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指南_第1页
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指南_第2页
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指南_第3页
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指南_第4页
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指南TOC\o"1-2"\h\u25689第一章车联网技术概述 2301601.1车联网的定义与意义 28381.2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 2180521.3车联网技术的关键组成 326202第二章车联网通信技术 312412.1车与车通信技术 3161952.2车与基础设施通信技术 4241942.3车与行人通信技术 494052.4车与网络通信技术 430676第三章车联网感知技术 561893.1车载传感器技术 524233.1.1温度传感器 584573.1.2湿度传感器 5124703.1.3压力传感器 5298083.1.4光照传感器 5120773.2车载摄像头技术 547743.2.1单目摄像头 6319623.2.2双目摄像头 6208173.2.3多目摄像头 6266003.3车载雷达技术 6165443.3.1超声波雷达 660623.3.2毫米波雷达 627693.3.3激光雷达 6134893.4车载激光雷达技术 7104083.4.1机械式激光雷达 7178373.4.2半固态激光雷达 7232523.4.3固态激光雷达 74591第四章车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 759804.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770534.2数据存储与管理 7213784.3数据挖掘与分析 861994.4数据可视化与展示 85576第五章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8178495.1车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 8227665.2加密与认证技术 880375.3安全协议与策略 9205245.4隐私保护技术 925601第六章车联网应用场景 9240536.1智能交通管理 961246.2智能驾驶辅助 9230396.3车辆监控与维护 10198566.4车辆保险与金融服务 1026730第七章车联网政策与法规 1036907.1国内外政策法规概述 10294937.2政策法规对车联网技术的影响 11207677.3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1183047.4政策法规的未来展望 113456第八章车联网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12129908.1车联网产业链概述 12177698.2核心技术与产品提供商 12284548.3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 13209608.4商业模式与创新 1314927第九章车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13322239.15G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14288109.2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 1411919.3车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 14223729.4车联网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1430620第十章车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实践与展望 141551110.1我国车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152865410.2我国车联网技术政策与规划 151370210.3我国车联网技术应用案例 152114710.4我国车联网技术未来展望 16第一章车联网技术概述1.1车联网的定义与意义车联网(InternetofVehicles,IoV)是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人、以及车辆与网络进行连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和智能处理的一种网络体系。车联网技术不仅涵盖了车辆自身的智能化,还包括了交通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具有很高的技术集成度和应用创新性。车联网技术的意义在于: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发生率,提升驾驶安全性;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舒适度;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实现能源消耗降低,减少环境污染,助力绿色发展。1.2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关注于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以下是车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1)第一阶段:车辆导航与信息服务。这一阶段的车联网技术主要用于提供车辆导航、实时路况信息、位置服务等基本功能。(2)第二阶段:车辆与车辆通信(V2V)。这一阶段的车联网技术实现了车辆之间的直接通信,为驾驶员提供前方车辆行驶状态、交通状况等信息。(3)第三阶段: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V2I)。这一阶段的车联网技术实现了车辆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4)第四阶段:车辆与网络通信(V2N)。这一阶段的车联网技术将车辆接入互联网,实现车辆与云端数据的交互,为车辆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5)第五阶段:车联网生态系统。当前,车联网技术正处于这一阶段,强调车辆、基础设施、人、网络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出行、智能服务等功能。1.3车联网技术的关键组成车联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以下是其关键组成:(1)感知层: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用于收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2)传输层:包括车载通信模块、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负责将感知层收集的数据传输至处理层。(3)处理层:包括车载计算单元、边缘计算节点、云计算中心等,负责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4)应用层:包括车载信息服务、智能驾驶、交通管理、出行服务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5)安全与隐私保护:车联网技术涉及大量用户数据,因此安全与隐私保护。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第二章车联网通信技术2.1车与车通信技术车与车通信技术(V2V)是车联网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车与车通信技术基于专用短程通信(DSRC)和蜂窝网络技术,通过车辆搭载的通信设备,实现以下功能:(1)前方车辆状态监测:通过车与车通信,后车可以实时获取前车的速度、加速度、行驶方向等信息,从而实现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保持。(2)紧急制动预警:当车辆发生紧急制动时,通过车与车通信将制动信号实时传输给后车,使后车能够及时作出反应,避免追尾。(3)车道保持辅助:车与车通信可以帮助车辆获取相邻车道车辆的行驶状态,为车道保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驾驶安全性。2.2车与基础设施通信技术车与基础设施通信技术(V2I)是指车辆与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监控等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以下为车与基础设施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1)交通信号控制:通过车与基础设施通信,车辆可以实时获取交通信号灯的信号状态,实现智能绿波控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道路状况监测:车辆通过车与基础设施通信,可以实时获取道路拥堵、等信息,为驾驶者提供合理的行驶建议。(3)智能停车服务:车与基础设施通信可以实现车辆与停车场的实时信息交互,为驾驶者提供便捷的停车服务。2.3车与行人通信技术车与行人通信技术(V2P)旨在保障行人的出行安全,减少交通。以下为车与行人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1)行人检测与预警:通过车与行人通信,车辆可以实时检测到周边行人的位置和行动轨迹,为驾驶者提供预警信息。(2)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车与行人通信可以为交通信号系统提供行人过街需求信息,实现智能调控信号灯,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3)行人导航服务:车与行人通信可以为行人提供实时导航服务,引导行人安全、便捷地出行。2.4车与网络通信技术车与网络通信技术(V2N)是指车辆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的信息交换。以下为车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1)远程诊断与维修:通过车与网络通信,车辆可以实时传输故障信息至维修站点,实现远程诊断与维修。(2)实时路况信息:车与网络通信可以为驾驶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帮助驾驶者合理规划出行路线。(3)车载娱乐服务:车与网络通信可以实现车辆与互联网的连接,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丰富的车载娱乐服务。车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第三章车联网感知技术3.1车载传感器技术车载传感器技术是车联网感知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收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为车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目前常用的车载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周边环境参数,为车辆控制系统提供决策依据。3.1.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车辆周边环境的温度变化,以保证车辆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温度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发动机冷却系统等领域。3.1.2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车辆周边环境的湿度变化,以保证车辆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下运行。湿度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汽车空调除湿、车身防雾等领域。3.1.3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车辆周边环境的压力变化,以保证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正常运行。压力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宽、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制动系统、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等领域。3.1.4光照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用于监测车辆周边环境的光照强度,为车辆提供自动调节照明系统的依据。光照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汽车自动头灯、车内氛围灯等领域。3.2车载摄像头技术车载摄像头技术是车联网感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收集车辆周边的图像信息,为车辆提供视觉支持。目前车载摄像头主要分为单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和多目摄像头等。3.2.1单目摄像头单目摄像头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可应用于车辆前方、后方和侧方等部位,实现车道偏离预警、前方碰撞预警等功能。3.2.2双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通过模拟人眼立体视觉原理,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深度感知。双目摄像头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可应用于车辆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领域。3.2.3多目摄像头多目摄像头系统通过多个摄像头协同工作,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全方位感知。多目摄像头具有高分辨率、大视场角等特点,可应用于车辆自动驾驶、盲区监测等领域。3.3车载雷达技术车载雷达技术是车联网感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测车辆周边的障碍物和道路状况。目前车载雷达主要分为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3.3.1超声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具有探测距离近、分辨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车辆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领域。超声波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距离感知。3.3.2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具有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应用于车辆前方碰撞预警、自适应巡航等领域。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毫米波信号,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速度和距离感知。3.3.3激光雷达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激光束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精确感知。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大视场角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车辆自动驾驶、三维地图构建等领域。3.4车载激光雷达技术车载激光雷达技术是车联网感知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收集车辆周边的三维空间信息。目前车载激光雷达主要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等。3.4.1机械式激光雷达机械式激光雷达通过旋转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实现全方位扫描。机械式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大视场角等特点,但存在体积较大、功耗较高等问题。3.4.2半固态激光雷达半固态激光雷达采用半固态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实现较小体积的激光雷达。半固态激光雷达具有较高分辨率、较小体积等特点,但功耗和成本较高。3.4.3固态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采用固态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实现更小体积的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小体积、低功耗等特点,是未来车载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第四章车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4.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车联网系统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数据采集涉及到车载终端、路侧设备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等多种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产生的原始数据包括车辆的位置信息、速度、加速度、行驶轨迹、周边环境信息等。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预处理阶段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和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是指去除原始数据中的错误、重复和无关信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整合是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数据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用于后续分析和处理的格式。4.2数据存储与管理车联网系统产生的数据量日益增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成为关键环节。数据存储主要包括数据库存储和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存储适用于结构化数据,如车辆信息、道路信息等。分布式存储则适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视频等。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安全、备份、恢复和共享。为保证数据安全,需采取加密、身份认证等手段。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共享则需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4.3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是车联网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通过挖掘和分析车联网数据,可发觉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为交通管理、车辆控制、智能驾驶等提供支持。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包括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时序分析等。关联规则挖掘可发觉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关联性,如道路拥堵与交通的关联。聚类分析可将车辆划分为不同群体,便于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交通管理。时序分析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状况,为交通调控提供依据。4.4数据可视化与展示数据可视化与展示是将车联网数据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这有助于用户快速理解数据,发觉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热力图等。柱状图和折线图适用于展示数据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散点图可用于展示车辆位置分布。热力图则适用于展示交通密度和拥堵程度。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可用于车联网数据可视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沉浸式地体验车联网数据,直观感受交通状况。增强现实技术则将车联网数据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第五章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5.1车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捷的驾驶体验,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安全威胁与挑战。主要包括:信息泄露、数据篡改、恶意攻击、系统漏洞等。这些威胁可能导致车联网系统失控、交通频发、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5.2加密与认证技术为了应对车联网安全威胁,加密与认证技术成为关键环节。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认证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名、身份认证、设备认证等,用于保证车联网系统中各参与方的身份真实性。5.3安全协议与策略安全协议与策略是车联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协议主要包括传输层安全协议、网络层安全协议和应用层安全协议等,用于规范车联网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安全要求。安全策略则包括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用于指导车联网系统在面临安全威胁时的应对措施。5.4隐私保护技术在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隐私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匿名化处理、数据脱敏、差分隐私等。匿名化处理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匿名处理,隐藏用户的真实身份;数据脱敏技术通过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差分隐私技术则通过引入一定程度的噪声,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这些隐私保护技术为车联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第六章车联网应用场景6.1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管理成为车联网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智能交通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信号控制: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交通信号灯与车辆信息的实时交互,根据交通流量和路况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拥堵预警与缓解:车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道路拥堵情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优路线建议,同时通过调控交通信号灯和诱导车辆合理分流,缓解交通拥堵。(3)交通处理:当发生交通时,车联网系统可实时将信息传输至交通管理部门,快速调度救援力量,提高处理效率。6.2智能驾驶辅助智能驾驶辅助是车联网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场景。其主要功能如下:(1)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为自动驾驶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实现自动驾驶的安全、高效和舒适。(2)车道保持辅助:车联网系统可实时监测车辆行驶轨迹,当车辆偏离车道时,系统会发出警告并自动调整车辆方向,保证行驶安全。(3)碰撞预警:车联网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前方车辆和障碍物,提前发出碰撞预警,帮助驾驶员避免发生。6.3车辆监控与维护车联网技术在车辆监控与维护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车辆状态监测:通过车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车辆各项功能指标,如油耗、胎压、电池状态等,为驾驶员提供故障预警。(2)远程诊断与维修:车联网系统可远程诊断车辆故障,并指导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提高维修效率。(3)车辆生命周期管理:车联网技术能够记录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为车辆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支持。6.4车辆保险与金融服务车联网技术在车辆保险与金融服务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性化保险方案:根据车辆使用数据,保险公司可为车主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方案,降低保险费用。(2)保险理赔简化:车联网技术能够实时记录发生过程,简化保险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3)金融信贷服务:车联网技术可应用于车辆信贷审批、还款监控等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第七章车联网政策与法规7.1国内外政策法规概述车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国内,我国高度重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车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纲要》、《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明确了车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各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车联网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在国际上,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美国将车联网技术列为重要战略方向,通过《美国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计划》等文件,推动车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欧洲则通过《欧洲智能交通系统战略》等政策,推动车联网技术在欧洲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日本也出台了《日本智能交通系统推进战略》,加快车联网技术的商业化进程。7.2政策法规对车联网技术的影响政策法规对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策法规为车联网技术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有助于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车联网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另,政策法规有助于规范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保证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政策法规对车联网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车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保证车联网系统的互联互通;(2)推动车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车联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3)引导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方向,促进交通、物流、环保等领域的融合发展;(4)加强车联网技术安全监管,保障车联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7.3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车联网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协同合作。以下为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主要环节:(1)政策调研:开展车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市场需求、产业链分析等调研,为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2)政策制定: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外经验,制定车联网政策法规草案;(3)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部门、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对政策法规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发布实施:将经过征求意见的政策法规正式发布,并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实施;(5)跟踪评估:对政策法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跟踪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7.4政策法规的未来展望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政策法规体系也将不断完善。未来,政策法规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车联网政策法规体系;(2)推动车联网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协同;(3)强化车联网技术安全监管,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4)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车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第八章车联网产业链与商业模式8.1车联网产业链概述车联网作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产业链涵盖了从硬件设备制造、软件平台开发、网络通信到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车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硬件设备制造:包括车载终端设备、传感器、摄像头等,为车联网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2)软件平台开发:涵盖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实现对车联网数据的整合、处理和应用。(3)网络通信: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为车联网提供数据传输通道。(4)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负责车联网系统的部署、运营和维护,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5)终端用户:包括车主、物流企业、部门等,是车联网服务的最终受益者。8.2核心技术与产品提供商车联网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提供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车载终端设备提供商:为车辆提供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功能的终端设备,如车载导航仪、行车记录仪等。(2)传感器与摄像头提供商:为车联网系统提供环境感知、车辆状态监测等功能,如毫米波雷达、红外线摄像头等。(3)软件平台开发商:负责车联网系统软件的研发,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处理与分析等。(4)网络通信设备提供商:为车联网系统提供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数据传输设备。8.3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车联网产业链中的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移动通信运营商:为车联网系统提供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卫星通信运营商:为车联网系统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传输。(3)车联网服务提供商:负责车联网系统的部署、运营和维护,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如导航、监控、紧急救援等。(4)物流企业:利用车联网技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8.4商业模式与创新车联网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硬件销售模式:通过销售车载终端设备、传感器等硬件产品,实现盈利。(2)软件许可模式:向用户收取软件使用许可费用,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3)服务运营模式:通过提供车联网综合服务,如导航、监控、紧急救援等,实现盈利。(4)数据分析模式:收集车联网系统中的大量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以下几种趋势值得关注:(1)跨界合作:车联网产业链中的企业与其他行业(如物流、金融、广告等)展开合作,实现业务互补和共赢。(2)定制化服务: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车联网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3)生态建设:通过打造车联网生态系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链整体效益的提升。(4)新技术应用: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车联网产业链注入新活力。第九章车联网技术发展趋势9.15G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5G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车联网中的应用前景备受瞩目。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数的特点,为车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车载娱乐等方面,5G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自动驾驶领域,5G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周围环境的高速通信,为车辆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车路协同方面,5G技术可实时传输车辆状态、路况等信息,实现车与路之间的智能协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5G技术的高速率特性为车载娱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驾乘者带来更加便捷的体验。9.2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是车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边缘计算将计算任务分散到网络边缘,降低中心服务器的压力,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在车联网中,边缘计算可用于实时处理车辆传感器数据,实现快速响应。云计算则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车联网提供大数据支持。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可以实现车辆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为车联网提供更高效、智能的服务。9.3车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车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可以为车联网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如路况、气象、环境等信息。车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智能互联,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车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还可以促进智能城市的建设,实现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协同发展。9.4车联网技术的国际化发展车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各国纷纷布局车联网技术,以期在未来的智能交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在车联网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