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手册_第1页
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手册_第2页
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手册_第3页
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手册_第4页
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手册TOC\o"1-2"\h\u864第一章农业生物技术概述 2262611.1农业生物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 241181.2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3267841.3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313450第二章遗传育种技术 446452.1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 4121552.1.1遗传多样性 416572.1.2遗传规律 4164322.1.3遗传变异 4132852.2遗传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480432.2.1遗传资源的收集 4197972.2.2遗传资源的评价 4258082.3遗传育种的方法与应用 488682.3.1选择育种 5257402.3.2杂交育种 5215322.3.3转基因育种 5121032.3.4分子育种 58032.3.5应用实例 528331第三章转基因技术 5289753.1转基因技术原理 5273883.1.1目的基因的获取与制备 5182943.1.2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6109043.1.3转化方法 6217453.1.4基因表达与筛选 6251793.2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评价 6157893.2.1目标性状的选择 6261673.2.2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6116543.2.3转基因作物的评价 69013.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6291083.3.1食品安全 7150603.3.3技术安全 7142993.3.4社会伦理 715685第四章细胞工程 7262324.1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 7291114.2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7250624.3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810311第五章组织培养技术 8272115.1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858805.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9251355.3动物组织培养技术 920612第六章生物制药技术 1026986.1生物制药的基本原理 10119256.2生物制药的主要产品 10267676.3生物制药的应用领域 1013057第七章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 11272617.1生物农药的原理与分类 11163227.1.1生物农药的原理 11195117.1.2生物农药的分类 11173377.2生物农药的应用与效果 113827.2.1生物农药的应用 11108807.2.2生物农药的效果 12232857.3生物肥料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1240557.3.1生物肥料的作用 1211187.3.2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 1231601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物技术 13116998.1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3205218.2生物降解技术 13322608.3生物修复技术 1312779第九章农业生物技术的市场与管理 1497939.1农业生物技术的市场分析 14327229.1.1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14233839.1.2市场竞争格局 14113399.1.3市场需求分析 14313169.2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14192639.2.1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14282559.2.2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15119169.3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与法规 15286229.3.1政策支持 15274849.3.2法规监管 1511430第十章农业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61410410.1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方向 161183910.2农业生物技术的国际合作 161664710.3农业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6第一章农业生物技术概述1.1农业生物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对农业生物资源进行改良、开发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手段,培育出抗病、抗逆、高产的优良品种,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3)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2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下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生物技术研究的起步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2)20世纪7080年代:生物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等研究取得显著成果。(3)20世纪90年代:农业生物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4)21世纪初至今:农业生物技术不断深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3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物育种:通过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抗逆、高产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2)农业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3)动物疫病防治:运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疫苗、抗病毒药物等,保障动物健康,减少疫病传播。(4)农产品加工与保鲜: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型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延长保质期。(5)生态环境修复:利用生物技术,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生态平衡。(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运用生物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肥料等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章遗传育种技术2.1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遗传育种是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2.1.1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之间基因型的差异,它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遗传多样性越高,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越强。在遗传育种中,通过选择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2.1.2遗传规律遗传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揭示了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即基因成对存在,且在生殖过程中分离和组合。染色体遗传规律则描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和传递过程。2.1.3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个体在基因型或表型上的差异。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材料,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个体进行繁殖,可以逐步改善种群的整体性状。2.2遗传资源的收集与评价2.2.1遗传资源的收集遗传资源的收集是对自然界中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生物资源进行采集、保存和利用。收集遗传资源的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引种驯化、种子库建设等。2.2.2遗传资源的评价遗传资源的评价是对收集到的遗传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确定其育种价值。评价方法包括:形态学评价、生理生化评价、分子标记评价等。2.3遗传育种的方法与应用2.3.1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对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选择和繁殖。选择育种的方法包括:混合选择、个体选择、家系选择等。2.3.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产生具有新性状的后代。杂交育种的方法包括:单交、复交、远缘杂交等。2.3.3转基因育种转基因育种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性状。转基因育种的方法包括:基因枪转化、脂质体转化、农杆菌转化等。2.3.4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生物基因进行操作和改造,以改善其性状。分子育种的方法包括:基因编辑、基因沉默、基因插入等。2.3.5应用实例在实际生产中,遗传育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领域。以下是一些应用实例:(1)高产水稻育种:通过选择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2)抗病小麦育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小麦体内,提高小麦的抗病性。(3)抗虫棉花育种: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体内,降低棉花受害程度。(4)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具有抗逆性的转基因植物,提高作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第三章转基因技术3.1转基因技术原理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细胞中,使之在受体生物中表达特定性状的一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1目的基因的获取与制备目的基因是指需要导入生物体的外源基因,通常来源于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基因组克隆、PCR扩增等。制备过程中,需要对目的基因进行修饰和优化,以适应受体生物的基因组结构。3.1.2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基因载体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细胞的工具。常用的基因载体有质粒、病毒载体、脂质体等。构建基因载体时,需要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载体。3.1.3转化方法转化方法是指将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生物细胞的过程。常用的转化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电击转化法等。转化过程中,需要保证重组载体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实现基因表达。3.1.4基因表达与筛选转化后的受体细胞需要经过基因表达和筛选,以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转基因生物。基因表达是指目的基因在受体生物中发挥功能的过程。筛选过程包括检测转化细胞的基因型、表型等,以确定其是否符合预期目标。3.2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评价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评价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下是转基因作物开发与评价的主要环节:3.2.1目标性状的选择根据农业生产需求,选择具有抗病、抗虫、抗逆、优质等性状的基因进行转基因作物的开发。3.2.2转基因作物的培育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作物细胞,培育出具有目标性状的转基因作物。3.2.3转基因作物的评价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生态适应性、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保证其符合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3.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以下为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主要方面:3.3.1食品安全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来源,其安全性主要包括营养成分、毒性、过敏性等方面。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3).3.2生态安全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基因漂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此,在转基因作物种植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3技术安全转基因技术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基因编辑过程中的脱靶效应、基因插入导致的基因突变等。因此,在转基因生物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手段,保证技术安全。3.3.4社会伦理转基因生物的推广可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等。在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伦理问题,保证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第四章细胞工程4.1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细胞进行操作和改造,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细胞工程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转移、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分化等技术。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的基础,它为细胞操作提供了实验材料和反应体系。细胞融合技术是将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为一个细胞的过程,可用于制备杂交细胞、抗体生产等。基因转移技术是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实现基因重组和表达。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对于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分化技术则是通过调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使细胞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4.2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植物细胞工程的部分应用实例:(1)植物繁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提高繁殖速度和繁殖质量。(2)基因转化: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转基因植物,提高植物的抗病、抗虫、抗旱等性状。(3)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紫杉醇、青蒿素等。(4)植物修复:利用植物细胞修复环境污染,如降解石油、重金属等污染物。(5)植物育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修改,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4.3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动物细胞工程在医药、食品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动物细胞工程的部分应用实例:(1)生物制药: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疫苗、抗体、激素等生物制品。(2)基因治疗: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治疗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疾病。(3)药物筛选:利用动物细胞模型,进行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4)组织工程: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构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产品,如人工皮肤、软骨等。(5)动物育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动物基因组进行精确修改,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第五章组织培养技术5.1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利用营养培养基对植物或动物细胞、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细胞全能性、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信号传递等方面。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或动物个体的能力。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可以在适当的培养基和生长条件下,实现脱分化和再分化,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或动物个体。细胞增殖和分化是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在培养过程中,细胞会经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过程,不断增殖和分化。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激素和营养成分,可以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向,实现特定组织的形成。细胞信号传递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可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添加生长因子、激素等物质,调控细胞信号传递,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5.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愈伤组织培养、胚胎培养、植株再生等方面。愈伤组织培养是将植物受伤部位的组织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愈伤组织。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激素和营养成分,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或器官。胚胎培养是将植物胚胎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胚胎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繁殖等方面。植株再生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植株再生技术可以应用于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等领域。5.3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块培养和器官培养等方面。细胞培养是将动物细胞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在体外繁殖和生长。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制药、疾病研究、细胞工程等领域。组织块培养是将动物组织切成小块,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组织块培养可以保持组织结构和功能,为研究组织发育、疾病发生等提供模型。器官培养是将动物器官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器官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器官移植、疾病治疗等领域。通过以上对组织培养技术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培养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第六章生物制药技术6.1生物制药的基本原理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的代谢产物,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克隆、重组和表达等手段,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其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或酶类,进而制备药物。(2)细胞培养技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目的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获得所需的药物成分。(3)发酵工程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成分。(4)生物转化技术:利用生物体内的酶类或微生物,将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成分。6.2生物制药的主要产品生物制药的主要产品包括以下几类:(1)重组蛋白药物:如重组人胰岛素、重组干扰素、重组生长激素等。(2)单克隆抗体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等。(3)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4)血液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5)生物活性小分子药物:如生物碱、抗生素、酶抑制剂等。6.3生物制药的应用领域生物制药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为主要应用领域:(1)疾病治疗:生物制药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如肿瘤、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2)预防保健:疫苗的生产和应用有助于预防多种传染病,提高人群免疫力。(3)诊断检测:生物制药技术可用于制备诊断试剂,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4)生物农药:利用生物制药技术制备的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特点,可应用于农业生产。(5)生物制药研究:生物制药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6)基因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治疗遗传性疾病。(7)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七章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7.1生物农药的原理与分类7.1.1生物农药的原理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通过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一种环保型农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竞争排斥:生物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与有害生物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从而限制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激发植物抗性:生物农药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增强植物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3)毒素作用:生物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特异性,可以干扰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4)生物干扰:生物农药可以干扰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降低有害生物对植物的侵害。7.1.2生物农药的分类生物农药根据来源和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类:(1)活体生物农药:包括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等。(2)生物代谢产物农药:包括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等。(3)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节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生物农药。(4)其他生物农药:如昆虫信息素、植物提取物等。7.2生物农药的应用与效果7.2.1生物农药的应用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防治作物病虫害:生物农药可以替代化学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2)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农药对非靶生物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3)提高农产品质量:生物农药残留量低,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体健康。(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农药具有可持续性,有利于农业长期发展。7.2.2生物农药的效果(1)防效显著:生物农药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2)环保安全: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3)适应性广:生物农药适用于多种作物和多种有害生物的防治。(4)经济效益高:生物农药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7.3生物肥料的作用与使用方法7.3.1生物肥料的作用生物肥料是一种含有活性微生物的肥料,具有以下作用:(1)改良土壤结构: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2)增加土壤养分: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源。(3)促进植物生长: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4)提高植物抗病性: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7.3.2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1)播种前施用:将生物肥料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耕作,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2)追肥施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据植物需求适时施用生物肥料,以补充土壤养分。(3)叶面喷施:将生物肥料稀释后,喷洒在植物叶面上,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4)混合施用:将生物肥料与其他肥料混合施用,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物技术8.1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生物技术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污染物降解: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降低环境污染。(2)生物肥料: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转化为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3)生物农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4)生物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如生物燃料、生物燃气等,减少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5)生物降解材料:研发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纤维等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减轻白色污染。8.2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生物降解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好氧生物降解: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2)厌氧生物降解: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3)固态生物降解:将有机污染物与微生物混合,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降解。(4)液态生物降解:将有机污染物溶解于水中,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降解。8.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手段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对土壤、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2)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3)动物修复:利用动物对受污染环境的修复作用,如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4)人工湿地修复: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底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5)生物酶修复:利用生物酶对污染物进行催化降解,提高修复效果。通过以上生物技术的应用,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摸索和推广,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生物技术的市场与管理9.1农业生物技术的市场分析9.1.1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全球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生物技术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市场在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潜力巨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市场规模已占全球市场的较大份额,并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9.1.2市场竞争格局农业生物技术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组成,各自在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9.1.3市场需求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高效、环保、抗病虫害的生物技术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以提升产品附加值。9.2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9.2.1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维护企业权益、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防止技术侵权、盗版等行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9.2.2知识产权保护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库: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整理、归类、发布,便于企业查询、申请。(3)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4)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9.3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与法规9.3.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