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_第1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_第2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_第3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_第4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24秋)

0

第一单元

【单元概说】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

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

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慰友人,

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

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

会。

学习这些优美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同时,

学习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旨在帮助学生理顺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留心

生活,观察生活,悉心体会,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教学建议】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1.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引用。

1.春2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懂得欣赏比喻给文章带

来的美感,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吸收并化用于自己的

写作中;掌握比拟这一修辞手法的要领。

2.济南的冬天2

3.掌握朗读要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知

阅读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

3.雨的四季1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

基础上,体会文辞的优美和情味。

4.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

4.古代诗歌四首2热爱,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要让学生充分感

受课文的景物描写,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

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25.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

感情的信心。

1春

[背景链接]

据学工考证,《春》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

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

和希望,于是欣喜万分,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

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美好的春天,它也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创作本文时,

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充满

了诗情画意,也饱含了作者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者骨子里的

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素养提升】

体会《春》之图画美

1

本文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凸显出绘画美,虽是散文,却满贮诗意,正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从色泽、层次和动态上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图。作者笔下的春景图色泽鲜艳,

不仅有象征希望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还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繁花,

也有温暖的“红红的”太阳的脸和“黄晕的”灯光,这些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安静祥

和的春天。在描写春景的时候,作者还通过有层次感的描写使景物意蕴悠长,例如对春雨的描写

是从“人家屋顶上”到“小路上”“石桥边”再到“地里”,从近至远,层次分明。另外,朱自清

使用精妙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动态(生机)美,在他笔下,花是“赶趟儿”的,蜜蜂是“闹着”

的,气味儿是“酝酿”的,一切都是“生长着”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作者从总体上描绘春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体会朱自清语言的修辞美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全文共三十个句子,其中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手

法,且修辞手法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等综合运用,无所不包。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

朴实隽永的语言,将修辞手法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

景图”,修辞的妙用让文章既具空灵的形象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

比喻、拟人是作者在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他不说春风拂面而是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形象的比喻把春风同其他季节的风区别开来,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开

始生长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作者用一个“钻”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小草在春天

里突破还未完全解冻的土地而生长的动态,表现了小草所蕴藏着的巨大生命力。朱自清先生的描

写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机械临摹,而是发挥了奇妙的想象,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

变静止为运动,赋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他的笔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飞驰的,描绘事物能

形神俱出。他的散文的形象创造,几乎都想象丰富,比喻精巧,拟人恰到好处。

体会朱自清语言的朴素美

“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等口语化的叠音词,在文中营造了活泼欢快的

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极具生活化的朴素语言让读者能

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春雨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加上树叶子、屋顶、小草、小路上、

石桥边、撑伞的人、地里披蓑戴笠的农民等,使整个春雨里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

人感受到春意盎然,这些语言极具生活气息,朴素而感人。

【疑难探究】

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

除了写景,还有抒情,且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

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

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

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一种感悟。

【文化素养】

1.“东风来了”中“东风”怎么就是指“春风”呢?

“东风”,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从东方刮过来的风,常常被文人直接用来指代“春风”。东

风吹绿了芳草,吹开了花朵,吹来了无限暖意与生机。如“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王十朋

《点绛唇•雪香梨》),表达出词人对东风送来温暖和希望的欣喜之情。

“西风”在诗词中指“秋风”,蕴含着文人的满腔愁绪。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

树”,将秋风扫过后叶子纷纷落下的景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见西风落叶而不见离人归来,

这一“西风”抒发出词中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2.怎么理解“杏花雨”“杨柳风”呢?

“杏花雨”指早春的雨,“杨柳风”指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有

画意。杨柳在春天最早发芽,是春来的信号,它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小楼一

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2

2济南的冬天

【背景链接】

1.《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

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的洋车》、

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鲁”风光》、第七节《济南印象,诗

三首》),发表在《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

独之苦。直到1930年春才经新加坡辗转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文学

教授,并编辑《齐大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后,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

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

【素养提升】

《济南的冬天》中的写景艺术

1.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虽然地处中国的北方,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

(温暖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

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如果说,第2段主要写的是济南全景,第3—5段主要写的是济南

的山色,第6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水上景色,那么,全文就是由这几幅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

图画组成的长轴。而这幅长轴,也就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2.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

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先后层次问题。文章首先让读者

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段),然后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3—5段),最后才把

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和水藻越晴越绿的

水上景色(第6段)。由大到小,从山到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来说的。

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3段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4段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6段

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疑难探究】

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方的冬天,不同于其他

地方的冬天。文章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

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了

题旨,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喜爱之情。

3雨的四季

【资料链接】

刘湛秋

刘湛秋一直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

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提倡“轻诗歌”

“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

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似水、如明镜,淡化严肃、正经的说教

所带来的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

刘湛秋散文创作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感悟为主。其散文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独特的

唯美风格。其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俄、意、德等多种语言的版本。他的散文《雨的四季》

《三月桃花水》等都曾被收入语文课本。

【素养提升】

朗诵中关于停连的技巧

3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所做的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停顿和

连接的统称。在朗读的多种技巧中,停连是内容丰富且变化多样的一种。一般来说,停连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于一个相

对完整的意思读完之后,句读停顿多用在句号、问号、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停顿时声停但是气不断、意不

断,停之后的声音或缓起或突起,一听便知道还有下文。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读完而中

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

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环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

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朗读者和听众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可以将停连分成十种

基本类型,即呼应性停连、区分性停连、并列性停连、分合性停连、强调性停连、判断性停连、

转换性停连、生理性停连、回味性停连、灵活性停连。类型不同,停连的位置也不同。

【文化素养】

雨水

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少了,

雨渐渐多了。每年阳历的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

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初候獭祭鱼;二候雁北飞;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

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

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呈现出一

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

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合

称)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墙,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

雨水不是节日,所以这天民间很少有过节的习俗活动。不过在四川一带,雨水是一个非常有

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每年雨水节气时,当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回去拜望父母。

在川西民间,以前在这天早晨天刚亮,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

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自己的

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

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是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

4古代诗歌四首

【素养提升】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

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

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歌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

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勾

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次北固山下》

4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诗人放眼山川,寄情山水,“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这些景象很自

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统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两句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新的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飘忽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

合当时情境,融情入景,因此诗句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想象丰富,语意新奇。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抽象的“愁心”具体化,并将它寄予明月,让它与明月一同伴随友

人到夜郎西。原本无情的明月,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知人意、通人情的知心人,能够带着

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之心陪伴朋友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

白描手法,言简义丰。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真

可谓“惜墨如金”,简洁凝练。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既不夸张,

也不简陋,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疑难探究】

1.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请你结合本诗谈谈诗人是怎样借助不同的

手法来抒发雄心壮志的。

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六句表面上是在描绘生机勃

勃的大海,实际上是在歌颂壮丽的山河,流露出诗人热爱山河的感情。而目睹山河壮丽的景色,

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借助丰富的想象,充分表达雄心壮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

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的

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

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借助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可以将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

同情带到夜郎西。

运用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

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

3.如何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意境?

《天净沙•秋思》写旅人流落天涯的悲愁。开端两句纯粹写景,作者只单纯地说了六种景物

的名称,便将一幅秋野黄昏旅途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句虽然还是只说景物名称,但这三

个词(“古道”“西风”“瘦马”)却具有丰富的意蕴,已经不是单纯写景了,“瘦马”一词,在这里

还包含骑在马上的人。“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才明显写到旅人的心情。秋

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茫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

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远望漫长的前路,触动情怀,旅人便更易想到故乡的亲人,引起悠悠

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这六个字,就饱含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的诸多哀愁和悲

凉。

【关键能力】

如何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1)看题目。题目中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

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5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就不能脱离作者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思想等,无不影响着作者的情感表达,所

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等。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蕴含的思想

情感。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

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

情感。

(5)看关键词句。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和作者的

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等。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抓住

了诗眼,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6)看典故。古人写诗,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

往往只言片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寥寥数语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

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中

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

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

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照,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7)看小序、注释。小序、注释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

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

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情感基调;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看小序、

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第二单元

【单元概说】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

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

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

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

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

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

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

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

细细品味。

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理清记叙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事件,并引导学生

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三个板块,这

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探讨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

集的方法;“展示个人风采”意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策划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气相求,广寻良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观,引导学生选择能共同成长的益友。

【教学建议】

6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5.秋天的怀念2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

2.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握情

6.散步2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阅读3.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

7.散文诗二首2

发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

8.《世说新语》二则2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4.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素,

写作学会记事2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

5.学习文言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感

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及

专题学

有朋自远方来2古代敬辞、谦辞。

习活动

6.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

习惯。

5秋天的怀念

[名家点评]

1.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

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胡山林《史铁生散文精选》)

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怀念,是那样的苦涩、凄切而悲凉。(肖培东《这样的秋天,我期

待)

【素养提升】

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得。语言文字固

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来感受,使学生能

够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

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两个句子在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

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读出母亲对瘫痪儿子的用心与爱心。二是在阅读训练中反复比较,如

删减三个“悄悄地”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较朗读中体会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

感情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时要用丰富细腻的语气

读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弛的波澜变化,富有节奏感,与作者内

心的情感状态达到和谐一致,如第1段对话中“我”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母亲的隐忍与劝

慰(语气轻缓、谨慎);第3段对话中,母亲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说到

敏感字词,突然停止的低沉。第4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

苦和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朗读。

【疑难探究】

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

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

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

花”是在母亲逝世后的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

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

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

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好好

7

儿活”一一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爱护,

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养】

菊与人文精神

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一一屈原《楚辞•九歌•礼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一苏轼《赠刘景文》(中国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一一郑思肖《菊花歌》(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一陶渊明《饮酒》(其五)(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怀)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一元稹《菊花》(对失意人生的有情关怀)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一黄巢《不第后赋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延伸阅读】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

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

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

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

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2.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

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

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

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

字。(《病隙碎笔》)

【推荐阅读】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6散步

【素养提升】

如何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既能

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了解人

物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虽然不多,却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文中“我”的儿子,“小家伙

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里运用对称的句子,以孩子的视

角,既写出孩子活泼可爱、聪慧机灵,又表现了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朗读时要读出儿童

的天真聪慧。还有“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母子的对话很简洁,“我”在面对分歧时态度的果断体现在“走大路”三个字中,但在果断的背后

却是担当和孝敬。母亲对儿孙的疼爱和善解人意体现在“还是走小路吧!”,朗读时“我”的话用

稳健的重音去读,母亲的话用舒缓软和的音调去读。在简短的人物语言的朗读品味中,结合上下

文让读者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尊老爱幼的情感和中年人的责任。

【疑难探究】

什么是“对称句”?有什么好处?

对称句,指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的句子。从语意表达上来看,对称句增加了思

想内涵的表现力,意味深长,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对称句很好地

突出了“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中,中年人担负的承前启后的责任。从语音

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相互映衬,富有情趣,朗读中凸显语言魅力。

【延伸阅读】

二十年后说《散步》(节选)

8

莫怀戚

对这种责任的强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位加拿大的汉学家,十多年前即开始关

注我们的春节晚会,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只有你们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在背上,这是

你们的底气,也是你们的心灵最健全之处。

旁观者清,我相信他说得很真诚。

所以,新加坡教育部选华文教材时,也将《散步》选了进去一一这是1996年的事。

这说明,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华文化这个特点。

其实,说尊老爱幼也罢,说人类的生命规则也罢,并无多大不同。说法本身并不要紧,关键

是你如何行动。从人们的问话里我明白,教师们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去理解这篇

文章。但是,尽管与作者的角度并不完全重合,却毫不影响大家对它的评价。十几年了,年年选;

现在各地自选教材,几乎全国都选,就是证明。

与中华文化对比鲜明的,是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成型于欧洲,在美国达到极致。“孩子的

天堂,青壮的战场,老人的坟场”,对美国社会的此种描绘,已成共识。不错,美国很强大,但我

不欣赏这种秩序。这种秩序其实是仿生一一仿动物的,文化含量很稀薄。而且,就人类社会而言,

这秩序差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协调。

协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特点也是一种弱点,就是不适于竞争。但是,怎么说

呢?我相信人类最终要走向的,恰恰正是协调,而不是输赢。

7散文诗二首

【名家点评】

1.一代一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2.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魏巍)

【素养提升】

怎样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老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

章优美的意境,纯真的童心、童趣;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探寻浓厚的爱母之情;在美读、表演读中

体会两首散文诗清新典雅的语言风格。如《金色花》中的母亲做祷告时、读书时、去牛棚时几个

情境都突出了妈妈的慈爱温和善良、孩子的活泼机灵,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感受意境美、语言

美、情感美。

两鲁散文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学生练习朗读的非常好的范本,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积极

主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力求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

心同其情”的效果。

【推荐阅读】

选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

8《世说新语》二则

【资料链接】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记载历史人物奇闻逸事以及记录一些

特别人物言行的杂录体小说。这类小说重在品藻人物、崇尚清谈,所以也称之为“清谈小说”,这

种小说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志人小说”中的“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

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

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

9

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

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明显。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

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

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

大影响。

士族文化的家庭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贵族精神的第一次下行,出现了整个社会的士族文化面

貌,一个家族的文化积累和门风传统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士族对家族教育非常重

视,家书、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地兴盛。南北朝时期的集大成者《颜氏家训》,就是士族家

族教育的经典。

这一时期,家学世代相传,注重文化传承,重视启蒙教育,涌现出诸多文化世家。文学世家

如曹操、曹丕、曹植;书法世家如琅环王氏,王羲之、王玄之、王献之是其代表;史学世家如裴

松之家族,其三代皆以史学相传;科技世家如祖冲之、祖脸之父子。

士族重视子弟的启蒙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蒙学读物、注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首先是启蒙

课本。在教育的方式上,采用较为灵活的方法,多方面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一是采

用互动的教育方式,提升儿童教育中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由于世家

大族家庭时常举行家庭聚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有时会即兴给出命题,以锻炼子弟们的思维

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言传身教的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之家,他们家学深厚,

家庭往往有极为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气息,家庭成员也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日常交际往来的

也多是世流名门,这种家学和家风陶冶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

神童,如王戎、孔融等,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得益于家庭这种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感染。

三是合理运用鼓励和规劝手段施教。儿童年幼,一些行为或值得肯定,或需要规诫,但长辈需要

处理得当才可对其成长有正确的引导。四是提供丰富的技能学习机会。魏晋时期儒、玄、道、佛

交相掺杂,反映在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中的,则是他们会给子女提供各种技能学习的机会。因此在

当时玄儒相对、佛道并行的情况下,许多世家大族子弟在经业之外兼修文史乃至琴棋书画的现象

很普遍。

【素养提升】

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读”

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句子。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发现字音、

句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先让学生读,在读中呈现问题,然后听读

示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指导;再让学生试读,以检查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教

师再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

在熟读中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此环节的朗读,是带

着问题朗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本,可

以说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从对文言文词语理解的

解惑到内容、情感、写法的设问,有梯度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

情感O

3三读,读出感悟,把握主旨。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文本外,还

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

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实现理解。

四读,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揣摩虚词的语气、

语调,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慢慢消除学生对文

言文学习的隔膜感和畏难心理,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朗读是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的延伸。

10

通过朗读产生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讨将教学进一步推向

深入。以朗读串起整个文言文课堂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方法获得

训练,能力得以提升,成长受到启迪。

第三单元

【单元概说】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鲁迅先

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

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记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

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往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读书、求知、审美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

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论

语〉十二章》是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大部分是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

给人以哲理启示。

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

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在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往事

依依》时,要指导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把握

文章的主旨;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

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

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立意(中心)对

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还可以进行一些

有关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具体的指导。

【教学建议】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9.从百草园到三味

2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

书屋

家名言。

阅读10.往事依依1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

11.再塑生命的人1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感知

12.《论语》十二章2文章内容。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2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来

整本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的方法,培养阅读时勾画重

《朝花夕拾》

书阅2点语句、做旁批的习惯。

精读、略读、浏览

读5.认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并围绕文章中心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1线索、组织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表情达意。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资料链接】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现在的都昌

坊口n号。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深

11

刻的印象。寿家台门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

侧厢房。

三味书屋的三味:古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谓之三味;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

镜吾次子寿洙邻先生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醯”,即经书是米谷,

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吃谷物是正道,表明了办学宗旨。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间学堂一一私塾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

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

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

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

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知识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素养提升】

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

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6u)”。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

造成误读,误解原意。与今日的白话文有明确的标点符号帮助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

并非固定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自然地呈现出来。故虽文言文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

符号,却能够通过独特的虚字行气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清代袁仁林说:“夫虚字诚无义矣,独

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反映了作者对某一件事的立场、看法、

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领会和归纳。

1.分析文章的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再阅读文章内容,可以准确地把握

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进一步思考作者赞扬了什么、批

评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分析关键语段。

可以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中心。它们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或在篇尾,收束点题,总结深化,卒章显志;或反复出现。另外,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也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的类型。

写人、叙事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通过事件揭示生活哲理或人生感

悟;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文章写了什么景物,景物之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

有着开明思想的人”一说?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

生对寿镜吾老先生是十分敬重的。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

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时,他不仅不回答,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

极性。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封建观念的人。用戒尺打手心、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

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

在管理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12

10往事依依

【资料链接】

于漪语录

1.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意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2.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3.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

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

4.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不是关在自己的书

房里闭门造车、空谈教育,也不是囿于个人之局部经验而沾沾自得,而是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

现、去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最终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逐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体系。

5.一颗狭小的心有浩浩荡荡的学子,有多情的土地,有伟大的祖国,胸怀就会无限宽广,无

处不是学习的机会,无处没有智慧的闪光。

6.我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历程中,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我就是坚守了新中国

教师的本分。

11再塑生命的人

【资料链接】

失明失聪的她何以载入史册

海伦•凯勒一岁多时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在海伦•凯勒7岁的一天,安妮•莎

莉文成为了她的老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海伦•凯勒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她学懂的文字有

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5种之多,而且知识渊博。从24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

60多年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哑人

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1959年联

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海伦•凯勒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海伦•凯勒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

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

写作。

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海伦•凯勒只有一个信念:一定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

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她掌握了大量的

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

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

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她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素材积累】

身残志坚,生命价值重于泰山

1.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身受腐刑,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隐忍生存,用生命撰成《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史书新体裁。

司马迁20岁时开始游历大江南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