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新授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忧郁、孤独的心情。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三)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二)教学难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寻秋景,秋味浓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叶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里,马致远读到的是凄苦。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三)初步感知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尾段)情感:向往、热爱、眷恋。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说你的理由。提示:“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悲凉”。“悲凉”本是形容人的消极、低落的情绪,这里用来形容故都的秋的特点,是融情于景的写法。对比鉴赏——“可是啊,北国的秋,来得清,静,悲凉。”明确:原句——①排比手法,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②先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③原句节奏舒缓,与下文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淡泊、悠闲的生活情趣以及对故都的深深眷恋、深沉忧思和落寞之情相契合。(四)思考探究1.“特别地”是与哪个地方的秋天作比较得出来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作比较?阅读全文思考其他地方的秋天有什么特点?明确:南国之秋:(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二自然段)(2)南国之秋,当然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第十三自然段)“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2.文章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明确:①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②内容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独特之处。③情感上:写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烘托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热爱的感情。(五)深入研读文章中间主体部分描绘了几幅图画,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秋晨院落图(第3段);秋槐落蕊图(第4段);秋蝉残鸣图(第5段);秋雨话凉图(610段);秋日胜果图(第11段)1.图景一:秋晨院落图原文: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有我之境)改文: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无我之境)2.图景二:秋槐落蕊图3.图景三:秋蝉残鸣图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作者以声衬静,渲染了故都秋天冷清、寂静、悲凉的氛围。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4.图景四:秋雨话凉图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突出“清”;息列索落的雨声,突出“静”;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突出“悲凉”。思考: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明确:①此处“都市闲人”指平民,他们的形象、悠然闲适的互答,更富有故都的地方特色。②其对话展现出故都之秋清闲的特点,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作者很希望能像他们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5.图景五:秋日胜果图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视觉上给人一种冷色调;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从视觉上表现故都的秋“清”“静”的特点,表达对故都金秋的喜爱、留恋。但是韶光易逝,悲凉之感油然而生。6.小结: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明确:①冷色调(清)观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②以动衬静(静)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③主观感受(悲凉)品秋味:“细数”、“静对”,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六)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明确:(1)客观原因: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2)主观原因:①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②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后,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③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静止如水似的文学。”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日本重要学说“物哀说”,体现了日本人在人世无常中玩味的悲哀,从残缺与不完美中发现趣味的美学偏好。物哀说的几个重要美学特征:寂静为美,恬淡为美,残缺为美,死亡为美。④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2.聚焦文题,请思考是否可以把题目改成“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要用“故都”二字呢?明确:“故”字有着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3.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为何不选诸多皇家气象的名胜,却要选秋院子、秋树、秋槐、秋雨的这些平常的意象?明确: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作者更关注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虽不稀奇、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丝落寞。更能体现作者清雅、独特的审美情趣。4.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他意在悲秋还是在颂秋(故都的秋)?明确: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这里的“颓废”不是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而是有“多愁善感”的意味。即秋天作为一个由盛转衰的季节,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天的悲凉、生命的衰弱在郁达夫看来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在其中,却并不会觉出悲苦,而将其看作人生享受,享受秋的衰败。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中的景物,生命虽然由盛转衰,看似悲凉,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别样的“悲凉”之美。牵牛花朝开夕败,但它依旧恣意地盛放。它开在破壁腰中,底下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虽然渲染的气氛十分悲凉,可它盛放小小的身躯去张扬秋意,又何尝不是一幅别样的秋景图。槐树蕊极易飘落,在凋零之后铺满地面,但它却用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与清浅的扫帚丝纹表达着那一份秋的清闲与细腻。秋蝉衰弱地嘶叫,即使明白盛夏已逝,也熬不到下一个盛夏,它仍“声嘶力竭”地歌唱,因为它知道这是生命的经历。再来看那秋果,即使知道成长的最后是消亡,它也不惧,因为它知道只要经历过,不论怎样都是风景。他笔下的事物,无论是秋蝉还是牵牛花,无论是果子还是槐树蕊,面对生命的凋零仍然展现出最美的姿态,体现了只要有所经历就是美的态度。所谓的“清、静、悲凉”也许的确是他眼中北平之秋的特点,但是这些之于郁达夫却并不悲哀或凄凉。这“由盛转衰的生命经历”,重点并不在“由盛转衰”,而在“经历”,不管经历的是悲是喜,只要是经历就能为生命留下痕迹,而那痕迹便可彰显生命的存在与力量。这痕迹、这经历越深刻,越“特别”,就越能感受到生命中“来得”强大的生命之美、经历之美。(七)文本总结1.主旨总结: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5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含解析新人教版
- 外墙保温营造做法
-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 初三八班践行弟子规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论交际性操练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 钙钛矿电池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4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泉州华光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防城港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文化苦旅》读书分享 PPT
- 氧化铝生产工艺教学拜耳法
-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 2023年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资料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
- 2021年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
- 钢筋厂建设施工方案
- 剥皮芝煤矿消防安全自检方案及自查报告
- GB/T 22740-2008地理标志产品灵宝苹果
- GB/T 12706.1-2020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
- 管理模板:某跨境电商企业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