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与实践指导书_第1页
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与实践指导书_第2页
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与实践指导书_第3页
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与实践指导书_第4页
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与实践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与实践指导书TOC\o"1-2"\h\u23277第一章:绪论 276701.1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2250911.2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3297781.2.1目标 3205301.2.2任务 314744第二章:三农村居民生计现状分析 497362.1生计模式类型概述 4183662.2生计资源与生计策略 4191332.3生计困境与挑战 429137第三章:生计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5294543.1生计模式创新的内涵与原则 5142973.1.1生计模式创新的内涵 5194923.1.2生计模式创新的原则 5293593.2生计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 6293053.2.1生计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 6327083.2.2生计模式创新的过程 6156413.2.3生计模式创新的效果评价 6296763.3生计模式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6265433.3.1生计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 6219233.3.2生计模式创新的机制构建 614911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88164.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79004.2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与途径 7164534.3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案例 79020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8171745.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830605.1.1现状 8286755.1.2趋势 882085.2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政策措施 8293635.2.1完善劳动力转移政策体系 8112885.2.2加强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 879145.2.3拓展劳动力转移渠道 842615.2.4优化劳动力转移环境 8100695.3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实践指导 9835.3.1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制 9153885.3.2强化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 968225.3.3激发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动力 9222165.3.4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9130055.3.5落实劳动力转移政策保障 926227第六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9188376.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9262076.1.1类型划分 9153946.1.2功能特点 10313366.2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策略 10299766.2.1政策引导 10184166.2.2资金扶持 1072596.2.3技术支持 10141316.2.4市场开拓 10249806.2.5社会参与 10266576.3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案例 108221第七章: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11161807.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11202217.1.1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现状 11209627.1.2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现状 1115687.1.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现状 11306107.2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与措施 11271177.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11110677.2.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1163717.2.3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1228507.2.4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12212357.3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案例 1228488第八章:农村电商平台建设 1242548.1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现状 1252588.2电商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 13123338.3电商平台建设的实践指导 132434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4208579.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4132229.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14320259.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案例 1513887第十章: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152303510.1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5465010.2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5324010.3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的实践指导 16第一章:绪论1.1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生计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与意义。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生计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在此背景下,创新农村居民生计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有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传统的生计模式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的问题,创新生计模式有助于农村居民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通过创新生计模式,农村居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提高自身素质,为农村社会进步奠定基础。1.2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目标与任务1.2.1目标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效益。(3)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1.2.2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三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主要任务如下:(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3)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拓宽农村居民融资渠道。(5)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6)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以上任务的实施,有望推动我国农村居民生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第二章:三农村居民生计现状分析2.1生计模式类型概述三农村居民的生计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传统农业型:以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依靠土地生产获得生计来源。这种生计模式在农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但受制于资源、技术、市场等因素,效益较低。(2)打工经济型: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了庞大的打工群体。(3)特色农业型:发展特色农业,如养殖业、林果业等,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这种生计模式在部分农村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乡村旅游型: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产业,为农村居民提供生计来源。乡村旅游的兴起,这种生计模式逐渐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5)综合发展型: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多种经营,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村居民生计水平。2.2生计资源与生计策略三农村居民的生计资源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等。在此基础上,农村居民采取以下生计策略:(1)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2)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来源,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3)资金互助: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农村居民提供贷款支持,促进产业发展。(4)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居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5)市场拓展: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2.3生计困境与挑战尽管三农村居民的生计模式不断创新,但在实际发展中仍面临以下困境与挑战:(1)资源约束: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生计空间受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2)技术瓶颈:农村居民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了生计效益。(3)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农村居民面临生计风险。(4)生态环境压力: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使用过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村居民生计。(5)政策支持不足:农村居民在发展生计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上述困境与挑战,未来应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入手,推动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提高农村居民生计水平。第三章:生计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3.1生计模式创新的内涵与原则3.1.1生计模式创新的内涵生计模式创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居民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市场变化及政策调整,对原有生计方式进行变革,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计效率、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过程。生计模式创新涉及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1.2生计模式创新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生计模式创新应遵循科学规律,保证技术、政策、市场等各要素的合理配置。(2)实用性原则:创新应注重实用性,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保证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生产生活。(3)可持续性原则:生计模式创新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遵循生态环保原则,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4)合作性原则:生计模式创新应倡导农村居民之间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5)政策引导原则:应发挥引导作用,为生计模式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3.2生计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3.2.1生计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1)内部动力:包括农村居民的需求、期望、意愿等,是生计模式创新的内在驱动力。(2)外部动力:包括政策引导、市场变化、科技进步等,是生计模式创新的外部驱动力。3.2.2生计模式创新的过程(1)识别问题:发觉农村居民生计中的问题,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2)设计方案:根据问题,设计相应的生计模式创新方案。(3)实施与推广:将创新方案付诸实践,逐步推广至农村居民。(4)评估与调整: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3.2.3生计模式创新的效果评价(1)经济效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等。(2)社会效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等。(3)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3.3生计模式创新的动力与机制3.3.1生计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居民进行生计模式创新。(2)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农村居民的创新活力。(3)科技支撑:利用科技进步,为生计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4)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计模式创新,形成合力。3.3.2生计模式创新的机制构建(1)政策支持机制:建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生计模式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技术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为生计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3)资源整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计模式创新的效率。(4)监测评估机制:对生计模式创新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调整方案。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农业产业结构总体上仍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收益有限。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部分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4.2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与途径为了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与途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建设,提升农产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附加值。(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5)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业发展活力。4.3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案例:(1)山东省寿光市:以蔬菜产业为主导,发展设施农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寿光市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成为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基地。(2)江苏省苏州市: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苏州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休闲农业,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农民收入。(3)四川省成都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成都市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4)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农垦总局以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5.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趋势5.1.1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已超过2.8亿;二是转移渠道逐渐拓宽,从传统的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如制造业、服务业等;三是转移地域逐渐扩大,从本地转移向全国范围转移。5.1.2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转移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二是转移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的技能水平、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三是转移模式逐渐多元化,如返乡创业、就近就业等。5.2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政策措施5.2.1完善劳动力转移政策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体系,包括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就业服务网络等。5.2.2加强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质量,使农村劳动力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竞争力。5.2.3拓展劳动力转移渠道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5.2.4优化劳动力转移环境营造良好的劳动力转移环境,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等。5.3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实践指导5.3.1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制各级应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劳动力转移规划,明确转移目标、任务和路径;建立劳动力转移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劳动力转移管理,保证转移工作顺利进行。5.3.2强化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等。5.3.3激发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动力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措施等手段,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动力。如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优化创业环境、加大税收优惠等。5.3.4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将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与城市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5.3.5落实劳动力转移政策保障保证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享受到政策保障,包括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第六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6.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功能6.1.1类型划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村居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的经济合作实体。根据其业务范围和功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生产型合作组织:以农业生产为主,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2)供销型合作组织:以农产品流通为主,开展购销、加工、储运、批发等业务。(3)服务型合作组织: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综合服务。(4)消费型合作组织:以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开展商品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6.1.2功能特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以下功能特点:(1)资源整合:通过合作,将农村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产业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3)增收致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4)社会保障: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减轻社会负担。(5)人才培养: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村居民素质。6.2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策略6.2.1政策引导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6.2.2资金扶持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6.2.3技术支持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技术水平。6.2.4市场开拓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6.2.5社会参与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企业、社会三方的合作机制。6.3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案例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案例:案例一:某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该合作社以农业生产为主,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指导等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案例二:某地区农产品流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农产品流通为主,通过建立销售网络,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案例三:某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合作社该合作社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理财、保险等,解决了农村居民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案例四:某地区消费合作社该合作社以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开展商品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第七章:农村金融服务创新7.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7.1.1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现状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金融服务网点分布不均,部分偏远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7.1.2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现状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涵盖存款、贷款、汇款等基本业务。在产品创新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体系,难以满足农村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需求。7.1.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现状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但政策实施效果仍有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7.2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与措施7.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同时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效率。7.2.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农村小额贷款、农产品期货、农村养老保险等。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7.2.3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保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7.2.4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与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7.3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案例案例一:某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乡村振兴贷”该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农村居民创业、农业生产等需求,推出“乡村振兴贷”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低息、便捷的贷款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二:某地区农村合作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该农村合作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出线上金融服务,实现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案例三:某地区农村信用社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该农村信用社根据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特点,创新推出“农业产业链金融”产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八章:农村电商平台建设8.1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现状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居民生计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电商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电商平台数量迅速增长。各地纷纷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电商平台,如淘宝村、京东农村、拼多多等,这些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3)农产品上行趋势明显。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使农产品上行渠道得以拓宽,有效提高了农民的销售收入。(4)电商培训力度加大。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的电商意识和操作能力,为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8.2电商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涉及多个环节,以下为关键环节:(1)平台规划与定位。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明确电商平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2)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通信、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等,为电商平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3)供应链管理。整合当地农产品资源,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4)品牌培育与推广。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市场竞争力。(5)营销策略。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6)售后服务与维权。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用户满意度。8.3电商平台建设的实践指导(1)加强政策扶持。地方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2)优化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提升农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水平,为电商平台提供有力保障。(3)培育电商平台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商平台建设。(4)开展电商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的电商意识和操作能力。(5)推动产业链整合。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6)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品牌影响力。(7)创新营销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8)完善售后服务。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用户满意度。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9.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农村生态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下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维护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稳定,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2)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4)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9.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下措施应予以采取:(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安全。(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保护农村水资源。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5)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激励农村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9.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案例:(1)湖南省岳阳市某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该项目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生态补偿等措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