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学校:重庆市长寿中学命题人:任尧审题人:范小燕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一项是()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借鉴、学习域外文化。D.要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发展线索。B.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C.材料三认为“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的前提,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D.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儒道的辩证统一。4.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5.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断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A2.A3.D4.①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②引证法(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论证“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儒道两家思想的特点和演变,揭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一探讨了儒道在人生观、气象和精神上的差异与互补,体现其对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材料二强调了儒道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以及它们在国学中的基础地位。材料三则指出儒道思想的辩证统一,为吸收外来文化奠定基础。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展示了儒道思想既有对立又能融合的特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A.价值取向“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借鉴、学习域外文化”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可知,儒道两家能以其包容性,将域外文化内化为中国化的文化,这也是隋唐能实现“三教合一”的原因,选项“借鉴、学习域外文化”曲解文意。D.“唯有……价值追求”错误,由材料三第一段“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并非唯一途径。选项“唯有……价值追求”以偏概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儒道的辩证统一”错,根据材料三“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如何传承。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采用了比喻论证,本体是“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喻体是“胃”,这个比喻生动地阐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的“博大的包容性”。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采用的是引证法(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结合后文“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可知,论证“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根据材料二“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根据材料三“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英]狄更斯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她吃惊地抬头看看。“对不起,姨奶奶。”“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菌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过了一些时候,她摇铃了。“珍妮,”我姨奶奶对进来的女佣说道,“到楼上去,替我向狄克先生问好,并说我想和他谈谈。”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珍妮见了有些吃惊,但她还是去执行命令了。姨奶奶背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直到那从楼上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男人笑呵呵地走进来。“狄克先生,”姨奶奶说,“别装傻了,因为只要你肯,没人能比你更明白。我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怎样也别装傻。”那男人立刻严肃起来,朝我看看。我觉得他好像要恳求我千万别提到那个窗子。“狄克先生,”姨奶奶说道,“你听我说起过大卫·科波菲尔吗?好了,别装作没记性,因为你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卫·科波菲尔?”狄克先生说,我觉得他是不大记得了。“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行了,”姨奶奶说,“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就很像他父亲了。”“他的儿子?”狄克先生说。“大卫的儿子?千真万确。”“是呀,”姨奶奶继续说道,“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就决不会跑掉的。”姨奶奶坚定地摇摇头,表现出她对那从未来到人间的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所怀的信心。“哦!你认为她就不会跑掉?”狄克先生说。“天哪!看看这个人哪!”我姨奶奶很不客气地叫道,“这是什么话呀?难道我还不知道她不会的?她一定会和她的教母兼姨奶奶住在一起,我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我倒想请教你,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会从哪里跑掉,或跑到哪里去?”“她不会跑的。”狄克先生说。“那就好吧,”姨奶奶听到这回答后也缓和下来了,“你像外科医生的放血针一样利快,狄克,你又怎么能装得木呆呆的呢?现在,你看着这儿的小大卫·科波菲尔,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把他怎么办好呢?”“你把他怎么办?”狄克先生怯怯地挠挠头发说,“哦!把他怎么办?”“就是,”我姨奶奶神色严肃地举着手指说,“嘿!我要一个很得体适宜的建议”“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道,“我一定——”他似乎因为从对我打量时得到启发而生出他料想不到的想法,便很轻松地补充道,“我一定把他洗涮干净!”“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虽然这谈话令我很感兴趣,但当这谈话进行时,我不禁观察我姨奶奶、狄克先生、珍妮,这样我对那房间的通盘观察才可算完全彻底了。(董秋斯译)【注】①狄克是贝西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将他收留并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②大卫·科波菲尔在出生之前,贝西姨奶奶认为他母亲怀的是一个女孩,并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见到贝西小姐吃惊的样子,大卫的称呼由“对不起,小姐”转换到了“对不起,姨奶奶”: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惊恐。B.贝西姨奶奶对是否收留大卫犹疑不定,是狄克先生“把他洗涮干净”的建议才让他留下来,让他结束了漂泊的生活。C.在花园里劳作,家里有女佣,主动收留远亲狄克……这些细节从多方面展现出姨奶奶贝西小姐拥有比较好的家境。D.狄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用从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细节描写、说话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其形象鲜明可感。7.关于文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提及他出生时的事情,拉近了他与姨奶奶间的距离,也使对方打消了对他的疑虑。B.“被人抢劫”“一路走来”“没上床睡过觉”,这些经历与他的“褴褛行状”形成了照应。C.大卫自制力丧失,“一下大哭了起来”,表现出其怯懦脆弱的性格特点。D.此处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在对话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8.小说选文在叙述上具有主要采用儿童视角、多使用心理描写等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9.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请据此判断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答案】6.C7.C8.①以“我”的儿童视角来叙述大卫被姨奶奶贝西姨婆收留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对“我”的心理展开了细腻的描写,如姨奶奶给“我”投喂各种东西时的心理,写出大卫在历经磨难之后得到亲人关爱的满足,能够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叙事细腻动人。9.【示例一】①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主要体现在她怪异的性格上,她穿戴怪诞、言语古怪,还有向大卫挥刀、给大卫吃茴香汁等古怪举止,缺乏性格的变化。②扁平的人物形象使贝西小姐性格更加鲜明,容易辨认,加深了读者印象,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示例二】①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她之前讨厌男孩,离开了大卫,后来又接纳了他,虽性格怪异,却也内心善良,表明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丰富的。②复杂变化人物形象丰富贝西小姐的形象内涵,有利于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借以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个节选,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与姨奶奶贝西·特洛伍德相遇的情节。通过大卫的视角,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孤独、无助,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文章通过对话和细节刻画呈现人物性格,其中贝西展现出的干练与果断,以及对侄孙的突然关心,狄克先生的反复无常和善意构成了鲜明对比。文本通过大卫的心理活动,揭示其内心的脆弱,展现了成长的艰辛与希望。这使得小说兼具戏剧张力与情感深度。【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惊恐”错,大卫的称呼由“对不起,小姐”转换到了“对不起,姨奶奶”,体现了大卫聪明伶俐的特点;B.“对是否收留大卫犹疑不定”错,根据原文“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可知,她本意是收留大卫的,她征求并采纳狄克的意见,体现出她对狄克的尊重,意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D.“说话干净利落”错,结合“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可知,狄克的语言重复啰嗦。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C.“表现出怯懦脆弱的性格特点”错误。根据原文“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可知,大卫的哭,是对自己的遭遇忍受太长时间后委屈的发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分析叙述视角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小说从大卫的视角讲述故事,比如看到狄克在窗口“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见到姨奶之后,她把“我”带进客厅,往“我”嘴里塞各种东西,自己躲在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每隔一分钟叫一声“上帝”等,小说以“我”这样一个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第一人称叙事,有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对“我”的心理展开了细腻的描写,如“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是姨奶奶给“我”投喂各种东西时的心理,写出大卫在历经磨难之后得到亲人关爱的满足;还有“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可见大卫是多么害怕贝西小姐不收留他。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叙事更加细腻,便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无论认为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均可,回答时,要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人物塑造的效果即可。【示例一】①扁平人物性格单调、缺乏变化。若认为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那么从原文她的穿戴“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以及她的动作“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还有得知“我”是他的孙子之后对“我”各种投喂,“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等,通过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贝西小姐穿着和行为古怪;②从贝西小姐和狄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贝西小姐语言古怪,如“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就决不会跑掉的”,我们通过课后注释可以知道,所谓的“姐姐”只是贝西小姐自以为是的猜测。由此可以看出,贝西小姐在全文中性格单调、缺少变化。这样的贝西小姐很有辨识度,性格鲜明,有利于让读者记住其形象,也有利于展现贝西小姐古怪、幽默的性格特征。【示例二】①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前后有发展变化。若认为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那么从原文内容“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可知,她讨厌男孩,就连当初大卫母亲怀孕时,她也希望是个女孩;但是当大卫到来,她却接纳了他,“‘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贝西小姐从最初的讨厌男孩子,到最后收留了大卫,体现了其性格的转变和发展,展现了其善良的一面,这又和她古怪的穿着、语言形成对比,展现了其性格的多面性,所以她是一个圆形人物。②这样塑造人物形象,由讨厌,到接纳,到收留,在人物形象的变化中,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这也符合生活的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是复杂而富于变化的,这也的人物令读者读来更加真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B.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C.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D.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其长官曾称大司农。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户籍、田赋、财政等事。B.见,看出,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C.以,因为。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的“以”意思不同。D.耆老,六十为耆,七十为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后多指年长德高、受人尊敬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宣宗对先王籍田表示认同,同时强调务实,这表明了他对农业的重视。B.为止住贪污之风,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C.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D.对于地方治理,明宣宗除了勉励地方官员要向前代优秀官员学习,还重视百姓自身教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2)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答案】10.C11.B12.B13.(1)过了几个月,就下命刘观检查巡视河道,而用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关入监狱。

(2)只不过祸乱会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产生。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谄媚奉承的话,让人不愿听,爱卿应当尽力辅佐我。【解析】【导语】本文描绘了明宣宗时期的一些政事与治国方针。文章体现了明宣宗求真务实、务实为民的治国理念。宣宗在籍田礼仪上注重实质而非形式,在赈灾和治理贪污问题上果断决策,体现了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态度。同时,通过警戒部下以及重视教化民众,表达了对社会治安和长治久安的期许。总之,文章通过这些政策与事件,展示了其治世的智慧和远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也是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对百姓休养生息吗?“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与“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B;“开元之盛”是主谓句,“遂有安史之乱”中“遂”是连词,不能与后面的“有”断开,“遂”前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看出/被。句意: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诚信却被怀疑。C.正确。因为/把。句意: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看出他对顾佐这个人并不了解,听二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阅”,经过;“巡阅”,检查巡视;“寻”,不久。(2)“顾”,但是;“虞”,预料;“迩来”,近段时间以来;“勉辅”,尽力辅佐。参考译文: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籍田仪注》,皇上阅览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先王制订了率群臣耕田的典礼,亲自拿着耒耜等工具去耕种,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务实之心罢了。如不这样,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对事有什么帮助呢!”侍臣回答说:“先王考订的籍田制是符合礼和文献的,这实在是苍生的福气啊。”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但要求反复勘验数目,然后供给。皇上说:“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三年六月,皇上宣告朝臣说:“对于贪官污吏该怎么办?”杨士奇对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阿谀逢迎之臣,就贿赂成风,公开行贿、受贿毫无禁忌。”杨荣说:“正当那个时候,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贪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不才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他的清正,御史奉命巡游四方,那么不才的下属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除恶务本,但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公正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是像这样好的人选!”过了几个月,就下命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兴盛衰落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也是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对百姓休养生息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征伐轮台,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死后朝代的衰颓流转,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九月庚戌,农历初一这天,皇上到达蓟州,把州官叫进来告诉他们说:“这个地方是汉代的渔阳郡,过去张堪在这里为政,百姓有十分幸福康乐的民谣传颂,你们要好好地干啊!”又把老年人召进来明确告诉说:“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溥并明确告知说:“我每每想到创业艰难,守成更是不易,早晚忧虑。所幸当下百姓稍微安康了,不过担心的祸乱产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爱卿要好好地辅佐我啊。”杨溥叩头称谢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说:“直言指出我的过时,就是最好的报答。”杨溥再次叩头答谢说:“要得到直言并不是难事,能接受直言才是最困难的。”皇上说:“是这样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同“浥”,沾湿。③故人: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然天成,诗人在经历颠沛流离后获得了一处安居之所,心情是轻松舒展的。B.颔联两句对仗工整,分咏风雨。第三句风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风,“含”“裛”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C.颈联写“厚禄故人书断绝”导致了“恒饥”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D.尾联表达了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怨而不怒。15.杜甫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两部作品简要分析二人的“狂”有何不同。【答案】14.B15.①杜甫的狂是“疏放”洒脱。诗人虽然生活艰辛,与友人“书断绝”,小儿子因饥饿而“色凄凉”,但他却兴致勃勃地欣赏“翠篠”“红蕖”,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②李白的狂是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蔑视权贵,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不足贵”,甚至反客为主,“主人何为言少钱”,呼唤主人买酒纵乐,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解析】【导语】杜甫的《狂夫》描绘成都草堂的宁静与优美,融入对生活困苦的感慨。诗人借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描写,反衬内心的落寞与无奈。称自为“狂夫”,实为对生计艰难的自嘲,体现坚毅又略显无奈的性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运用了拟人手法”错,“含”暗示了风的柔和,而“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两字都没有拟人手法。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刻画了一个贫困潦倒却旷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做铺垫;第五、六句强调了“恒饥”的贫困处境,表现了“狂夫”的乐观旷达;而第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狂夫”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这就是所谓的“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絮”“红蕖”。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一个越来越狂放的儿啊!突出了“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李白《将进酒》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狂夫”的性格:一方面诗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结尾诗情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与《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展现辽阔的江天景象过渡到描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为了论证“父母者,人之本也”这一观点,举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愿醒⑤.白云一片去悠悠⑥.青枫浦上不胜愁⑦.疾痛惨怛⑧.未尝不呼父母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喻、馔、枫、浦、惨怛。第Ⅱ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废寝忘食奋战在抗灾斗争的前线。兰考人民怎么会忘记: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人们自力更生的道路;喊出“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从而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的焦裕禄通过发现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点燃了人民心中的斗志火焰……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更是泣不成声。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焦裕禄虽然已去世了,可他的精神永存。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被全县干部和群众广泛学习。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是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17.下列各句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到了山顶,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整个人仿佛精神了起来。B.书仿佛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为我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C.秋天到了,稻子成熟了,田里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D.因为我早就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18.文中称焦裕禄前面用第三人称“他”,最后一段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人称转换的妙处。19.请将画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改写后的句子与前文构成排比句。可删减个别字词。【答案】17.A18.①先是使用第三人称“他”,不受时空束缚,方便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②后面转化为第二人称“你”,增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9.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斗志火焰。【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仿佛”是副词,表示“似乎、好像”。A.副词,表示“似乎、好像”;B比喻词,好像;C.比喻词,好像;D.相似,差不多。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转换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表达自由,不受时空束缚;客观真实;第二人称的作用是:更加亲切感,拉近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①在文章的前几个段落中,作者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这样可以给读者一种客观、全面的历史回顾感。通过第三人称,作者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描述焦裕禄的生平和贡献,这种叙述方式有助于展现焦裕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崇高性,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并相信所讲述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②最后一段使用第二人称“你”,如“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等,产生了更加直接的交流效果,作者似乎是在直接与焦裕禄对话,增强了文本的情感色彩,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表达对他的尊敬、怀念之情;这种人称的转换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前文句子是“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人们自力更生的道路”,改后的句子也要采用“是他……了……(动宾短语),……了……(动宾短语)”的句式,才能构成排比句。画线句是一个长单句,先变为两个短句:喊出“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从而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发现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点燃了人民心中的斗志火焰。再按照前句句式修改为排比句: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斗志火焰。喊出“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从而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的焦裕禄通过发现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点燃了人民心中的斗志火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据说,一个山西人一辈子最不能少的两样,是醋和午觉。在外地朋友们困惑“这个觉难道就非睡不可吗”的时候,山西的朋友们竟然也在感慨“午睡居然不是全国统一的”?①?最常听到的解释是:山西人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出现饭后困倦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餐后嗜睡,②。关于“晕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解释:吃得太饱之后,血液都流到了胃中,大脑供氧不足了,就会开始犯困。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③,但实际上,有氧运动反而让人头脑清醒。另外,已经有研究证明,人体在用餐后,颈动脉的供血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除了“供氧”假说,还有被“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饭后由于胃酸的消耗,血液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这种说法当然也不对,因为人体中有非常稳定的缓冲体系,并不会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了血液的pH值,再者说,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在《逻辑的力量》单元中,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那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间接论证来反驳“酸碱论”?请简要写出其推理的过程。【答案】20.①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②也被调侃为“晕饭”③那么人应该会越跑越困(那么有氧运动可以解决犯困的问题)21.运用了归谬法。推理过程:①假设酸碱论是正确的,饭后胃酸的消耗确实会使血液碱化,导致碱中毒,让人晕乎,②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直接摄入酸碱更会改变血液中的pH值,导致中毒,带来更大的危险。③这个结论是荒谬的,不符合事实的,所以酸碱论是错误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承接上文“这个觉难道就非睡不可吗?”的疑问,继续发问,针对的内容是“非睡不可”,下一句分析原因,所以横线处要用“是什么导致……呢”的结构,再结合疑问内容,故可填“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②处,根据下文“关于‘晕饭’”,可填“晕饭”。根据上文“被称为”,可以补写对应的结构“也被称为”,但是“晕饭”属于一种调侃的说法,故可填“也被调侃为‘晕饭’”。③处,“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此处是假设的结论,根据“但实际上,有氧运动反而让人头脑清醒”这一反面结论,推知有氧运动会让人犯困,可填“那么人应该会越跑越困(那么有氧运动可以解决犯困的问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作答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