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62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62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62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62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6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6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A.中山装B.列宁装C.长袍D.马褂2、17世纪时,英国的物价上涨256%,而工资仅上涨145%。西北欧的地租也严重地落后于物价,1549年,英国一个乡绅抱怨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这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取向是A.劳动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B.商品经济成为社会主流C.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D.封建地租仍占主导地位3、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其中铜车的金属合金主要成分大体符合《考工记》“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二”的规定。铜车的各个部分采取分别铸造,再采用焊接、套接、子母扣连接等将3462个零件组成一个整体。这说明当时A.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B.金属冶炼水平居于世界的前列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4、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6、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①开发浦东是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

②上海的开放将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新发展。

③上海定位于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

④折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1967年,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向国会报告称:“自由贸易符合全世界利益,也为美国利益服务。然而,美国外贸政策的标志是自由贸易哲学,它有别于具体的各项政策。”据此推测,美国意欲A.全面发展自由贸易B.放弃自由贸易C.遏制苏联经济发展D.有限保护贸易8、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9、请正确选择对应的选项。

(1)青铜时代。A.战国时期。

(2)铁器时代B.商周时期。

(3)蒸汽时代C.第二次工业革命。

(4)电气时代D.第一次工业革命。

(5)危机时代E.美国“大萧条”10、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___和_____。

11、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县何公社)成为我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2、中国古代的自耕农拥有土地的所有权。A.正确B.错误13、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A.正确B.错误14、20世纪初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从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多反映社会思潮,如《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青年杂志》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A.正确B.错误1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A.正确B.错误16、商周时期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高峰A.正确B.错误17、连线。

(1)汉A晋商。

(2)唐B纸币。

(3)宋C曲辕犁。

(4)明D青瓷A.正确B.错误18、古代社会,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作业产品全部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A.正确B.错误19、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国统区,由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中国民族企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因而得到了较快发展。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摘编自何荣昌《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材料二鸡片战争前;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自50年代始,上海的茶叶出口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各地新辟茶园增多,茶叶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鸡片战争前和战后初期,曾有不少洋棉进口,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周围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南通、海门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一些原来并不产棉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太湖沿岸和杭嘉湖平原,素来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受对外通商限制的阻碍,只能以内销为主。上海开埠后,丝纷纷就近转由上海港输出。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平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据统计,1840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粮食流通量(包括运到通商口岸供出口的部分)为233亿斤,至1894年则达372.5亿斤,增长约60%01869年,经上海、周转的国内米谷运销量是37327担,1890年则为4770226担,增长幅度高达百余倍。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1、人类历史也是一部“舌尖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杜君立《舌尖上的帝国——中国盐政简史》桑弘羊说:商鞅相秦,外设百倍之利而民不见赋税之增,“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官营经济以超额的垄断价格代替利税的征收,国家源源不断地攫取暴利而民众却不知觉。垄断造成的高价掠夺使民众苦苦挣扎,因此还可抑制民间力量的成长,“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史学家威廉斯说:“没有蔗糖,就没有黑奴。”本来,罗马以后奴隶贸易就在欧洲销声匿迹,但因为蔗糖和“大发现时代”的结合,奴隶制死灰复燃。从1500年到1880年,有近1000万黑人被运到新大陆,他们中大部分的人被送到甘蔗园。材料二史学家威廉斯说:“没有蔗糖,就没有黑奴。”本来,罗马以后奴隶贸易就在欧洲销声匿迹,但因为蔗糖和“大发现时代”的结合,奴隶制死灰复燃。从1500年到1880年,有近1000万黑人被运到新大陆,他们中大部分的人被送到甘蔗园。——《吃糖的历史和全球化历程》为了获得这些奴隶,欧洲人把工业产品运到非洲而财富则在美洲被奴隶们创造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他们生产的糖被英国人消费掉,英国人又把布匹、工具甚至刑具卖到美洲,被奴隶们“消费”。近代世界殖民史上著名的“三角贸易”,围绕着蔗糖和奴隶兴起和成熟。英国之所以能跨过农业的门槛开创工业革命,是因为大量的进口食物供应了人民劳动力所需的燃料。英国通过进口食物摆脱了“生物旧体制”的束缚,也让更多劳作者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驱动工业化的燃料,不只是那些埋在地底死去的植物——煤炭,更是马铃薯及蔗糖所构成的动力。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

(3)对材料三中“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蔗糖,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国际产品。22、“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欧洲国家。

晚晴。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至清嘉庆年间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美誉,“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等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模式”的城市形态是节制、封闭、内敛性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城市形态则是爆炸式的扩张。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基础之上,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等材料三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人。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但是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速度的惊人。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王旭《美国城市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著作撰写的历史背景。(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城市贫民问题的。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1题,共3分)24、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3)两次工业革命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中山装是根据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孙中山先生设计并率先穿用。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故答案为A项。列宁装是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引进的一种服装样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长袍、马褂是旧式传统服装,在辛亥革命后不具有时代特征,排除C、D项。2、B【分析】【详解】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现象的分析,结合全球史观可知工业革命前西北欧商品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地主阶级,没有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获利情况,排除C项;封建地租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已经不占据主导地位,且材料也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3、D【分析】【详解】

材料“铜车的各个部分采取分别铸造,再采用焊接、套接、子母扣连接等将3462个零件组成一个整体”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D正确,C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C【分析】【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通过贩卖黑奴换取大量金银和美洲原材料商品,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①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将黑人贩卖给美洲的白人土地主、工厂主做奴隶,给美洲带去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故③项正确;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故④项正确,①③④项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地处美洲,是购买黑奴的主要人群而不是贩卖人群,英国是当时最大的奴隶贩卖者,故②项错误,ABD选项排除。5、C【分析】【分析】

1938年中国正在抗战;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等均足以证明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经济建设要服务于抗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是由于抗战的需要而非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38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发展官僚资本主义而非民族资本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详解】6、A【分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①②③符合上海,而④错误,因为我们不能通过上海来推断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本题选A。7、D【分析】“也为美国利益服务。然而,美国外贸政策的标志是自由贸易哲学,它有别于具体的各项政策”说明美国的自由贸易是有限的保护贸易,D正确;A不符合保护贸易原则;B中放弃不符合自由贸易特点;C中遏制苏联不符合材料主旨。8、B【分析】从材料给出的会议——俄共(布)十一大上以及人物——列宁来看,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1918到1924年期间,因此排除A选项和C选项。从“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新经济政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铁器时代是指战国时期,蒸汽时代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危机时代是指美国“大萧条”。【解析】(1)B(2)A(3)D(4)C(5)E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联系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在①处是长安,在④处是泉州,要求学生能够史地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解析】①.①②.④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2、A【分析】【分析】

【详解】

自耕农耕种的是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所有权,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是佃农。本题说法正确。13、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胥铁路的修建,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故题干表述正确。14、B【分析】【详解】

早在19世纪中期,外国人就开始在华办报,而不是20世纪初期,所以题意说法错误。15、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得到保护,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只要他们不反对革命就应该保护。题干表述错误。1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高峰时期,故题干表述正确。17、B【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晋商是明朝时期;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曲辕犁是唐朝时期;青瓷是汉代出现。18、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产品有少部分是流向市场的,并不是全部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所以题意说法错误。19、B【分析】【详解】

抗日战争时期,不论是沦陷区还是国统区,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民族企业都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较快打击。题干说法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2分)20、略

【分析】【详解】

第(1)问;“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根据材料一中对江南经济区空间概念的解释,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时间概念,江南经济区发展的三个时期分别为六朝;唐宋、明清时期。以上信息表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自然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所以我们可以从政治环境、北人南迁、政策支持、自然条件等角度说明。

第(2)问;“概括近代江南经济区的变化”,材料中是关于茶叶出口;棉花种植、丝织品出口等信息,根据数据信息可以得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出口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背景,分析得出19世纪60年代,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为代表的江南经济区自然经济解体、列强经济侵略、通商口岸作用、城市工业发展、近代交通工具改进等。

【点睛】

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解析】(1)因素:江南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江南;统治者的政策支持;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出口量增加。

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列强经济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海通商口岸开放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城市民族工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近代交通的发展。21、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以及司马光的评论;商鞅专卖制度的的评价可知食盐专卖制度是国家专营经济的一部分,可以以此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增加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官营经济以超额的垄断价格而民众却不知觉”可知食盐专卖制度间接隐蔽地搜刮民众财富,避免引起百姓不满。从政治角度来看,政治上,食盐专卖制度压制民间力量,打击私商,而且“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推动了新航路开辟;“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可以看出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蔗糖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黑奴贸易和蔗糖为欧洲提供了巨大利润,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3)材料主旨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与进口食物关系密切;即进口食物解放了劳动力,驱动了工业化燃料,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从正面和反面进行论证。正面论证:结合材料可以提出观点:食物问题的解决引发了工业革命。论证过程侧重进口食物提高了产量,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人口增加。反之,如果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可能出现自然资源紧张,进而加剧资源争夺,最终导致社会解体。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靠技术发展从自然界获得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城市化。因此,是食物革命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

反面论证:即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食物这一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论证过程可以从政治方面、经济、等角度展开。如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掠夺、黑奴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知识。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食物问题的解决,而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解析】(1)经济上;建立国有专营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增加财政收入;政治上,压制民间力量,打击私商,加强中央集权;间接隐蔽地搜刮民众财富,避免引起百姓不满。

(2)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力之一;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3)。主要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达一等紧扣。

材料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例明晰合乎逻辑二等符合材料主题观点基本合理只罗列数据史实基本正确条例较清晰基本符合逻辑三等基本符合主题观点不够合理史实不够准确条理不清缺乏逻辑

示例一:食物问题的解决引发了工业革命。如果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可能出现自然资源紧张,进而加剧资源争夺,最终导致社会解体。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靠技术发展从自然界获得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城市化。因此,是食物革命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

示例二: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食物这一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掠夺、黑奴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知识。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食物问题的解决,而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22、略

【分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古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西域向西洋西方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朝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以陆地丝绸之路为主,唐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崛起,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频繁,故而将欧洲国家泛称为西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之所以出现近代东洋易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地位下降,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以前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洋概念转变为以日本为核心的东洋概念。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材料。(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发展历史和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解析】(1)变化:从陆路交通的西方即“西域”发展到海洋交通的西方即“西洋”。

原因:唐朝以来;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贸易兴起;指南针等技术变革,推动海上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