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摘自《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材料二:何中华新著《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引发海内外舆论热议,以下是其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实录摘要:中新社记者:您在新著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如何理解这种冲突与会通?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既存在时代性距离,又有民族性差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代表的现代文化同儒学代表的传统文化时代距离相当明显;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儒学源于中土,距离遥远。但这些表象并不完全反映本质。从时代性看,作为现代性批判者的马克思学说又有在更高层级向出发点复归的趋势,而儒学作为前现代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相遇合乎逻辑。民族性上,西方的思想传统也有分野,譬如欧陆传统与英美传统就相当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张力。强调人文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认同欧陆思想。马克思主义源自德国,同中国传统文化有亲和性。“会通”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就已经发生了。首先,中国用汉语叙述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说:“语言乃存在的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浓缩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让马克思主义“说汉语”,本身就是“中国化”,使之内蕴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其次,中国人以自身特有的解释学背景释读马克思主义,并用来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这是实践层面的会通。再者是反思层面上,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从理论上思考中国革命实际”,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合会通的成果。中新社记者:您在新著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有其历史条件和机缘。若从文明根性的视角来看,二者得以在中华大地融会贯通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何中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文化原型上具有同构性,举两例说明。一是重视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品格最深刻最典型的体现,是它不同于也优越于一切旧哲学的地方。儒家也格外看重“践履”。孔子说,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言行相较,孔子更看重“行”。这种品格集中体现在儒家“知行合一”的目标中,衍生为儒家的经世致用取向。在对实践的强调上,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一致性。二是“历史感”。黑格尔主张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把历史作为证明逻辑的“工具”。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个原则,主张逻辑统一于历史。马克思哲学的运思方式,是把问题置于特定历史语境进行,而不是超历史、抽象地看待。儒学同样注重“历史意识”,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和连续性有关。中国文化语境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所谓“生生之谓易”,唯易者不易。汉儒董仲舒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看似否定变易,实则是说变中之不变。这个不易之天、不变之道,也唯有通过千变万化的历史才能展现。所以,清儒章学诚谓“六经皆史”。孔子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中有由“史”而“经”的发生学意涵。中新社记者: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马克思与孔夫子超越时空的“相遇”有何启示?何中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二者成功“互化”,相互成就,是文明互鉴的“双赢”。毛泽东曾提出“活的马克思主义”,即同中国国情、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有生命的马克思主义。因为采取“民族形式”,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所以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因为从学理层面融入中国文化,所以能变成中国人的精神武器,并能通过实践成为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土壤中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经马克思主义洗礼,也实现了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自我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中国提供对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能够“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使之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获得生命力并发挥积极作用。文明之间的互鉴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互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民族、国家、地域能孤立于人类文明之外。文明交流对话,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只有在平等对话中,不同文明才能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发展。(摘编自《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为何是历史必然?》)材料三:《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里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即是自古及今中国士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更有甚者,直接把《礼运》篇具体内容搬出比附社会主义学说。彼时的学人通过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的思想比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进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儒家的大同观念是“法先王”,主要是往回看向后退,是一种退化史观;而近代西方传入之社会主义思想是“法后王”,主要是往前看向前走,是一种未来史观。早期的中国知识人在介绍西方传入的社会主义思想时,是把这个词的概念“从过去转为未来”。通过运用这种简单比附之法,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很难对其内涵与原理有系统深入之研究。摘编自张诚《“格义”之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早期会通的思想史考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不能脱离时代的需求,都要将“两个结合”贯彻到底。B.马克思主义代表的现代文化与儒学代表的传统文化二者的时代与发源地都相距遥远。C.欧陆传统思想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和同样强调人文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相通。D.语言是文化会通的媒介,用浓缩着历史和文化的汉语叙述马克思主义可使其中国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毛泽东等几代中共领导人的理论和思想,都能从学理层面将中国文化与马克思理论相结合,这使得他们的理论都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武器。B.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和后来由“史”而“经”学说的提出,根本原因都是儒学重视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性与连续性相关的“历史意识”。C.马克思对于改变世界的主张和儒家对于不变之道的强调,虽说法不一,但指向却一致,这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超越时空的“相遇”的明证。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激活,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下自我超越。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成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会通”原因论据的一项是()(3分)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D.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4.材料一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5.材料二和材料三阐述观点时都引用了儒家的经典,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在寻找那颗星江宛柳假如不是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我也许不会去注意她。我在西藏军区招待所的餐厅里见到了她,她的眼睛里藏着一汪泪水,泪水很深,里面不知包容了多少痛苦。这双眼睛使我不安和好奇。很快我便知道,原来她就是刚刚因公牺牲的西藏军区边防二团团长高明诚的妻子。那死而撼动了这古老高原的人,竟是她的丈夫。我找不出更好的言辞去安慰,我提议她谈谈自己的生活。①沉默了很久,她才用手背抹去泪水,笑笑说:“没什么可讲的,真的,没什么。只是想起那些,就觉得他还活着,就在我身边。”她流着眼泪给我讲述了她和他认识后二十多年来的经历。他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这个学习好又善良的穷孩子,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让人总想去接近他。有一天晚上,我们俩并排躺在火车顶棚上,看着满天繁星,他问我:“你喜欢哪颗星?”我说:“当然是那颗最亮的。”执行巡逻任务,在他十八年的戍边生涯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这一次,他却感到任务比以往艰巨。他已经一个月没有好好休息了。这最后一次出巡,本来决定是副参谋长带队,可是副参谋长不如他对地形熟悉。他坚持要去。又因为考虑到频繁的巡逻使战士们过于疲劳,于是他决定只带一个连长、一个参谋、一个警卫员。1972年,他参军四年,终于盼到他带着盖了部队大红印章的结婚证明信回家来。可是那年,我的工作单位推荐我去上大学。就这样,他又等了我四年。十年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走过来了。不过,要说我们总算盼到了头,那就错了。那种盼望和等,还只是个开始。我慢慢体会到,②当个军人家属是多么难……6月30日早晨八点,四个人的小分队从边防点出发了。蒙蒙雨幕罩着山林和峡谷,云雾裹着山峰,天地间一片混沌。他们沿着湍急的河水朝山上攀登。没有路,所到之处全是杂木、灌木组成的原始丛林。脚下是砺石和泥泞,身上背着武器和其他军用仪器,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到达预定地点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原始丛林就像是迷宫,亮光很快就从浓雾中消失了。他们迷路了。他们手拉着手,凭着记忆往回走,几乎是摸索着下山。晚上10点,他们仍然在海拔4500米的山顶上。饥饿、寒冷、疲劳,不可能再继续走下去,只得宿营。那是一片被杜鹃花林覆盖的洼地。他们互相紧紧地抱在一起,以彼此的体温来度过寒冷的高山之夜。雨越下越大,身子下面淌着水。每个人的牙齿都拼命地发出响声,每个人的身体都在颤抖。没有人睡得着,却也没有人呻吟。和他脸贴脸抱在一起的张参谋忽然感到对方的脸很烫:“团长,你是不是发烧了?”“不要紧,有点感冒,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你看,我这有个好东西。”他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根五六厘米长的人参,那是他为了防止胃寒,常常装在兜里的。“来,咱们四个人分着吃了吧。”说着,他把人参撅成了四段。小伙子们哪肯分吃团长治病的药呢,谁都不接。他强行把人参分别塞进了三个小伙子的嘴里,“好好给我含着,一会儿身体会热的。”结婚十年,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两年多一点,孩子长大了都不认得爸爸。上学后,有时候哭着回家来,说:“他们都瞧不起我,说我爸爸不管我。”我就安慰她说:“等你爸爸回来,叫他送你去上学,让他们看看你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安慰孩子,也安慰我自己。我常常很欣慰地想,那颗最亮的星星是属于我的。第二天早上7点,天还漆黑,雨没有停。他们醒来的时候,腿像木棍子一样僵硬。没有食物,他们嚼了一大把野草后又开始出发。中午12点,他们过一条小河的时候,团长突然跌倒了,“我的眼睛怎么有点模糊?”说着,他就晕了过去。“团长未归!”这个消息当天晚上就传遍了边防连队,传到了团里。大家都为找不到团长而焦急。自打团长到二团以来,三十三个月,在我们一线连队就蹲了六百多天。你和我们一起洗澡,你指挥我们唱歌,你和我们一起下棋,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和我们一起摸爬滚打……有人说你“抠”,可是炊事班的小徐去年7月母亲病重,家里还有四个年幼的弟弟,是你找小徐谈心,给小徐家寄去了50元钱……高原寒冷,可有你在,我们心里温暖。其实,你给我们的何止这些,你让我们懂得了“军人”这两个字有那么丰富的含义。③如今你在哪里呢,团长?你可有地方避雨?你带的干粮可够吃?你的胃病没有犯吧?两天两夜了,团长仍无音讯。去寻找的人一批又一批,就连驻地附近的藏民也主动帮忙寻找。太阳出来了,严寒的山顶上几天来第一次有了暖意。浓雾从杜鹃花林中飘散开来,阳光缓缓地照射到团长身上。然而,团长感受不到这来得太迟的温暖了。他从来没有睡得这样沉,他太累了。④那天中午11点50分,他的脉搏停止了跳动。那是7月6日,单位书记突然来通知我说,部队来了长途电话,老高病得很厉害。叫我立刻赶去。到了团里,团领导们带我去了烈士陵园。我怎么也不相信,那一堆黄土下面就是他。他,就留在这儿吧。他在这儿十八年,这里有他的战友。他爱高原,他爱这儿的人,这儿的人也爱他。也许回家后我还会像以前那样盼着,盼着他下一次探家回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眼里饱含的痛苦引起“我”的关注,了解她的身份之后,“我”寻访记录了她与她丈夫的故事。B.文本采用了倒叙手法,先交代高明诚的牺牲,再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真实地叙述了他牺牲的过程。C.高明诚的妻子因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曾后悔做军人家属,但最终还是为丈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D.连续执行巡逻任务,加上高原环境恶劣、物资缺乏等原因,最终使英雄团长在杜鹃花林中长眠不醒。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沉默了很久”以无声胜有声,体现人物的悲痛;“笑笑”则说明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突出其乐观精神。B.句子②末尾的省略号引发读者联想军人家庭聚少离多的无奈、军嫂独力承担家庭重担的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C.句子③连用四个问句表现士兵们的焦急和担忧,第二人称如面对面地深情呼唤,“团长”后置体现情感的焦灼。D.句子④用具体数字写明团长牺牲的时间,语气郑重,既饱含对其牺牲的悲痛之情,也体现了文本的新闻性。8.文中加点处的“军人”具有哪些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9.有学者说:“历史影像叙事的现场感,建立在多元视角的基础之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材料二: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苟息曰:“君其以垂林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币。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忧。”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还反处A三年B兴兵C伐D虞E又F克之G荀息H牵马操I璧而J报献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继承(王位),与《诗经》“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嗣”词义不同。B.易,改变、变换,与《谏逐客书》“移风易俗,民以殷盛”中的“易”词义相同C.币,礼物、财物,与《苏武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币”词义不同。D.削,被削减,文中是指被侵占,与“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中的“削”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公不顾念虢与虞是表亲同宗的关系,最终决定为晋国讨伐虢国提供过境便利,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B.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后代,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并为周王室立下了大功劳,但晋国仍执意要灭虢国。C.宫之奇努力劝阻虞公无效后便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他认为晋国会趁这次借道在灭掉虢国后顺势灭掉虞国。D.荀息用虞国终将成为晋之外府的形象言语,消除了晋侯对用“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去请托虞国的疑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14.为什么虞公不听劝谏坚持借道给晋国?请简析原因。(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郡斋①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杜牧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②。[注]①郡斋:郡守起居之处。杜牧于842年被外放为黄州刺史。②白河:指银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谁人”“奈何”等词语,流露出诗人远离京城、独处空斋的孤寂凄凉。B.庭院中树叶飘零,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C.颈联上句远写故乡音讯渺茫,下句近写弦歌心绪黯淡,有空间缩放自如之妙。D.本诗第七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立意相似。16.本诗中的“边鸿怨处迷霜久”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都出现了鸿雁意象,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反用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天地万象为宾客,极具豪迈之情。(3)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生活中,A,常常会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如苏轼被贬谪于岭南时,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在遭遇逆境时,情绪仿佛成了催化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研究发现,情绪上的困扰会降低人的自我意识,导致自我调节失败,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短期的享乐目标,如美味的食物。①当遭遇困境时,②人会自觉地想要转移注意力、消除自身的消极情绪。③作为一种缓解压力方式的进食,④其诱惑力大大增加。⑤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⑥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⑦摄入的食物大量减少,⑧而且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积极情绪也会影响饮食行为,但情况有些许不同。积极情绪会导致两种结果: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不过,积极情绪导致的饮食量增加或减少,都没有超出健康饮食的范畴。而且,在已经存在严重暴饮暴食和厌食倾向的人群中,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其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B,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白鹭平时太常见了,谁也没有在意,现在几万只聚在一起,我才发现,它的美,纯良而壮观。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蓑衣状羽,洁白如雪,群飞成序。白鹭大小也有不同。小白鹭和黄嘴白鹭最好看,枕部矛状羽像两条小辫子,垂至下胸的蓑羽则像丝线,随风飘扬,那通体的白,如同精灵,每一只都像是天地间一帧白色的饰图。有孩子是学过《白鹭》这篇课文的,随口赞道,“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马上就有人开始背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个孩子高声喊“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引来大家的哄笑。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诗也是有出处的,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我儿子憋了半天,背了一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我要给他解释这些诗句,他却没心思听我说,只饶有兴致地看着白鹭。白鹭站在水边,眼睛时刻注视着水面,一见有鱼,就迅速踏水猛扑过去,长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后,骄傲地抬着头,几尾小鱼就顺着它直直的脖颈滑进了肚子:好一幅白鹭捕鱼图。20.在文学作品中,整句有时很具表现力,试就此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21.文段中引用了不少诗文,为什么画波浪线的诗句会产生与其他诗句不同的效果?(4分)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均有使用冒号,说说二者在用法上的异同。(3分)(1)积极情绪会导致两种结果: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2)白鹭站在水边,眼睛时刻注视着水面,一见有鱼,就迅速踏水猛扑过去,长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后,骄傲地抬着头,几尾小鱼就顺着它直直的脖颈滑进了肚子:好一幅白鹭捕鱼图。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的心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A3.C4.【参考答案】①“矢”喻指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喻指生动具体的中国实践,将二者辩证关系说得非常透彻。②句式整饬,简洁明了,增强了感染力、说服力。5.【参考答案】①材料二意在阐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都重视实践与历史感,说明二者在文化原型上具有同构性。②材料三意在阐明早期知识分子用儒家思想简单比附社会主义,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无法深入理解和系统研究社会主义。6.C7.A8.①“军人”是为人着想、温暖善良的人。高团长主动选择出巡,对有困难的战士给予帮助和温暖。②“军人”是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人。高团长带领大家在恶劣的环境中巡逻,发烧时轻描淡写不多叙说。③“军人”是无私奉献、为大家舍小家的人。高团长为国戍边,长期不能照顾家庭,最后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④“军人”是热爱祖国也深受大家爱戴的人。高团长爱祖国的青藏高原和高原上的人们,人们也热爱着他。9.①作者在西藏军区招待所遇见悲伤痛苦的团长妻子,追踪采访写成一篇报告文学,作者的叙述与故事人物的叙述交织,增强事件的现场感;②文本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记录团长牺牲的整个经过,并在叙述士兵们对团长的回忆时巧妙地转换成第二人称。使文本具有现场感染力;③以团长妻子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回忆并讲述了其与丈夫相知、相爱和分离的故事,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体现了军人家庭的艰辛与奉献。10.BEG11.C12.A13.(1)晋国的野心不可引发,外敌不可忽视,借路一次已是很严重的错误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呢?(2)玉璧还和以前一样,虽然如此,马的年龄却增长了。14.①晋与虞同宗,虞公认为晋不会谋害虞;②虞公认为自己的祭品丰盛洁净,神灵定会护佑他;③虞公贪图晋国所送的玉璧和骏马等小利。【参考译文】材料一: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引发,外敌不可忽视,借路一次已是很严重的错误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呢?”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虞国的始祖)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在身旁,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西虢国君)和虢叔(东虢国君)都是王季(亦是太王之子)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劳,(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要灭掉虢国了,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虞国能比桓叔和庄伯更亲近晋国吗?晋侯与桓叔、庄伯两族关系那么亲密,桓叔和庄伯两族有什么罪过,晋侯却把他们都杀掉,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他们与晋侯)亲近而且受宠,一旦威胁到晋侯,都会被杀害,更何况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灵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不亲近哪个人,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会芳香四溢。’又说‘人们不必改变自己的祭品,只有德行才可以充当祭品。’照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百姓就不会和睦,神灵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灵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再发扬美德,给神灵进献芳香的祭品,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晋国在这一次就会灭掉虞国,不需要再次发兵了。”材料二:过去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荀息说:“您最好是用垂棘的玉璧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向他要求借路,他定会把路借给我们。”晋献公说:“垂棘的玉璧是我祖先留下来的珍宝;屈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假如他接受我的礼物又不借给道路怎么办?”荀息说:“他不借给我们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假如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给我们道路,那么玉璧就像是从宫内的府库里取出来而收藏到宫外的府库里一样,骏马就像是从宫内的马厩里牵出来而拴到宫外的马厩里一般。大王不必担心。”晋献公说:“好吧。”于是就派荀息带着垂棘的玉璧和屈产的良马,去送给虞国的君主,向他求借道路。虞公因为贪图玉璧和骏马的小利而想答应晋国的要求。宫之奇劝谏说“不能答应。虞国有虢国,好比牙床有面颊一样。面颊依靠牙床,牙床也依靠面颊,虞、虢两国的地理形势正是这样。假如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上灭亡,虞国晚上就要跟着灭亡了,不能借,希望您不要答应。”虞公不听,于是借路给晋国。荀息讨伐虢国取得了胜利,回来后过了三年,发兵攻打虞国,又打败了虞国。荀息牵着骏马、拿着玉璧回来报告晋献公。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和以前一样,虽然如此,马的年龄却增长了。”虞国君主的军队战败而国土被侵占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贪图小利而不考虑由此造成的危害。所以说:贪图小利,便是对大利的损害。15.D、B(3分)16.(6分)①“边鸿怨处迷霜久”一句运用移情于物(借物喻己、寓情于景、拟人)的写法,借鸿雁的哀怨和迷失写自己的飘零之苦,孤寂之悲。②“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写鸿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暗示鸿雁不能传书,含蓄地表达游子思妇两地相隔,欲传递思念而不得的惆怅。17.【参考答案】(6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18.【参考答案】(4分)A.人在心情(情绪)不好时B.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进而有效调节饮食行为)(从而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19.【参考答案】(4分)③将“作为一种缓解压力方式的进食”修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⑧将“而且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修改为“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或“甚至出现厌食行为”。20.【参考答案】①画横线的句子由五个四字词组组成,结构相似,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②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白鹭的体貌特征以及群鹭飞翔的壮观场面;③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1.【参考答案】①其他诗句语言优雅且具意境,刻画了白鹭优美的姿态;②画波浪线的句子较为通俗,乌龟“钻”的滑稽形象与白鹭“立”的优美姿态形成对比,产生了幽默诙谐的效果,引得“大家的哄笑”。[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2.【参考答案】相同:两句的冒号均起到了总括的作用。不同:①句(1)中的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起引出下文的作用;②句(2)中的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前边,起总结上文的作用。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的心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道题的材料是由一个选择问句组成,我们需要弄清楚这样几个慨念:重大人生挫折:指生活中遇到的严重困难、失败或不幸事件,对个人心理、情感和生活轨迹产生深远影响。认清客观现实:意味着在遭受挫折时,能够冷静分析事实、客观评估自己的处境和外界环境,不被主观情绪所左右。安抚自己的心理:指通过积极调整心态、缓解负面情绪,恢复信心和积极应对困难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立意角度:角度一:认清客观现实的重要性面对挫折时,认清现实可以帮助我们客观了解困境的实质,从而作出更为理性的判断与决策;认清现实有助于我们避免盲目乐观或悲观,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角度二: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