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湖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湖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湖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湖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辨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社,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1.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逻辑非常注重概念分析,《诗经》中的否定逻辑关系表达就充分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精微。B.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不同,它更重视概念的动态分析和相互转化。C.“无理而妙”的语言往往因为违背了逻辑规律而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只能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独特体验。D.

获取“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往往需要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加入感情的色彩和想象的因素。2.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辩”的问题,形成了名家学派,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B.

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在外部功用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名辩的重要性,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C.

语言运用的艺术可以完全不受逻辑制约,在某些情况下,突破逻辑规律的限制反而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D.

《长亭送别》中的“无理而妙”体现在将人情移用到事物上,这种问答不近情理,虽然不合逻辑,但符合艺术情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A.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C.“白马非马,可乎?”曰:“可。”(《公孙龙子》)D.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4.材料一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5.三段论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包含大小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材料二中“‘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并指出“染”在日常和文学语境中的多重含义。【答案】1.C

2.D

3.B4.①论证结构严密:先提出观点,指出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西逻辑内部功用基本类似,但外部功用不同,论证结构严密;②论证方法多样:这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使论证真实、更有说服力;③论证语言严谨、科学准确、逻辑性强。

5.①大前提:液体可以用来“染”物;②小前提:“眼泪”是液体;③结论:所以“眼泪”可以用来“染”物。④多重含义:液体与物体接触并留下痕迹或影响物体的能力,也可以指特定对象在情感上的“染”,即触动他人心弦、引发共鸣等。【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分别讨论了中国逻辑与语言艺术的独特性。材料一强调中国逻辑重视动态分析和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静态逻辑不同,它更注重概念的转化及其应用特质。材料二则揭示了在艺术语言中“无理而妙”的效果,指出虽然表面上不合逻辑,但其艺术感染力却根植于深邃逻辑中,并透过感情和想象而被提升。【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因为违背了逻辑规律而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只能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独特体验”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第三段“‘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这说明“无理而妙”的语言虽然违背了常规逻辑,但并非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反而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且其创造和赏析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邓析、墨子等人……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并非邓析、墨子等人完成了《墨经》。B.“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在外部功用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第五段“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说明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在外部功用上有显著差异。C.“语言运用的艺术可以完全不受逻辑制约”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说明语言运用的艺术并非完全不受逻辑制约。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正确。原文依据在材料一第四段提到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以及《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此句出自《老子》,体现了归纳与推理的逻辑特质。B.错误。此句出自《孟子》,讲的是尊老爱幼的道理,属于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阐述,并未直接体现中国逻辑(如概念分析、辩证转化、应用逻辑等)的特质。C.正确。原文依据在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的名家学派和概念分析。此句出自《公孙龙子》,是名家学派“白马非马”论的体现,属于概念分析和辩证转化的范畴。D.正确。原文依据在材料一中对名辩重要性的阐述。此句出自《庄子》,体现了对名实关系的探讨和辩论,属于中国逻辑中重视名辨析辞的特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论证特点的题目,一般从文章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分析。①论证结构:第一句话是“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提出了观点。第二句“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阐述的是西方逻辑的目的和作用,而后文“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是在与西方逻辑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中国逻辑的目的和作用,论证结构严密。②论证方法:本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论证“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时,举了子路和孔子关于“正名”的谈话,属于举例论证;对于中西逻辑目的和作用的阐述,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引用了孔子对于“名”的观点,分析了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引用论证。多种论证方法结合,使论证真实、更有说服力。③论证语言:“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中的“主要”一词,“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中“显著”一词,表意准确严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性;文中举出“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证明西方逻辑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论述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时,举出孔子对于“名”的观点,观点均有依据,能体现语言的科学准确性;分析时先阐明观点,再辅以例子佐证,逻辑性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本题收首先要掌握三段论的推理方法,三段论包含大小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三段论推理的方法,要先确定大前提‌,即选择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或命题作为大前提。然后‌确定小前提‌,即选择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作为小前提。‌最后推导结论‌,即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作为结论。①首先确定大前提‌,“‘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提取出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或命题,即“液体可以用来‘染’物”;②择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作为小前提,其中的“眼泪”即为“液体”的附属词语,因此确定小前提,“眼泪”是液体;③推导结论,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因为液体可以用来“染”物,而“眼泪”是液体,推导出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即“眼泪”可以用来“染”物。④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染”的本意,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是液体与物体接触并留下痕迹或影响物体的能力,进而引申为感受、沾上或接触到什么而受到影响,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义。在文学语境中去分析含义的话,要结合其对人的主观感受形成的影响,比如影响人的情感、触动他人心弦、引发共鸣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的嘉陵江边杨献平公元763年秋天,杜甫第一次到阆中,写了不少诗歌,其中《阆水歌》曰:“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想必,他是极热爱这片山水大地的,先后两次来到,时隔几个月而已,便为阆中写了20多首诗歌,其中有对阆中山水的迷恋、赞美与歌颂,也有对唐后期因战乱民生凋敝的感叹与忧虑。这位诗人,虽然自己生活艰难、颠沛流离,但始终心有家国与民众。2019年春天,我也曾在阆中盘桓八天之久,这确实是一个来了便不想离开的城市(编者注:阆中隶属南充市)。这里的空气流畅而清朗,无论坐在哪个地方,都觉得美好、惬意。在古城之中漫步,走走停停,可以吃,也可以发呆,可以一个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可以在江边茶摊上“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但凡大地上的江河,基本的状貌在各个时刻大抵是变化不大的。但这是阆中之地,一个仙气飘飘、江水环绕、青山如龙的宜居之地。《管子·度地篇》中说:“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载,华胥孕伏羲就在阆中。华胥,乃是伏羲与女娲的母亲。在战国时期,这里曾是巴国的首都。唐代入史的袁天罡、李淳风最终也埋骨于此。而我的河北老乡张飞,曾以太守身份镇守巴西八年之久,其墓冢也在阆中古城之内。这样的一个地方,既是休养身心之所,也可以思接千载、怀古抚今。2023年春天再去阆中的时候,我发现,这座小城更为明净、整洁,自然生态好到无论何处都可以体验到草长莺飞的和谐与生机。和朋友们一起,在古城觥筹交错,眺望着傍晚时候的嘉陵江,蓦然觉得壮美开阔、缤纷灿烂。落日巨大而恢宏,西斜之时,对大地的普照更为浓烈,光色万端,流光溢彩,使得宽阔的江面上如万千金丝铺排,在风的作用下,骤然繁乱,又瞬间柔顺。这天地交映的景色,宛若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梦境里的辉煌宫阙,一切似都是由虚无生发,进而变幻为实景的。随着风不均匀的力量在江面上不停摇曳、荡漾,水里庞杂的腥味儿跌宕至岸边之后,开始上升,如飞散不已的微生物与益生菌,迅速扑上人和草木之身,甚至连排的古建筑墙壁之中。夜幕四起,远山只剩下轮廓,连绵、幽峻、深远。江水变黑,而周边的华灯一律落在其中之后,便有了喧哗之势、嘈杂之声。与朋友们登船,瞬间觉得身轻如燕。船舶慢行,黑黢黢的江面被犁开,一道道的波纹身披灯光,如同一条条翻腾的锦鲤,在夜幕之中,欢快而又肥美。岸边川剧与歌舞各占码头,于开阔处临水娉婷,美轮美奂,笙箫管弦,悠扬婉转。与朋友聊起当年的杜甫,倘若他生在今朝,我等该是怎样的荣幸?倘若他和我们处同一时代,定当一改忧郁孤愤,其诗歌也会亮丽沉雄、黄钟大吕。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可再造的。相比杜甫,我等生于今日中国,当是荣幸与大幸的。坐下来,眺望泱泱江水,想起遥远的甘南与曲折的河道,若尔盖的湿地与草原,还有甘肃和陕西的黄土,以及广元的青山与滩涂。这水汇集了太多的地域及其水流,也运载了太多的时间、往事与历史。阆中远山之中,分明有“天人”落下闳的身影,在天地之间盘坐,俯仰万物奥秘,创制《太初历》、提出“浑天学说”、发明“通其率”,可谓积神鬼之才能和智慧,动天地,利后人,这种功德实在是叫人膜拜的。还有袁天罡、李淳风这两个气象学家、天文学家,在今天的阆中依旧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关于他们的故事,传奇性与想象力兼具。夜间的阆中,安静无声,一觉到晨光照窗,日色清晰、明亮,毫无杂质。再乘船入江到山重水复之处,水面如镜,质地发亮。辗转水道之后,到一处住宅区,舍船上岸,沿一条绿草纷披的小路向上,便到了阆中水城。一座座崭新别墅依山而建,面水又对着青山,建筑或圆润饱满,或精巧秀气,或端庄大方,或气势雄伟。其背后,还有诸多配套设施。这种与山水自然相得益彰、完美契合的建筑,是符合当代人居住要求的。沿着嘉陵江,由阆中而向南充市区。“南充”这个名字,我一直觉得奇怪,查资料方才知道,这是古充国之地,位于嘉陵江中游。至凤仪湾的时候,已是下午。想想一路以来沿着嘉陵江的奔行,有一种确凿的“倒逆”之感,车子、道路、江岸和泱泱江水,两相比照,还是觉得江水更自在,更富有神意与流畅感。这凤仪湾濒临嘉陵江,位于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是一个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区。其中的中法农业科技园位于山冈与山冈之间,周边的山上,红艳的桃子已经成熟,有的落在树下厚草之间,有的滚落于小沟之中,我只觉得可惜。农业园之中,最显眼的是番茄种植基地。说是种植,但已经脱离了土壤,更多地用现代科技的方式,以促使番茄生产成本降低,且品种繁多。参观的时候,我才发现,番茄这种常见的食物,也有着漫长的驯化期。人的天性当中,对过分艳丽的事物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认为越是好看与漂亮的东西,往往越蕴含了致命的毒素,或者会消耗人、摧毁人。然而,番茄的天性似乎是温和的,对人和其他动物有着和善、亲切的基因,面对黄的、红的累累番茄,感恩的时候也觉得庆幸。所谓“大道至简”“万物本原”,大抵如此,最好的生长方式,恰如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凤仪湾的湿地,群草起伏,昆虫遍地,玉米和向日葵随意而又天然地成长,高天阔地是它们的家园,清风和嘉陵江水是它们的养料与灌溉者。一切来源于自然这个大怀抱,又归于自然的怀抱。站在山包上,忽然想起李商隐的“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杨慎的“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还有元稹的“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几乎所有四川和入川的诗人,都对嘉陵江与南充之地发出过诗歌的赞美,这体现了一方地域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而这些正是最能够打动人,最能够诞生诗意的。古人称为“果州”的南充,亦是兴盛一时的“绸都”,俨然是一块人间福地。这是春天的嘉陵江和南充。川北之地,既有北方的刚直、爽快与重情重义,又兼具南方的温和、细腻与饱满多汁。这里是司马相如、陈寿、张澜、朱德、罗瑞卿等人的故乡,人文荟萃且带铁血气质,更具有非凡的开创力与“兼济天下”的胸襟。嘉陵江在其间泱泱流动,昼夜不息。(选自2024年7月17日《文艺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嘉陵江畔的所见所感,旨在批评当今时代的人们过于安乐祥和而忽视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B.文中提到的“阆中水城”是一处新建的住宅区,其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山水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C.南充凤仪湾的农业科技园展示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但并未提及这些技术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D.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对嘉陵江畔自然景观的赞美,而对历史文化的提及只是作为背景信息,并未深入展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与思想情感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阆水歌》开篇,不仅展现了阆中及嘉陵江的自然美景,还巧妙地将古今文人的情感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B.作者在描述阆中的自然风光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落日下的江面比作万千金丝,将夜晚的波光比作翻腾的锦鲤,生动描绘了嘉陵江的美丽与变化。C.文章不仅描绘了嘉陵江畔的自然风光,还穿插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对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结合的探讨,以及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赞美,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D.文章通过对比杜甫的生活境遇与作者自身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时代的庆幸与满足,以及对杜甫时代社会动荡和民生凋敝的深刻同情与反思。8.文章第二段说“这确实是一个来了便不想离开的城市”,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我”不想离开的原因。9.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散文结尾的文学效果。【答案】6.B

7.D

8.①美好、惬意的自然风光;②明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符合当代人居住要求;③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荟萃且带铁血气质;④传统与科技相结合,农业的现代化。9.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开头通过引用杜甫的《阆水歌》来引入对嘉陵江的描绘,而结尾则通过提及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来收束全文,结构严谨。②语言精炼,富有韵味:作者通过简洁的语句,将嘉陵江与南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③升华情感,卒章显志:最后一段不仅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还进一步升华了对嘉陵江流域人文荟萃的喜爱和敬仰之情。④意境深远,引人遐想:作者通过“嘉陵江在其间泱泱流动,昼夜不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意境,激发了读者对这片土地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无限遐想,易引发共鸣。【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春天的嘉陵江畔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阆中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深情赞美。文章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通过杜甫等历史人物与现代发展的对比,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作者笔下的嘉陵江,既是自然美景的象征,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旨在批评……”说法错误。文章更多的是在赞美嘉陵江畔的自然最观和历史文化,而非进行批评。C.“但并未提及这些技术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说法错误,文中虽然并未直接提及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但言语中不乏担忧,如“说是种植,但已经脱离了土壤”等。D.“而对历史文化的提及只是作为背景信息,并未深入展开”说法错误,文章在赞美嘉陵江畔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发展,如杜甫的诗歌、阆中的历史遗迹等,还包括现如今的生态文化如“阆中水城”“中法农业科技园”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与思想情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以及对杜甫时代社会动荡和民生凋敝的深刻同情与反思”说法错误,虽然文章确实提到了杜甫的生活境遇,但并未直接表达“对杜甫时代社会动荡和民生调敞的深刻同情与反思”,文章更多的是通过杜甫的诗歌来引出对间中及嘉陵江美景的描绘,以及表达作者对这些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①依据原文“这里的空气流畅而清朗,无论坐在哪个地方,都觉得美好、惬意”“一个仙气飘飘、江水环绕、青山如龙的宜居之地”“自然生态好到无论何处都可以体验到草长莺飞的和谐与生机”可知,阆中自然风光秀丽、有生机,让人感觉美好、惬意。②依据原文“这座小城更为明净、整洁”“辗转水道之后,到一处住宅区,舍船上岸,沿一条绿草纷披的小路向上,便到了阆中水城……还有诸多配套设施。这种与山水自然相得益彰、完美契合的建筑,是符合当代人居住要求的”可知,阆中城市环境明净、整洁,配套设施完善,符合当代人居住要求。③依据原文“川北之地,既有北方的刚直、爽快与重情重义,又兼具南方的温和、细腻与饱满多汁”“人文荟萃且带铁血气质,更具有非凡的开创力与‘兼济天下’的胸襟”可知,这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荟萃且带铁血气质。④依据原文“凤仪湾濒临嘉陵江,位于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是一个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区”“最显眼的是番茄种植基地。说是种植,但已经脱离了土壤,更多地用现代科技的方式,以促使番茄生产成本降低,且品种繁多”“就像凤仪湾的湿地,群草起伏,昆虫遍地,玉米和向日葵随意而又天然地成长,高天阔地是它们的家园,清风和嘉陵江水是它们的养料与灌溉者”“古人称为‘果州’的南充”可知,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发达,且有着现代化的科技,是一个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散文结尾的文学效果,往往从以下角度入手分析。结构上,通常收束全文、首尾圆合照应;内容主题上,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语言上,看其修辞、用语,如何增强韵味;效果上,通过一些手法,可以点明文章的情怀和动机,给读者留下一种美好的印象,引人遐想。①结构角度:结尾提及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写出嘉陵江的底蕴,与开篇相似,开篇也是通过杜甫第一次到阆中写了不少诗歌,进而引出我对于阆中的描写。首尾相似,通过历史人物增加了这里的厚重感,圆和完整,结构严谨。②语言角度:“既有北方的刚直、爽快与重情重义,又兼具南方的温和、细腻与饱满多汁”“

人文荟萃且带铁血气质”,用语简洁精炼,将这里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嘉陵江与南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有韵味。③内容主题角度:文章结尾将嘉陵江和南充具有的人文品质和情感内核加以总结和展现,“刚直、爽快与重情重义”“温和、细腻与饱满多汁”“铁血气质,更具有非凡的开创力与‘兼济天下’的胸襟”,是对嘉陵江流域人文荟萃的喜爱和敬仰,更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卒章显志,升华了情感。④效果角度:文章以“嘉陵江在其间泱泱流动,昼夜不息”结尾,言有尽意无穷,将城市的人文融入在泱泱流动,昼夜不息的江水中,绵长而深远,从意境上达到了深远而宁静的特点,这种表述更能激发了读者的遐想,易引发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有诏徵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节选自《史记》)材料二:赞曰: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仆,日䃅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贾捐之,察其行迹,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严、贾出入禁门招权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节选自《汉书》)10.材料二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於是天子A察其行B敦厚C辩论D有馀E习文法F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G上H大说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病:毛病,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病”意思不相同。B.倍:背叛,和《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意思相同。C.过:责备,和《促织》中的“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中“过”意思不相同。D.察:考察,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终必不蒙见察”中“察”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弘家境贫寒,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等经典,后被征召为博士,展现了好学不倦的精神。B.公孙弘节俭朴素,吃饭不重肉,能顺应皇帝旨意,奏事时皇帝不采纳他也不争辩,深得皇帝信任。C.面对汲黯的多次指责,公孙弘都极力辩驳,皇上每次都选择相信他,最终拜为丞相,封平津侯。D.世人认为公孙弘排挤主父偃,但班固却认为主父偃和严助、贾捐之一样,是咎由自取,非公孙弘之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2)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14.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请结合两则材料,请从内外因角度简要说明公孙弘在汉朝政坛上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10.CEG

11.C12.C

13.(1)皇上认为公孙弘说得对,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常常诋毁公孙弘,皇上却越发厚待他。(2)天下安定,府库积蓄很充实,但四方的外族还没有顺服,制度还有缺漏。

14.内因:①出色的才能和学识,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②善于处理君臣和同僚关系,赢得他们的信任。③内心城府很深,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如处理主父偃和董仲舒等人。外因:①汉朝时国家繁荣昌盛,海内安定,为他提供了舞台;②武帝求贤若渴,对公孙弘等贤良给予重用和提拔。【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描述了公孙弘的生平及其仕途成就。材料一通过讲述公孙弘从贫困牧猪到成为丞相的历程,重点表现其节俭、宽容表面下的深沉,以及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权力游戏的能力。材料二则称赞其在汉朝盛世中的成就,同时为其辩护,认为历史上对他的指责是被误解的。【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皇上观察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皇上非常喜欢他。“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中“天子”是主语,“察”是谓语,“其行”是宾语,同时是下文“敦厚”的主语,中间不能停顿,结构完整,故在C处断开;“辩论有馀”中“辩论”是主语,“有馀”是谓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在E处断开;“上大说之”中“上”是主语,其前停顿,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毛病/枯萎。句意: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枯树前方万树争春。B.正确。句意: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希望您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违背项王的恩德。C.错误。“过:责备”“意思不相同”错误。“过”,均为“超过”。句意: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超过官宦人家。D.正确。考察/理解。句意:考察他们的行为事迹。/最终一定不被您理解。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公孙弘都极力辩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汲黯曾两次当着皇上的面指责公孙弘:第一次,“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可见公孙弘并没有辩驳;第二次公孙弘回答是“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可见,公孙弘也并未直接辩解,都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回应。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赞同,认为……对;“幸臣”,受宠的臣子;“毁”,诋毁;“厚遇”,厚待。(2)“艾安”,安定;“宾”,顺服;“阙”,同“缺”,缺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内因:①由“弘为人恢奇多闻”“弘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可知,公孙弘深谙儒学,熟悉法令和官场事务,博学多闻。②公孙弘从不当面对抗皇帝,维护皇帝尊严,聪明灵活。面对汲黯的指责,他能以巧妙的言辞回应,既化解了矛盾,又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对宾客友好,“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赢得了士人的赞誉,也为自己在朝廷中积累了人脉。从此可以看出他善于处理君臣和同僚关系,赢得他们的信任。③由“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可知,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外因:①由“海内艾安,府库充实”可知,当时汉朝虽建国日久,府库充实,社会安定繁荣,为他提供了舞台;②“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可知武帝求贤若渴,对公孙弘等贤良给予重用和提拔,皇帝重用和提拔使他在政坛上取得了成功。参考译文:材料一: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字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奉养继母孝顺而恭谨。建元元年,汉武帝刚刚登上皇位,便征召那些有贤德、有才能以及精通文献经典的人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皇帝下达诏令征召有学识的人,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前去应召。公孙弘推辞并向国人辞谢说:“我曾经西行去应皇帝征召之命,因为才能不足而被罢官归来,希望你们改推选其他人吧。”然而菑川国的人坚持推举公孙弘,公孙弘于是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众多儒士各自回答皇帝提出的策问,有一百多人参加,公孙弘的名次排在最后。策问的答卷呈奏给皇帝后,皇帝却选拔公孙弘的对策为第一名。皇帝召公孙弘进宫拜见,见他容貌甚是出众,就封他为博士。当时正在开通通往西南夷的道路,设置郡县,巴蜀地区的百姓为此深受其苦,皇帝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视察情况。公孙弘回来后向皇帝奏报事情,大力诋毁开通西南夷这件事没有什么用处,可是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他服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皇上非常喜欢他。二年中,官至左内史。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上争辩。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骗。”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越发厚待他,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仰仗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节选自《史记》)材料二:赞辞说:公孙弘、卜式、儿宽都曾以大雁奋飞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远行于猪羊之间,如果不遇到好的机会,怎能得到公卿的高官地位?这时,汉朝建国六十多年,全国安定,府库的积蓄很充实,而四方的蛮夷还没有顺服,各种制度还有缺漏。皇上正想举用有文才武略的人,选求这样的人好像害怕追不上似的。汉武皇帝开始用安车蒲轮去迎接枚乘,看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迟。因此,群臣羡慕向往,有奇异才能的人同时出现。卜式是从放牧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的,桑弘羊是从管理粮仓的小吏中被提拔起来的,卫青是从奴仆的身份中奋起的,金日䃅是从归降的俘虏中脱颖而出的,这些人也都如同从前傅说筑墙、宁戚喂牛而最终被起用的那一类人啊。汉朝获得人才,在这个时候是最为兴盛的。世人说公孙弘排挤主父偃,张汤陷害严助,石显谗毁贾捐之,考察他们的行为事迹,主父偃追求五鼎烹而落得灭族的结果,严助、贾捐之出入宫禁而谋求权利,都是死得其所,有什么排挤、陷害的遗憾呢!(节选自《汉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注】①词牌名,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词人的举动,用三个动词表现了词人享受这静谧清凉夜晚的恬淡闲适。C.“鬓丝撩乱纶巾折”句侧面写出词人风中凌乱的形貌,其中“撩乱”“折”与“好风”相呼应。D.“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句表现作者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不屑和对自己孤芳自赏人生态度的坚守。16.清代词评家宋翔凤言:“此词正咏吹笙也。”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歌咏笙声的。【答案】15.C

16.①比喻(以声写声),写笙声如夏夜凉风吹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表达了词人归隐后内心的清静适意,体现笙声的美妙动听。②拟人(以声写声),“昭华三弄临风咽”,乐声幽咽动人,如泣如诉,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声乐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尤为传神。③通感(以形写声),将视觉与听觉相通,以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凉,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④侧面描写,“鬓丝撩乱纶巾折”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体现笙声之妙。【解析】【导语】范成大的《醉落魄》通过描绘静谧的夜晚环境和词人的闲适心境,表达归隐后的宁静与自得。上阕写夜景如画,词人闲适如常;下阕通过风中笙声的描绘,表现出词人对世事无欲无求的态度,寄托了对喧嚣世俗的疏离与淡泊。整体词作充满了淡雅的意境和人生哲理。【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侧面写出词人风中凌乱的形貌”错误,“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是正面的肖像描写,侧面写出的是音乐之美妙,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体现笙声之妙。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好风碎竹声如雪”,写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细碎的笙声,如微雪飘落,清凉无比。此句描绘了风中笙声给人的感受。以声写声,是比喻的修辞,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极为传神地传达出笙声带给人的清凉美感。②“昭华三弄临风咽”,写出笙响阵阵不停歇,随风幽咽,断断续续。“咽”字赋予了笙响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乐声幽咽动人,如泣如诉。③“好风碎竹声如雪”,这一句写笙声之妙,运用通感,以形写声的手法,写吹箫的声音好像凉风吹竹,将视觉与听觉相通,并以色写笙,用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冷,作者把眼前景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④“鬓丝撩乱纶巾折”,写凉风吹乱了双鬓的银丝,吹歪了青丝头巾,这一句言夜风之势,但并无萧瑟之意,反而使人感到彻骨的舒爽。此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了吹笙者高超的技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他引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中国当代青年。(2)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了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3)中国四大名楼均因流传千古的佳句而扬名天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鹳雀楼引发的哲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黄鹤楼酝酿的乡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滕王阁描绘的画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岳阳楼吞吐的胸怀。【答案】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任重而道远

③.人生代代无穷已

④.江月年年望相似

⑤.吴楚东南坼

⑥.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写法:弘、已、坼、乾坤。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时代信息齿轮高速运转,海量信息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空间。大数据、云技术等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却也难免因信息过载让人患上“电子屏幕依赖症”。面对数字世界对现实生活的过分挤占,不少人渴望摆脱对电子屏幕的过分依赖,产生了“数字精简”的想法——除了购置功能相对简单的“老人机”,有些人加入“远离电子屏幕”社交小组,互相借鉴经验教训,利用好碎片时间;在各大社交平台,也常常能刷到教人如何戒手机瘾的相关教程。不过,靠着

A

的精简教程,(

)?也许并不容易。买了“老人机”后发现购物支付并不方便,兜兜转转还得换回智能机;在网络上孜孜以求寻找“远离电子屏幕”攻略,往往没寻到解法良方,还在

B

中又涨了不少屏幕时间。虽然“数字精简”成效因人而异,但追求“数字精简”的流行风尚本身,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媒介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好自身生活与外在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①真正的“数字精简”不是把智能手机一扔了事,②更不必全盘拒绝新兴技术带来的革新与改变,③而是要学会如何改善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④提升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应用。从这个角度看,要做到“数字精简”,放下手机、拒绝沉迷电子屏幕只是第一步,(乙

)。不论是物质世界的“断舍离”,还是精神状态的“简约范”,剔除外在形式的繁芜与过载信息的冗余,追求精简的过程,恰恰是一个认清自己内心真实所求的过程。当我们不再渴望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抓取“焦点”、追逐“热门”,就自然能从信息洪流中脱离出来,将更多注意力投射到现实世界之中,从而拥有真正自由而充盈的数字生活与精神生活。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数字精简”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22.随着数字时代信息的快速发展,“电子屏幕依赖症”越发严重,“信息精简”也备受关注。请你拟写一个倡导“信息精简”生活方式的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4字。【答案】18.A.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花样百出)

B.不知不觉(浑然不觉/悄无声息)19.甲:真能戒掉“电子屏幕依赖症”吗乙:其根本途径还是在于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内心真实所求)20.③而是要学会如何缓解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④提升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应用的能力21.数字精简是指人们为了平衡自身生活与外在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物质或精神方面采取的一种剔除外在形式繁芜与过载信息冗余(提取与应用有效信息)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22.示例一:信息无需太多,够用就好;数据不必繁杂,精准才行。示例二:精简信息,让生活更轻盈;拒绝过载,让心灵更自由。【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前文提到在各大社交平台能刷到很多教人戒手机瘾的相关教程,说明这些教程的种类、形式非常多。故可填写“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或“花样百出”。“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侧重于种类的繁杂;“形形色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花样百出”表示不断变换花样,新的样式不断出现。B处:句子描述的是人们在网络上寻找“远离电子屏幕”攻略的情况,结果没找到解法良方,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增加了屏幕使用时间,这种情况是在人们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故可填写“不知不觉”“浑然不觉”或“悄无声息”。“不知不觉”指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浑然不觉”强调完全没有觉察的状态;“悄无声息”侧重于没有声音、悄悄地进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讲述了人们为了摆脱对电子屏幕的依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购置“老人机”、加入社交小组、寻找相关教程等,此处用一个问句来承接上文内容,质疑这些做法是否真的能达到戒掉“电子屏幕依赖症”的效果,可填写“真能戒掉“电子屏幕依赖症”吗”。乙处:前文提到真正的“数字精简”不是简单地放下手机等行为,而是要有所提升,此空要进一步阐述做到“数字精简”更深入的做法或关键所在,根据语境可填写“其根本途径还是在于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或“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内心真实所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而是要学会如何改善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搭配不当,“改善”与“焦虑”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缓解”。④句“提升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应用”成分不全,缺少“提升”的宾语,可在“应用”的后面加“的能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明确下定义的格式:下定义通常采用“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格式。确定属概念:“数字精简”是人们在数字时代对待信息和生活的一种做法、理念,所以它所属的属概念为“生活方式”或“生活理念”。分析种差:文中提到“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媒介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好自身生活与外在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数字精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信息处理方式的一个关键特征。“不论是物质世界的‘断舍离’,还是精神状态的‘简约范’,剔除外在形式的繁芜与过载信息的冗余,追求精简的过程”,这里详细阐述了“数字精简”在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具体操作,是“数字精简”在具体行为上的本质特点。组织语言表述:将确定好的属概念和分析得出的种差,按照下定义的格式进行组合,注意语言要通顺,不写错别字,注意字数控制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明确目的和要求:为倡导“信息精简”生活方式拟写宣传标语;目的是通过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吸引人们关注并促使践行“信息精简”的生活方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且不超过24字。提炼核心观点:从材料中理解“信息精简”的内涵,主要是摆脱对过多信息的依赖,避免信息过载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生活和心灵更加轻松、自由等。所以宣传标语要围绕这些核心观点来构思,突出“信息精简”的好处或者强调对过多、繁杂信息的摒弃。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拟写标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排比等。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便于记忆。比喻或拟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语言表达:按照题目要求,注意字数控制,能简洁明了地传达核心思想和倡导意图,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不出现晦涩难懂的字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人生的长河中,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从不为任何人停留,也从不为任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