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2024年7月)一.试题(共20小题)1.阅读回答问题。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1)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2)假如你参与了山西村人祭祀祈年的活动,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请把它描绘出来。3.阅读杜甫《中宵》,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宵①杜甫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注】①此诗是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雕花的窗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高至百寻的西阁中夜不能寐,半夜独自漫步于雕花的窗户之下观景。B.颔联描写了从西阁窗前看到的景象:飘飞而过的流星在水面留下一掠而过的白影,月亮落下,水边的沙地也变得虚幻而浮动。C.颈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委婉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D.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亲朋流落在天下,因为战争,却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的现实。(2)细读全诗,联系《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在朗读画线句子时,你认为哪个词应该重读?并说说你的理由。(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阅读古诗,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本诗首段的词语“”将风拟人化,显示出狂风卷茅的巨大威力,衬托出诗人的心情。(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苏轼创作《水调歌头》之后,苏氏兄弟终于得到了团聚的机会。七年来,两人第一次同赏明月。本词所写即此事。(1)请赏析加点词“溢”的妙处。(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上李邕①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②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③,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④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注】①李邕:当时的北海太守。②簸却:激起。③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④宣父:指孔子。(1)请简要概括大鹏在“风起”“风歇”时的不同特点。(2)本诗如何提出“未可轻年少”的建议?请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①方知隘,今后巢居②亦觉宽。笑拍洪崖③咏新作,满空笙鹤④下高寒。【注释】①井处:居处狭隘。②巢居: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效果而居。③洪崖:古仙人名。④笙鹤:仙人骑的仙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登山过程,诗人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纵览壮丽的景观。B.“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烟云缭绕中群峰矗立的景象。C.“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D.尾联描写仙乐飘然而下,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内容分析。9.古诗词阅读,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咏梅”是。(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3)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总写自己的所感,两个“一何”分别强调了“怒”和“苦”的程度。B.诗歌主要通过老妇的“致词”来反映他家的悲惨遭遇,从而表现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C.老妇最后不得不去“急应河阳役”这一结局,既透露着无奈,也表现了她的机智和对国家的爱。D.这首诗叙议结合,在客观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同时,又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对兵役制度的批判。(2)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11.诗歌鉴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请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得有情有义。B.“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侧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D.“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甲】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乙】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赏析古诗,完成对话。小语:本次“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我将【甲】【乙】两首诗放入同一个单元,因为从题材角度来看,两首诗都属于(1)。小文:是的,两首诗都紧扣一个“(2)”字。【甲】诗以“(3)”和“落日”作比,【乙】诗则描写了楚江、帆、鸟等意象,皆表达了诗人(4)的思想感情。小语:尽管两诗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诗歌的抒情方式却有差异。【甲】诗尾联借助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马仿佛也不愿意脱离同伴,临别时萧萧长鸣的场景来抒情,属于(5)。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阆水歌(唐)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2)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饯别王十一①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1)请发挥想象,描绘[乙]诗颈联所呈现的画面。(2)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刘长卿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你更欣赏谁送别时的状态?请阐述理由。15.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1)“重来又是三年”的“又”字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情感。(2)读下列甲、乙两个诗句,比较其表现手法的异同点。甲: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乙: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本诗除写出了采集荇菜的女子的窈窕之外,还写出了她什么品质?你是从哪几句中看出来的?(2)《关雎》一诗的叙事线索是什么?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全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B.开篇以问答的形式,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C.三、四句描写的是静景,展现出泰山的神奇秀丽,白天、晚上景色明暗不同。D.五、六句由静景转为动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2)古代文人喜欢登高赋诗抒怀。下列诗句中,和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更接近的是哪一项?请简要分析。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③,绝胜④南陌⑤碾成尘。【注释】①此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bēi):池塘。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④绝胜:远远胜过。⑤南陌:指道路边上。(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第一句,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想象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属于虚写。B.【乙】诗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次句“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C.作为登高抒怀之作,【甲】诗中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D.【乙】诗的三、四句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杏花被风吹落,似漫天飞雪,纷纷落在地上被碾做尘土的凄美景象。(2)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请你分别概括。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石壕吏(节选)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郎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乙】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傅。白水暮东流,青山犹灵声。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1)小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途经石壕、新安和潼关三地,目睹现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除此处所选两首诗外,杜甫所写的另一首诗应为《》。(2)小逸;是的,这两诗的“史”,都指小官、差役。诗人通过写小吏,反映安史之乱给贫苦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3)小文:这两首现实主义诗篇在写法上有三个明显的相同之处。从主题上看,都体现了诗人与对黑暗社会的痛斥;从叙事角度看,两诗都采用第人称的写法;从情感表达的方式上看,两诗都通过表达思想感情。(4)小逸:正是杜诗的这种写实手法与他一颗牵挂百姓、兼济天下的心,为我们展现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图景,他的诗是当之无愧的“诗史”。(5)小文:虽困不忘国忧。我们今天读杜诗,仍可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人民浓烈的情怀。20.阅读以下诗歌,完成问题。金错刀行【南宋】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表明本文是歌行体诗,能感受到鞺鞳之声,气势夺人。B.诗歌托“金错刀”起兴,是咏物诗,通过描绘赞美宝刀,述怀抱,言志向。C.金错宝刀光闪闪,奇士意气情切切,烘托了一位从军汉滨、顾盼自雄、壮怀激烈的提刀人形象。D.末句变化了句式,先用“呜呼”提唱,引用楚地民谣,在反诘中加强了诗歌感情。(2)《金错刀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能读到慷慨之音,激越之气,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一说,陆游通过诗歌诉说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2024年7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20小题)1.阅读回答问题。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1)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考点】诗;词句赏析;形象意境.【答案】(1)D(2)示例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示例二:诗人杨守礼想要修建固若金汤的赤木口关,让外敌无法入侵国土。他是一个尽职尽责,不怕艰难,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巡抚。【分析】《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是明朝杨守礼所作,写筹建边关,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巡抚形象,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豪迈,营造出了险峻辽阔的雄壮之境。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者为了勘察地形,晨登关口,所经之处万壑生风;山路崎岖惊险,骑行马上欲坠;守边不计辛苦,“净虏”更不言功;沙地用过餐酒,出山月已东升。解答时,扣住心系国家、尽职尽责、为国操劳,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等要点,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也可结合《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的素材进行分析。答案:(1)D(2)示例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示例二:诗人杨守礼想要修建固若金汤的赤木口关,让外敌无法入侵国土。他是一个尽职尽责,不怕艰难,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巡抚。参考译文:早晨登上赤木口关,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山路崎岖惊险,良马也受到惊吓,病弱的身体好像要坠崖。戍守边境不计辛苦,杀尽敌虏更不会言说功老。在沙地里用过餐酒,出山时看见月亮已经东升。【点评】理解诗歌内容,要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2)假如你参与了山西村人祭祀祈年的活动,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请把它描绘出来。【考点】内容理解.【答案】(1)D(2)示例: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农人们穿着布衫戴着帽子,保存着古朴的风俗,他们吹吹打打,充满着对丰收的期待。【分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记游抒情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颔联写村外之景物,颈联写村中之情事,尾联写频来夜游。各联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创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自然成趣。【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ABC.正确。D.有误,尾联写频来夜游,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非是“失意与孤独”。故选:D。(2)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这两句描写了山西村人的祭祀祈年的热闹活动,写出农村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答案:(1)D(2)示例: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农人们穿着布衫戴着帽子,保存着古朴的风俗,他们吹吹打打,充满着对丰收的期待。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3.阅读杜甫《中宵》,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宵①杜甫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注】①此诗是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雕花的窗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在高至百寻的西阁中夜不能寐,半夜独自漫步于雕花的窗户之下观景。B.颔联描写了从西阁窗前看到的景象:飘飞而过的流星在水面留下一掠而过的白影,月亮落下,水边的沙地也变得虚幻而浮动。C.颈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委婉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D.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亲朋流落在天下,因为战争,却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的现实。(2)细读全诗,联系《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戍边征战.【答案】(1)C(2)表达了作者对流落四方的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分析】首联“中宵步绮疏”半夜在窗下散步,总起全文,交代当时的时间,颔联为作者窗下所见“飞星”“落月”“水白”“沙虚”渲染出当时冷清凄冷的氛围,颈联用“幽鸟”“巨鱼”来自比,有“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之意,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尾联“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因为战事,书信也极少。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寓居西阁,夜半难眠,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颈联“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诗人借“幽鸟择木”“巨鱼潜波”的自然景象,透露出自己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但并没有暗示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的内容。(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联系《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中宵》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亲朋的思念牵挂之情。首联“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通过描写诗人半夜在西阁踱步,表现出他的孤独寂寞。颔联“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通过写景,营造出一种空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诗人的孤独。颈联“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借景抒情,暗示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尾联“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直接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以及因战乱而书信难通的愁苦。战争使得亲友离散、音信难通,诗人既有对自身漂泊生活的感慨,也有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与牵挂,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答案:(1)C(2)表达了作者对流落四方的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译文:西阁有百寻高,半夜里在窗下散步。流星飞过纯净的水面,月亮落下的光亮在沙墟上浮动。选择林木而居才感知到鸟儿的幽静,潜到水里才想到鱼的巨大。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在朗读画线句子时,你认为哪个词应该重读?并说说你的理由。(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考点】诗;形象意境;诗词朗读.【答案】(1)示例一:重读“浩荡”。“浩荡”本指水势浩大,重读“浩荡”能突出“离愁”的广阔无边。示例二:重读“离愁”。“离愁”是离别的忧伤,既是本句的中心词,又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露。示例三:重读“白日斜”。“白日斜”点明了诗人离开的时间是傍晚,夕阳西下的特定情境能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2)①《己亥杂诗》中借“落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一腔热情。②《春晓》中则借“落花”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分析】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朗读。这句的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写出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愁绪,重读可以是“浩荡”,“浩荡”本指水势浩大,重读“浩荡”能突出“离愁”的广阔无边。也可以重读“离愁”。“离愁”是离别的忧伤,既是本句的中心词,又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露。重读“白日斜”也可以,“白日斜”点明了诗人离开的时间是傍晚,夕阳西下的特定情境能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末尾两句为本诗联想,其中“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归乡途中之作。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诗人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不忘报国之志,以表达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一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1)示例一:重读“浩荡”。“浩荡”本指水势浩大,重读“浩荡”能突出“离愁”的广阔无边。示例二:重读“离愁”。“离愁”是离别的忧伤,既是本句的中心词,又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露。示例三:重读“白日斜”。“白日斜”点明了诗人离开的时间是傍晚,夕阳西下的特定情境能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2)①《己亥杂诗》中借“落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一腔热情。②《春晓》中则借“落花”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阅读古诗,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本诗首段的词语“怒(号)”将风拟人化,显示出狂风卷茅的巨大威力,衬托出诗人的心情。(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考点】诗;词句赏析.【答案】(1)怒(号)(2)诗人推己及人,自己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想到天下寒士,希望他们有住处避风雨,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理解。从“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怒号”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破屋的巨大威力;第三段“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为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1)怒(号)(2)诗人推己及人,自己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想到天下寒士,希望他们有住处避风雨,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苏轼创作《水调歌头》之后,苏氏兄弟终于得到了团聚的机会。七年来,两人第一次同赏明月。本词所写即此事。(1)请赏析加点词“溢”的妙处。(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考点】词;词句赏析;主旨情感.【答案】(1)“溢”字极富生活气息,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凝练准确地描绘出月色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同时突出月光的清寒之感。(2)表达了词人与弟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的喜悦,以及相聚不久又即将分别的哀伤与感慨。【分析】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所作。前两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夜幕降临,云彩消散,月光洒下清寒之气,银河悄然无声,那月亮如白玉盘般在空中转动。通过“溢清寒”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银汉无声”“转玉盘”形象地写出了天空中星月的动态画面,展现出中秋月夜的澄澈与宁静。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由景入情,抒发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诗人意识到这样美好的月夜和眼前相聚的时光难以长久,不禁发出对未来的疑问,明年的明月又会在何处观赏呢,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人生漂泊不定的伤感情绪。【解答】(1)本题考查炼字。“溢”字用得巧妙而生动。“溢”有充满、漫出、流淌之意。在“暮云收尽溢清寒”中,“溢”字将无形的“清寒”之感化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幕降临、云彩收尽后,清冷的月光如水般弥漫、流淌于天地之间的情景,使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中秋月夜那种清寒、空灵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幽寂、清冷的意境。(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词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美景,如“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表现出兄弟团聚、共赏明月的欢乐和喜悦之情。另一方面,“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则流露出词人对欢聚时光短暂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透露出一种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和无奈,也隐隐表达了对亲人即将分别、前途未卜的离愁别绪。同时,也蕴含着词人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慨叹。答案:(1)“溢”字极富生活气息,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凝练准确地描绘出月色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同时突出月光的清寒之感。(2)表达了词人与弟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的喜悦,以及相聚不久又即将分别的哀伤与感慨。翻译:晚间的云彩全都收了起来,月光下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的月亮如白玉盘般转动。这一生能拥有这样美好的月夜实在不多,明年的明月又会在何处观赏呢。【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上李邕①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②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③,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④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注】①李邕:当时的北海太守。②簸却:激起。③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④宣父:指孔子。(1)请简要概括大鹏在“风起”“风歇”时的不同特点。(2)本诗如何提出“未可轻年少”的建议?请简要分析。【考点】内容理解;词句赏析.【答案】(1)“风起”时,大鹏借风直上九万里,气势磅礴;“风歇”时,大鹏落下仍能激起沧溟水,余威犹存。(2)诗人先以大鹏自喻,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再写世人对自己的嘲笑;最后借孔子“后生可畏”典故,提出“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建议。【分析】《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信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说明当“风起”时,大鹏能够凭借风力,同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力量,直上高空、遨游天际。“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说明当“风歇”时,大鹏即使从空中落下,依然能够激起沧溟之水,显示出其力量强大、余威犹存。(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诗歌开篇,诗人以大鹏自比,借大鹏“风起”时直上九万里,“风歇”时仍能簸却沧溟水,展现出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塑造出一个志向高远、自信豪迈的形象。接着,诗人写到世人对自己不同流俗的言行和远大抱负报以冷笑的态度,通过世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自己不被理解和认可的处境。然后,诗人以“宣父犹能畏后生”为论据,借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说明前辈也应该敬畏后生,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建议,强调不能轻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同样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才华。答案:(1)“风起”时,大鹏借风直上九万里,气势磅礴;“风歇”时,大鹏落下仍能激起沧溟水,余威犹存。(2)诗人先以大鹏自喻,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再写世人对自己的嘲笑;最后借孔子“后生可畏”典故,提出“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建议。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①方知隘,今后巢居②亦觉宽。笑拍洪崖③咏新作,满空笙鹤④下高寒。【注释】①井处:居处狭隘。②巢居: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效果而居。③洪崖:古仙人名。④笙鹤:仙人骑的仙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登山过程,诗人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纵览壮丽的景观。B.“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烟云缭绕中群峰矗立的景象。C.“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D.尾联描写仙乐飘然而下,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内容分析。【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答案】(1)D(2)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兴奋;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分析】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因为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宽广胸怀,站到高处,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这也是“诗言志”这样一种境界。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ABC.正确。D.有误,“以写实的手法”错误,尾联的大意是:笑拍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此为诗人畅想游仙的想象之景,是虚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思想感情:首联“一举到天关”,说明内心轻松;且“快意”一词,直接抒发了登上泰山之巅,得以欣赏眼前壮丽美景的喜悦之情;尾联写出了诗人面对泰山美景高兴的吟咏起诗句的兴奋之情。人生感悟:颈联“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是诗人登上泰山之巅,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泰山日出”美景后的人生感慨。诗人居高临下,俯瞰脚下,顿觉天地宽阔。心地宽了,眼界也就宽了。所以人应胸怀宽广,才能激发昂扬进取精神。答案:(1)D(2)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兴奋;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点评】如何鉴赏诗歌: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讲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干快速理解诗歌。9.古诗词阅读,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3)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考点】词;内容理解;表达技巧;写景咏物;文体知识.【答案】(1)词牌名题目(2)C(3)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全词借饱受摧残、香气犹在的梅花,抒发了自己虽然遭受排挤仍然坚持正义、孤高傲世、矢志不渝的情怀。【分析】《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已是黄昏独自愁”没有运用夸张手法,只是直接描述梅花在黄昏时分独自忧愁的状态。故选:C。(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整首词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生长在荒凉的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又备受风雨摧残。作者借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寂寞愁苦的状态,隐喻自己仕途坎坷,人生失意。下阕进一步写梅花的品格,它无心与百花争春斗艳,却遭来百花的嫉妒。即使凋零飘落,被碾作泥土,化为尘埃,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清香。这里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的高洁、坚贞,来表达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答案:(1)词牌名题目(2)C(3)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全词借饱受摧残、香气犹在的梅花,抒发了自己虽然遭受排挤仍然坚持正义、孤高傲世、矢志不渝的情怀。译文:卜算子•咏梅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总写自己的所感,两个“一何”分别强调了“怒”和“苦”的程度。B.诗歌主要通过老妇的“致词”来反映他家的悲惨遭遇,从而表现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C.老妇最后不得不去“急应河阳役”这一结局,既透露着无奈,也表现了她的机智和对国家的爱。D.这首诗叙议结合,在客观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同时,又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对兵役制度的批判。(2)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戍边征战.【答案】(1)D(2)示例:第一问: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第二问: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分析】《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ABC.正确;D.有误,这首诗歌没有运用议论,通篇叙事,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了对兵役制度的批判。故选:D。(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第一问:由“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知,老妪被差役带走了;结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泣”的人应是老妪的儿媳,“泣”的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第二问:“如闻”是“仿佛听到”的意思。“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答案:(1)D(2)示例:第一问: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第二问: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译文:石壕吏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1.诗歌鉴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请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B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得有情有义。B.“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侧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D.“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考点】词句赏析;主旨情感.【答案】(1)B(2)对春天的留恋,喜爱和朋友间的深情。【分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解答】(1)本题考查了诗词赏析。ACD.正确。B.有误,“眉眼盈盈处”既描写自己对友人离去的远眺,又表示对友人此去跋山涉水的挂念。并非是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故选:B。(2)本题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篇送别友人之作。上片用“眼波”“眉峰”比喻浙东山水,表明行人去处是令人向往的山清水秀之地;下片点明送别是在暮春时节,写离别思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叮嘱友人“千万和春住”。此词写送别友人却不落惜别伤感的窠臼,而是通过描写别时的景物和离人的行踪,祝愿友人永葆青春,表现出两人之间深长的友情。答案:(1)B(2)对春天的留恋,喜爱和朋友间的深情。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感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点评】积累古诗词就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甲】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乙】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赏析古诗,完成对话。小语:本次“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我将【甲】【乙】两首诗放入同一个单元,因为从题材角度来看,两首诗都属于(1)送别诗。小文:是的,两首诗都紧扣一个“(2)送”字。【甲】诗以“(3)浮云”和“落日”作比,【乙】诗则描写了楚江、帆、鸟等意象,皆表达了诗人(4)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小语:尽管两诗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诗歌的抒情方式却有差异。【甲】诗尾联借助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马仿佛也不愿意脱离同伴,临别时萧萧长鸣的场景来抒情,属于(5)间接抒情。【考点】词句赏析;主旨情感;文学常识.【答案】(1)送别诗(2)送(3)浮云(4)对友人的依依不舍(5)间接抒情【分析】《送友人》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赋得暮雨送李曹》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茫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比较。从题材上看,两诗均是送别诗;两首诗都紧扣一个“送”字,《送友人》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赋得暮雨送李曹》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茫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是说,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鬼斧神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答案:(1)送别诗(2)送(3)浮云(4)对友人的依依不舍(5)间接抒情译文:送友人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阆水歌(唐)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2)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答案】(1)A(2)诗的五六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巴童荡桨戏水,水鸟衔鱼而飞的和谐的水乡场景,表达作者对阆中风物的喜爱。【分析】《阆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这首诗为杜甫于广德二载(764年)在阆中所作。全诗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石黛碧玉、日破浪花、沙际归春、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等嘉陵江景物,表现了阆中城南独特的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阆水之胜的喜爱之情。此诗与《阆山歌》一起成为杜甫在阆中时期的代表作。【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A.有误,首联一问一答,属于设问。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意思是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前句只描写了巴童荡桨戏水的景象,后句简单描绘了水鸟衔鱼而飞的和谐的水乡场景,所以此句用白描的手法进行描绘,表达作者对阆中风物的喜爱。答案:(1)A(2)诗的五六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巴童荡桨戏水,水鸟衔鱼而飞的和谐的水乡场景,表达作者对阆中风物的喜爱。译文: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3.鉴赏作品的语言。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饯别王十一①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1)请发挥想象,描绘[乙]诗颈联所呈现的画面。(2)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刘长卿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你更欣赏谁送别时的状态?请阐述理由。【考点】内容理解;词句赏析.【答案】答案示例一:我欣赏王勃送别时的状态。这句诗,诗人一反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刘长卿的那句诗过于缠绵了。答案示例二:我欣赏刘长卿送别时的状态。这句诗,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惆怅。王勃的诗太乐观了,有些不符合大众离别时常有的心情。【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己情怀的吐露。《饯别王十一南游》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描写了挥手远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写得动人心弦。全诗没有“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转,首尾呼应,手法新颖,别具匠心,离思深情,悠然不尽。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作答时可结合诗句意思发挥想象来进行描绘。“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的意思是: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画面如: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畔后休止。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我想此刻朋友正在观赏着夕阳照射下太湖的明媚春色吧。(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和对比阅读。作答时结合诗句内容和情感来分析即可。我欣赏王勃送别时的状态。“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这里诗人表明真挚的友情不会因距离的远近而有所改变,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这里不同于刘长卿送别是的伤感忧愁,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襟。我欣赏刘长卿送别时的状态。“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的意思是: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这里写的是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作者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伤别之情,表现出离别时的不舍与惆怅。这里写的离别情感真挚、缠绵、悱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王勃的诗体现出的豁达乐观不符合大众离别时常有的心情。答案:(1)烟波浩渺的江水上一叶孤帆正在渐渐远行消失在视线中,在落日余晖下你将欣赏五湖美好的春色。(2)答案示例一:我欣赏王勃送别时的状态。这句诗,诗人一反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刘长卿的那句诗过于缠绵了。答案示例二:我欣赏刘长卿送别时的状态。这句诗,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惆怅。王勃的诗太乐观了,有些不符合大众离别时常有的心情。译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饯别王十一南游》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点评】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5.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1)“重来又是三年”的“又”字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对湖边春色的怀念、对再次来到此地的欣喜丰富复杂的情感。(2)读下列甲、乙两个诗句,比较其表现手法的异同点。甲: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乙: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考点】表达技巧.【答案】(1)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对湖边春色的怀念、对再次来到此地的欣喜。(2)相同点:甲和乙文都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点:甲诗句以声衬静,用钟磬音衬托环境的幽静。乙诗句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湖水映照天空,水天一色的静景和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的动景相结合。【分析】《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是宋代词人张孝祥创作的一首词。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三四两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解答】(1)本题考查炼字题。“重来又是三年”,“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对比阅读。“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借景抒情,以声衬静,以钟磬音衬托环境的清幽,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洪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借景抒情,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综上分析可知,两句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是甲诗句以声衬静,用钟磬音衬托环境的幽静。乙诗句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明丽如画的水天的静景和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的动景相结合。答案:(1)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对湖边春色的怀念、对再次来到此地的欣喜。(2)相同点:甲和乙文都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点:甲诗句以声衬静,用钟磬音衬托环境的幽静。乙诗句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湖水映照天空,水天一色的静景和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的动景相结合。译文: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的变调练习题
- 二零二五年度重型吊车安全责任及运输合同3篇
-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课件
- 射箭游戏-数学
- 2024年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科幻小说赏析与写作》 课件 -第三章 “太空歌剧”的探索与开拓-《2001太空漫游》
- 2024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租赁权转让及配套设备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计划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试卷及答案)
- 年会抽奖券可编辑模板
- 感染性疾病标志物及快速诊断课件(PPT 134页)
- YC∕T 273-2014 卷烟包装设计要求
- 2022年煤矿地面消防应急预案范文
-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课件
- 水上抛石护坡施工方案
- 4PL的供应链整合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借鉴意义
- 物料提升机基础方案
- 840dsl常用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