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蒸汽时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阶段特征概述】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世界历史发展进入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扩展,美国独立后颁布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历经百年艰难曲折,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1871年德国统一后确立了以皇帝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俄国、日本通过改革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发展,19世纪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瓦特制改良型蒸汽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从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欧洲盛行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政治上: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崇尚个人自由和地方自主性的美国建立了邦联制,但邦联制很快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妥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在1787年制宪会议中得到了最好诠释,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理想王国的政治理论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最终促成了第一个现代民主共和政体的诞生。法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历经近百年的曲折、反复、动荡和流血冲突,于1875年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扩大了选民范围,渐进式改革成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落后性,促成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尽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但却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步伐。列强的接踵而至,使日本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使日本驶入资本主义发展快车道,摆脱了民族危机,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层——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19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巴黎公社成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济上: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不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蒸汽动力,推动了工厂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美国、法国、德国、19世纪中期的俄国和日本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以侵略扩张的方式寻求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思想文化: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1776年,强调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对市场的作用,主张企业自由生产和自由经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很快风靡世界,被资本主义国家接受,成为工业革命以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下,近代民族主义随之产生,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发展成为欧洲主要的社会思潮,促使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9世纪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催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成为19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推动了国际共运的发展。(4)科技: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自然界进化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一、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2、条件(可能性):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与手工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矛盾是导致了工业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3、主要原因:(1)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2)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3)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4)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衷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归纳提升】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动力蒸汽电力发明者工匠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含量经验主义,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发展进程首发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始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欧美其他工业国家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殖民扩张掠夺原料,输出商品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生产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出现。经济结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主导。阶级结构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迅速
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2)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政治地位上升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3)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崛起。社会生活1)消费结构:机器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2)
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生活设施不断得到改善。3)休闲活动: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4)大众文化: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文化素养提高。5)女性地位: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在职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政治民主化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国家治理模式国家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程度提高。世界市场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国际格局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打破英国贸易垄断地位,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3)19世纪,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间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22年广东卷·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的机器化生产方式促进了阶级分化、贫富分化。工业结构主要是指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工业主要表现为轻工业,并没有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A项不正确;英国工业革命中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是机器较为昂贵,工厂主为了收回成本,尽量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之间的两大对立阶级,选择B项恰当;通过工业革命的定义可知,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所以C项错误;材料中机器费用昂贵并不是由于物价上涨导致的,而是由于数量稀少原因引起了机器费用昂贵,所以D项不恰当。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历史潮流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的内涵思想自由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18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政治自由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自由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大为增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一步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文官制度也得到确立和发展。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机会,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1870年,英国确立文官制度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内战后,形成
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政治新局面;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法国:在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政体反复更替,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俄国: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1889年,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使工业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1)工人运动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2)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3)巴黎公社:1871年3月,巴黎公社建立,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巴黎公社历史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的学说)。③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1)没有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2)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3)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4)没有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掌握法兰西银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没有发展到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不成熟。(2023全国甲卷,34)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公社开创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先河,为社会主义由理想最终变为现实提供了直接经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巴黎公社以前,各国无产阶级惯用抗议、罢工等斗争方式来维护权益,最为典型的就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但这些运动不触及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不能完成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而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夺取政权的革命运动,他们要求的不是“一瓜一枣”的改良,而是对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彻底颠覆!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愈加明显,社会矛盾尖锐,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经济条件。(2)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他们为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展开斗争,英、法、德等国的工人运动先后爆发但都走向失败。工人阶级觉醒,呼唤科学理论指导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3)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反映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愿望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中,参加社会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实践经验。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高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一)时间视角——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
从时间来看、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形成: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扩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世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国,它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资产阶级实力空前强大。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这样,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完善并取得世界统治地位;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已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至此,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1)世界连成整体:促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2)欧洲中心: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欧洲成为世界中心。(3)和平隐患: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导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一战。(4)破坏性:殖民战争、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等,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许多国家形成单一经济。(5)客观上的建设性:殖民扩张客观上增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西方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转型。需要注意的是,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并不彻底,建设性使命远远没有完成。
欧洲列强的殖民侵略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抗。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独立宣言》原被删除的主要内容包括:谴责英国国王侵犯非洲人的“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贩卖黑奴;谴责英国王一再否决殖民地议会通过的关于禁止或减削奴隶贸易的法案等。从这一做法可以看出A.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斗争与妥协
B.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特点C.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焦点
D.美国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被删除的内容涉及黑人奴隶的权利与自由以及奴隶贸易等,可见黑人的权利被忽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并未及所有阶层,故选D项;美国这一做法是要为自己保留奴隶制留下余地,并非是对宗主国的妥协排除A项;独立战争的性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奴隶制存废问题是19世纪后半叶南北战争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独立战争的诉求是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排除C项。[补充]1865年12月,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2023江苏卷,14)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必备知识:美国内战的背景、过程、影响。背景知识:独立后的美国存在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及对自由劳动力的需要,奴隶制不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出现废奴运动,南北双方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斗争尖锐。美国废奴运动的兴起、废奴刊物的出现、国会否决蓄奴州的要求、废奴团体的增加,说明美国废除奴隶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废奴时机已经成熟。从1848年开始法国由妇女主办的报纸大量发行,例如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女公民报》,致力于推动观念、教育、法律及妇女经济地位变革的《妇女权利》,成为抗议把妇女排除在政治领域外的宣传阵地的《妇女之声》。这主要说明了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经济变革影响社会思潮C.新闻报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D.教育发展助推社会进步从1848年开始、法国一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女性经济地位提高,话语权提升,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23北京卷,14)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
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背景知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时间、背景、过程、评价,尤其是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期间及独立后采取的有关措施和影响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独立后仍然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墨西哥在争得独立和建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国家认同的措施,“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对美洲本土文明的认同“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激发墨西哥人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对美洲本土文明的认同和激发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电气时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阶段特征综述】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产生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酿成两次世界大战。这使得国际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由盛而衰,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全球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自由放任,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了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成为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范例,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干预,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指导思想。苏俄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先后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科技发展是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1)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政治走向成熟;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政治上带有浓厚专制色彩。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世界霸权由盛而衰,被美国取而代之。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2)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产生,标志着大企业时代到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对外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严重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方式,使经济逐渐恢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战后风靡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确立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无法缓解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伴随罗斯福新政的开展,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二战后二十年最盛行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列宁主义产生,指导俄国革命。(4)科技: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发电机,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现代交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和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0世纪初,科学上最重大的发现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时代背景: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狂潮。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冲突不断。3.主要原因: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4.导火索【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5.推动因素:军国主义和极端泛滥的民族主义必然性可能性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一)背景一、给世界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一战历时四年多,把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1.国际格局新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摧毁德、奥匈、俄国、土耳其四大帝国;美日崛起,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后形成凡—华体系,出现新国际组织---国联2.新社会制度出现:十月革命,苏俄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高涨的新局面。
3.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的新局面。
4.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5.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6、大战恶化了民众的生活境遇,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战后初期的社会动荡,有些国家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7、战争将大量的成年男子征召入伍,生产部门严重缺乏劳动力,大批妇女进入工厂和管理部门,妇女的活动领域和视野从家庭扩大到整个社会,并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一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2)日、美两国均加紧控制中国。(3)“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国内的五四运动,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带来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向。帝国主义列强的厮杀,把西方文明的弊端暴露无遗,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动摇与怀疑。为十月革命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创造了土壤和环境。战后各国共识:1、战败国承担战争罪责,赔偿;2、都认为社会主义的苏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威胁,这便迫使它们在严惩战败国的同时适当地手下留情,从而使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成为日后反苏反共的屏障。3、在处理战败国的领土问题方面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重建和建立一批民族国家。4、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以维护战胜国意志,即国际联盟。战后各国计划: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在欧洲保持德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较强大地位,使它成为抗衡英法的力量和反对苏俄的阵地;在经济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避免产生使美国经济受到巨大损失的连锁反应。英国:要求战败国支付战争赔款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消灭具有威胁性的德国海军,努力保持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巩固已经取得的殖民地利益。在欧洲,它继续实行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和肢解德国,力图使德国成为制止法国势力过于膨胀和遏制苏俄影响的较强国家。法国: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它要通过领土上肢解、经济上榨取、外交上孤立、军事上限制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日本的战略目标是:力图使它在战时侵吞的利益合法化,并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进步性(1)和平局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局势缓和,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提供前提。(2)国际关系:通过国际会议达成国际条约调整国际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局限性(1)复仇心理: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整个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2)民族矛盾:以所谓民族自决为原则的领土安排,引发新的民族矛盾。(3)孤立主义: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对欧洲采取孤立主义,是二战中反法西斯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原因。(4)排斥苏联:该体系对苏联的根本排斥与敌对,使二战初期失去了在东方钳制德国的最重要力量(5)操纵国联: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规定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提供物质前提。2、俄国的落后及矛盾的尖锐,使俄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且易爆发革命。3、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的指导。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暴露沙俄的弱点。经济遭受致命打击,战场形势恶化,
国内矛盾进一步尖锐,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5、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随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6、“四月提纲”1917年四月,列宁回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方式:和平夺权7、“七月流血事件”原因
:
俄军在前线的惨败过程
: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要求政权归苏维埃,遭临时政府镇压。影响
: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
说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8、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取得起义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内反革命叛乱,国外有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经济濒临崩溃。目的:巩固政权,赢得战争
;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阶段:(1918春——1920春:应急)
第二阶段:(1920春——1921春:直接过渡)措施:余粮收集制
;
企业收归国有
;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政策特点: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的作用。评价:使苏维埃政权最大限度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
但损害农民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能长期推行。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实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恢复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意义:(实践)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理论)从实践上探索了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在何处?由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由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苏联模式内容:
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农业集体化
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治: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措施: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特点
(1)
优先发展重工业
(2)
高速度为灵魂
(3)
指令性计划经济
(4)
建立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5)
对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
(6)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来源⑴积极:①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评价:②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③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存在问题):①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釆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下表为1923-1925年苏联实行租让制的情况。租让制的实施旨在A.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实现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1923-192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民族自决: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原因:(1)政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感召。(2)经济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民族工业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3)思想原因:帝国主义列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投入战争,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广泛传播。“民族自决”不仅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术语,而且成为那里人民的政治实践。民族自决民族自决权是指各民族有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各民族有自已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斯大林认为,民族自决权就是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组织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特点:广泛性:各国民族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持续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展20多年、埃及华夫脱运动持续进行多样性:有革命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民主改革等不同形式影响:1、形成民族解放浪潮:
反帝反殖斗争、争取民族民主运动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2、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势力,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3、冲击国际秩序: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寻求突破,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起义;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C.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
D.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H/T 1440-2023黑蒜
-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课外文言文冲刺课件
- 不等式证明复习课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职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职员管理篇】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 《企力管理咨询》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职员管理篇】
-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课件
- 4S店维修安全管理制度
- 软件定义网络(SDN)实战教程课件
-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考试题库-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 2024江苏省铁路集团限公司春季招聘24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智能变电站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部分
- 企业反恐专项经费保障制度
- 电梯工程师在电梯设计中的工作内容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液压气动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 肥猪销售合同模板
- 餐饮顾问合作协议
- 两课 说课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分析(获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