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综合检测三(第三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2019年6月12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材料三认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解析:B项,“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由材料三原文“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知,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而不是21世纪以来的全部诗歌。C项,“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材料一中“文如其人”的观点,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绝对。D项,“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确,应该是包含关系。答案:A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解析:B项,“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答案:B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陷落敌手的悲愤,下片抒写作者对敌军的深仇大恨、对国家统一的殷切希望、对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令人动容。B.在长达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中,诗词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与革新、规范与灵活等艺术矛盾,成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便利工具。C.华夏雄奇壮丽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苏轼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加了耀眼的光彩。D.当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惆怅,或悲悯,或思念等的时候,眼中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B项,“诗词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与革新、规范与灵活等艺术矛盾,成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便利工具”与“边塞况味”“忧国忧民”无关。C项,主要讲“雄奇壮丽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与苏轼的诗的相互关系,与“边塞况味”“忧国忧民”无关。D项,主要讲当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时,眼中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与“边塞况味”“忧国忧民”无关。答案:A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①以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②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且相互照应。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引证法等。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欲醇诗品,先正人品。继承“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优良传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②继承诗歌书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点亮时代精神,辉映未来。③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要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海洋,西通吴会,北接登莱,南亘瓯闽”,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倭船),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志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僧人鉴真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内陆人包括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心灵、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解析: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答案:D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解析:A项,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的理由。C项,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D项,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答案:B8.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对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②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6分)答案: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的基础。②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其“活趣”的前提。③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议礼乐、兴制度、切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美谈。班史赞之以“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予切惑之,尝试论之曰:孝文之兴,汉三世矣。谊指陈当世之宜,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诸所以日不可胜,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俭,缓除刑罚,善养臣下者,谊之所言,略施行矣。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谨论。(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有删改)材料二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以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可稍削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摘编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分别是(填序号)(3分)()况A用于朝廷B之间C坐于廊D庙之上E则举大汉F之风G登H三皇之首。解析:句意:况且(如果能够让贾谊)在朝廷用事,在庙堂之上决定国家大事,那么(就能)推进汉朝的风尚超过三皇时代。“况”是连词,后面不能断开。“况用于朝廷之间”结构完整,表意完整,故应在“间”后断开,即C处断开。“坐于廊庙之上”,表意完整,结构与“用于朝廷之间”对应,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上”后断开,即E处断开。“举大汉之风”与“登三皇之首”是结构相同的对句,应各自独立成句,故应在“风”后断开,即G处断开。答案:CEG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史赞之”中的“赞”字,与成语“赞不绝口”中的“赞”字的含义不相同。B.《春秋》又可称为《春秋经》,其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C.“贾生既辞往行”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的含义相同。D.诸侯,在古代可指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解析:C项,“含义相同”说法错误。第一个“辞”是“辞别、告别”的意思,第二个“辞”是“推辞、讲究、计较”的意思,两个“辞”含义不同。答案:C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十八岁时,就凭诵诗作文在当地出名。他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后得到吴公举荐,被孝文帝征召为博士。B.贾谊在朝论中表现优异,被破格提拔;他提出的修历法、变服色等措施在当时就得到皇帝的认可并实施。C.贾谊认为封淮南厉王的儿子都为列侯,会给国家招致祸患,后多次上书提议应逐渐削弱诸侯势力,可见其政治远见。D.欧阳修对贾谊的才能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汉文帝能治理好天下,就在于实行了贾谊的建议,可惜实行的太少。解析:B项,“他提出的修历法、变服色等措施在当时就得到皇帝的认可并实施”说法错误。从材料二中的“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可知,贾谊提出的措施并没有在当时就立刻得到皇帝的认可并实施。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答案:汉朝建立(以后),以谦恭节俭为根本,革除弊政,使风俗趋于淳厚的,(应当)首推汉文帝。(2)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答案:于是全都草拟了仪式法度,颜色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法度。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贾谊凭吊屈原这一事件,请分析其用意。(3分)答案:①材料一,欧阳修借此反驳了班固的观点,认为汉文帝疏远贾谊,不重用人才,贾谊人生失意,导致他过早去世。②材料二,司马迁用史传的方式记叙了贾谊的人生经历,以此表明贾谊与屈原命运相似,都忠心被逐,寄托了同情之意。参考译文材料一论者说:汉朝建立(以后),以谦恭节俭为根本,革除弊政,使风俗趋于淳厚的,(应当)首推汉文帝;讨论礼仪乐章,建立制度,切中当世时务的,只有贾谊最被人称道。班固的《汉书》用“贾谊寿短早死,虽没有达到公卿(的地位),不算是不被赏识”来评价他。我对这个评价感到很疑惑,试着讨论此事吧:汉文帝即位,汉朝(已经传了)三代了。贾谊陈述了适合当时的事宜,汉文帝只是称赞他的言论却不能真正采用。(他向朝廷)每天不间断提出建议,汉文帝终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教化治理,推行谦恭节俭,减轻免除刑罚,客气地对待大臣百姓的原因,(便在于将)贾谊的建议略略施行了。况且(如果能够让贾谊)在朝廷用事,在庙堂之上决定国家大事,那么(就能)推进汉朝的风尚超过三皇时代。为什么要压抑(他)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把他)远远地送到诸侯国中去呢!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来悼念自沉汨罗的屈原。可是班固不批评汉文帝疏远贤才,(不)痛惜贾生的不被重用,只说他寿短早死。况且贾谊是因为失意忧伤才意外夭折的,难道(可以)说是寿短吗!由此看来班固(号称)善于写史书,大概在褒贬人物方面(只赶得上)《春秋》的万分之一吧。(我很)郑重地(作如上)议论。材料二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借能诵诗作文在当地闻名。孝文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理政绩是全国第一,于是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说贾谊年轻(有才),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问。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对,贾谊全能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博士于是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贾谊)。孝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升至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二十多年,天下和平融洽,正是应当改变历法、变更车马服装的颜色、定立法律制度、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全都草拟了仪式法度,颜色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法度。孝文皇帝刚刚即位,谦让而来不及实行。天子提议让贾谊任公卿一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这些人都妒忌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学问差,只想独揽大权,搅乱所有的事。”于是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就派他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因为是受到贬谪离开,内心很不痛快。在渡过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入京城)拜见(皇帝)。孝文帝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讲了这方面的情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多次上书,说诸侯有的封地连着几个郡,可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几年之后,怀王骑马,掉下马来摔死了。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解析:“病鹤”是诗人自况,说的是诗人此时像病鹤一样孤单,只能遥望渺远的宫阙,选项中说“病鹤”指的是白居易错误。答案:C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仙之人兮列如麻”。
(2)《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不可断绝”。
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原始社会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往往A、衣不蔽体,常常要和野兽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与野兽的抗争可以通过武器,通过集体的力量慢慢解决,但是面对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人们B,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海”字“从水从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无所睹”表明不可知,这样可以想象当时人对海洋的敬畏程度了。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C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①。
科学家们从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证实了船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之久,在夏朝也曾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新的大陆,感受不同的文化。再然后,②。相传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潜水技术应当从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个潜水钟开始算起,真正的深潜是从深潜器发明开始的。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深潜设备,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如今的“奋斗者号”,它们就像不断走向深海的战士,为我们探寻着大洋深处的奥秘。
18.在文中A、B、C三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解析:A处,结合“衣不蔽体”可知,此处是说当时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故可填“食不果腹”。“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很贫困。B处,语境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可填“束手无策”。“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C处,形容海洋广阔,无边无际,可填“浩瀚无垠”。“浩瀚无垠”,指水势盛大没有边际。答案:(示例)A.食不果腹B.束手无策C.浩瀚无垠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奋斗者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C.“时代楷模”张桂梅无私奉献,改变了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的现状。D.外国地摊上的书,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真是贻笑大方。解析: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的话。C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表示否定或讽刺。答案:C20.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3分)解析:第①处,根据“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可知后面两句是对“矛盾心情”的具体阐述,再由上文语境“面对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可知大海除了“浩瀚无垠”之外,还有“神秘莫测”的特点;再结合后文主要内容“人类对大海的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银行实习报告-
- 中医实习报告合集七篇
- 中国名著诗经读后感
- 新年新气象演讲稿(合集15篇)
- 保护环境倡议书模板集锦九篇
- 营业员辞职报告模板汇编8篇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第三节 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学实录(1)浙科版必修2
- 劳动节活动总结2022汇报10篇
- 活动计划模板7篇
- 经理助理述职报告汇编10篇
- 游泳教练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PPT模板下载
- 食管癌的护理查房
- 【企业杜邦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6000字】
- GB/T 5343.2-2007可转位车刀及刀夹第2部分:可转位车刀型式尺寸和技术条件
- GB/T 32285-2015热轧H型钢桩
- 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题库
- FZ/T 91019-1998染整机械导布辊制造工艺规范
- 主持人培训 课件
- SHSG0522003 石油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成套技术)内容规定
- 制造部年终总结报告课件
- 企业大学商学院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