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冀教新版选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1_第1页
2024年冀教新版选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1_第2页
2024年冀教新版选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1_第3页
2024年冀教新版选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1_第4页
2024年冀教新版选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冀教新版选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2、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3、“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4、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A.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B.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C.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5、《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重视规则和秩序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强调变革和法律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发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8、(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岂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扩充兵力。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奉事对象。为了对北齐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幕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到所有均田农民,且“改军士为侍官”,“侍官”犹皇帝侍卫,明确了府兵的“禁旅”“宿卫”性质,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自相督率”的现象,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武帝大力整顿府兵军纪,用法严整,又经常体察军情,慰勉将帅,笼络军心。周武帝在释免奴碑;杂户的同时,为避免激化统治集团矛盾,又把部分奴碑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勋贵。建德二年(573年)武帝集群臣、沙门、道士,“辩释三教先后”,结果得出“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结论,建德三年五月,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

——摘编自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9、材料1864年,沙俄设立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地方性经济事务。财产资格和阶级出身的限制确保贵族在民选机构中占绝对优势,但农民和城镇市民亦是机构的基本成分构成。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初等教育经费由农村公社承担,教室简陋,教师大多由识字的农民或退役士兵担任。90年代,地方自治局开始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无偿资助用于学校及配套设施如附属夜间收容所和图书馆的建设;越来越多地承担教师工资、购置学习用品和取暖、照明、修缮校舍、雇佣更夫等开支;设立学校管理局进行调查和教育统计工作促使更多的人获得初等教育。当然,地方自治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税,导致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对这些举措仍态度“冷漢”,令自治局人士大为光火。——摘编自张广翔、李青《19-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兴学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90年代沙俄初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90年代沙俄初等教育改革的影响。1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1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辽朝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又有“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渤海人。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和开拓疆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族上层人士参与治理,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使他们的统治方式与各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辽朝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朝官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朝官制改革的意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军凭借武力统治云南地区后在元基础上变革土司制度。明政府规定土司袭职必须向朝廷呈报土司世系,由朝廷确定查清宗支图谱后经过批准方可袭职;土司职位传袭可以因地区、民族的特殊情况具体选择承袭人,但是必须遵循先嫡后庶,先亲后疏的次序,不得僭越。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顽冥不学者不准承袭。明初还规定,土司袭职须到京城朝廷面见皇帝,需进贡求请承袭职位,受理后再由吏部或兵部授予官职。通过这些制度规定,因承袭所引起的纠纷减少了,广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土司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世受国恩,守土有责”的保家护国思想根深蒂固,对后期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明军凭借武力统治云南地区后在元基础上变革土司制度。明政府规定土司袭职必须向朝廷呈报土司世系,由朝廷确定查清宗支图谱后经过批准方可袭职;土司职位传袭可以因地区、民族的特殊情况具体选择承袭人,但是必须遵循先嫡后庶,先亲后疏的次序,不得僭越。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顽冥不学者不准承袭。明初还规定,土司袭职须到京城朝廷面见皇帝,需进贡求请承袭职位,受理后再由吏部或兵部授予官职。通过这些制度规定,因承袭所引起的纠纷减少了,广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土司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世受国恩,守土有责”的保家护国思想根深蒂固,对后期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云南土司承袭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云南土司承袭制度的积极影响。——据刘鸿燕《云南沿边土司地区的制度解构与社会变迁研究》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承安、史之乱,经济凋敝,财政拮据,民生窘迫。著名理财家刘晏主持改革。漕运改强制的劳役制为雇佣劳动制,由朝廷直接经管。盐政改原来官收、官销的官营专卖制度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较灵活制度,之前盐利每年收入才四十万络,至大历末年,竟达到六百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改革常平法,掌握各地市场行情、物价的高低、商品的盈余与短缺。他所任用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选用有能力的人,并能人尽其才。坚持“以爱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他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基础之上的。每月把各州县雨雪丰歉的情况报告给使司,“丰则贵余,歉则贱粜”,使老百姓不至挨饿流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经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经济改革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24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4题,共20分)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19、请从下面表格列举的改革措施中选择三项;

(1)说明它属于哪项改革(3分);简单解释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3分)。

(2)说明三项改革分别代表的历史发展趋势。(6分)

。序号。

改革措施。

1

军功爵制。

2

因信称义。

3

解负令。

4

废除包税制。

5

易服装;讲汉话。

6

先定论。

7

设京师大学堂。

8

青苗法。

9

土地赎买。

10

殖产兴业。

20、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海外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根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怎样的政治权利?(3分)

(2)如何评价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6分)

(3)除此之外,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又进行了哪些改革?(6)21、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

(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

(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详解】

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和谐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2、A【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而不是遭受挫折,排除;D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大量瓦解,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3、A【分析】试题分析:联系梭伦所颁布的“解负令”,可知;其影响主要有,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以上都是正确的;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解负令”中“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贵族任意兼并土地进行限制。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对梭伦改革要能正确的进行评价。

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大量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4、B【分析】【详解】

据材料“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痛苦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民众对国王的尊崇和怀念,国王是英国传统社会的象征之一,故这反映了英国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和议会的关系,无法体现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故A项错误;“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权与议会的矛盾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5、B【分析】【详解】

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点睛】

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略

【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故答案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解析】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1)关于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治者顺应时势发展、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器物和制度)、抵御列强侵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西学传播、培养新式人才)、军事(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等方面说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解析】(1)统治者为应对当时时势的主动行为;仿效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

(2)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8、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北周武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难度一般。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奉事对象。”可以得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对北齐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募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到所有均田农民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可以得出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从材料“周武帝在释免奴碑;杂户的同时”可以得出释免奴婢;从材料“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可以得出抑制佛教。对于周武帝改革的背景,从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岂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可以知道周武帝雄心壮志,灭北齐,统一南北;从材料“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可以得出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从材料“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自相督率’的现象”可以得出分裂割据,战争频繁;从材料“武帝并令还民”可以得出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诛杀权臣,掌握实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可以按照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回答。【解析】(1)内容: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抑制佛教;释免奴婢。

背景: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分裂割据,战争频繁;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诛杀权臣,掌握实权;周武帝雄心壮志(灭北齐,统一南北)

(2)增强了北周的实力,为灭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增加了政府赋税,促进了经济发展;为隋唐时期兵制改革奠定基础;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为之后的政权更替埋下伏笔9、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初等教育经费由农村公社承担”得出由地方自治机构主导;根据“地方自治局开始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无偿资助用于学校及配套设施如附属夜间收容所和图书馆的建设”得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根据“设立学校管理局进行调查和教育统计工作”得出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控制。

(2)影响:根据“促使更多的人获得初等教育”得出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中等、高等教育输送可塑之才;根据“农民和城镇市民亦是机构的基本成分构成”得出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根据“沙俄设立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地方性经济事务”得出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根据“财产资格和阶级出身的限制确保贵族在民选机构中占绝对优势”得出不能根除贵族与农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根据“地方自治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税,导致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对这些举措仍态度‘冷漢’”得出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解析】(1)特点:由地方自治机构主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控制。

(2)影响:(教育、文化视角)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为中等、高等教育输送可塑之才;(政治视角)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消极)不能根除贵族与农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概括出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国的改革相似之处可以结合材料归纳即可如两国都有自己学制《学制》“壬寅学制”均重视儒学道德教育“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还有既借鉴外国经验也不忘记自身特点政府主导等。【解析】(1)特点:重视基础教育曾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

(2)相似: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道德教育;政府主导。11、略

【分析】【详解】

(1)第一小问;从材料“使他们的统治方式与各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可见特点是因俗而治理;从材料“辽朝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可见特点是实施北面官和南面官双轨制。第二小问,从材料“辽朝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不断吸收各族上层人士参与治理,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等角度分析原因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政权的巩固,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意义。【解析】(1)特点:因俗而治理;实施北面官和南面官双轨制。

原因:辽朝统治区域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复杂;辽朝为了有效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吸收不同民族人士的建议;学习其他民族文明,等等。

(2)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辽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1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明政府规定土司袭职必须向朝廷呈报土司世系;由朝廷确定查清宗支图谱后经过批准方可袭职”得出中央政府控制承袭的批准权;根据“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顽冥不学者不准承袭”得出儒家思想作为重要承袭标准;根据“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得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2)积极影响:根据“通过这些制度规定,因承袭所引起的纠纷减少了,广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土司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世受国恩,守土有责”的保家护国思想根深蒂固,对后期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从促进了云南地区安定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云南的地方控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云南民众文化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为改土归流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作出贡献等方面进行整理概括。【解析】(1)特点:中央政府控制承袭的批准权:儒家思想作为重要承袭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2)积极影响:促进了云南地区安定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云南的地方控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云南民众文化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为改土归流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作出贡献。1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他所任用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选用有能力的人,并能人尽其才”以及涉及的漕运制度改革;盐业制度改革等内容,制度创新,善于用人;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根据材料“坚持‘以爱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可知,关注民生;根据材料“漕运改强制的劳役制为雇佣劳动制,由朝廷直接经管”可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2)影响:根据材料“之前盐利每年收入才四十万络,至大历末年,竟达到六百万缗”可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盐政改原来官收、官销的官营专卖制度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较灵活制度”可知,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减轻赋税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重视民生,改善了民生,有助于人民生活安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晏的改革思想为后世历代改革家所肯定和效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析】(1)特点:制度创新;善于用人;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关注民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2)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改善了民生,有助于人民生活安定;刘晏的改革思想为后世历代改革家所肯定和效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论述题(共4题,共24分)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的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是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阐述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解答即可。【解析】观点: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各国进行改革,锲而不舍、不畏强权、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顺应时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促使秦国实力增强,迅速崛起,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的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是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阐述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解答即可。【解析】观点: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各国进行改革,锲而不舍、不畏强权、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顺应时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促使秦国实力增强,迅速崛起,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的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是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阐述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解答即可。【解析】观点: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各国进行改革,锲而不舍、不畏强权、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顺应时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促使秦国实力增强,迅速崛起,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来看,不难发现,传统节日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相关。就中国传统节日来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而西方传统节日则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解析】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是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同时受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地域风俗、民间信仰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西方传统节日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五、简答题(共4题,共20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小题;从材料一“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可知第五琦之法的特点是:官营专卖;专利;强行加价。从材料二“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常平盐”可知刘晏之法的特点是: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两者不同的特点正是其不同之处。

第(2)小题,由材料二“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可知刘晏的盐法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解析】(1)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19、略

【分析】试题分析:(1)1项属于商鞅变法;2项属于宗教改革的内容;3项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宗教改革因信称义掌握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缓解了平民的不满情绪。(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宗教改革是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