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建设手册_第1页
乡村规划建设手册_第2页
乡村规划建设手册_第3页
乡村规划建设手册_第4页
乡村规划建设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规划建设手册TOC\o"1-2"\h\u19278第一章综合规划 216101.1规划背景与目标 2237371.1.1规划背景 2186121.1.2规划目标 2262661.2规划原则与依据 362261.2.1规划原则 336131.2.2规划依据 317490第二章乡村布局规划 4290912.1乡村空间布局 4301642.2产业发展布局 443532.3基础设施布局 59132第三章住宅建筑设计 6278513.1住宅建筑风格 6176603.2住宅建筑标准 6156003.3住宅建筑技术 616872第四章生态环境建设 7248804.1生态环境保护 7232254.1.1概述 75564.1.2水体保护 7166684.1.3土壤保护 7205194.1.4大气保护 7154624.1.5生物多样性保护 8298774.2生态景观设计 8146064.2.1概述 8140544.2.2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8257704.2.3生态景观设计内容 834964.3生态农业发展 8172144.3.1概述 8313604.3.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8203814.3.3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95834第五章基础设施规划 920865.1交通设施规划 9205035.2给排水设施规划 946525.3电力通信设施规划 1029797第六章产业发展规划 10127366.1产业结构调整 10300286.2特色产业发展 111906.3农业现代化推进 1116723第七章社会事业规划 11264417.1教育卫生事业规划 11197077.1.1规划目标 11105207.1.2规划内容 12290167.2文化体育事业规划 12138937.2.1规划目标 12133507.2.2规划内容 1290857.3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规划 13280857.3.1规划目标 1332677.3.2规划内容 139006第八章乡村治理与政策 13325388.1乡村治理体系 13245698.2乡村政策制定 14104668.3乡村法治建设 1428489第九章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 15198749.1乡村景观设计 1579639.2旅游资源开发 1585969.3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616432第十章实施与监督 16466210.1规划实施策略 162938210.1.1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 162781010.1.2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16360810.1.3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 16602310.1.4落实农民主体地位 17843610.2规划监督与评估 17152010.2.1建立规划监督体系 171533210.2.2制定监督评估指标体系 172899010.2.3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173116610.3规划调整与完善 17717110.3.1建立规划调整机制 17860110.3.2加强规划评估和修订 171142010.3.3保持规划的动态性和前瞻性 17第一章综合规划1.1规划背景与目标1.1.1规划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乡村规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等,亟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1.1.2规划目标乡村综合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5)传承乡村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乡村整体风貌。1.2规划原则与依据1.2.1规划原则乡村综合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规划应依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方法,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前瞻性原则:规划应考虑乡村发展的长远需求,预留发展空间,保证规划的可扩展性。(3)综合性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全面发展。(4)参与性原则:规划应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保证规划的公正性和合理性。(5)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1.2.2规划依据乡村综合规划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2)国家政策: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3)地方政策:如省级、市级乡村规划相关文件。(4)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5)实地调查与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为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第二章乡村布局规划2.1乡村空间布局乡村空间布局是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乡村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产业发展特点,合理规划乡村空间布局,保证布局与乡村发展相适应。(2)注重生态保护。在乡村空间布局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产业用地,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4)保障基础设施。在乡村空间布局中,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具体乡村空间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居住用地布局:按照乡村人口规模、用地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合理规划居住用地,保证居民生活舒适、安全。(2)产业用地布局:根据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用地需求,规划产业用地,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效益。(3)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按照乡村公共服务需求,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4)生态用地布局: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廊道,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2.2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布局是乡村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旨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发挥资源优势。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2)促进产业融合。加强产业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注重产业创新。鼓励乡村产业发展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4)保障农民利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具体产业发展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导产业布局:根据乡村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龙头,推动产业链发展。(2)辅助产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辅助产业,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3)第三产业布局:发挥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产业集聚区布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规划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效益。2.3基础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是乡村布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发展需求。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2)保障民生福祉。充分考虑农民生活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3)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4)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具体基础设施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设施布局:规划乡村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提高乡村交通便捷性。(2)供水设施布局:规划供水设施,保障乡村居民生活用水和产业发展用水。(3)供电设施布局:规划供电设施,满足乡村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4)通信设施布局:规划通信设施,提高乡村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5)环保设施布局:规划环保设施,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民生活环境。第三章住宅建筑设计3.1住宅建筑风格乡村住宅建筑风格的选择,应遵循和谐、实用、美观的原则,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满足现代居住需求。以下为乡村住宅建筑风格的分类及特点:(1)传统风格:以当地传统建筑为原型,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持传统风貌。此类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但需注意与现代生活的融合。(2)现代风格:以现代建筑理念为基础,运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此类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易于与现代生活接轨。(3)新中式风格: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强调中式建筑的线条美和空间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此类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但成本相对较高。(4)田园风格:以自然、生态、舒适为特点,采用天然材料和绿色植物,营造宜人居住环境。此类建筑风格符合乡村生态环境,但需注意规划布局。3.2住宅建筑标准乡村住宅建筑应遵循以下标准:(1)建筑规模:根据家庭人口和实际需求确定建筑规模,合理划分空间,保证功能齐全。(2)建筑结构:采用安全、可靠的结构形式,保证住宅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3)建筑布局:遵循动静分区、采光通风、私密性等原则,合理规划室内空间。(4)建筑造型:体现乡村特色,注重建筑美感,与周围环境协调。(5)建筑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兼顾休闲、娱乐、办公等多元化功能。(6)建筑安全:保证住宅建筑的安全功能,包括防火、防盗、防震等。3.3住宅建筑技术乡村住宅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结构技术:采用适合乡村环境的建筑结构,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保证住宅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建筑材料技术:选用环保、耐久、美观的建筑材料,提高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寿命。(3)建筑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计理念,提高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4)建筑防水技术:加强住宅建筑的防水措施,保证室内干燥,防止渗漏。(5)建筑绿化技术:利用屋顶绿化、庭院绿化等手段,提高住宅建筑的生态环境质量。(6)智能家居技术: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住宅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居住舒适度。第四章生态环境建设4.1生态环境保护4.1.1概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稳定,保障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水体保护、土壤保护、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4.1.2水体保护水体保护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2)开展河流、湖泊综合整治,提高水体质量;(3)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防止水污染;(4)推广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用水。4.1.3土壤保护土壤保护对于乡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加强土地管理,防止乱占滥用土地;(2)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质量;(3)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4.1.4大气保护大气保护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2)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3)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4)控制扬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4.1.5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2)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物种保护;(3)开展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4.2生态景观设计4.2.1概述生态景观设计是指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结合乡村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生态效益、景观价值和人文内涵的乡村景观。4.2.2生态景观设计原则(1)遵循生态原则,保障生态系统稳定;(2)突出乡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3)注重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4)以人为本,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4.2.3生态景观设计内容(1)乡村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乡村绿地,提高绿地率;(2)生态道路设计:优化道路布局,提高道路绿化;(3)生态农田设计: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田景观;(4)乡村景观节点设计:打造特色景观,提升乡村形象。4.3生态农业发展4.3.1概述生态农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障乡村生态环境。4.3.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绿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2)循环农业:建立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降低农业污染;(3)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值;(4)立体农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4.3.3生态农业发展措施(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生态农业技术;(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防农业污染;(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第五章基础设施规划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石,对于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重点阐述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设施规划、给排水设施规划和电力通信设施规划。5.1交通设施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乡村居民的出行需求,提高乡村交通便捷性。(2)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资源,优化交通布局。(3)注重交通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道路规划:合理规划乡村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证道路安全。(2)公共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满足乡村居民出行需求。(3)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标志、标线、照明等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安全性。5.2给排水设施规划给排水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乡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污水排放。(2)提高给排水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3)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供水规划:合理布局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质量,保证乡村居民的饮水安全。(2)排水规划:优化排水系统,提高污水排放能力,减少水环境污染。(3)给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给排水管道、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提高给排水设施服务水平。5.3电力通信设施规划电力通信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乡村居民的电力供应和通信需求。(2)提高电力通信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3)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电力规划:合理布局电力设施,提高电力供应能力,保证乡村居民的用电需求。(2)通信规划:优化通信网络,提高通信服务水平,满足乡村居民的通信需求。(3)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加强电力线路、变电站、通信基站等设施建设,提高电力通信设施服务水平。第六章产业发展规划6.1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应当立足于乡村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充分挖掘乡村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乡村产业整体竞争力。(2)促进产业融合,发挥产业链优势。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3)强化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主线,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4)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6.2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是乡村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1)发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地域品牌。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2)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3)培育特色手工艺品,传承民间技艺。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推动特色手工艺品产业发展。(4)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利用乡村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6.3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乡村产业规划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一些建议:(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社会事业规划7.1教育卫生事业规划7.1.1规划目标教育卫生事业规划旨在提高乡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2)建立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3)加强乡村公共卫生管理,预防疾病传播。7.1.2规划内容(1)教育规划(1)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2)改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素质。(4)推广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卫生规划(1)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2)加强乡村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3)加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服务水平。(4)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7.2文化体育事业规划7.2.1规划目标文化体育事业规划旨在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具体目标如下:(1)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2)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养。(3)发展乡村体育事业,提高居民体质健康水平。7.2.2规划内容(1)文化规划(1)挖掘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民间艺术。(2)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活动场所利用率。(3)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4)推广乡村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2)体育规划(1)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活动场所覆盖率。(2)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3)培养乡村体育人才,提高体育竞技水平。(4)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体质健康水平。7.3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规划7.3.1规划目标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规划旨在保障乡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体目标如下:(1)建立健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2)提高福利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3)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7.3.2规划内容(1)社会保障规划(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2)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水平。(3)建立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福利事业规划(1)加强住房保障,提高居民住房条件。(2)发展乡村社会福利事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3)加强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4)推广慈善事业,提高社会爱心传递。第八章乡村治理与政策8.1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目标在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保障乡村居民权益。乡村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组织领导。乡村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的建设,保证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得到贯彻执行。(2)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乡村治理。(3)乡村法治。乡村法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要全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4)乡村德治。乡村德治是乡村治理的内在要求,要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培育乡村道德风尚,提升乡村居民道德素质。(5)乡村服务。乡村服务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服务水平,满足乡村居民多元化需求。8.2乡村政策制定乡村政策制定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乡村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乡村政策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乡村政策制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乡村居民基本权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科学决策。乡村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方法,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民主参与。乡村政策制定要广泛征求乡村居民意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4)法治保障。乡村政策制定要遵循法治原则,保证政策制定和实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5)动态调整。乡村政策制定要关注乡村发展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内容,保证政策适应乡村发展需求。8.3乡村法治建设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法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完善乡村法治体系。要建立健全乡村法治体系,保证乡村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2)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乡村居民法治意识,培养乡村法治观念。(3)规范乡村执法行为。要加强对乡村执法行为的监督,规范执法程序,保障乡村居民合法权益。(4)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要加大对乡村法治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5)创新乡村法治治理方式。要结合乡村实际,创新法治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法治建设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第九章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9.1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环保、宜人宜居的乡村环境。以下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1)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山水、田园、植被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符号的景观节点,展现乡村风情。(3)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乡村空间,形成有序的景观格局,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景观破碎度。(4)提升景观品质:通过景观改造、绿化提升、设施完善等措施,提高乡村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5)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9.2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几个关键环节:(1)挖掘旅游资源潜力:通过调查、评估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风情等,找出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2)明确旅游发展方向:根据旅游资源特点,确定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3)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结合乡村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农家乐、乡村民宿、手工艺品等。(4)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乡村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5)推广旅游品牌: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9.3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旨在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以下是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的几个方面:(1)交通设施规划:优化乡村交通网络,提高道路通行条件,设置旅游指示牌,保证游客出行便捷。(2)住宿设施规划:合理配置住宿设施,包括民宿、酒店、青年旅社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3)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