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融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关中民间美术为例》4100字(论文)_第1页
《新媒体融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关中民间美术为例》4100字(论文)_第2页
《新媒体融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关中民间美术为例》4100字(论文)_第3页
《新媒体融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关中民间美术为例》4100字(论文)_第4页
《新媒体融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关中民间美术为例》41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融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关中民间美术为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活生生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非物质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本文以关中民间美术为典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艺术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途径,以期提高其对非遗传承与传播的重视,从而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关中民间美术目录TOC\o"1-3"\h\u9756引言 145121新媒体时代概述 1204571.1新媒体时代定义 1138861.2新媒体时代特点 1298542非物质遗产概述 298742.1非物质遗产定义 2178972.2非物质遗产保护意义 248593新媒体融合下关中民间美术活态传承 326713.1关中民间美术活态传承存在问题 3103093.1.1新媒体宣传运营缺乏系统化 386083.1.2新媒体传播内容存在局限 3242333.1.3缺乏科学的传承理念与方法 318413.2活态传承发展路径建议 476503.2.1构建“政府主导+志愿者参与”模式 4233953.2.2跨行联合建设,增强文化内涵 4181373.2.3把握社会热点,提高用户忠诚度 524188总结与展望 530642参考文献 6引言新媒介时代的来临,其特有的传播性、空间性、科学性,如果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融合,不仅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主动的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1新媒体时代概述1.1新媒体时代定义在传媒学界,关于新媒介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而能够界定的范围也很广,没有一个固定的界线。新媒介并非凭空而来,新媒体是以“旧”媒介为基础的传统媒介,即传统的传统媒介,即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而新媒介则是以互联网的形式,利用电子资料、文章、网络技术等技术来进行传播。1.2新媒体时代特点全面性:在新媒介时代,运用科技的手段,可以实现传统媒介时代所不能达到的广泛、信息量等,而新媒介的表现和表达也是非常全面和多样化的,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网络、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各种数字媒介来实现。在因特网上,每个因特网使用者都可以是原始资讯的提供者,也可以是资讯的接受者。互动性:这可以说是新媒介时代最耀眼的亮点。在过去的媒介时代,人们只能接受来自媒介的讯息,而新媒介的存在,就是它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资讯,而且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与别人进行多种交流。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信息的传播和传播的价值。空间性:新媒介在构建与完善资料库的同时,也拓展了资讯的空间范围。在过去的定时、定量的信息传递方式上,确保了信息的保留和扩展。从每天定时接收信息到能够自己选择接收信息的时间。普遍性:与传统媒体的单一、固定的传播方式相比,无法很好地实现交互和沟通。新媒介是以网络和移动平台为基础,可以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互动与沟通,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成为信息的最初发布者和信息的创造者。2非物质遗产概述2.1非物质遗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并不是实物,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能通过头脑来感受。它的多种文化形态是古代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中所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其特征为活性流变学。我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2.2非物质遗产保护意义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保护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又一代社会对文化趋势和核心的价值取向,它既是一种内在的结构与形式,也是一种选择和发展的路径。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民族和谐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感情、历史、身份、个性、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表现。他们展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区域,展现了我国的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凝聚力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全球化大潮下,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造成的破坏、资料的丢失、被任意使用、过度开采等,我们必须强化对文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综合反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此外,非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互相依赖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和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古老记忆的国度和生存状态的文化的生命,它是一个民族的共有身份和基因资源,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一个聪明的民族灵魂。3新媒体融合下关中民间美术活态传承3.1关中民间美术活态传承存在问题3.1.1新媒体宣传运营缺乏系统化从宏观上讲,由于新媒介自身的作用和生存空间有限,相关部门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新媒介在新媒介中的传播能力受到限制。关中民间艺术在新媒体上的宣传和经营上的不足,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经营,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运作,只限于一些明星的日常生活,没有官方的账号,也没有专门的团队,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也很重要,但缺乏系统的专业运作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它的传播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3.1.2新媒体传播内容存在局限通过对关中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可以看出,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在内容上都有其局限,同质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大多数都是平庸的,没有什么新意。与实际调查中的其他类型的非遗传承人相比,确实有一些相关的发现,比如河南省洛阳铲的制作技术,二更视频中就有详细的纪录片和报道,深入分析了洛阳铲的锻造技术和制作工艺,以及大量的采访,最近又借着“三星堆”这个热门话题,在当地电视台也有了宣传和宣传的机会,所以,它的曝光程度要比一般的非遗项目要高得多。因此,在非遗的生命力传承中,内容的革新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1.3缺乏科学的传承理念与方法实践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相应的理论引导,因为艺术类非遗的特殊性,对学习的时间和人才的选拔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个学徒往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从基础知识到后续的进步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传承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没有相应的专业经营理念和运营团队,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如何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介来进行传承。在继承和传播关中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观念上的创新不够,很容易造成传统的保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培养出一批有创意的、有技术的,而不是有文化底蕴的。但目前有关关中民俗艺术的研究很少,而在新媒介背景下,有关其传承途径和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关中民俗艺术的学术研究值得进一步加强。3.2活态传承发展路径建议3.2.1构建“政府主导+志愿者参与”模式由政府主导,并为继任者和志愿者队伍提供新的媒介。与关中民间美术存在相似问题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非遗传承人,这些人大都年纪大,学历不高。另外,由于部分与艺术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处偏远乡村,传媒应用上存在着数字鸿沟,因此,传承人不能利用新媒介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为此,政府必须从技术、文化培训、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义工队伍,为地方非物质文化交流搭建新的媒介平台,鼓励和组织后辈参加,并充分运用新媒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民间企业、民间资本等与政府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3.2.2跨行联合建设,增强文化内涵艺术类非遗受众多为老年群体,而青少年则被限制在相关领域,所以,艺术类非遗与青年人的代沟,必须通过一种媒介的方式进行沟通。然而,这些“知识”都是建立在娱乐消费的基础上,无法充分地阐释艺术项目所蕴藏的文化意蕴,从而导致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出现了错误的理解。所幸,通过垂直细分的直播领域,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定位和不同的竞争。在“内容至上”的今天,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体现它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关中民俗艺术的调研,我们发现,与有关高校之间存在着一些研究协作关系,这也是一种发展途径。同时,各相关媒介要加强宣传,使其内容与完整性得到充分的保护。3.2.3把握社会热点,提高用户忠诚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始终秉承“人、物、生命”的思想,注重传世、传世。新媒介的传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加具体、形象、多元化。就像中国每年的“世界遗产日”一样,文化和旅游部还会举办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展示,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大型的家庭活动,以及一些特别的活动。与人民日报、微博等相关媒体平台所策划、执行的有关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保护等相关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能举办这么多年来的大型活动,就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非遗产地,特别是艺术遗产。这种持续的传播效果还可以延伸到一些热门的地方,比如一些大型的旅游等,这些都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既能让相关的艺术和非遗的形式得到更好的展现,又能让非遗的观念深入人心,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一定空间。总结与展望我们都知道,从古代到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珍贵的财富。关中民俗艺术是目前艺术类非遗活态传承与传播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传播经营模式,但是专业化水平不高,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产学研相关互动不密切,传播范围与传播渠道较窄,且迫于学习传承耗费人力物力,并没有对其传播传承的模式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分析。非遗文化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艺术类非遗的传播和传承也是有别于其它类型非遗的一种特色。十四五规划、“文化强国”之路,必须与“无形”的非遗文化相结合,如何在新媒介的融合下,对“非遗”特别是艺术的“活态”传承问题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1]孙慧平.民间美术非遗的活态保护[J].炎黄地理,2021(11):3.[2]苏丽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陇南民间艺术中的美术特征及活态传承研究[J].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