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61张)+素材_第1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61张)+素材_第2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61张)+素材_第3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61张)+素材_第4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61张)+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61张)+素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01

新课导入

内容总览

02

整体感知

03

深入探究

04

课堂小结

05

拓展延伸

06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新课导入

高峰入云

高峰入云

新课导入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新课导入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新课导入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新课导入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新课导入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和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语句,感受文中的音韵之美。

3.赏析写景手法,体会文中的山川之美。

4.理解作者对山川的热爱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士族出身,20岁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为左卫殿中将军。30岁游历访道,37岁左右退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

回复

书信

谢征,曾任中书舍人

整体感知——题目解读

认识“书"这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来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jìng)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感受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多用四字句句式,

二二节拍,节奏感强,

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感受音韵之美

骈句

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与对偶相似。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

骈句与散句相对,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

感受音韵之美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多用四字句句式,

二二节拍,节奏感强,

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

于整齐中有变化。

感受音韵之美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感受音韵之美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共同,一起

耸入

看见

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译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译文: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

.

.

.

.

.

.

.

.

.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仙境

人间

坠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消散

纷乱地

实在

将要

参与,引申为

欣赏、领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

.

.

.

.

.

.

.

.

.

.

.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意与日去

未复有能与奇者

夕日欲颓

强欲登高去

(一)一词多义

.

.

.

.

(将要)

(随着)

(参与,引申为欣赏)

(想要)

整体感知——知识积累

猿鸟乱鸣

无丝竹之乱耳

高峰入云

草色入帘青

(一)一词多义

.

.

.

.

(纷乱地)

(耸入)

(扰乱)

(映入)

整体感知——知识积累

1.四时俱备

(二)古今异义

.

.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2.夕日欲颓

整体感知——知识积累

深入探究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深入探究——感知内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总写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晨昏之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深入探究——理清结构

·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深入探究——品味美

晨昏变化之美

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扩展: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欧阳修

深入探究——品味美

色彩搭配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扩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郦道元

深入探究——品味美

视听结合之美

视觉:(略)

听觉:猿鸟乱鸣

扩展: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深入探究——品味美

动静相称之美

动态:

静态:

扩展: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吴均

深入探究——品味美

山水相映的美

山的俊俏:高峰入云

水的明丽:清流见底

相映成趣

深入探究——品味美

领悟技巧

1、视角转换之美

2、晨昏变化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视听结合之美

5、动静相称之美

深入探究——品味美

·如此山川美景,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先仰观;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再俯察。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从不同观察角度,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融为一体,上下错落,生动描绘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深入探究——品味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极目平视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充分展示了山川的色彩搭配之美,更展现了山川四季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深入探究——品味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细腻描写了一日晨昏变化中动静映衬之美。天刚亮,薄雾即将消散,山林已开始欢唱,猿猴鸟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山间;夕阳的余晖还没散尽,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欢腾。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啭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更显山川之静谧幽美。

深入探究——品味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___五色交辉。_________青林翠竹,_________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___猿鸟乱鸣;___夕日欲颓,_________沉鳞竞跃。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观

平视

远眺

静景

动景

听觉

视觉

俯察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视听结合之美

深入探究——品味美

以“从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____美的句式说一段话,来体味本文的美处所在。

深入探究——品味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其五:视听结合之美。

深入探究——品味美

写作技巧: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深入探究——品味美

·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几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深入探究——品味情感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仙境,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深入探究——品味美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呢?

深入探究——品味美

康乐其人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官至高位,却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水,是六朝文人心中“雅好自然”的典范。

他好学勤勉,博览群书,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深入探究——品味美

1.对前贤谢灵运酷爱山水的钦慕之情;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呢?

2.对世人于秀美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

3.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深入探究——品味美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流露出归隐林泉的志趣。

深入探究——品味美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