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灾害应对指南_第1页
农业生产灾害应对指南_第2页
农业生产灾害应对指南_第3页
农业生产灾害应对指南_第4页
农业生产灾害应对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灾害应对指南TOC\o"1-2"\h\u32369第一章灾害预防与准备 4239831.1灾害风险评估 4273991.1.1灾害类型识别 4111931.1.2灾害风险分析 4127081.1.3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3391.2预防措施制定 44191.2.1改良农业生产条件 4142211.2.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88141.2.3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5267151.2.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5157671.3应急预案编制 5227291.3.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5180961.3.2应急预案内容 5199571.3.3应急预案演练与修订 5222531.4农业保险投保 5272981.4.1农业保险政策 5171111.4.2农业保险投保流程 5252561.4.3农业保险风险防范 58858第二章洪涝灾害应对 5313642.1洪涝灾害预警 524812.2排水排涝措施 6155802.3洪涝后田间管理 6207292.4恢复生产策略 623732第三章干旱灾害应对 6119033.1干旱监测与预警 6129573.2节水灌溉技术 7287923.3耐旱作物种植 7297473.4恢复生产措施 77499第四章病虫害防治 81564.1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821944.2生物防治方法 8127734.3化学防治策略 8116434.4综合防治措施 925206第五章风雹灾害应对 9248295.1风雹灾害预警 938265.1.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9170635.1.2预警信息发布 9575.2防雹措施 9187245.2.1农业结构调整 916455.2.2防雹设施建设 10285845.2.3技术培训与普及 10217975.3风雹后田间管理 10296555.3.1及时排除积水 10210445.3.2补种改种 10204655.3.3加强病虫害防治 10296155.4恢复生产技术 10151695.4.1土壤改良 10284395.4.2水肥管理 1028515.4.3农业技术指导 1019148第六章地质灾害应对 10248596.1地质灾害预警 10113246.1.1预警体系构建 10140436.1.2预警指标确定 11205876.1.3预警信息发布 1179686.2防治措施 11188816.2.1工程措施 1127666.2.2非工程措施 11136356.3灾后重建 1171056.3.1评估灾害损失 11273006.3.2制定重建计划 1169376.3.3重建实施 1114886.4恢复生产计划 1259136.4.1制定恢复生产计划 12240326.4.2优化产业结构 1232826.4.3技术支持与培训 12237046.4.4政策扶持 1225635第七章农药化肥应对 127297.1农药化肥预防 12309477.1.1完善农药化肥管理制度 1224837.1.2提高农民安全意识 125557.1.3加强技术指导 12197067.1.4建立预警机制 12289527.2应急处理措施 12213867.2.1立即上报 12272667.2.2启动应急预案 12109097.2.3隔离现场 13234147.2.4处置 13135357.3调查与处理 13262307.3.1成立调查组 13212917.3.2明确责任 1360957.3.3处理责任人 13153747.3.4公布调查结果 133857.4恢复生产策略 13165167.4.1修复受损农田 1391077.4.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13285627.4.3补贴受损农户 13275857.4.4加强技术培训 1322433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应对 13122658.1气象灾害预警 13234988.1.1预警体系构建 13247448.1.2预警信息发布 1311448.1.3预警响应 14240628.2防灾减灾措施 14117738.2.1生物措施 14261018.2.2工程措施 14197438.2.3农业技术措施 1455338.2.4政策措施 141578.3灾后田间管理 14304358.3.1灾情调查与评估 1482458.3.2灾后补救措施 14107538.3.3病虫害防治 14155608.3.4土壤改良 14285768.4恢复生产计划 15252148.4.1制定恢复生产计划 15166158.4.2落实责任与政策 15135888.4.3监督检查 1519712第九章环境污染应对 15327179.1环境污染预防 15122639.1.1完善环境保护法规 15239489.1.2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 1552359.1.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158079.1.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 15174119.2应急处理措施 15176549.2.1建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15307739.2.2启动应急响应 15312699.2.3限制污染源排放 16101139.2.4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 16131449.3污染调查与治理 1630129.3.1污染调查 16101389.3.2污染治理方案制定 16230309.3.3污染治理工程实施 1645389.3.4污染治理效果评估 1673199.4恢复生产策略 16188069.4.1修复受损农田 16283249.4.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6325569.4.3优化农业生产技术 167819.4.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630186第十章跨区域农业生产灾害协同应对 16128510.1跨区域灾害预警与信息共享 161409110.1.1建立跨区域灾害预警体系 163267610.1.2实现信息共享 172145310.2协同防治措施 171220010.2.1制定协同防治方案 171139310.2.2落实防治责任 173082710.3联合应急演练 171286310.3.1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171567610.3.2强化应急演练效果 173258710.4跨区域恢复生产协作 171093810.4.1制定恢复生产计划 171729210.4.2加强恢复生产协作 17第一章灾害预防与准备1.1灾害风险评估1.1.1灾害类型识别农业生产灾害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和人为灾害。其中,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生物灾害包括病虫害、草害、鼠害等;人为灾害包括农药污染、土地过度开发等。对各类灾害进行准确识别,是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1.1.2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影响范围、灾害损失程度等方面。通过收集历史灾害数据、气象资料、地理信息等,对灾害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1.1.3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灾害发生频率、灾害强度、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灾害类型的特点,合理设置指标权重,进行灾害风险评估。1.2预防措施制定1.2.1改良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改良土壤、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灌溉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1.2.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水利、交通、通信、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灾害防御能力。1.2.3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抗灾品种、防灾减灾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降低灾害风险。1.2.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1.3应急预案编制1.3.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应急预案编制应遵循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保证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3.2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组织体系、预警与监测、应急响应、救援与恢复、保障措施等内容。1.3.3应急预案演练与修订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评估预案的实际效果,及时修订完善预案。1.4农业保险投保1.4.1农业保险政策介绍我国农业保险政策,包括保险种类、保险金额、保险费率、赔付标准等。1.4.2农业保险投保流程详细阐述农业保险投保流程,包括投保申请、保险合同签订、保险费缴纳、保险理赔等。1.4.3农业保险风险防范分析农业保险风险,提出防范措施,保证农业保险的可持续运行。第二章洪涝灾害应对2.1洪涝灾害预警洪涝灾害预警是农业生产灾害应对的首要环节。各级和农业部门应密切关注气象、水文信息,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具体预警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体系,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先进技术,对洪涝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2)加强水文监测,对主要江河、湖泊、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3)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保证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到农民手中。2.2排水排涝措施洪涝灾害发生时,及时采取排水排涝措施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关键。以下为具体措施:(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排水排涝能力。包括修建排水渠道、泵站、涵洞等设施。(2)对低洼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地面坡度,便于水分排出。(3)加强排水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排水设施正常运行。(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田水位,减轻洪涝灾害影响。2.3洪涝后田间管理洪涝灾害过后,田间管理是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具体措施:(1)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避免作物病害发生。(2)对受淹作物进行分类处理,对能挽救的作物加强管理,对无法挽救的作物及时补种或改种。(3)加强病虫害防治,预防病害蔓延。(4)适时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2.4恢复生产策略洪涝灾害过后,恢复农业生产是当务之急。以下为具体策略:(1)制定恢复生产计划,明确恢复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2)加强政策扶持,为受灾农户提供资金、技术、种子等支持。(3)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强的作物和产业。(4)加强农业保险推广,提高农民的抗灾能力。(5)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第三章干旱灾害应对3.1干旱监测与预警干旱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干旱监测与预警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气象观测:充分利用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降水、蒸发、土壤水分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2)构建干旱监测模型:结合气象、水文、土壤等多源数据,构建干旱监测模型,对干旱程度进行量化评估。(3)建立干旱预警系统:根据干旱监测模型,对干旱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应对措施。3.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灾害应对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1)滴灌技术: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喷灌技术:采用喷雾装置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表面,降低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效果。(3)微灌技术:针对特定作物,采用微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准灌溉。(4)渠道防渗技术:对灌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减少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水分损失。3.3耐旱作物种植耐旱作物种植是干旱灾害应对的有效措施。以下为几种耐旱作物的种植技术:(1)选择耐旱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耐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对干旱的适应性。(2)调整种植结构:在干旱地区,适当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比例,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3)合理密植:根据作物特性,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4)覆盖保墒:采用地膜、秸秆等覆盖材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墒能力。3.4恢复生产措施干旱灾害过后,及时采取恢复生产措施,有助于减轻灾害损失。以下为几种恢复生产措施:(1)补种改种:对受灾作物进行补种或改种,保证农作物产量。(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土壤疏松,促进作物生长。(3)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水能力。(4)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减少灾害损失。(5)政策扶持:应加大对干旱灾害区的扶持力度,包括补贴、贷款、技术指导等,帮助农民恢复生产。第四章病虫害防治4.1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环。应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包括病虫害发生规律、分布区域、发生程度等方面的信息收集。通过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了解其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病虫害预警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防治建议。4.2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通过引入或保护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3)利用信息素防治:利用昆虫信息素调控害虫行为,降低其繁殖能力。(4)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从植物中提取具有杀虫、抗菌作用的活性成分,制成植物源农药。4.3化学防治策略化学防治策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预防性施药:在病虫害发生前,对作物进行预防性施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2)治疗性施药:在病虫害发生后,及时施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和危害。(3)选择性施药:针对特定的病虫害,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4)抗药性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长期、大量、单一使用同一类农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4.4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是将多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的一种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防治:通过调整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实施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色板诱集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3)推广生物防治: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提高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例。(4)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5)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与宣传: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增强病虫害防治能力。第五章风雹灾害应对5.1风雹灾害预警5.1.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风雹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依托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加强气象观测站点建设,提高观测精度,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1.2预警信息发布当气象部门预测到风雹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农民,提醒他们采取相应措施。5.2防雹措施5.2.1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选择抗风雹能力较强的作物品种,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合理布局作物种植,避免集中连片,降低风雹灾害风险。5.2.2防雹设施建设加强防雹设施建设,如建造防雹网、设置防雹炮等,减少风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加强对防雹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5.2.3技术培训与普及加强对农民的防雹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防雹知识,使农民掌握防雹技术。5.3风雹后田间管理5.3.1及时排除积水风雹过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作物根系病害的发生。5.3.2补种改种对受灾严重的农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种改种,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保证农作物产量。5.3.3加强病虫害防治风雹过后,田间病虫害易发生,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灾害损失。5.4恢复生产技术5.4.1土壤改良对受灾农田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为恢复生产创造良好条件。5.4.2水肥管理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促进农作物生长。5.4.3农业技术指导农业部门应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恢复生产,保证农业产量稳定。第六章地质灾害应对6.1地质灾害预警6.1.1预警体系构建为有效应对地质灾害,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该体系应包括气象、地质、水利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调,以及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达。6.1.2预警指标确定预警指标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设定。主要包括降雨量、地质结构稳定性、地形地貌等因素。6.1.3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包括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等。同时要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可靠性。6.2防治措施6.2.1工程措施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取以下工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与治理;(2)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抗灾能力;(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4)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如滑坡治理、泥石流防治等。6.2.2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3)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及时发觉并处理险情;(4)开展地质灾害演练,提高农民的应急反应能力。6.3灾后重建6.3.1评估灾害损失灾后重建前,应全面评估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包括农作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失。6.3.2制定重建计划根据灾害损失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计划,明确重建目标、任务、资金来源、实施主体等。6.3.3重建实施按照重建计划,有序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保证受灾地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和生活秩序。6.4恢复生产计划6.4.1制定恢复生产计划根据受灾程度、农业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恢复生产计划。6.4.2优化产业结构在恢复生产过程中,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当地条件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值。6.4.3技术支持与培训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6.4.4政策扶持部门要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助力恢复生产。第七章农药化肥应对7.1农药化肥预防7.1.1完善农药化肥管理制度为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各级及相关部门应完善农药化肥管理制度,加强对农药化肥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严格农药化肥产品质量标准。7.1.2提高农民安全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药化肥安全使用的认识,使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减少发生的概率。7.1.3加强技术指导农业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农药化肥使用技术指导,保证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7.1.4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农药化肥市场的监测,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防止发生。7.2应急处理措施7.2.1立即上报一旦发生农药化肥,当事人应立即上报当地及相关部门,以便及时组织救援。7.2.2启动应急预案根据性质和程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救援。7.2.3隔离现场对现场进行隔离,防止扩大,保证周围环境安全。7.2.4处置根据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如洒水、覆盖、转移等,减轻影响。7.3调查与处理7.3.1成立调查组发生后,应成立调查组,对原因、责任等进行全面调查。7.3.2明确责任根据调查结果,明确责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7.3.3处理责任人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包括行政处分、罚款、刑事责任等。7.3.4公布调查结果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7.4恢复生产策略7.4.1修复受损农田对受损的农田进行修复,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7.4.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影响范围,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利用资源。7.4.3补贴受损农户对受损农户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帮助其恢复生产。7.4.4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发生。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应对8.1气象灾害预警8.1.1预警体系构建为有效应对农业气象灾害,需构建完善的预警体系。该体系应包括气象观测、预警信息发布、预警响应等环节,保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8.1.2预警信息发布各级气象部门应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影响范围、程度、发展趋势等,以便农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8.1.3预警响应各级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农民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加强预警信息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8.2防灾减灾措施8.2.1生物措施采用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同时实施间作、套作等生物多样性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2.2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对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地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梯田、防护林等,降低灾害风险。8.2.3农业技术措施推广适用的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强抗灾能力。8.2.4政策措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8.3灾后田间管理8.3.1灾情调查与评估灾后及时开展灾情调查与评估,了解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恢复生产计划提供依据。8.3.2灾后补救措施根据灾情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补种、改种、施肥、灌溉等,以减少灾害损失。8.3.3病虫害防治灾后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8.3.4土壤改良灾后及时进行土壤改良,恢复土壤肥力,为下一季作物的种植创造良好条件。8.4恢复生产计划8.4.1制定恢复生产计划根据灾情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恢复生产计划。计划应包括恢复生产的目标、任务、措施、资金投入、时间节点等。8.4.2落实责任与政策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责任,保证恢复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落实相关政策,为恢复生产提供支持。8.4.3监督检查加强对恢复生产计划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九章环境污染应对9.1环境污染预防9.1.1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为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各级部门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9.1.2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发觉环境污染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9.1.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9.1.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9.2应急处理措施9.2.1建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各级部门应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和应急处置措施。9.2.2启动应急响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力量进行应急处理。9.2.3限制污染源排放对污染源采取限制排放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程度。9.2.4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及时向公众发布环境污染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