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课件 第15、16章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中国式“制度之治”_第1页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课件 第15、16章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中国式“制度之治”_第2页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课件 第15、16章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中国式“制度之治”_第3页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课件 第15、16章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中国式“制度之治”_第4页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课件 第15、16章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中国式“制度之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第4篇公共管理的工具方法第15章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技术理念及其主要内容公共管理技术的类型及内涵公共管理方法的类型及内容123重点问题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控制论系统论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老三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新三论”协同论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系统论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VonBertalanffy)创立。1937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研究班上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普通系统论》一文,系统论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正式问世。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对于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和数学模型,是一门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科学。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信息论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的理论,是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数学家山农(Shannon)博士创立的。1948年,山农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1949年发表了续篇《噪声下的通信》,信息论至此得以正式创立。“信息”的定义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不断加深而不断变化。“信息论创始人山农把信源发出的信息与统计热力学中的熵联系起来,用熵H来定义信息。”郝建民纪念信息论创立五十周年遥测遥控,1999(3).信息论可以分成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狭义信息论是关于通信技术的理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信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信息论对信息问题的研究则超出了通信技术的范围,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传输利用规律。信息论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和现代化通信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控制论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由美国学者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等人于1948年创立。1943年维纳等人发表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阐明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之后,维纳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重要的反馈概念。1948年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标志着控制论作为一门新学科正式诞生。同时,维纳在创立控制论过程中,开发和运用了行为类比、黑箱、功能模拟、统计等方法,进而形成控制论特有的方法论。控制论认为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都可以看作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论为控制系统内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和信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经历了反馈控制、最优控制、随机控制、自适应控制和自组织控制等多种控制模式。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耗散结构论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普里戈金(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耗散结构是在非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协同论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协同论是以耗散结构论为基础,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ermanHaken)于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这个概念。该概念用于描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系统参考变量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协同论也是在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条件下提出的,强调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会产生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论对于进一步认识组织系统的一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突变论15.1.1“老三论”和“新三论”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学科。突变论是法国数学家托姆(Thom)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拓扑数学理论。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为“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三百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该理论为现实世界形态发生问题中的突变现象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数学框架和工具。“突变”一词的法文原意是“灾变”,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突变论的主要特点是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运用数学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模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提高公共管理过程的逻辑性和解决公共问题的精确性。在公共管理中运用突变论,对公共部门提升危机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5.1公共管理的技术理念15.1.2自组织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自组织是指无须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系统学习型组织实质上是一种结构化、制度化的组织安排和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学习,但还必须通过构建其他组织要素来实现。1.自组织理念2.学习型组织理论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1目标管理从管理技术角度看,目标管理是指组织在建立参与机制和有效调动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目标设立、实施、评估等活动来开展组织管理的一种技术方法。目标管理的内涵组织成员自我管理与控制参与式管理成果导向特点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1目标管理前期准备、初步拟定目标、修订初拟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填写目标卡片等第一,授予组织成员相应的权限和责任;第二,进行资源分配;第三,控制目标的实施过程成果评价分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两种方式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实现成果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2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顾客和绩效为管理导向,通过组织成员参与,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善工作流程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现代管理模式。内涵第一阶段是组织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分析评估阶段。“第三阶段是提出改进建议并实施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过程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2全面质量管理

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1)绩效标准(2)信任度标准(3)能力标准(4)时间标准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3绩效评估1.绩效评估的内涵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组织绩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围绕效率、效果、公正三方面展开。绩效评估的主体内部绩效评估主体:主要是指公共部门自身。外部绩效评估主体: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咨询公司等在内的评估者。绩效评估目标绩效评估指标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结构要素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3绩效评估2.绩效评估的实施过程下达评估通知书12345确立评估目标和评估对象评估工作小组进行评议,撰写评估报告评估工作小组收集数据,制定评估计分标准制订评估方案,设计评估调查内容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3绩效评估3.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评估指标确立过程:通常会采用文献调查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在具体技术指标的设计过程:用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定量统计法、专家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对偶比较法等;在选择评估对象过程:通常会用到抽样方法;在实施评估过程:需要运用主观评估法、客观评估法、目标管理法等。当前:运用比较多的还有标杆管理和平衡计分卡。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4标杆管理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自身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单位相比较,获得帮助组织改善管理绩效的信息。具体实施的四个步骤:

1确立组织实行标杆管理的目标和主题2选择标杆管理中的标杆3标杆比较分析4制订和实施改进方案15.2公共管理的技术15.2.5无缝隙与顾客服务顾客导向理念为无缝隙组织理论奠定了创建和发展的意识基础,无缝隙组织的设计则为实现无缝隙顾客服务提供有效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作为一种建立在顾客理念基础上的无缝隙组织理论是完善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服务外部顾客+内部顾客

响应顾客选择权和顾客知情权及时回应顾客的利益诉求树立“为顾客服务”的组织文化顾客导向内涵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1系统分析与控制方法1.系统目标的分析与确立2.制订系统方案3.建立系统模型4.系统优化分析5.系统评价分析流程系统控制流程1.制订计划和标准2.评价实际效果3.纠正组织偏差感谢聆听!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2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1.定性决策方法2.定量决策方法德尔菲法盈亏平衡点法决策树法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3网络规划方法将项目分成多个工序,对各工序时间进行估算,然后根据作业顺序和相互关系进行排列,绘制网络图,找出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并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高效、经济地完成工作。基本原理确立工程任务和目标分解出子工序并确定相互关系绘制网络图并找出最优方案

网络规划方法的总体过程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4行动研究方法1对人们行动过程的外部表现的研究。2.指一种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同实际工作密切配合,从实际参与者那里收集、获取信息,经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后将结果反馈到实际参与者那里,对实际工作或团体行为过程产生影响。两层含义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5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对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现象进行实证调查,当研究者认为情境与所研究的现象极为相关,但现象与情境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很明显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优点:案例中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容易被更多的普通大众接受,并提供了易于理解的解释;案例研究方法可能发现被传统的统计方法忽视的特殊现象案例设计五个层次的要素:需要研究的问题;相关问题的理论假设;分析对象的确定;把数据与理论主张相联系的方法或途径;诠释数据的标准主要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理论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6实验研究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个体和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层面来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以寻求更加可靠的因果关系推论。15.3.7社会调查和统计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统计研究方法15.3公共管理的方法15.3.7社会调查和统计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个体和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层面来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以寻求更加可靠的因果关系推论。研究者在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情况下,对实验变量进行实验处理,并观察和分析实验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研究法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政府的主体和对象行为,也包括公民体验的各个方面目前使用较多的仍然是调查实验,相对来说,调查实验的成本低、操作简便,因此受欢迎程度较高。但是,调查实验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研究者操控或干预的手段不多且力度不够问题:结合案例及其他实践,分析我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存在哪些不足。案例:智慧化改造的“青岛样板”阅读材料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第5篇公共管理的中国式创新第16章

中国式“制度之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的内涵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逻辑结构和优化路径的主要内容“一国两制”新时代的构想与实践123“一国两制”的主要特点“一国两制”未来发展的主要内容45重点问题16.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6.1.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1“中国之治”的本质是“制度之治”现代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起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作用,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导性要素。16.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6.1.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2“制度之治”的密码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对党的各项具体领导制度的系统集成(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6.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6.1.2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逻辑结构党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1+4党的组织制度党的领导制度党的自身建设制度党的监督保障制度16.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6.1.2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逻辑结构逻辑结构1制度体系六大功能定位体现在思想基础、核心要义、关键举措、根本方式、重要抓手和根本保障六个维度制度体系的三个层次2制度内核中间保护带外围制度16.1“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6.1.3新时代优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路径01增强领导意识,维护制度权威02坚持领导原则,发挥核心作用03完善领导体制,提升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04创新领导方式,提高制度执行力05提高领导本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16.2“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中国治理方案16.2.1“一国两制”中国式治理的构想与实践构想“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践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16.2.1“一国两制”中国式治理的构想与实践解放军驻港部队:坚决拥护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2020年7月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发表声明表示,解放军驻港部队坚决拥护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驻军官兵将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依法履行防务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声明表示,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增加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坚决拥护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声明指出,国家安全是定国安邦的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符合所有爱国爱港人士的共同期盼,有利于遏制、惩处任何企图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以及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展示了我们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和坚强意志。声明强调,驻军官兵将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依法履行防务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案例16.2“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中国治理方案16.2.2“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中国特点

1单一制结构与同体异质结构2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与特区政府的高度自治权3行政主导与协商民主4两种制度的自然演进与渐进式融合16.2“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中国治理方案16.2.3“一国两制”治理格局的发展趋势在香港和澳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对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产生深刻影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与三种方案的新格局(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3)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4)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6.2“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中国治理方案16.2.3“一国两制”治理格局的发展趋势“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一国两制”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16.2“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中国治理方案16.2.3“一国两制”治理格局的发展趋势“一国两制”模式是中国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实践,它是根据国内外新形势提出的,充分体现了该治理制度的包容性与灵活性,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一国两制”是港澳地区繁荣稳定与和平发展的最佳制度安排,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也提高了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为全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模式,还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团结统一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和“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制度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之治”的本质是“制度之治”,在其支撑下,可以更好地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是“1+4”体系,逻辑结构由六大制度的功能和层次构成,各层次要素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助力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表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中国方案,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治理方案围绕历史文化与实际情况,体现出同体异质的中国特点。当前,“一国两制”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与港澳台三种方案的新治理格局,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总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之治”的本质是“制度之治”?2.请描述从“党的领导制度”到“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演变过程。3.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与逻辑结构是什么?5.新时代优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路径是什么?6.“一国两制”同体异质的治理方案有哪些特色?7.如何理解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与特区政府的高度自治权之间的关系?8.请简要概述行政主导制的特色。9.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二是有利于统一后的台湾长治久安。请具体分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内容。复习思考题10.案例分析题:请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然后按照要求分析并回答问题。“爱国者治港”新实践选贤举能开新篇阅读材料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李家超高票当选。这是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后首次举行的行政长官选举,是全面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新的生动实践,有利于香港巩固由乱到治局面,有利于香港实现良政善治,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对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意义重大。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和香港特区有关选举制度进行,选举过程依法依规、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