龄级间的数量动态变化。Vn可通过公式“Vn=×100%”计算得出,其中,Sn和Sn+1分别为第n与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max(Sn,Sn+1)表示取两者之间的最大值。由下表结果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至2、6至7龄级间呈现的动态变化。表:槭叶铁线莲种群龄级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1V2V3V4V5V6V7V8V9﹣32.7%8.2%26.7%19.7%39.6%﹣13.5%70.3%72.8%33.3%(4)铁线莲花朵大而美丽,每年3月至5月会吸引昆虫传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5)请结合题干信息及以上研究结果,分析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答两点)。非生物因素:(答两点)。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种群(2024年9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曾引用《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违农时”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农田中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B.“数罟不入洿池”可使池塘中鱼鳖的年龄结构维持在增长型 C.“斧斤以时入山林”说明适时有计划砍伐可源源不断获得木材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A【分析】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解答】解:A、“不违农时”指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A错误;B、“数罢不入鸿池”是指不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鱼,可使池塘中鱼鳖的年龄结构维持在增长型,B正确;C、“斧斤以时入山林”是指按时令进山伐树,不乱砍滥伐,说明适时有计划砍伐可源源不断获得木材,C正确;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大熊猫主要以各种竹子的嫩茎、嫩芽和竹笋为食,饥饿状况下,也不排斥吃羊、鸽子等动物性食物。目前大熊猫生存的主要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水电站的建立、矿山的开采、道路的开通、景区的开发等将大熊猫生境碎片化,相关部门实行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繁殖基地,生态走廊等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逐个计数法不适用于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 B.大熊猫与其它以竹子为食的动物一定存在生态位重叠 C.某些小种群大熊猫的灭绝,会降低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可以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生境,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解答】解:A、对数量较少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A错误;B、大熊猫与其它竹子为食的动物可能取食的部位不同,生态为不重叠,B错误;C、某些小种群大熊猫的灭绝,其含有的某些基因也会消失,会降低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D、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物多样性价值等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3.草原鼢鼠为我国草原地区常见鼠害种,科研小组选择某草原相同面积的不同地块对其展开调查,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调查地块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干旱陆地23279水陆交界地16124水域862A.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两次捕获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B.草原鼢鼠在不同地段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防治该地区草原鼢鼠的重点区域应选择干旱陆地地带 D.被捕获过的草原鼢鼠更难以捕捉,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解答】解:A、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两次捕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B、草原鼢鼠是一个种群,不具有水平结果,B错误;C、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干旱陆地有草原鼢鼠23×27÷9=69只,水陆交界地有14×12÷4=48只,水域有8×6÷2=32只,干旱陆地草原鼢鼠最多,所以应该选择干旱陆地地带作为防治该鼠的重点区域,C正确;D、标记重捕法的公式为:种群的总数量=第一次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捕获过的草原鼢鼠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种群数量偏大,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结构、标记重捕法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探究生物资源利用效率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分别进行了黑腹果蝇、伊米果蝇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培养条件对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B.前16天的培养中黑腹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逐渐增大 C.两种培养条件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伊米果蝇种群密度 D.年龄结构和基因型组成都会对两种果蝇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有:食物、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寄生、竞争等)。【解答】解:A、两种培养条件对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混合培养的时候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少于单独培养,A错误;B、据图判断,黑腹果蝇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没有K值,没有环境容纳量,B错误;C、混合培养条件下,黑腹果蝇影响伊米果蝇的数量变化,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年龄结构和基因型组成都会对两种果蝇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是对种群相关问题的考查,难度不大,考生需抓牢基础概念,再联系图像分析解答。5.努力限制是捕捞业中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种方式,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须增加努力水平才能获得同等收获量。如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死亡数)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S”形 B.图中可以表示最大持续产量的点是Q点 C.若收获持续保持低努力水平,种群数量将上升至N点 D.若没有捕捞种群达到N点后,种群数量可能围绕N点波动【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图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净补充量小于收获量时种群数量减少。【解答】解:A、图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净补充量由小到大再到小,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S”形,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MSY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图中的Q点可以表示MSY,该点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B正确;C、持续保持低努力水平,净补充量和低努力收获量相交之前,净补充量大于收获量,种群数量增加;交点之后,净补充量小于收获量,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交点左右,C错误;D、若没有捕捞,种群达到N点(K值)后,种群数量可能围绕N点(K值)上下波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以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目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6.科研小组对某地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t2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B.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C.t2时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 D.甲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1,乙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3【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据此答题。【解答】解:A、乙种群在0~t2段,Nt+1/Nt比值大于1,且不是恒定值,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但不是“J”型增长,A错误;B、甲种群在t1~t2段,Nt+1/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t1~t2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不是“J”形增长,B错误;C、t2时Nt+1/Nt=1,种群数量稳定,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C正确;D、甲种群在0~t2段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t3后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甲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t2~t4内,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乙种群在t4时数量最少,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7.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 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S型(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解答】解: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并趋向于灭亡,A正确;B、a~b点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直至b点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呈现S形(型)增长,B正确;C、b点出生率=死亡率,约为该种群的K值,此时捕捞可获得一次性效益,但要持续获得最大产量,应在之后捕捞,并保证捕捞后的剩余量在,C错误;D、种群密度过密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种群密度过疏时,个体可能会因为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对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8.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 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种群的最大值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种群数量在S5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解答】解:A、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B、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但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在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C、种群数量在S3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C正确;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S4点时均未到达K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都是增长型,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植物乙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一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中最可能为草本的是甲,乔木的是丙 B.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C.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特点是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D.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都是样方法,但样方面积可能不同【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演替的类型;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解答】解:A、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甲最早出现,最可能是草本,丙是最晚出现的,最有可能是乔木,A正确;B、图一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增长速率变化,30﹣50年,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不一定对应图二的cd段,B错误;C、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C正确;D、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甲可能是草本,丙可能是乔木,调查乔木种群密度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调查草本种群密度的样方面积,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近段时间,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设置在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猕猴等多种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还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部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 B.白鹇、猕猴可能会与其他动物存在一定的生态位重叠 C.增大白鹇、猕猴所在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增大其环境容纳量 D.该种方法可用于某种大型乔木未来种群数量变化预测及性别比例的确定【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1、样方法(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监测凶猛动物或活动隐秘动物的好方法。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解答】解:A、对于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恒温动物一般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的方法进行逐个计数,避免对其干扰,A正确;B、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白鹇、猕猴可能会与其他动物存在一定的生态位重叠,B正确;C、增大白鹇、猕猴所在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可以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增大其环境容纳,C正确;D、大型乔木生长位置是固定的,红外相机不能用于某种大型乔木的调查,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着重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注意点,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11.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N=)。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乙种群对甲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若M>b,则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 C.当M=b时,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考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坐标曲线图;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曲线可知,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即M增大,则N也增大;当M=N时,代表=,可理解为两种生物收获与播种比相等,甲、乙达成竞争平衡。【解答】解:A、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图中,若M>b,则N>M,说明甲的收获种子数比乙的收获种子数多,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B正确;C、图中,当M=b时,M=N时,代表=,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C正确;D、图中,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收获时N的数值小于a,说明甲的收获种子数小于乙的收获种子数,则预测在未来甲会被淘汰,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2.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调查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 B.为了解东北虎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 C.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 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A【分析】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逐个计数,但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困难,需要采用估算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解答】解:A、东北虎为猛兽,数量少,不易捕捉,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进行统计,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调查东北虎的种群数量,A错误;B、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因此为了解东北虎种群的年龄结构需要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B正确;C、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C正确;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食物供应量,从而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数量变化,能结合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13.岛屿上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灭亡率取决于岛屿上资源(一般与岛屿面积正相关)的多少,也与种间竞争强度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距离大陆越远,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 C.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 D.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环境容纳量;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A【分析】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3、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解答】解:A、依题意,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岛屿与大陆的距离影响物种的迁入,不使物种灭亡。距离大陆越远,则迁入率越低,物种多样性下降,营养结构变简单,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B正确;C、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C正确;D、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理解环境容纳量的定义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从而结合题干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判断。14.某生物兴趣小组绘制了长白山地区甲、乙两个种群一段时间λ变化曲线,λ表示某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关于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A.种群甲的个体数量在t1~t4之间先下降后上升 B.种群甲在t4时刻数量不一定大于种群乙 C.若种群乙是田鼠,曲线变化可能是在t2时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治理 D.种群乙的个体数量在t3达到最小值【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图中当λ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λ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小。图中t1﹣t2过程中,甲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t2﹣t4过程中,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解答】解:A、由图可知,图中t1﹣t2过程中,甲种群数量不断减少,t2﹣t4过程中,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所以种群甲的个体数量在t1﹣t4之间先下降后上升,A正确;B、由于初始种群数量数值未知,无法比较t4时刻种群甲和种群乙的种群数量的大小,所以在t4时刻时种群甲数量不一定大于种群乙,B正确;CD、由图可知,种群乙在t2时达到稳定,但之后种群数量在一直下降在t4时达到最小值,所以若种群乙是田鼠,曲线变化可能是在t2时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治理,使其数量下降,C正确,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5.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平均值,最后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 C.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一般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D.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解答】解:A、使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B.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平均值,换算成大方格的数值,最后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B正确;C.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一般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以避免出现偶然误差,C正确;D、由于酵母菌数量存在前后对照,故本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小龙虾是分布最广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江西鄱阳湖区,全面实施禁渔之后,很多渔民担心小龙虾很可能会无序繁殖,但实际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龙虾的种群密度 B.人类的捕捞可能是出现ab段和bc段变化的原因 C.禁渔后肉食性鱼类数量增加,小龙虾数量锐减其生态位改变 D.雄性小龙虾挥动大螯吸引雌性前来交配,传递的是物理信息【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解答】解:A、小龙虾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B、人类的捕捞会对小龙虾造成环境阻力,使其种群数量的增速变缓甚至不再增加,出现ab段和bc段变化的原因,B正确;C、禁捕以后,肉食性的鱼类数量增加,对小龙虾的捕食增多,使小龙虾种群数量减少,生态位发生变化,C正确;D、繁殖季节,雄性小龙虾挥动大螯吸引雌性前来交配,雌雄个体间传递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7.如图是某种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生物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B.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初始密度介于0~b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下降;初始密度超过b点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解答】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低,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衰退、消亡,A正确;B、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B错误;C、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D、由题图可知,c时该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d该种群继续增长,d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故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8.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1和N3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 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温度、相对湿度、天敌等多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推测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考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解答】解:A、N1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3时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N2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C、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甲种群的密度小于乙种群,则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共2小题)19.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如图。广东海草资源丰富,海草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广东所有重要海湾。回答下列问题:(1)海草床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沉积物有机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海草的种群密度,为提高准确性,在取样时应做到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2)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超过了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有益于减少(填“增大”或“减少”)碳足迹,其中大部分以有机碳形式常年储存在沉积物中,结合海域1海草床生态系统,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水下环境中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此外,海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沉积物中释放酚类化合物,也能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酚类物质作为化学信息起到了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作用。(3)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元素,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死亡;不可行:海域2海草床的水位在落潮时会下降甚至露出水面,使生态浮床对海草造成物理性损害。【考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专题】模式图;生态环境.【答案】(1)间接;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2)减少;水下环境中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3)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元素,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死亡;不可行:海域2海草床的水位在落潮时会下降甚至露出水面,使生态浮床对海草造成物理性损害【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解答】解:(1)海草床生态系统通过海草的光合作用固碳,使其有丰富的沉积物有机碳,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海草的种群密度,为提高准确性,在取样时应做到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不掺入人为因素。(2)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超过了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减轻了陆地植物对碳的吸收压力,因此有益于减少碳足迹,由于水下环境中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因此大部分以有机碳形式常年储存在沉积物中。海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沉积物中释放酚类化合物,也能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酚类物质作为化学信息起到了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作用。(3)由于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元素,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吸收污水中的N和P,净化污水,因此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上述威胁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死亡或海域2海草床的水位在落潮时会下降甚至露出水面,使生态浮床对海草造成物理性损害,因此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上述威胁不可行。故答案为:(1)间接;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2)减少;水下环境中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3)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元素,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死亡;不可行:海域2海草床的水位在落潮时会下降甚至露出水面,使生态浮床对海草造成物理性损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20.槭叶铁线莲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喜阳光、冷凉,忌高温、多生湿,宜排水良好土壤,忌积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崖壁上,常与有绒毛绣线菊、荆条和独根草等伴生。研究者于2020至2021年对某地区的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1)同样方法调查槭叶铁线莲种群密度时,除了要随机取样,还要考虑样方法,能直接决定槭叶铁线莲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研究者通过植株最长枝条的年龄数据对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龄级划分,结果如图。以往的研究显示濒危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请根据如图判断,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不符合(填“符合”或“不符合”)衰退型的特征,理由是槭叶铁线莲幼龄和中龄个体数之和明显多于老龄。(3)研究者进一步通过计算个体数量变化动态(Vn)来描述槭叶铁线莲种群的相邻龄级间的数量动态变化。Vn可通过公式“Vn=×100%”计算得出,其中,Sn和Sn+1分别为第n与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max(Sn,Sn+1)表示取两者之间的最大值。由下表结果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至2、6至7龄级间呈现衰退的动态变化。表:槭叶铁线莲种群龄级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1V2V3V4V5V6V7V8V9﹣32.7%8.2%26.7%19.7%39.6%﹣13.5%70.3%72.8%33.3%(4)铁线莲花朵大而美丽,每年3月至5月会吸引昆虫传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请结合题干信息及以上研究结果,分析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答两点)。非生物因素: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答两点)。【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2)不符合槭叶铁线莲幼龄和中龄个体数之和明显多于老龄(3)衰退(4)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解答】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是决定植物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2)分析题图,1龄级(幼龄级)的个体数和2~6龄级(中龄级)的个体数之和明显多于7~10龄级(老龄级)的个体数量,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不符合衰退型的特征。(3)根据Vn的计算公式可知,若Vn大于0,则表明Sn大于Sn+1,即第n龄级种群个体数多于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幼龄个体数较多,该种群在n和n+1龄级间呈现增长的动态变化。根据Vn的计算公式,因为V1和V6都是小于0的,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2、6~7龄级间呈现衰退的动态变化。(4)铁线莲花朵大而美丽,每年3月至5月会吸引昆虫传粉,是通过物理信息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根据题目分析,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可能的生物因素有: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可能的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故答案为:(1)样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2)不符合槭叶铁线莲幼龄和中龄个体数之和明显多于老龄(3)衰退(4)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等知识内容,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考点卡片1.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的认识】一、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三、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于醒目;②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③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④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四)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达到杀虫效果.)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义:影响种群密度.(五)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年龄组成的类型:(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四、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特征的综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A、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题型二:年龄组成的判断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相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三种类型的判断,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三:图示分析预测典例3:(2013•洛阳一模)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解答: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A选项的分析是难点,解题时要结合题图信息与题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3、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4、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④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⑤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命题方向】题型一:样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正确;B、据A项可知,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B错误;C、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D、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注意点,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题型二:取样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解答: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样方法的注意点,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汇区一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①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确;②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②错误;③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错误;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重点考查样方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一般过程,能注意相关细节,特别是取样的时候,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且样方的大小要相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题型三:标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解答: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解题方法点拨】1、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镉、铋相关常用有色金属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度二零二五版1209跨境电商合伙创业协议2篇
- 2025年度快递配送员职业培训与聘用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grc线条装饰线条产业联盟与行业规范合同2篇
- 2024年瓶装矿泉水品牌形象设计与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酒店与旅行社会展旅游服务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处置购销合同3篇
- 2024年电子采购合同标准版
- 2024年美团电商合作商户合同版
- 2024年项目监管与代理业务协议版B版
- GB/T 44273-2024水力发电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 T31SAMA 005-2024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床熔融制造操作安全要求
- 2024至2030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市场预测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动火作业管理规定
- 小学生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精课件
- DL∕T 248-2012 输电线路杆塔不锈钢复合材料耐腐蚀接地装置
- CJ/T 158-2002 城市污水处理厂管道和设备色标
- NB-T35009-2013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编制规范
- 结构设计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 曳引驱动电梯调试作业指导书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导管的护理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