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2024年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我们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01·第一步要踩准,审题准确

《独立宣言》中有一条金句: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每个人都是上帝平等的创造,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上文里“不证自明”,在本期材料里也有体现,以下两条观点:1、认识自我的重要性。2、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实际情况中,为了行文顺畅,详略得当写上几笔没问题,只是本文的辨证关系不在上面两条中。

扣住关键字眼“更”,它是一个比较概念,那什么和什么比呢?

是“与他人交往"vs“认识自己”吗?不是

是“通过他人认识自己"vs“通过自己认识自己”吗?

很接近了,补上材料里的关键词“反馈"

可靠的二元对立——他人反馈vs自我反思(认识自我中反馈一词的具体所指,是反思)

02·第二步写清行文思路

1、顺着材料的意思写立论:

与他人交往得到的(有关我)反馈比自我反思(得到的反馈)更清楚地认识出我自己。

观点写完,透着一股子“以人为镜”的味道,标记下,论述时用进去。

2、不着急引入驳论,先找找立论的马脚。

试问:沉溺于/偏向于(交往中/互动中)他人反馈,会不会让人迷失自我。

肯定会,咱们讲哲学家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也是这个理儿,逻辑正好回归到独立判断和思考中得出的自我认知。刚刚好接上驳论。

3、顺着立论里利转为弊的反转,写出驳论。

自我反思比(交往中得到的)他人反馈更清楚认识自己。

架出苏格拉底,还是请出本期开场提到的斯宾诺莎,随你。

4、驳论推至极限,也说不过去。

总有人爱开脑洞或是无意误入歧途,活成了形单影只的原子化个人。没摊上史铁生“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那种程度的荒谬人生体验,别轻易学思想家们独自悟道。自我在具体的关系中,建立人与人的链接。

5、排排坐,吃果果,要次序不要对立。

当理性尚未启蒙我时,发自天然与他人交往得到的反馈已对“自我"产生了不分好坏的影响。

唯有思想上的自觉,即能够独自自主的思考、判断,“自我”才能苏醒、成长。

基于认识自己的确立,才有可能真正从他人处得到反馈,此时不再是无差别地接纳或无可奈何地承受意识与意志上的胁迫,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应运而生。

6、升华立意

自我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充满变化。自我反思与他人反馈是河道的两岸,认知自己是河流的起点,而终点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而在今日的我是否在奔流成长,是否顺应两岸变化,是否对远方近乎于诗般的存在“更好的自己"充满期待?

基本行文思路:

别人的反馈是什么——反馈的积极价值——反馈的局限性消极影响——一分为二地认识——怎么做

人是社交性动物,我们需要和他人交往,才能得到情感、信任、支持等方面的满足。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会不断地接收到来自他人的反馈,比如他们的表扬、批评、评价等,这些反馈会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但交往中的反馈,是否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来源呢。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自我认知的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别人的反馈只是其中一个来源。

除了来自他人的反馈,还有来自内在体验、自我评价、尝试新事物等多种途径。同时,交往中的反馈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来源,因为反馈的质量和数量可能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文化背景等等,都可能影响他们对某一件事情的评价和反馈。因此,我们不能把交往中得到的反馈作为自我认知的唯一来源,需要保持多方面的开放性。

反馈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反馈对自我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人的反馈,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表现,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形象和特点。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盲区和不足,并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而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此外,通过反馈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提供支持和动力。

反馈是一种认知和学习的过程,给予我们客观、准确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改进自己,并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其次,交往中的反馈,尤其是负面反馈,容易让我们感到困扰和不安。许多人都害怕得到批评和负面评价。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得到反馈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情绪崩溃、回避、自我反省等。这可能会让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和积极性,影响了自我认知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反馈,善于接受和处理负面反馈,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此外,要注意到的是,交往中反馈的前提是他人的评价和认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的评价和认知就是客观准确的,也存在评价主观性和误解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对反馈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够从中找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对他人的评价有所抵制,不被负面评价所左右,不要成为别人的看法的奴隶。

总的来说,交往中的反馈对于自我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需要注意,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也会对反馈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把交往中得到的反馈看作自我认知的唯一来源,应该结合自身的体验和价值观,更全面地认知自己。同时,我们需要从反馈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保持独立思考,不做别人眼中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佳作点评】

以他人为主体,明确自我责任

①有人认为,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在我看来,他人反馈对我们认识自己的帮助是多层次的。(引材料,明观点。)

②表面上看,在他人交往中认识自己这一过程的主体当然是“自己"。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会被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覆盖上主观色彩,具有局限性。他人的不同人生经历与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会从异于我们自身的视角去评价我们,只有由此对自身形成多视角的再审视,我们才能相对客观地判断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不断调整自我发展的方向与待人之道。(分析他人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的原因及作用。)

③然而,接收他人反馈一定是一个以“我”为主体的过程吗?并非如此。事实上,他人对我们产生的反馈总是深植于他们自身的特定语境中,倘若我们意识不到他人的回应,实则是他们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的组合映射,而仅仅将其作为自我匡正的工具,社会交往就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是沦为了主体对客体的利用了,这也与“祛除自我认识的主观色彩的初衷"背道而驰。(阐述接收他人反馈,要意识到他人对我们产生的反馈总是深植于他们自身的特定语境中。)

④在我看来,以他人为主体的接受反馈更为重要。这是否表明要放弃在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不是,以他人为主体,意味着我们不能将他人的评价从具体的语境中抽离出去,简化成供我们自我审视的符号;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视角上,持续追踪是怎样的社会身份、生活背景推动对方对我们做出了特定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用自己的既有价值取向一厢情愿地对他人的反馈做出主观的注解,而是能客观地认识到他人的评价反映着哪类社会群体对我们的要求与希望。可见,以他人为主体的交往并非放弃了认识自己,相反,它为我们自我审视的历程赋予了更为厚重的新内涵:它使得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定位与社会责任。(阐明以他人为主体的接受反馈更为重要。)

⑤在实践中,比起以“我”为主体的交往,以他人为主体的社会关系更能体现我们对外界的担当意识。我国近代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社会科学学者,他们的田野调查聚焦调查者的反馈,便不是服务于个人的正心诚意修身,而是为了总结他人反馈体现的社会结构性特征,从而客观定位自己能于时代浪潮中发挥何种具体价值。这样的社会交往看似忽略了“我"与具体个人间的来往,实际却凝结着近代社会学家们对中国具体国情的重视、对乡土社会中农民生活情状的关切与厚重的家国情怀,在定位自身责任、回答时代之问外,也深刻体现了知识分子们对来自不同阶层的“他者”的积极交互与关心。(阐明在实践中,以他人为主体的社会关系更能体现我们对外界的担当意识。)

⑥人际交往本非主体对客体的符号化解读,而是两种不同社会语境的碰撞、交流与交融。他人的反馈固然是自我匡正的镜子,却也更易成为我们树立自身社会担当的载体。(总结全文,强调他人反馈对认识自己的多层次帮助。)

素材链接: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

范文欣赏:

与他人交往,与自我对话(65分)

有人认为,我们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这是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而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他人交往的反馈中不忘与自己对话的能力,方能清晰完善自我认识。

诚然,借他人之反馈以丰富自己认知自有其滥觞。以视角主义观点来看,对事物的任何阐释都是特定视角的产物。而当个体与他人进行内外交互时,他者视角也许可帮助自我丰富视角的多样性,呈现更为客观冷静的个体面貌,减少由人的主体性所带来的偏狭。除此之外,信息革命的来临加速各国文化交融,与他人交往的反馈往往会帮助个体超拔文化及环境带来的有限性,在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碰撞中实现清晰认识。

然而,这种认识自己的过程只会使个体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反馈的概念入手,反馈由他人交往得到,其具体含义受他者限定,真实性仍有待商榷。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反馈所存在的变量太多,若我们以为依赖该反馈认识自己,也许会陷入自我无意识的泥沼,如不清楚的野马奔驰在人生的荒原。不仅如此,诚然他者视角具有丰富性,然按马克思之要旨——人均为悬挂上自我编织之网的生物,安知其不存在盲目的局限?一味耽习他人所赋予我们的自我认识只会导致我们与本真自我渐行渐远。因而,倘若我们能够在交往过程中仍不忘对话自我的能力,也许自我认知才能更为明晰。

进一步而言,自我意识的形成纵然在客观上受他者影响,其本源仍形成于自我本身。正如西方哲学史的最先概念由主体起始,苏格拉底在神庙上的箴言为:“认识你自己。”自我意志的经久不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与他人交往反馈的局限,带领人类走向更直白的个体。瓦尔登湖之所以闻名于世,除却作者本身的学识,其反馈的自我对话与自我意识,其对自我生命感触的细腻,何尝不是印证我之为我的不可或缺,而依赖他者得到。

当然,我并非一味推崇以自我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我只是基于当今社会众人过度依赖与他人交往的反馈的现象,而提出缺失自我对话的危害和清晰认识“独立小楼成一统"的必要。

我们的生命何以有价值,自我认知更以清晰,认真确定自我核心目标,以把他人交往的反馈而补充不足,在日复一日的交往对话中成就修身之志。如此,方认识自我。

通过别人看清自己

世界上有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一个遇见的人当成自己的镜子。这个世间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己。

人都自以为是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但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往往只是某一刻或某个时段的现象,人就将这样的现象当成是事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才会不断起争执、生是非、造诸罪业的根本,也是遭受各种痛苦的根本。

《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象,则见如来。意思是我们所有直接看到的,都是假象,如果能穿透这些表象直接看到其本质,就见如来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事洞察入微,对自己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唯独难以看清自己,所以须“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人为镜,以照见自己的的内心,这面镜子就是“反观自照的能力”。

古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回首,一个顿悟。

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人,都是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也许是一句温馨的提示,也许是一个友善眼神,也许是一次默默的陪伴……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该把走进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当做贵客,从他们那里,认识自己,掌握自己,走一次踏踏实实的旅程。

周国平说,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候,一个人容易陷入自己的囹圄,总觉得志得意满,总觉得真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