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饮食(农)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劳作(工)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商贸(商)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居住(住)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行)医疗与公共卫生●卫生(医)教材知识体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食物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在原始社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了人类走向农业文明时代。世界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工业革命后,食物的生产、储备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农业发展,食物储备和食品生产也向现代化发展,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当今世界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仍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2.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多在大陆内部或相邻地区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进行。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古代)②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近代)③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现代)考点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2023·湖北高考·1;2023湖南T1;2022·山东高考·11;2022·湖南高考·171.立足时空观念、借助图文史料,分析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意义,认识人类早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4.1·浙江高考·3;2023·湖南高考·19;2022·湖北高考·17;2022·辽宁高考·5;2022湖南T17;2021湖南T5;2021福建T2生产关系的变化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复习提纲:1、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影响2、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的表现3、不同地区农业文明的表现4、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差异5、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及旧大陆传入美洲物种6、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的特点7、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8、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P119、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原因、过程、表现、特点、影响10、概括中国粮食安全监管的问题及措施任务一:夯实基础知识原始农业男子主导地位,女子从属地位生产力剩余产品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私有制剩余产品掠夺战争阶级国家农业出现后的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P316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2023·湖北高考·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任务二:链接高考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1.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孟子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据此可知先秦的劳动思想(

)A.蕴含天人合一理念 B.反映对财富的追求C.反对君主剥削人民 D.立足于农民的利益A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P317(2)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西欧: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种植作物、驯化动物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古巴比伦、古埃及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尼罗河流域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古中国种植格局: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商周:集体耕种(千耦其耘)春秋战国:个体小农古希腊西亚传入大麦、小麦;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葡萄和橄榄公民土地所有制奴隶劳动古代罗马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土地制度:国有→私有家庭为单位生产→小农破产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贵族私有和村社土地公有制集体耕种和个体耕种(二)农业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2.(2022·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任务二:链接高考趋势:隋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2022·辽宁高考·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表1

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历史解释】: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采取较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产方式。1.王祯在《农书》中说:“夫埽除之猥(生活废弃物),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所谓惜粪如惜金也,故能变恶为美,种少收多。谚云:‘粪田胜如买田’,信斯言也。”这说明当时(

)A.农民生活的艰辛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农民环保意识强 D.农作物种植强调多样化B(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2)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3)生产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6)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任务三:模拟提升(2024·山东潍坊一模·3)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2023·山东泰安二模·2)表1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D考点2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个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物种交流与文明碰撞美洲物种的外传:2023海南T11;2022.1·浙江高考·27;2023.1·浙江高考·25;其它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2022·山东高考·11;2024.1·浙江高考·10;2023·北京高考·20;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2023.6·浙江高考·19;2023·辽宁高考·201.通过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表现。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3.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对食物生产与储备产生的影响,增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4.了解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作出历史解释。现代食物的生产与储备农业生产机械化:2023·湖南高考·16;2022·北京高考·14;2023·湖南高考·19育种技术的突破:2022·江苏高考·11;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2024.1·浙江高考·15;2024·重庆高考·16;复习提纲:1、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影响2、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的表现3、不同地区农业文明的表现4、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差异5、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及旧大陆传入美洲物种P3156、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的特点7、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8、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P3189、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原因、过程、表现、特点、影响10、概括中国粮食安全监管的问题及措施任务一:夯实基础知识(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C任务二:链接高考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类别物种影响农作物(产于欧亚)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甘蔗①丰富了美洲人的食物种类;②小麦成为主食,水稻成为第二大主食禽畜类(产于欧亚)牲畜家禽: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饮料(产于非洲)非洲咖啡在欧美传播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②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2022·山东高考·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C1.(2023·山东德州三模·10)下列世界物种交流示意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甘蔗和甘薯传播路线的是()D任务三:模拟提升物种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传入途径推广传入途径推广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①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①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②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③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①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②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后遍及全国。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起初仅供观赏)①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②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①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①15世纪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美洲物种外传粮食作物:玉米、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黄瓜、豌豆禽畜:鸡、牛、驴、马、猪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粮食产量增加;世界人口激增饮食习惯、日常生活改变;经济贸易发展生态环境遭破坏特点:①范围具有全球性;②内容具有丰富性;③欧洲具有主导性;④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⑤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⑥时间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❸物种交流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❹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❶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❷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2022·江苏高考·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任务二:链接高考任务三:模拟提升(2023·山东临沂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图2农耕牧业的生产及其传播示意图

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动物猫、骆驼、鸡、牛、山羊、鹅、蜜蜂、马、家兔、猪、原鸽、羊、蚕、水牛……羊驼、荷兰猪、美洲驼、火鸡……植物甘蔗、杏仁、苹果、洋蓟、芦笋、小麦、燕麦、香蕉、梨、西瓜、甜菜、黄瓜、茄子、大蒜、大豆、亚麻……玉米、甘薯、马铃薯、四季豆、向日葵、花生、烟草、辣椒、草莓、番茄、橡胶、木瓜、苋菜、油梨、黑莓、甜椒、可可……表3“哥伦布大交换”(部分)动植物的起源及传播根据材料,就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进行阐释。人类农牧业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等,独立起源于中东、东亚、南亚、北非、美洲等地,呈现多元特征,各地区各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15世纪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扩张战争成为农牧业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动植物开始大规模跨大洲传播,牛、马、小麦、燕麦等动植物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羊驼、玉米、甘薯等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动植物物种逐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过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农牧业从原产地走向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加速了世界经济流通与文化交融,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文明进程。但也产生了诸如“物种入侵”、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说明:从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的表现和特征、原因、影响等角度作答。答出动植物的多元起源和意义3分;答出动植物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时间、方向、途径6分;答出对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的认识4分;行文表述2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2、过程:❶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完成机械化,建立集约化;

❷20世纪后半叶,农业科技大突破、经营方式大变革、产

量大提升3、表现:①农业机械的发展广泛使用;②育种技术的进步(1930年;1941年;20世纪60年代;2014年);4、特点: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5、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