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研究指南_第1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研究指南_第2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研究指南_第3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研究指南_第4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研究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研究指南TOC\o"1-2"\h\u17005第一章总论 2245911.1研究背景 293461.2研究意义 3149941.3研究方法 323514第二章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3257342.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3362.2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4232572.3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45824第三章乡村产业发展研究 5166123.1乡村产业现状分析 589913.1.1产业类型分析 5112443.1.2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5201533.1.3产业区域分布分析 529853.2乡村产业发展方向 535833.2.1优化产业结构 581853.2.2拓展产业链条 545493.2.3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6115583.2.4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643273.3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6274973.3.1政策目标 651833.3.2政策内容 6214023.3.3政策实施机制 632550第四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6148784.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784644.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7293394.3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716650第五章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8189375.1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8230745.2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209195.3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914329第六章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937446.1乡村文化传承现状 9238326.1.1乡村文化概述 9282526.1.2乡村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9104296.2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0170226.2.1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1082526.2.2推进乡村文化教育改革 10135576.2.3丰富乡村文化活动 1082246.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1023156.3.1乡村文化产业概述 1170966.3.2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218466.3.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11465第七章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1116137.1乡村治理体系现状 1148747.1.1治理结构现状 11139147.1.2治理能力现状 12207417.2乡村治理体系创新路径 1239997.2.1坚持的领导,强化组织建设 1247867.2.2优化村(居)委会职能,提升治理能力 12196587.2.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构建多元化治理格局 1253067.2.4创新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效果 12229617.3乡村治理体系政策建议 1230253第八章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 13229138.1乡村人才培养现状 13215918.2乡村人才培养策略 13183848.3乡村人才引进政策 132599第九章乡村振兴资金保障 14211989.1乡村振兴资金需求 14225289.2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14164879.3乡村振兴资金使用与管理 157917第十章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评估与监测 153202610.1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评估体系 152932110.1.1评估原则 151095010.1.2评估指标体系 15796910.1.3评估方法 163041110.2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监测机制 162811310.2.1监测内容 163126710.2.2监测方法 163243310.3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调整与优化 171520810.3.1调整原则 17443310.3.2调整与优化内容 17第一章总论1.1研究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旨在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高实施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2研究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探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体系。通过对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研究,可以梳理和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2)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实施效果。通过对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研究,可以为各级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提高乡村振兴实施的效果。(3)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脉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案例,分析其实施过程、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实证依据。(3)实证分析法:结合我国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进行评价。(4)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部门和企业代表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看法和建议。(5)对比分析法:对比国内外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异同,借鉴国际经验,为我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供参考。第二章乡村振兴战略概述2.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振兴。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兴旺: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生态宜居: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绿色发展。(3)乡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4)治理有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5)生活富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全面小康。2.2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1)近期目标(2020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中期目标(2025年):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3)远期目标(2035年):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振兴,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2.3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发挥农村优势,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村居民权益,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坚持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全面振兴。(3)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4)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5)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合作,推动乡村振兴。第三章乡村产业发展研究3.1乡村产业现状分析3.1.1产业类型分析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村服务业等。在农业方面,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均有较大发展;林业以生态保护和木材产业为主;牧业以养殖为主,涵盖了猪、牛、羊等多种动物;渔业以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农村服务业则涵盖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3.1.2产业发展水平分析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乡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另,乡村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品附加值逐渐提升。但是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3.1.3产业区域分布分析乡村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产业类型丰富,产业链条完整;中部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相对稳定,但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类型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这种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与地区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3.2乡村产业发展方向3.2.1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类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林业绿色化、牧业规模化、渔业可持续发展。3.2.2拓展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链条是提高乡村产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要加强产业间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3.2.3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乡村产业整体素质。3.2.4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乡村产业流动。3.3乡村产业政策体系3.3.1政策目标乡村产业政策体系的目标是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3.3.2政策内容乡村产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产业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以降低乡村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产业发展积极性。(2)产业引导政策:包括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条拓展等,以引导乡村产业有序发展。(3)产业创新政策: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以提升乡村产业创新能力。(4)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乡村产业信息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等,为乡村产业提供全面服务。3.3.3政策实施机制乡村产业政策实施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政策宣传与解读: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2)政策落实与监督:明确政策落实责任主体,加强政策执行监督,保证政策效果。(3)政策评估与调整: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内容,以实现政策目标。第四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4.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设施:我国乡村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道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等问题。乡村道路硬化率有待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水利设施:乡村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供水能力和质量仍有待提高。(3)能源设施:乡村能源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新能源利用水平较低。(4)通信设施:乡村通信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覆盖不足,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5)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部分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足。4.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以下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1)完善交通设施:提高乡村道路等级,优化农村客运服务,提高交通便捷性。(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保障农村饮水安全。(3)优化能源设施:加强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农村用能成本。(4)提升通信设施水平:扩大网络信号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5)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4.3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下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策略:(1)加大财政投入: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项目资金需求。(2)创新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3)优化项目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质量。(4)强化规划引导: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保证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5)注重人才培育: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6)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第五章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5.1乡村生态环境现状我国乡村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改善趋势,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乡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其中,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烧秸秆、畜禽粪便处理不当等;土壤污染则主要源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乡村生态破坏问题也比较严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5.2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生态环境现状,以下提出一些保护措施:(1)加强乡村环境监管。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环保法律法规在乡村地区的落实。(2)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3)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4)加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5)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培养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5.3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1)政策引导机制。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2)市场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绿色金融等市场机制,激励农民和企业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3)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4)监管考核机制。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乡村干部考核体系,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5)法治保障机制。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第六章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6.1乡村文化传承现状6.1.1乡村文化概述乡村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乡村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族智慧和民间技艺。6.1.2乡村文化传承现状分析(1)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级加大了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投入,对传统村落、古建筑、民间艺术等进行保护和修复。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乡村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传承人老龄化等。(2)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教育在传承乡村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同时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等活动。但乡村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3)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节日庆典、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承了乡村文化,但也面临活动内容单一、参与度不高等问题。6.2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6.2.1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保证护范围、责任主体和措施。(2)加大资金投入应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3)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保护水平。6.2.2推进乡村文化教育改革(1)课程设置将乡村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热爱。(2)师资培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乡村文化教育质量。(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教育,形成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6.2.3丰富乡村文化活动(1)活动内容创新结合当地特色,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提高参与度。(2)活动形式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活动。(3)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6.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6.3.1乡村文化产业概述乡村文化产业是指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融合相关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乡村文化产业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6.3.2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以下问题:(1)产业规模较小乡村文化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2)产品附加值低乡村文化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3)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市场需求。6.3.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1)政策扶持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2)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3)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4)人才培养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七章乡村治理体系创新7.1乡村治理体系现状7.1.1治理结构现状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主要由组织、村(居)委会、经济合作社和其他社会组织构成。在治理结构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组织领导地位稳固,发挥核心领导作用;(2)村(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着具体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3)经济合作社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4)其他社会组织如志愿者团体、专业合作组织等,发挥辅助和补充作用。7.1.2治理能力现状在治理能力方面,乡村治理体系表现出以下特点:(1)治理能力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不足,如人才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等;(2)乡村治理手段多样化,但部分手段仍需进一步完善,如政策宣传、社会监督等;(3)治理效果初显,但仍需提高,如乡村环境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7.2乡村治理体系创新路径7.2.1坚持的领导,强化组织建设(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提高员干部素质;(2)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保证的政策贯彻落实;(3)发挥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7.2.2优化村(居)委会职能,提升治理能力(1)明确村(居)委会职责,强化服务职能;(2)加强村(居)委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3)推进村(居)委会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7.2.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构建多元化治理格局(1)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其专业优势;(2)加强社会组织与村民的沟通协作,形成治理合力;(3)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保证其健康发展。7.2.4创新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效果(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2)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3)强化社会监督,保障治理效果。7.3乡村治理体系政策建议(1)完善乡村治理政策体系,保证政策落地生根;(2)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提高治理能力;(3)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激励机制,激发治理活力;(4)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提高治理水平;(5)积极摸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第八章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8.1乡村人才培养现状乡村人才培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当前在我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以下从几个方面概述乡村人才培养的现状:(1)政策支持: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等。(2)教育培训体系:乡村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涵盖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3)人才队伍结构: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但总体来看,乡村人才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8.2乡村人才培养策略针对乡村人才培养的现状,以下提出以下策略:(1)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保证政策落地生根。(2)优化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乡村人才队伍,提高乡村人才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4)激发人才潜力: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乡村人才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8.3乡村人才引进政策为实现乡村振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下提出以下乡村人才引进政策:(1)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简化引进程序,提高引进效率。(2)提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乡村人才给予住房、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吸引力。(3)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源共享。(4)发挥企业作用:鼓励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引进,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5)强化人才培训:对引进的乡村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服务乡村的能力和水平。第九章乡村振兴资金保障9.1乡村振兴资金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资金的需求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具体而言,乡村振兴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2)产业发展:支持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4)民生保障:保障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5)人才培养:加大农村人才培养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9.2乡村振兴资金来源乡村振兴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金融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振兴资金需求。(3)社会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援助,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5)村民自筹: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自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9.3乡村振兴资金使用与管理为保证乡村振兴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资金分配机制:按照项目需求、区域发展差异和资金使用效益,合理分配乡村振兴资金。(2)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保证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3)强化项目监管:建立健全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制度,保证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加强资金绩效评价:建立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6)完善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对乡村振兴资金的审计、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流失和浪费。通过以上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第十章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评估与监测10.1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评估体系10.1.1评估原则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评估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可行性和公正性。评估原则旨在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